文|輝格
國家的建立,是否是個人自願讓渡權利的結果?
答案應該是否定的。一些社會契約論所宣稱的讓渡契約,其實是國家所建立的和平秩序長期持續的結果,而不是原因。這些近代政治倫理原則顯然不存在於前國家社會中。
事實上,沒有自願交出的權利,只有在威脅和恐懼之下基於利益考慮所達成的均衡。馬克斯·韋伯(Max Weber)將國家定義為一種壟斷暴力的實體,它宣稱在其領地內,只有它自己或經它允許,才能合法的使用暴力。
▍馬克斯·韋伯,德國政治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
這一定義被政治學家普遍採納,它確實抓住了國家的核心特徵。武裝組織建立後,還需進一步壟斷暴力,這是私人武裝組織向國家轉變過程中的關鍵一步。假如一個社會始終沒有任何組織能做到這一點,它便處於無政府狀態,任何人都可以對其他人使用暴力。
之所以會發生這樣的轉變,是出於利益最大化的需要。由於活動範圍總是受限於地理、交通和生態條件,武裝組織往往只能從十分有限的一群受害者那裡漁利,而且還要面臨其它競爭對手。
如果要最大程度獲利,武裝組織就需要在其勢力範圍內壟斷暴力,排除競爭者,從而將公地私有化,變成專屬領地,並建立納貢保護關係,定期收取保護費。
而國家就起源於武裝組織暴力壟斷的合法化之中。
暴力壟斷的合法化
儘管我們很難追溯國家起源之前的這段發展,但從那些於各種原因而陷入無政府狀態的社會中,可以看到這一模式反覆出現,其中被研究最多的一個例子,是西西里黑手黨。
▍MAFIA,意為黑手黨,源於19世紀中葉義大利的西西里島
拿破崙戰爭期間英國人推行的土地改革逐漸瓦解了原有的封建體系,特別是長子繼承制的廢除,導致貴族的大地產不斷分割。經過兩代人後,西西里的土地主數量從兩千增加到了兩萬,和土地貴族相比,這些小地產主既無能力也無意願保留他們的私人武裝以維持地方秩序。
1860年的加裡波第革命給了西西里本已脆弱不堪的社會秩序以致命一擊,一時盜賊蜂起,但混亂並未持續太久,一種新型組織很快扮演起地方秩序維護者的角色。
▍1900年西西里島有黑手黨活動的城鎮(紅點標示),多集中在西部
它通常由一位權勢人物(主要是早先替貴族打理地產的管家)網羅數十位追隨者,組成恩主-門客關係,向當地土地主和商戶勒索保護費,同時替他們防範盜賊,擺平爭端,以及對抗政府管制和逃避關稅。
明確領地邊界並在邊界內實施壟斷,是每個黑手黨的頭號訴求。領地之爭也是各黑手黨組織之間時而發生火併的主要原因。
最常見的領地紛爭,發生在一個家族為執行其保護任務而需要進入另一家族領地打擊盜賊時,或者當某家族首領身亡,其舊「客戶」安全信心動搖,轉而向其他家族尋求保護時。為了減少領地糾紛,各黑手党家族還組成了被稱為「委員會」的協調機構。
黑手黨的壟斷暴力有著重要的制度含義,它迫使壟斷者不得不扮演起糾紛裁決者的角色,同時禁止針對其客戶的同態復仇和自我執行等傳統自力救濟措施,一切糾紛必須提交保護者裁決後才可實施矯正行動。
▍電影《教父》講述了上世紀四十年代在美國的幾大黑手党家族間的矛盾爭鬥
這樣,保護組織便承擔起一種不同於傳統部落社會的司法職能,它不同於傳統部落社會常見的司法機制,後者通常沒有強制性,其約束力往往來自熟人社會的道德壓力。
對暴力的壟斷不僅表現為抵禦外部攻擊和壓制內部衝突,也體現在對對外攻擊行動的約束上,只有符合組織外交策略的對外攻擊才會被允許。那個人人都是戰士,誰都可以自由組隊、自主選擇對象發起攻擊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結果,無論出於裁決糾紛的需要,還是約束行動的需要,保護組織必須向群體成員施加一套行為規範,它將部分取代原先由自發協調所形成的社會習俗。
文武並用的治國方針
從西西里黑手黨的歷史中可以看出,政治學家用於識別一個國家的那些元素,已逐一就緒了:一個職業化的統治團隊,一塊邊界明確的領地,對暴力的壟斷,常規化的財政來源,向社會成員施加一套行為規範,具有強制執行力的司法系統。從霍布斯自然狀態中,巨人利維坦正森然浮現。
▍託馬斯·霍布斯的著作《利維坦》,「利維坦」原為《舊約》中記載的一種怪獸,用來比喻強勢的國家
國家的誕生改變了社會結構的發展方向和節奏,將大型社會的組織從社會關係協調問題轉變成了政治組織和控制經營問題。
統治團隊無須與被統治的各群體保持熟人關係,只須通過定期徵收賦稅、裁決糾紛和懲罰叛逆來反覆宣示統治權。在文官系統建立起來之後,核心權力集團甚至無須與下層官僚保持熟人關係,只須確保他們既可履行職責又不掌握武力即可。
▍美國文官委員會機構圖,1883-1978
只要能組建起一個緊密合作且擁有壓倒性武力的統治團隊,便可通過徵服既有的、已略具規模的定居社會而創建大型國家。
在15世紀以前,秘魯高原從未有過比酋邦更大的政治實體,每個酋邦約幾萬人。印加帝國的創建者只用了數十年時間,甚至在沒有車馬和文字的條件下,便逐個徵服了這些酋邦,建立了一個擁有上百萬平方公裡領土、上千萬臣民的帝國。
▍印加帝國位置圖,印加帝國的特別之處在於南北綿延近5000公裡,而東西最寬間隔只有500公裡,其間族群眾多且各異
在有了更強大的武器、更好的交通和通信工具、基於文字的更高效管理與控制手段之後,徵服將更迅速,統治也更有效。
伴隨著每一次重大技術和組織創新,就會有一輪大型國家創建運動,秦滅六國從長平之戰算起也只用了40年,最後決戰只花了10年。成吉思汗家族在三代之內就徵服了大半個文明世界。如此快速而大跨度的徵服,說明徵服者根本不需要和被徵服者有文化同質性,而這是以往維繫社會的必要紐帶。
▍秦統一六國後的書同文
士人與大社會
大型國家在廣闊領地中所建立的和平秩序,將眾多小社會連結成了大社會,儘管佔人口多數(常有90%左右)的農民仍生活在村鎮莊園等小型熟人社會,但和平條件下變得更繁榮的分工和貿易,也孕育了許多更具流動性的專業階層:武士、文官、行商、工匠、藝人等。
士人階層的興起意味著對舊有社區邊界和家族結構的突破,他們不僅在各社群之間建立了交流網絡和聯繫紐帶,也創造了一種全國範圍的共同文化和通用語。
▍孔子周遊列國路線圖,突破了舊有的社區邊界和家族結構
春秋戰國時期「士」階層的興起演示了這一效果,士最初源自那些在宗法制下難有出頭機會的諸侯幼子們。
因為長子繼承制,幼支小宗的地位隨世代更替而不斷跌落,特別是當土地充分開發、領地擴張也達到極限之後,次級分封無法繼續,小宗子弟為維持其社會地位,必須發展某種專業技能,以求服務於某位領主。
武人是最早分化出的專業階層。逐漸的,眾多其他專業技能也在發展,於是有了文士、謀士、策士、術士、方士……,最終形成所謂諸子百家。
得益於貴族之間廣泛的姻親關係,士人都能在各國找到接待和庇護者,有能力周遊列國尋找效力機會。
這一階層變得極具流動性,到戰國時,他們已在各國取代世襲公卿的地位,也正是在此期間,該階層創造並代表了華夏共同文化和民族認同。
▍諸子百家
如此,至少對於精英階層,他們所面對並且感知到的,儼然已是個六合四海、布履星羅、輪運輻集、熙熙攘攘的大社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