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治療的變化要從單純發展量轉變成『質量並重』,不僅在發展量上要限制規模,更要提高質量,這是醫療真正的發展趨勢。」在「心血管專業急性冠脈症候群(ACS)質量評價項目」活動中,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主任委員、北大一院心內科主任霍勇表示,提高醫療質量才是醫務工作中要做到的。
2012年7月,衛生計生委醫政醫管司啟動了「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質量評價項目」。針對我國54個重大疾病開展單病種質量管理的推廣,它將作為首個項目提供借鑑意義。
「單病種質量控制的病例選擇必須是有一定覆蓋比例的病例,心血管疾病為常見疾病,人群覆蓋面廣。」霍勇教授解釋說,ACS是心臟病的一種急症,包括心絞痛和心肌梗塞。目前我國約有200萬名ACS患者,每年新發病例60萬例。據粗略統計,我國每年因心血管病死亡的患者中,約有一半是ACS導致的。同時,ACS在診療過程中有大量可量化評估的關鍵性指標(如溶栓時間、抗血小板藥物使用等),且臨床實踐與現有指南存在較大差距,因此ACS成為單病種質量評價體系建立的最好切入點。
霍勇教授透露,此次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質量控制和評價經過1年多的醞釀,已經建立了完善的質控模型和體系,整個質量評價覆蓋結構、過程、結果(S-P-O)3個環節。其過程評價包括診療服務的充分性、診療常規的依從性及服務過程的合理性等,如是否在10分鐘內進行心電圖檢查,在30分鐘內進行溶栓等。
上海交通大學中國醫院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黃鋼教授表示,單病種質量控制與評價工作的推進,代表我國對於醫療質量的管理從粗放型向精細化轉變。今年,單病種質量評價工作已被納入三級醫院評審的重點工作之一。未來我國還將把上述S-P-O評價模式擴至54種重大疾病,並有望將其與按病種預付費制度「捆綁」。
據悉,項目前期經過權威專家組的反覆論證與修改,目前已完成了 ACS質控模型及體系的建立。
(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