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莫測的引力波 將來會否指引我們看到恆星的演變

2020-09-10 天文在線

當一顆恆星爆炸時,我們很難看到它內部的情況,這是因為傳統方式傳遞的信息都被「爆炸」淹沒了,但是引力波——在時空結構上泛起的微小漣漪——可能會幫助天文學家了解大質量恆星的死亡之謎。

恆星在變為超新星時需要大量的能量。當大質量恆星死亡時,它們的亮度可以蓋過整個星系的亮度(那將是數千億顆恆星的亮度)。我們知道超新星現象是真實存在的,但我們不確定是什麼觸發了這一現象。

然而,我們確實了解一部分事實。在恆星壞掉之前的時間裡,恆星的核心是被一層又一層的核聚變反應包圍著的鐵核。在恆星其餘部分的擠壓下,鐵將變成更重的元素,但這種反應不是聚變反應,它不會釋放任何的能量。

不進行聚變反應,恆星內部將失去抵抗外部壓力的源動力,只靠電子簡併壓已經不能阻止引力殺死恆星了。但在最後一刻,就在災難將臨大廈將傾的前一秒,強烈的壓力將電子推入質子,電子與質子合作,它們變成中子,依靠比電子更強的中子簡併壓來抵抗引力的作用。此時產生的巨大中子球(原始的中子星)能夠短暫地停止恆星向內坍縮,繼而恆星可能會「砰」的爆炸(超新星爆發)。

天文學家對這一過程的計算機模擬很難從坍縮停止到「砰」——程序似乎遺漏了某些因素。質子轉化為中子的過程中會釋放出大量被稱為中微子的微小粒子,這些粒子大部分都自由地逃逸掉了(事實上,超新星99%的能量都轉化成了中微子釋放),而我們還不清楚這些中微子如何以及是否會觸發超新星爆發的過程。

但還有一種可能為超新星提供能量的動力源。在超新星爆炸前的最後一刻,中子和質子可能經歷了一次或多次的相變,變成一種奇異的、由基本粒子組成的等離子體,即夸克-膠子等離子體。

這種相變將會釋放出新一輪的能量,這也許正是超新星所需的能量。然而判斷這是否是事情的真相是一項棘手的任務,因為我們無法在超新星爆發的時候看到裡面是什麼樣子的。

但是事實上可能還存在另外一種方法。根據近期的一份文獻,在超新星發射出引力波的過程中,可能存在一個更明顯的信號。這些引力波有高頻、高振福、持續時間極短(只有幾毫秒)的特點。雖然目前的實驗還無法完成檢測這些引力波信號的任務,但未來的檢測器能否探測到星體內部情況還猶未可知。

相關知識

引力波由加速的大量粒子形成,是時空扭曲所產生的擾動,它以波的形式、光的速度向外傳播。1905年,龐加萊猜測可能存在以光速傳播的引力波,隨後在1916年,愛因斯坦在廣義相對論的基礎上預言了引力波的存在。引力波以引力輻射的形式傳播能量,這種能量類似於電磁輻射的輻射能。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是經典力學的一部分,它無法證明它們的存在,因為這個定律是建立在物理的相互作用瞬時傳播(以極大的速度傳播)的基礎上的——這證明經典力學的方法不能用於解釋與相對論有關的現象。

引力波天文學作為觀測天文學的一個分支,它使用引力波來收集一些觀測數據,這些數據往往跟可檢測引力波的來源有關,如中子星、黑洞和由白矮星所組成的雙星系統,還有一些如超新星和大爆炸後不久早期宇宙的形成。在1993年,赫爾斯和小約瑟夫.泰勒因發現並觀測到Hulse-Taylor雙星脈衝星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這為引力波的存在提供了第一個間接證據。在2016年2月11日LIGO合作宣布首次觀測到引力波,這是在2015年9月14日格林尼治時間九點五十分四十五秒探測到的信號,當時兩個質量分別為29和36個太陽質量的黑洞在約13億光年外合併,在合併的最後一秒,它釋放出可觀測宇宙中所有恆星總和的五十多倍的能量,信號頻率在10個周期(5個軌道)內從35Hz上升到250Hz,強度持續上升了0.2秒。


作者:PAUL M.SUTTER)

FY:Astronomical volunteer team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LIGO負責人:為什麼引力波的發現會改變我們對宇宙的認知?
    他還看到到了月亮的表面是不平坦的,和神話故事裡的描述大相逕庭。伽利略的觀察到的這些東西都和當時人類的所知有很大的區別,讓人類意識到自己其實並不在宇宙的中心,只是一個更大、更複雜的茫茫宇宙中的滄海一粟。伽利略最初使用的天文望遠鏡我認為,最優秀的科學發現可以改變我們對宇宙的認知,讓我們看到之前從未了解的事物。
  • 引力波是什麼?我們為什麼要探測引力波?
    引力波是時空中「漣漪」,是由宇宙中某些最劇烈和充滿活力的過程引起的波紋。在1916年,愛因斯坦(AlbertEinstein)在其相對論的一般理論中預言了引力波的存在。愛因斯坦的數學計算表明,巨大的加速物體(例如中子星或彼此繞軌道運行的黑洞)會破壞時空,從而使時空起伏的「漣漪」向遠離源的所有方向傳播。
  • 引力波再次被發現,兩個黑洞相撞後,釋放出8倍太陽質量的引力波
    經過研究,其中一個黑洞的質量是太陽質量的85倍,另一個是65倍,它們合併之後形成了142倍太陽質量的黑洞,合併損失的8倍質量大多數以引力波的形式釋放出去。 宇宙為什麼會出現引力波?最早提出存在引力波的人是愛因斯坦,他根據廣義相對論推導出了這一結論。時間和空間統稱為時空,它們會在質量前彎曲,從而產生振動,這種振動就是引力波。
  • 引力波再次被發現,兩個黑洞相撞後,釋放出8倍太陽質量的引力波
    經過研究,其中一個黑洞的質量是太陽質量的85倍,另一個是65倍,它們合併之後形成了142倍太陽質量的黑洞,合併損失的8倍質量大多數以引力波的形式釋放出去。宇宙為什麼會出現引力波?最早提出存在引力波的人是愛因斯坦,他根據廣義相對論推導出了這一結論。
  • 中國90後睜眼看宇宙,定要徵服引力波
    —引力波的存在,引發了當時學術界的巨大震動,人類第一次捕捉到這個的時候還是5年前,它的發現成功證明了愛因斯坦的猜想。那麼探測引力波對我們有什麼幫助呢?人類能探測引力波的意義非凡,這意味著科學家們可以通過它來進一步探測和理解整個宇宙的演變過程,能夠進一步認清宇宙的起源,乃至恆星和星系的形成變化。其次,引力波的成功研究可以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探測手段,推動了引力波天文學的發展。
  • 中國90後睜眼看宇宙,定要徵服引力波!
    圖為原初引力波 百年前愛因斯坦用狹義相對論預言了一種時空漣漪——引力波的存在,引發了當時學術界的巨大震動,人類第一次捕捉到這個的時候還是5年前
  • 引力波會對地球造成損害嗎?
    在大量簡單原子的集合中,氣體雲崩塌形成恆星和行星,然後它們經歷各自的生命周期。超大質量的恆星將在諸如超新星之類的災難性事件中死亡,產生諸如中子星和黑洞之類的恆星殘餘。這些中子星和黑洞中的許多將被激發並合併,以引力波的形式釋放出巨大的能量。以這種方式產生的光和粒子能夠對地球造成損害,但是引力波本身呢?圖註:兩個黑洞合併的說明,質量與LIGO第一次看到的相當。
  • 《三體》中就有引力波的描述:神秘的引力波天線
    一個振蕩的電荷會產生電磁波,兩個天體互相繞著運動能夠成為引力波的來源。事實上,引力波就是這麼被間接發現的。兩個中子星互相繞著轉動,輻射引力波導致中子星損失能量,之間的距離變小,轉動的周期變小,這個間接觀測完全符合愛因斯坦的理論,天文學家泰勒和赫爾斯因為這個觀測,共同獲得了199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 赫羅圖-詮釋恆星的演變
    由於恆星內部能源的不斷消耗,恆星要發生演變,光度和溫度都要發生變化,這導致在赫羅圖上的位置發生變化。天文學家根據赫羅圖描繪了恆星從誕生、成長到衰亡的演化路徑,並從理論上給出恆星從誕生到主序星、紅巨星、變星、新星、超新星、緻密星的演化機制和模型。    從赫羅圖上可以看出,恆星主要集中在四個區域。
  • 引力波會不會對地球造成損害?
    暢遊科學海洋,共尋宇宙之妙,大家好,我是南城~今天我們來聊一聊引力波會不會對地球造成損害?宇宙不是靜態、穩定的。在大量的簡單原子中,氣體雲坍縮形成恆星和行星,然後經歷各自的生命周期。最大質量的恆星將在超新星等災難性事件中死亡,並產生諸如中子星和黑洞之類的恆星殘留物。這些中子星和黑洞會合併,並以引力波的形式釋放出大量能量。
  • 70億年前發生的故事,被科學家成功破解,這個引力波不簡單!
    在短短的一百毫秒內,這起引力波釋放出來的能量足以在地球上掀起萬丈海浪。這也是人類探測引力波以來,第一次探測到如此強烈的引力波。前段時間,來自美國的科學家經過一年時間的研究,終於將這個引力波神秘的面紗揭開了一點。究竟這個引力波到底是什麼東西呢?對我們人類社會又有什麼影響呢?
  • 我們能看到最遙遠的恆星有多古老?
    當我們望向宇宙深處時,我們看到的並不是今天的天體,而是它們在到達地球的光線發射時的樣子。離我們最近的恆星是比鄰星(Proxima Centauri),距離我們約4.24光年;換言之,我們現在看到的是它在4.24年前的發出的光。然而,對於更遠的恆星,當我們回望它們時,還必須考慮到宇宙的膨脹。而且,這些恆星也是在很長一段時間之前形成的,比如比鄰星誕生於48.5億年前,比太陽還要古老。
  • 引力波的源頭?可能與雙星系統白矮星有關
    這顆強烈的雙星白矮星可能是第一個引力波源 一對令人興奮的白矮星螺旋向對方靠近,這是我們在不久的將來能夠探測到的引力波源中最新的一對。 當然,當恆星與他們的舞伴靠得太近時,史詩般的恆星合併將是許多雙星系統的最終命運。
  • 古代恆星的軌道講述了銀河系的演變
    研究銀河系恆星軌道與顯示金屬含量低, 他們中的一些不動,因為, 作為理論預測。這些古老的恆星將為我們銀河系的演化提供新的見解。據認為,一些最初的恆星應該主要位於銀河系的中心。但是天文學家也在銀河系盤中發現了它們。
  • 引力波被發現 誰將撼動時空?|引力波|宇宙|愛因斯坦_網易科技
    黑洞通常認為是大質量(超過25個太陽質量,請注意這是前身星的質量)的恆星在其演化的最終階段,恆星中心會形成我們了解的恆星級黑洞。它們的質量通常預計在3個太陽質量到100個太陽質量之間。因為黑洞本身沒有任何的輻射(不考慮量子效應下的霍金輻射,它的電磁輻射也是異常微弱),所以我們不能直接看到黑洞。
  • 引力波或將幫助我們找到銀河系外的行星
    在這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提出,未來我們很可能會通過引力波信號,而不是光信號來探測銀河系外行星。愛因斯坦在1916年首次預言了引力波的存在。根據他的廣義相對論,引力來自於質量扭曲空間和時間的方式。當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物體在一個引力場內運動時,它們會產生以光速傳播的引力波,並在運動過程中拉伸和擠壓時空。
  • 科學家發現引力波,圓滿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它的意義非凡
    愛因斯坦最偉大的成就就是相對論的提出,尤中廣義相對論是人類探索宇宙重要的指引。不過,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並不完整,它還缺乏一個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引力波。在物理學中,引力波是指時空彎曲中的漣漪,通過波的形式從輻射源向外傳播,這種波以引力輻射的形式傳輸能量。
  • 引力波探測器發現迄今最強黑洞合併事件
    引力波探測器探測到了天文學家未曾想到的驚人發現——迄今為止我們所知的最大規模的黑洞合併事件。9月2日,《物理評論快報》和《天體物理學期刊快報》分別上線文章,介紹了這項發現。此次黑洞合併最早被發現於2019年5月21日,合併產生的引力波被美國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和義大利室女座幹涉儀(Virgo)探測到,合併事件被命名為GW190521。兩個探測器感應到了黑洞合併產生的最後四個波紋,波紋頻率在一百毫秒內從30赫茲升至80赫茲。根據探測到的引力波,天文學家可以估算黑洞質量。
  • 我們用引力波探測出了些什麼?
    R136a1——已知最大的恆星——可能是一個40磅的實心球。這些物體中的每一個都會壓低它所在位置的毛毯:越重的物體會在毛毯上陷的越深。就像這些物體在毛毯上有不同的下陷一樣,不同質量的物體在時空扭曲上有不同的影響。在時空中的「坑」就是引力場。一個物體的引力場是會影響到其他物體的。
  • 宇宙的演變可揭示其運作機制,地球上的我們是否是孤獨的存在?
    宇宙的演變過程可揭示運作機制如果我們要了解宇宙是如何工作的,那麼就必須知道物理定律如何在空間和時間的極端、黑洞或中子星附近表現,並且,這也是我們必須解答的難題的重要部分。通過哈勃太空望遠鏡和其他觀測站的觀測表明,宇宙正在擴張,並且其擴張的速度還在不斷地增長,這意味著在遙遠的未來,終有一天任何看夜空的人,都只能看到我們的銀河系及其恆星。在這些未來的觀察者們面前,數十億其他星系都已經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