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地球上最硬的硬漢決定去死

2020-12-06 澎湃新聞

原創 血鑽故事編輯部 血鑽故事 收錄於話題#血鑽人物22個

人可以被毀滅,

但不能被打敗

——海明威

血與火的成人禮

1918年7月8日晚上,義大利北部皮亞韋河上空突然亮如白晝,發射照明彈的是河對岸的奧匈軍隊,一陣白光過後,裝滿鐵片和金屬廢料的四二零榴霰彈呼嘯而至,一個剛走出防空洞跳入戰壕的美國醫護兵被炮彈震得靈魂出竅,唯一的感覺是腿好熱。

這位醫護兵名叫厄內斯特·海明威,當時他離19歲生日只差13天。回過魂來的海明威看到身旁不遠處躺著一個正在大聲哭喊的人,應該是受了重傷,他拖著沉重的雙腿蹭過去,把那個人扶在背上往前方百米遠的指揮所走。

走了不到五十米,對岸重機槍掃射的一顆子彈又打中了他的右膝,海明威打了個趔趄,想用手摸摸膝蓋,發現膝蓋已經耷拉到了小腿上,他就這麼用不知道哪來的力氣背著傷兵走完了剩下的五十米,最後暈倒在指揮所前。

這是第一次世界大戰臨近尾聲的一場戰鬥,廝殺四年,整個歐洲到處都是失去孩子的母親,為何開戰已經沒人在乎,人們只記得奧匈帝國的皇儲被人開槍打死了,然後它向塞爾維亞宣戰,兩國背後軍備競賽多年的德、法、俄、意、日也相繼宣戰,於是,數百萬年輕人奔赴前線,連戰爭為何物都沒弄明白就命喪他鄉。

一戰爆發那年,海明威上高一,對拳擊和足球都很在行,而且筆下天賦過人,是學報的編輯。高中畢業後,他沒去上大學,經人介紹當了記者,幹了六個月又迫不及待地想去歐洲體驗真正的戰爭,由於視力不合格,他被調到義大利前線的紅十字救傷隊。

海明威在義大利米蘭醫院

在被榴霰彈炸出227處傷口之前,海明威對戰爭的認識是「別人會死,但我不會」,當炮彈在他腳旁炸裂的瞬間,幻覺破滅了,清醒後看著滿地奄奄一息的士兵,海明威一度想用手槍解決了自己。

因為在戰場英勇救人,海明威被授予銀制勇敢勳章,他還在米蘭的紅十字醫院裡收穫又失去了人生的第一段戀情。躺在病床上修養的日子,海明威偶爾會拿起筆寫下對戰爭的感受,但整整過了十年,他才寫下那本讓他初登文壇的小說《永別了,武器》。

那年,一個在西線負過傷的德國士兵也出版了一本小說,這個士兵叫雷馬克,他比海明威大一歲,小說的名字叫《西線無戰事》,講述了十九歲學生保羅和同學們的戰場故事。

在小說中,雷馬克通過保羅的視角把交戰雙方還原為有名有姓的普通人,保羅在壕溝裡刺死了法國士兵杜凡爾,一個排字工人,他對著屍體說,「從前你對我來說不過是一個概念,現在,我才看到你是一個和我一樣的人。」

1918年10月,保羅身邊僅存的一個一起上前線的同學平靜地陣亡了,那天戰場出奇地安靜,報紙上的新聞只寫了一句話:西線無戰事。

《永別了,武器》和《西線無戰事》先後在上世紀三十年代被好萊塢搬上熒幕,《西》在柏林首映那天,納粹黨的宣傳總指揮戈培爾派人向觀眾席灑胡椒粉和投放成群的老鼠,受驚的觀眾衝出影院,這本小說也在納粹正式上臺後成為禁書,雷馬克被剝奪德國國籍,遠走美國。

1943年12月,雷馬克的妹妹被納粹逮捕並斬首,罪名是「渙散軍心」,法官的判詞是「你要為你的哥哥贖罪」。

定居美國後,雷馬克和海明威成為好友,兩人惺惺相惜,雷馬克對《老人與海》的評價很高,他認為海明威寫出了自己當年的未竟之言,他說,「和海明威比,我是個微不足道的寫作者。」

一戰結束了,但列強分贓的巴黎和會埋下了復仇的種子,度過生死成人禮的海明威回到了家鄉,戰爭給他的身體留下了永久的傷痛,也留下了一生熱衷追逐危險的後遺症。

士兵之死

1936年7月,西班牙爆發內戰,右翼軍人佛朗哥領導的法西斯政黨長槍黨向贏得大選的左翼政治聯盟人民戰線發動戰爭,佛朗哥背後是希特勒的力挺,人民陣線則有史達林的支援,這場內戰也被稱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前奏。

那年年底,北美報業聯盟的經理找到已是著名作家的海明威,邀請他到西班牙報導戰況,曾到西班牙看過鬥牛的海明威不顧妻子和編輯的反對,欣然前往。

1937年3月,海明威抵達遭受佛朗哥軍隊圍攻的首都馬德裡,這座西班牙最大的城市當時剛經歷了四個月的保衛戰,除了政府領導的共和軍,來自56個國家的三萬多名志願兵組成的國際縱隊也發揮了很大作用。

海明威在西班牙

這些人有參加過一戰的老兵、還有工人、醫生、記者和藝術家,比如帶領加拿大醫療隊的白求恩、寫下《1984》的英國作家喬治·歐威爾和智利駐西班牙的外交官、智利詩人聶魯達。

海明威住的旅館離前沿陣地很近,時常會被流彈擊中,這時的海明威已經是戰場老鳥,住了兩個星期就不再感到害怕了,每天帶著荷蘭導演伊文思出入前線,拍攝紀錄片《西班牙大地》,他還親自為自己寫的解說詞配了音。

這部反映共和軍抗擊叛軍的紀錄片進了白宮,感動了羅斯福總統和夫人,也收到了好萊塢導演和明星們的捐款,但由於意識形態的阻隔,佛朗哥的法西斯軍隊可以得到德國和義大利源源不斷的武器支援,而西班牙共產黨領導的政府軍卻被美英法實行武器禁運,只有蘇聯提供了武器和軍事顧問。

雖然身處槍林彈雨之中,海明威的心情卻很高亢,他還認識了一位戰地記者同行,匈牙利小夥羅伯特·卡帕,這位小他十四歲的攝影師剛在科爾多瓦前線拍下了一名政府軍士兵中槍倒地前的瞬間,這張名為《士兵之死》的照片至今已是戰地攝影的傳世經典。

士兵之死

卡帕稱海明威「老爹」。卡帕的原名是安德烈·弗裡德曼,羅伯特·卡帕是他和女友,同樣是戰地攝影師的格爾達·塔羅共同創造的名字,因為聽起來有逼格,能抬高所拍照片的價格。

1938年,共和軍在埃布羅河戰役中損失了6萬人,戰事急轉直下,為了讓英法等國解除武器禁運,西班牙共和政府宣布解散國際縱隊,在巴塞隆納最後的遊行上,西班牙共產黨代表多洛雷斯·伊巴露麗向國際縱隊的戰士們發表了感人至深的演說。

「你們為了理想,無私地奉獻出你們的熱血,也為了同樣的原因,你們就要離去。有些人將重返自己的國家,有些人不得不流亡海外。但你們大可挺起胸膛,光榮地離去……我們不會忘記你們。當和平的橄欖樹重新發出綠芽、編結成西班牙共和國勝利的桂冠——請你們回來!」

聞聽此言的海明威在旅館失聲痛哭,因為他知道,這些國際主義戰士的生活將再無寧靜,回到美國的青年會被貼上左翼的標識,受到政府的監控,而來自德國、義大利的戰士將面臨無家可歸的漂泊。

很多等待回國的志願兵被關在法國邊境的集中營裡,其中有謝唯進、李豐寧、楊春榮、張樹生等多位來自中國的戰士,經過8個月漫長的集中營生活,這幾名中國戰士終於被營救回國,如果再晚幾個月,這些國際縱隊戰士將被送進納粹德國的集中營,再也沒有活著出來的機會。

西班牙內戰以共和軍的失敗告終,美麗的土地成了德國、蘇聯新式武器的試驗場,德國空軍禿鷹軍團改進了編隊飛行方式,取得了空地協同作戰的進步,代價是格爾尼卡大轟炸,它是人類史上第一次對不設防城市進行的地毯式轟炸,為德軍轟炸機的改進提供了實戰依據,這場戰鬥還啟發了兩年後德國對波蘭發起的閃電戰,蘇聯則測試了重型坦克的性能。

畢卡索作品:《格爾尼卡》

海明威的小老弟卡帕帶著苦痛和伊文思導演去了中國,卡帕的愛人塔羅永遠地留在了西班牙,在一次前線拍攝後的撤退中,塔羅跳上一輛運送受傷士兵的救護車踏板,突然遭遇了敵機轟炸,後方一輛共和軍坦克失控地撞上了她的車。

據目擊者稱,塔羅被撞下車,隨後不幸被坦克碾過,幾小時後在戰地醫院中死亡。

塔羅與卡帕

在中國,卡帕拍攝了中國軍人在臺兒莊戰鬥的照片,以及漢口軍民頑強抗敵的生活,伊文思則拍出了自己的代表作,反映中國抗戰的紀錄片《四萬萬人民》。

帶著理想奔赴戰場的海明威滿心苦痛地回到美國,他和第二任妻子離了婚,動筆為西班牙這場一言難盡的內戰寫下小說《喪鐘為誰而鳴》,在序言中,他引用了英國詩人約翰·多恩的《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無論是你的還是你朋友的。

無論誰死了,

都是我的一部分在死去,

因為我包含在人類這個概念裡。

因此,

不要問喪鐘為誰而鳴,

它就為你而鳴!

中國之旅

1941年1月,海明威和第三任妻子瑪莎在紐約度蜜月,在與《午報》主編會談之後,海明威受邀前往中國報導抗戰,主編想讓他弄清幾個問題,包括蔣介石與日本的戰爭打得怎麼樣?日蘇條約籤訂後有什麼影響?美日會不會開戰?

3月,海明威夫婦從香港抵達韶關,在第七戰區訪問參觀,喝了當地的蛇酒和鳥酒,他看到駐守叢林的士兵衣服單薄,就生氣地跟司令長官餘漢謀說,「不能讓士兵挨凍。」然後把身上的羊毛背心脫下來給隨行的中國翻譯穿上。

在重慶,海明威受到蔣介石和宋美齡的破格招待,共進午餐還談了一下午,為了讓這位著名作家回國美言,老蔣連假牙都沒帶,瑪莎對他的印象是「看上去像塗過防腐劑,面色發黃,我不喜歡他,一顆牙都沒有。」

八天後,一位荷蘭女人走到正在市場閒逛瑪莎的跟前問她,「你想不想見周恩來?」海明威認出這個女人是伊文思的朋友,就跟著她穿過小巷子,甩掉了跟蹤的密探。最後,他們倆被蒙著眼睛塞進一輛黃包車,取下蒙眼布時,已經身處一間四壁刷白的小房間裡。

屋裡的家具很簡單,就一張桌子和三把椅子,周恩來坐在桌子後面,身穿一件開領短袖白襯衫和一條黑褲子。海明威夫婦用法語和周恩來交流,海明威介紹了廣州前線的情況,周恩來則談了皖南事變事變後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方針。

據瑪莎回憶,「雖然有翻譯在,但我從他炯炯有神的目光看出,他不需要翻譯也能聽懂我們的話。這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我們和一個中國人談得無拘無束,誰開個玩笑,我們就一起發笑。他可能是個勝利者,假如他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典範,那麼未來就是他們的。」

三個月的中國之行,海明威寫下了六篇通訊,遺憾的是,他沒有留下一個傳世的短篇小說。

燃情歲月

1944年6月6日,二戰到了挽狂瀾於既倒的轉折時刻,300萬盟軍士兵跨海而去,目標法國諾曼第。

黎明時分,海面上出現無數艘登陸艇,海明威和卡帕這一對戰地記者「父子檔」身處其中,兩人的再次相遇要從十幾天前說起。

那是在倫敦的一個俱樂部,《柯裡爾》雜誌特派記者海明威正在跟大家一起神侃反攻的小道消息,已是《生活》雜誌攝影記者的卡帕也走了進來,一聲親切的「老爹」讓兩人抱在了一起,然後都喝高了。

夜裡三點,卡帕讓朋友送老爹回旅館,由於燈火管制,大街上一片漆黑,朋友的車撞上了一個鋼製水箱,海明威頭朝前撞到了擋風玻璃,多災多難的膝蓋也狠狠地撞在儀錶板上,頓時血流如注。

送到醫院後,海明威的頭縫了27針,卡帕在早上聞訊趕來,老爹穿著病號服跟他說,「沒啥大事兒,你跟我的美國粉絲們說,海明威的頭看上去比新的還好。」

5月底,一小部分戰地記者接到命令,他們將跟隨盟軍的第一批進攻部隊出發報導,地點未知,卡帕是僅有的四個攝影記者之一。為了參加這次行動,海明威向醫生隱瞞了自己嚴重的頭疼,以至沒有開顱抽出淤血。

次日黎明,海明威登上迪斯克攻擊運輸艦,艦長安德森中尉接到上級指令,絕對不能讓這位知名作家受傷,所以他只能觀戰,不能登陸。此時,他的小老弟卡帕正在奧馬哈灘頭血腥的海水裡舉著相機,他被德國人瘋狂的子彈牆困在反登陸障礙物下動彈不得。

卡帕是諾曼第登陸中唯一一個衝上奧馬哈海灘的戰地記者,他一共拍了106張照片,但衝洗照片時由於暗房助手的失誤,只有8張被救了回來。

奧馬哈灘頭,卡帕攝

諾曼第登陸一個月後,休養過來的海明威跟著巴頓的一個裝甲師向前推進,但他對坦克作戰摸不著頭腦,不久後又轉投第一軍第四步兵師報導解放法國的戰役,不放心的巴頓給他派了一個中尉,第四師給了他一個全副武裝的小分隊,海明威為此激動地給卡帕寫信,「別跟著一大群坦克後面瞎忙活了,來步兵吧,能拍到好照片。」

信寄出沒幾天,海明威用一輛剛繳獲的奔馳把卡帕接到身邊,卡帕對老爹的小分隊感到吃驚,按照《日內瓦公約》,戰地記者不能攜帶武器,可是海明威這裡什麼武器都有,除了奔馳還有一輛帶掛鬥的摩託車,也正是它讓海明威的頭再次受傷。

8月初的一天,海明威讓第四師的摩託駕駛員帶著他和卡帕外出巡邏,「幾英裡外有場戰鬥,帶上威士忌和手榴彈,走!」結果開到下山的一個拐彎處時,一發德國反坦克炮彈在不遠處炸響,駕駛員一個急剎車,三個人都飛了出去。

卡帕栽到路邊水溝裡,沒受傷,海明威就沒那麼幸運了,摔到石頭上,腦袋又掛花了。醫生把海明威臭罵一頓,「你這個腦袋的舊傷本來就沒好,現在更嚴重了。」果然,復視、耳鳴、說話寫字不利索等症狀都立即反應在海明威身上。

可是,海明威完全沒把醫生讓他靜養的話當回事,歇了不到兩天就著急往巴黎的方向進發,因為他聽說解放巴黎的戰鬥就要打響了,這時盟軍最高司令艾森豪命令第四師停止前進,「把巴黎交給法國第二裝甲師解放」。

海明威一聽就急了,為了解放這座他心愛的城市,他拉了一支十幾個人的遊擊隊,已經在巴黎郊外偵察了好幾天,一個法國中尉還警告他,「你們這個亂七八糟的遊擊隊待著別動,等勒克萊爾將軍的裝甲師過了再走。」

海明威點點頭,心裡說了一句「去他媽的法國人」,然後帶隊迂迴趕上了第二裝甲師的先頭部隊,率先在凱旋門跟德國人幹了一仗,據說勒克萊爾攻進來的時候,在一座教堂門口看到一個寫著「海明威解放了這裡」的橫幅,還收到了遊擊隊給他提供的巴黎德軍情報。

巴黎解放那天,海明威帶著弟兄們「殺」到麗茲酒店,跟經理說,「來50杯馬天尼」,酒足飯飽之後,服務員拿來帳單,海明威指著帳單上維希傀儡政府的消費稅怒吼,「老子可以為了解放法蘭西不要命,但是一個子兒都不會給維希政權!」

巴黎解放後,盟軍即將攻入德國,全世界的戰地記者都雲集在巴黎的美軍招待所,想要紀錄下歷史性的瞬間,那時在招待所的酒吧間,你有機會偶遇很多名人,《大公報》駐英國記者蕭乾就在這兒碰到了埃德加·斯諾、奧威爾和一個人喝酒的海明威。

為了追趕美國第七軍,報導萊茵河戰事,蕭乾趕到了巴黎,他和多年不見的老友斯諾在酒吧聊天,一眼就注意到了鄰桌的大個子,蕭乾問「那個穿綠軍裝的人是誰?」,斯諾說,「海明威。」,平靜的回答讓蕭乾大吃一驚,這可是他在倫敦就如雷貫耳的名字,他們都很欽佩這位同行,還對他因為違反規定帶遊擊隊打仗上軍事法庭的事憤憤不平,「對法西斯射出仇恨的子彈,有什麼不合法?」

當時歐洲戰場有八位隨盟軍採訪的中國戰地記者,除了《大公報》的蕭乾,還有《中央日報》的陸鏗和毛樹青等人,1945年,陸、毛兩位記者在前往旁聽紐倫堡審判的途中路過比利時,他們在一家修道院裡採訪了隱居在此的北洋政府前外交部長、73歲的陸徵祥,他早已不是巴黎和會新聞照片上的模樣,談起當年的二十一條,老人只說了一句,「兩位先生不遠萬裡而來探候,無以為報,乃簡述往事。總歸一句話,弱國無外交」。

陸徵祥

雖然報紙大肆渲染海明威上軍事法庭的事兒,可本主壓根沒把它放在心上,他在麗茲酒店一直住到了八月底,期間親切會見了一個找上門的年輕作家,這位作家也在第四師服役,他給偶像帶來了自己發表的小說,海明威說他都看過,還十分讚賞地對小夥子說,「塞林格,你可真他媽的是才華橫溢。」

後來在法庭上,遊擊隊員異口同聲地為海明威辯護,他們咬死地說,「老爹只拿過鉛筆,沒拿過槍。」軍法部門只好不了了之,美國陸軍還給他發了一枚只有參加過火線戰鬥的軍人才能獲得的銅星勳章。

男人中的男人

五十年代,由於長居古巴等原因,海明威上了麥卡錫主義的黑名單,他也成了FBI重點調查的對象,嚴重酗酒也讓他的身體每況愈下,《老人與海》是這位戰士最後的吶喊。

1961年,遠離戰場多年的海明威發起了對抑鬱症和FBI的最後較量,兩輪電擊治療後,他失去了寫作的能力,那年七月第一天的傍晚,海明威和家人在餐館吃飯,他叫來女招待蘇珊問,「坐在角落的幾個陌生人你認識嗎?」蘇珊說,「不認識,可能是外地來的推銷員。」海明威說,「他們是聯邦調查局的,是胡佛派來監視我的。」

第二天早上七點,海明威打開儲物間,選了一支在非洲買的雙管獵槍,然後裝上子彈把槍管塞進嘴裡頂住上顎,沒有猶豫地扣動了扳機。

26歲那年,海明威出版了自己第一本小說集,在其中的名篇《印第安人營地》裡,小男孩尼克問父親,

「自殺的男人很多嗎,爸爸?」

「不太多,尼克。」

「女人呢,多不多?」

「難得有。」

「死很難嗎,爸?」

「不,我想應該蠻容易的,尼克。那要看情況。」

二十多年後,經歷過五次戰爭的海明威在一次出海捕魚後寫道,

「不過,我得記住一點,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

「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

END

本文作者:東木褚,血鑽故事高級研究員。

部分參考文獻:

1、肯尼思·林恩,《海明威傳》,中央編譯出版社

2、卡洛斯·貝克,《海明威傳》,湖南人民出版社

3、羅伯特·卡帕,《失焦》,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4、埃裡希·瑪麗亞·雷馬克,《西線無戰事》,上海人民出版社

5、蕭乾,《一個中國記者看二戰》,三聯書店

6、楊照,《對決人生:解讀海明威》,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7、厄內斯特·海明威,《海明威:最後的訪談》,中信出版社

8、海明威短篇小說集

封面圖來源:《海明威與蓋爾霍恩》劇照

原標題:《地球上最硬的硬漢決定去死》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地球上最硬的硬漢決定去死
    一戰爆發那年,海明威上高一,對拳擊和足球都很在行,而且筆下天賦過人,是學報的編輯。高中畢業後,他沒去上大學,經人介紹當了記者,幹了六個月又迫不及待地想去歐洲體驗真正的戰爭,由於視力不合格,他被調到義大利前線的紅十字救傷隊。
  • 海明威:55歲獲諾貝爾獎,62歲娶4個妻子,他是才子還是浪子?
    相比較海明威的死充滿神秘色彩,他的一生更是色彩斑斕,值得品味。硬漢海明威,童年是個「女娃娃」眾所周知,海明威是20世紀男子氣概的象徵:濃密的絡腮鬍子、剛毅的眼神、寬厚的臂膀、淳樸的微笑,這樣的海明威無疑是「行走的荷爾蒙」,怪不得曾有女人見到他,就有扭開他的紐扣的衝動。
  • 海明威:「冰山」風格
    「冰山原則」(The Principle of Iceberg)最早是海明威於 1932 年在其小說《午後之死》中提及,他在文中說「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對於他想寫的東西心裡很有數,那麼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東西,讀者呢,只要作者寫的真實,會強烈地感覺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象作者已經寫出來似的。
  • 《吉力馬札羅的雪》:海明威就是哈裡,冰山上那隻豹子也是他
    ,並且送上無盡的愛和崇拜。據說他們新生的兒子只能睡在抽屜裡,海明威會去公園偷襲鴿子,燉了改善生活。那時他們有夢,相約永遠不要分開,一起浪漫地冒險向前,直到1925年夏天,一位年輕的貴婦杜芙出現。二人分手多年以後,海明威仍然說哈德莉:"當一位妻子——做得真的十分好"。
  • 今天中國的年輕人,讀讀蓋茨比和海明威,都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迷惘一代的另一位代表性作家海明威給出了答案——在更大的空間和時間裡尋找自己的位置。海明威在19世紀的最後一年,出生在美國中部的一個富有家庭。他的父親很像文藝作品中的硬漢形象,喜歡戶外活動。他的母親是一名歌唱家。雖然家裡一度想挖掘海明威的藝術天分,但是他卻和父親一樣喜歡戶外運動和冒險。不過海明威從小就顯示出文藝創作的天分,在中學就是校報的編輯。
  • 地球上最硬的物質是什麼?
    地球上最硬的物質是什麼?很多同學剛學了第六單元《碳和碳的氧化物》,會認為是金剛石,如果不用準確來說,這還算是一個很棒的答案,因為在自然界中金剛石的確是最硬,這也是我們常常聽到的鑽石。  天然的物質,是沒有比金剛石更硬的,但是人造的的物質就有比金剛石要硬的。那麼目前人類能做出最硬的物質是什麼?這些物質會不會改變我們的生活呢?
  • 海明威代表作《吉力馬札羅的雪》新譯本
    作為諾貝爾、普利茲雙料得主,海明威的短篇小說精選集《吉力馬札羅的雪》收錄16篇海明威經典短篇小說。《吉力馬札羅的雪》是他的著名短篇小說代表作。日前,新譯本由天津人民出版推出。
  • 《海明威書信集》:殺死他的不是戰爭、獅子和酒精,而是終生孤獨
    其他國家的人,即使從未與他謀面,讀上一篇《老人與海》,一篇《在雙心河上》,也會明白為什麼大家都愛喊他叫「硬漢」。但這個硬漢在62歲,處在自己人生榮譽頂峰的時候,了結了自己。人們當然感到震驚。他一輩子都在給自己找活幹,苦活,重活,肉體上的,精神上的。這些活不來折磨他的時候,孤獨就來折磨他。這種時候他總是寫信。「寂寞得要死,快給我來信」,「給我寫信,我孤獨得要命」,「此地我認識的人都走了,一個魂都不在。跟博伊恩瀑布一樣寂寞」,這類句子在他的信裡隨處可見,俯首皆是。而他在寫給一位女友的信中,也直白地承認:「我寫信是要讓你開心,也因為我孤獨。」
  • 海明威《吉力馬札羅山的雪》:豹子為什麼凍死在雪山頂上?
    海明威在他的作品《午後之死》裡寫道:「一座移動著的冰山顯得高貴,是由它那浮出水面的八分之一決定的。一個作家採用省略的辦法,如果他不懂的話,那這只能留一些空缺在自己的作品裡。」海明威曾多次把自己的創作風格比喻為冰山,「冰山在海裡移動之所以顯得莊嚴宏偉,是因為它只有八分之一的部分露出水面。」
  • 海明威:我可以被殺死,但永遠不會被擊敗(內含語錄,建議收藏)
    1899年7月21日,一個孩子在美國誕生,名叫歐內斯特·米勒·海明威。海明威的童年承載在一個湖上,他喜歡縫紉,喜歡模仿,像所有幸福的孩子一樣,他有一顆好動的心和開朗的性格。母親以為海明威長大會在音樂方面有所建樹,但出人意料的是,海明威選擇繼承父親的愛好,他愛好釣魚和在大自然中露營。
  • 海明威《白象似的群山》:「冰山理論」運用下的多重可能性的故事
    海明威,以文壇硬漢著稱,是公認的20世紀最著名的小說家之一。他的大多作品以戰爭、死亡以及戰後等為題材,有著深刻的時代烙印。文筆簡潔有力。以名詞、動詞組成的一個個短句構成文章,摒棄了不必要的華麗修飾,開創了「新聞體」式的獨特寫作風格。而其提出的「冰山理論」更是成為每一位閱讀或者嘗試解讀海明威作品的人不可錯過的。海明威的作品以短篇尤為出色。
  • 不屈的「硬漢」錢德勒
    錢德勒被譽為硬漢派偵探小說的靈魂,代表著硬漢派書寫哲學的最高水平。他與海明威、福克納等被認為是美國本土文學的代表,他們共同撐起美國小說最高峰的史詩時代。但是他死後卻無人照管,被弄到一個專門為窮人準備的墓地。只有17個人參加了他的葬禮。 耐人回味的硬漢派偵探小說 錢德勒是個天才。
  • 從《老人與海》看海明威的創作風格:到底何為「冰山理論」?
    《老人與海》的故事主題《老人與海》是海明威的重要作品之一,也是其主要代表作品之一,通過這個作品海明威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從而樹立了其在文學領域的重要地位。《老人與海》的主要內容講述的是在聖地牙哥的一個海域上,一個古巴老人與馬林魚和鯊魚進行戰鬥的過程。
  • 『書海無涯』海明威《老人與海》——勝利的失敗者,失敗的英雄
    從老人八十多天的勞而無獲,到馬林魚的出現,到傾盡全力後的空手而歸,老人的硬漢形象已然我們面前栩栩如生。我們都知道,海明威筆下的聖地牙哥絕不是一個普通意義上的失敗者。他自信、頑強、有勇氣、不屈服,「不報任何希望太傻,他想。
  • NO.114|海明威:人可以被打敗,但不可以被打倒……
    海明威一生中的感情錯綜複雜,先後結過四次婚,是美國「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中對人生、世界、社會都表現出了迷茫和彷徨。他一向以文壇硬漢著稱,他是美利堅民族的精神豐碑。海明威的作品標誌著他獨特創作風格的形成,在美國文學史乃至世界文學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
  • 海明威於抗戰期間訪華,親自手刃一日寇:我對這些畜生忍了很久了
    海明威,美國著名作家,曾被譽為世界文壇第一硬漢。作為一個文人,海明威不僅有生花之妙筆,還有過人的武勇,更有一顆鋤強扶弱、守護正義的俠義之心。書中那位在熟悉國土上作戰的外來戰士喬丹,正是海明威自己。海明威從戰場上歸來,徹底將他訓練成一個出色的戰士。 1941年,珍珠港事變之前,美國政府雖然仍受「孤立主義」的綁架。然而羅斯福總統等有識之士,德意日法西斯乃是世界和平的大敵,遲早會給美國帶來巨大威脅。因此,美國政府決定將海明威派往中國,以與妻子度蜜月為名,探查中國抗日情況。
  • 海明威的《老人與海》中,都有哪些隱喻,你覺得最深刻的是哪個?
    老人與海海明威的作品之所以能夠震驚世界文壇,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他獨特的文體,這種在戰場上,生死間練就的海明威無疑是非常了解這一點的,他所有的文章都力圖在敘述上儘可能的用少的單詞,用最短的篇幅去隱喻最多的道理,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論」正是對此文體絕佳的解釋。當有作者問他如何才能把文章寫得那麼短時,海明威幽默的回答:「站著寫」。
  • 從《老人與海》,品味海明威作品中「無法抗拒」的文學藝術之美
    《老人與海》這部小說講述了:一位叫聖地牙哥的古巴老漁夫,連續84天沒捕到魚,在第85天他去遠海捕到一條巨大的馬林魚,並與馬林魚以及趕來的鯊魚展開輸死搏鬥的故事。儘管最後老人只是把大魚的骨架帶回岸邊,但老人那永不服輸的勇敢精神卻讓人為之動容。
  • 48小時賣530萬冊,海明威這本小說究竟寫了什麼,能有這麼大影響
    這部小說在美國出版後受到了空前的關注,從此成為海明威的代表作,甚至是二十世紀歐洲文學的代表之一。海明威被稱為「文壇硬漢」,他筆下多是社會底層人物,諸如獵人、拳擊家、鬥牛士、漁人等等。但他們活得很獨立,很堅強。在《老人與海》中,同樣作為底層人的漁民「桑地亞哥」更是在平淡無奇的生活中續寫了民間「硬漢」的形象。
  • 海明威《喪鐘為誰而鳴》我永遠不會比現在更清楚死的意義了
    在我看之前,我喜歡任憑自己僅憑書名去推測故事的內容,推測不出也至少要在腦海裡畫出一幅以書名命名的畫作。碰巧的時候,人物和場景都能對得上號,讀書的這個過程,就像把食材加工的過程。」很早之前就聽過看過這句話,沒記錯的話,它好像還分別出現在我視作珍寶的兩本摘抄本上。在讀到它之前的任何一天,我都把「它」看成了「他」,我構思出了這樣的情節,一個女子因為種種原因要離開自己深愛的男人,獨自生活,但思念深重。畫面是這樣的:她背著單肩包在書店裡走著,書架上找著自己想看的書,書店裡放著十分舒緩的背景音樂。看到一本書她定住了。好像回憶起了以前的事情和愛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