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核」的紅細胞——帶您認識「有核紅細胞」

2021-01-16 檢驗醫學網

當患者到醫院就診時,血常規是常規檢測項目,有時血常規結果中會出現有核紅細胞(NRBC),即幼稚紅細胞。成熟的紅細胞是無細胞核的,成分是蛋白質和鐵,有運輸氧的功能。但是人體內細胞生長不可能沒有細胞核,所以有核紅細胞實際上是未成熟的紅細胞。有核紅細胞所佔比例很少,正常成人外周血中不會見到,新生兒外周血液中可見到少量有核紅細胞。


  在正常情況下,外周血中的有核紅細胞僅在新生兒出現(一般為1個月),超過這個時期,血循環中出現有核紅細胞表明造血功能發生紊亂,常可見於溶血性貧血、紅白血病、惡性組織細胞病、骨髓纖維化、骨髓轉移癌、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等,對診斷有重要意義。


  具體說來,成年人外周血檢出有核紅細胞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由於大量白血病細胞充滿骨髓,擠壓幼紅細胞提前釋放,如白血病;或因髓外造血,如骨髓纖維化、骨髓轉移癌、淋巴瘤等。


  2.骨髓血液屏障功能正常,但來不及處理大量有核紅細胞,使後者提前進入血液循環,如溶血性貧血、失血性貧血、巨幼細胞性貧血等。


  3.骨髓中個別有核紅細胞能到達髓竇,當脾切除後,不能被脾臟攔截,從而進入外周血。


  有核紅細胞在較多血液分析中被當做白細胞計數,引起白細胞的假性升高,常需要通過顯微鏡計數的方法加以校正。但這種方法操作相對繁瑣,精確度低,需要有經驗的計數人員。因此近年發展起來的新技術——血液分析儀自動計數外周血NRBC,被廣泛應用於臨床。

來源:天津市腫瘤醫院檢驗科



相關焦點

  • 「有核紅細胞」 檢測是什麼?醫生為您講解
    什麼是有核紅細胞?這項檢測臨床意義是什麼?本期,盛興醫院醫生作講解。  成熟的紅細胞是無細胞核的,成分是蛋白質和鐵,有運輸氧的功能。至於有核紅細胞,正常成人外周血中不能見到,在出生1周之內的新生兒外周血中可見到少量。成人外周血中出現有核紅細胞,均屬病理現象。
  • 有核紅細胞的臨床應用
    首先我們要了解血細胞的發育過程有核紅細胞的幼稚紅細胞;成熟的紅細胞是無細胞核的,成分是蛋白質和鐵,有運輸氧的功能。但是人體內細胞生長不可能沒有細胞核,所以有核紅細胞(nucleated cellbloodred NRBC)實際上是未成熟的紅細胞即幼紅細胞。
  • 健康科普|有核紅細胞—一個有內涵的指標
    血常規報告單中除了含有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及其相關參數這些項目外,還有一個容易被忽視的項目有核紅細胞。成熟紅細胞無細胞核,成分是蛋白質和鐵,有運輸氧的功能。有核紅細胞是未脫去細胞核的未成熟紅細胞。生理性:在出生1周之內的新生兒外周血中可見到少量。
  • 有核紅細胞
    NRBC概述有核紅細胞(nucleated red blood cell,NRBC)即幼稚紅細胞。
  • 一個容易被忽視的參數-有核紅細胞(NRBC)
    有核紅細胞(Nucleated redblood cells,NRBC)系未成熟紅細胞,與成熟紅細胞不同的是,NRBC具有核糖體和線粒體等細胞器
  • 新生兒與有核紅細胞的瓜葛
    有核紅細胞是骨髓造血系統釋放到外周血中的幼稚紅細胞(以中、晚幼紅為主),在新生兒和胎兒外周血中可少量存在(一般不超過10個/100個白細胞),而在正常兒童和成人外周血中不會出現。有核紅細胞常見於溶血性貧血、白血病、紅白血病、髓外造血和嚴重缺氧等患者的外周血中。
  • 有核紅細胞在臨床中的應用
    有核紅細胞(nucleated red blood cell,NRBC)即幼稚紅細胞。
  • 檢驗案例:有核紅細胞引起的白細胞假性升高
    國際上已經有41條復檢規則推薦,涉及到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及網織紅細胞的具體篩檢內容。而各醫院根據自身情況也制定相應的復檢規則,這是一種非常嚴謹的做法,其目的是減少漏檢與差錯的發生,儘量降低假陽性率,避免出現假陰性。近日,在我們科就出現了這麼一例白細胞假性升高的案例。
  • PNAS:紅細胞可作為全身給藥載體
    紅細胞佔人體所有細胞的1/4,能存活平均4個月的時間。麻省理工學院的免疫學家Hidde Ploegh指出,紅細胞的普遍性和長壽命,使得它們成為一種理想的載體,可攜帶藥物進行全身治療。此前,研究人員通過使分子穿過細胞膜進入其內部,將藥物加載到紅細胞中,但是這個過程會削弱細胞,只有當細胞到達其最終目的地時,分子才能釋放。Ploegh及其同事希望將分子附加到紅細胞的外部。
  • 異常紅細胞形態學圖鑑
    (4)口形紅細胞:細胞中央有裂縫,中央淡染區呈扁平狀,似張開的口形或魚口,細胞有膜異常,Na+通透性增加,細胞膜變硬,使脆性增加,細胞生存時間縮短。見於口形紅細胞增多症、小兒消化系統疾患引起的貧血、酒精中毒、某些溶血性貧血、肝病和正常人(<4%)。 (5)鐮形紅細胞:細胞呈鐮刀狀、線條狀或L、S、V形等,是含有異常血紅蛋白S(HbS)的紅細胞,在缺氧情況下,溶解度減低,形成長形或尖形結晶體,使細胞膜發生變形。檢查鐮形紅細胞時需加還原劑如偏亞硫酸鈉後觀察。
  • 重新認識網織紅細胞參數的臨床價值_​貧血_網織紅細胞_骨髓_醫...
    因此,有必要對Ret 的臨床意義進行回顧和重新認識。一、Ret的生成Ret 是介於有核紅細胞和成熟紅細胞之間的一種過渡形式的未成熟紅細胞,約佔循環紅細胞總數的1%,因細胞內殘存的核糖體RNA經煌焦油藍或新亞甲藍活體染色後在顯微鏡下呈網狀而得名。
  • 外周血細胞形態學室間質評合輯——紅細胞
    盔型紅細胞外形不規則,有2至3個尖角呈盔形,多見於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貧血、癌轉移等。淚滴樣紅細胞紅細胞形態呈淚滴狀、梨形、棒槌形等,最常見於骨髓纖維化症、溶血性性貧血等。緡錢狀排列紅細胞紅細胞排列形狀如銅錢串在一起一樣,多提示血液粘度較高, 血漿中出現了異常蛋白導致紅細胞帶負電荷降低,改變了血漿電荷平衡,使紅細胞之間排斥力降低,從而利於形成緡錢狀聚集,紅細胞沉降率變快。多見於多發性骨髓瘤、球蛋白增多症、高纖維蛋白血症等。
  • 一例有核紅細胞案例分析
    ,有核紅的數值上出現了「@」的表示,這表示結果超出線性範圍,結果不一定準確,對白細胞數的矯正也會收到影響,平時發報告除了留意散點圖外,數值後帶的標示也要留意,出現「*」為結果低可信,「@」為超線性,「!
  • 人的紅細胞沒有細胞核,這有什麼好處嗎?
    第一,為體型巨大的血紅蛋白讓出位置,提高攜帶氧氣的效率;第二,放棄了巨大的細胞核和複雜的細胞器,提高了細胞整體的流動性,使得紅細胞能夠更容易把自己」擠「過那些狹窄得令人髮指的毛細血管,並且不對自己或者血管壁造成太大的損傷;第三,放棄了細胞核和細胞器能夠減少紅細胞本身對能量的消耗;第四,鑑於紅細胞的生命周期相對較短,放棄複雜的胞內結構可以減少在其成熟過程中對身體內重要物質的佔用
  • 論文解讀--虹鱒紅細胞在魚類DNA疫苗誘導免疫應答中的潛在作用
    近年來,有報導魚類有核紅細胞(RBC)參與了對病毒感染的應答反應。本文研究團隊前期已經證明虹鱒紅細胞能夠表達由抗病毒性出血性敗血症病毒(以下簡稱VHSV)的DNA疫苗編碼的抗原,並在體外對該抗原進行免疫應答。這次,研究者的目的是探索虹鱒紅細胞在體內DNA疫苗接種中目前未知的作用。在這篇文章中,研究者首次展示了在用VHSV的糖蛋白G對虹鱒進行DNA免疫後紅細胞在引發的免疫反應中的作用。
  • 什麼是紅細胞?
    紅細胞於1658年第一次被記述。16世紀末,世界上第一臺顯微鏡問世後,人們第一次在一滴血中發現了紅細胞。
  • 誤診為MDS的脫水遺傳性口形紅細胞增多症
    全血細胞計數顯示巨紅細胞症,網織紅細胞計數為18.6%,成核紅細胞0.4%。血紅蛋白和血小板計數正常。綜合性新陳代謝不顯著:乳酸脫氫酶1636U/L;鐵蛋白477ng/mL。外周塗片顯示紅細胞大小不均和口形紅細胞增多(圖A:外周血,放大倍數×100;不均性紅細胞異形和口形紅細胞增加[箭頭])。
  • 硬「核」,認識您身邊的輻射
    隨著核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核技術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核"逐漸走進我們的日常,但由於缺乏了解,很多人依舊談"核"色變。要做好核輻射應急準備,確保核應用安全,就需要更多的人知"核"懂"核"。 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輻射 Q:我們身邊一直有輻射嗎? A: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