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稿,withdraw 和 retract 一樣嗎?

2021-03-01 SCI發表輔導

不一樣。這兩個詞的有趣之處在於,中文裡我們都說成「撤稿」,但實際上說的是兩件事。簡單概括:

論文發表之前(注意,是「之前」)作者主動發起的撤稿,稱為 withdraw(名詞:withdrawal);稿件發布之後,作者或者期刊發起的撤稿都被稱作 retract(名詞:retraction)。

以下是《英文科技論文寫作100個常見錯誤》作者 Mriganka Awati 關於 withdraw 和 retract 的辨析。

Withdrawal: A withdrawal is an author-initiated action that happens before a manuscript is published. An author who has submitted a manuscript to a journal can withdraw the submission if he/she no longer wants the manuscript to be considered for publication by that journal. So, in other words, the author 「unsubmits」 the submission. A withdrawal is an author’s decision and, when it is warranted for strong reasons and done responsibly, it can have no negative effect on the author. 

→ Withdrawal 是在稿件發表之前,由作者發起的動作。如果作者不想在某一本期刊繼續投稿,就可以選擇 withdraw。換言之,作者放棄投稿(unsubmit)。withdrawal 由作者決定,只要有充足的理由,負責地操作,不會對作者有負面的影響。Retraction: A retraction happens after a manuscript is published in a journal and can be initiated by the journal or the authors of the paper. The reason for retraction is the discovery/realization of any major flaws in the paper, which render the findings invalid or questionable. These flaws may be the result of honest errors or ethical misconduct on part of any of the authors. So, in other words, a published paper is publicly flagged as a paper that should be excluded from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on a research subject. A retraction—irrespective of who initiates it and whether the reason is honest error or misconduct—can cause anything from embarrassment to reputational/career damage to the author.→ Retraction 發生在稿件見刊之後,發起人有可能是作者,亦有可能是期刊。Retraction 的原因通常是發現(或意識到)論文有重大錯誤,導致研究發現無效或存疑。這些錯誤有可能是「無意的錯誤」(honest errors),也有可能是道德失範(ethical misconduct)。換言之,被撤稿的論文應該從文獻庫裡剔除。Retraction,無論由作者還是期刊發起,無論是「無意的錯誤」還是道德失範,都會讓作者面臨窘境,甚至對作者的聲譽,職業帶來不良影響。

相關焦點

  • 因一篇參考文獻被撤稿,這篇Meta分析也打算撤回稿件
    根據撤稿觀察網《Retraction Watch》的報導[1]:一項關於心血管疾病風險預測的Meta分析的作者要求撤回其文章,因為該Meta分析納入的一項研究被撤稿了,就發生在他們投稿到論文發表的這段時間內。
  • 中國學者《Science》論文撤稿!因疫情隔離導致數據混亂
    一個多月前,《科學》雜誌發表了對這篇論文的「編輯部關切」,表示該論文發表後,期刊先後收到了兩封郵件,指出該論文 S9B 和論文作者在撤稿聲明中稱,這是一個「意外錯誤」:出現問題的圖片曾作為示意圖被保存在實驗資料庫中,因出稿時間正值新冠流行期間,作者們被隔離導致交接不暢,使用了錯誤圖片。
  • 被國際期刊瘋狂撤稿,我國醫學論文還有救嗎?
    6月13日,《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刊發了Martínez-Gonzále和同事發來的撤稿請求。8天之後,這篇論文被撤回;與此同時,新的分析結果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刊發,但結論與之前相似。這次事件被稱為「一個誠實的錯誤」,雜誌和作者都受到了好評,算是一次極為和風細雨的「醫學論文撤稿事件」。然而事實上,說起撤稿,往往伴隨的是腥風血雨。
  • Nature子刊發布撤稿聲明
    8月3日,NBT發表撤稿社論,應該讓數據說話,Time for the data to speak:In this issue, Chunyu Han and colleagues retract a paper published in May 2016 claiming that an
  • Lancet、NEJM撤稿事件,影響了你對權威期刊的信任嗎?
    該撤稿事件的影響巨大,甚至有人評論說可能是「現代史上影響最大的撤稿事件」。在這兩項研究中,研究的原始數據從未提交給第三方進行過審查,更令人震驚的是,Surgisphere公司拒絕對論文作者公開數據。(詳情請查看醫咖會既往發布:Lancet、NEJM同時撤稿遭受爭議的Covid-19研究,兩項研究的原始數據受到質疑!)
  • 中國SCI論文撤稿佔世界 44%,撤稿數創歷史最高
    這三座城市都擁有數量龐大的科研機構和大學。撤稿作者所屬機構和撤稿數量6、撤稿論文的十大領域通過對 2599 篇論文所屬學科進行詞頻分析我國 SCI 收錄 OA 論文的快速增長,很大程度上和我國研究評價中強調論文發表數量有關。一些 OA 期刊儘量多地發表論文以收取更多的費用,放寬審稿標準。03 僥倖機會小,撤稿代價大1、高校撤稿「名列前茅」論文發表對評職稱非常重要!
  • 中國SCI論文撤稿佔世界 44%,撤稿數量創歷史最高
    這三座城市都擁有數量龐大的科研機構和大學。撤稿作者所屬機構和撤稿數量我國SCI收錄OA論文的快速增長,很大程度上和我國研究評價中強調論文發表數量有關。一些OA期刊儘量多地發表論文以收取更多的費用,放寬審稿標準。
  • 中國SCI論文撤稿佔世界 44%,撤稿數量創歷史新高
    這三座城市都擁有數量龐大的科研機構和大學。撤稿作者所屬機構和撤稿數量6、撤稿論文的十大領域2、撤稿原因「純屬雷同」撤稿觀察網站標註的撤稿原因多達82種,但其中有大量原因雷同。2599篇論文撤稿原因列在前六的分別是「出版機構調查」「同行評審虛假」「文章重複」「抄襲」「數據錯誤」和「圖片重複」,這六個原因造成的撤稿量為1835篇,佔總數的70%。
  • 全球英文論文撤稿突破2萬大關 中國撤稿佔據半壁江山
    今日,全球撤稿資料庫中的英文論文撤稿數量突破2萬大關,其中中國學者論文撤稿數佔了50%以上。篇,已超過全球英文論文撤稿總數的一半,幾乎是全球每2篇撤稿中就有一篇涉及中國學者。而且撤稿總數遙遙領先美國、印度、日本、伊朗、韓國、英國、德國、義大利、法國等國家。
  • 韓春雨撤稿事件:事情遠沒有結束
    而撤稿,並不是最終的結果,反而可能是一系列複雜之事的另一個開始。撤稿意味著什麼?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我們一幫科學記者看到韓春雨的新聞就頭皮發麻,相互訴苦:他怎麼又出來了?對於韓春雨撤稿一事,很多長期關注此事的人都覺得在意料之中。「撤稿說明作者承認原論文中的主要結論是錯誤的。論文已不再成立,所以需要收回。」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科院生化與細胞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廖侃說。「撤稿就是否定研究成果的客觀性。韓春雨的實驗結果別人無法重複,自己又拿不出新的數據,撤稿是必須的。主動撤稿,只是一種程序上的禮貌,無論他撤還是不撤,最終都會被撤稿。」
  • 塞拉利尼「轉基因玉米致癌」論文被《食品和化學毒物學》撤稿
    11月29日,《食品和化學毒物學》雜誌出版方愛思唯爾集團(Elsevier)28日在美國宣布,由於研究方法和結論皆存在嚴重問題,決定撤除這篇論文。當地時間11月28日,《食品和化學毒物學》的出版商荷蘭愛思唯爾集團正式發布撤稿聲明。聲明指出,該論文現有數據不足以得出現在的結論,因此並未達到發表的標準。
  • 中國SCI論文撤稿佔世界 44%,撤稿數量創歷史最高!需引發關注
    這三座城市都擁有數量龐大的科研機構和大學。撤稿作者所屬機構和撤稿數量6、撤稿論文的十大領域我國SCI收錄OA論文的快速增長,很大程度上和我國研究評價中強調論文發表數量有關。一些OA期刊儘量多地發表論文以收取更多的費用,放寬審稿標準。
  • 撤稿信息 | 西北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學者論文因「錯誤」撤稿
    2020年1月27日,《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Medicine》(2018 IF=3.574)發布撤稿通知,署名西北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學者於2018年7月發表在該刊的一篇論文《Diagnosis labeling with disease-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mining》撤稿,該論文第一作者Jun Guo(英譯:郭軍),通訊作者為
  • 易智編譯:近些年來學術圈的論文撤稿事件
    最近,RSC旗下的材料期刊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JMCA)一次性撤下了四川大學和成都理工大學合作發表的7篇論文。按照JMCA的影響因子來算,這7篇文章的影響因子超70。那近些年來,學術圈又有哪些關於撤稿的大事件呢,和易智編譯一起來看下。
  • 首篇中國被撤稿的Science論文後續:另一通訊作者拒絕撤稿
    據悉,這是第一篇中國被撤稿的Science論文。>同意撤稿的8位作者在「撤稿聲明」中指出,研究報告中的兩處「圖片錯誤」和當時的地域位置與人員變動相關。對於此次Science論文被撤,朱斌通過郵件向《中國科學報》表示,他本人與另一位共同第一作者,以及另外兩位參與作者(分別來自東南大學、湖北大學和英國拉夫堡大學),都不同意撤稿。
  • 與名校學者合作,撤稿的機率是高還是低?
    ,合作所佔的絕對數量和相對份額都在持續增長;同時期刊撤稿的絕對數目也在逐年增長。合作會影響到撤稿這一糾錯進程嗎?還有哪些其他因素會影響到撤稿的概率和撤稿的時長(time lag)? 我們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回歸和邏輯回歸,研究合作對撤稿機率和撤稿時延的影響,獲得了如下發現。
  • 複製以前論文中的圖片和文本,幹細胞研究小組被撤稿19篇
    近日,日本Aichi Gakuin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又因為學術不端而被撤稿,因為他們複製以前論文中的圖片和文本,至此他們的撤稿數量已達到19篇,被標記為需要特別關注的文章1篇。撤稿通知如下:應作者要求,經主編同意,本文已被撤回。文章的一位作者最早聯繫了該期刊,表示文章的原始數據無法獲得,文章結果不可靠。此外,文章還重複使用了作者們之前發表在《Experimental Cell Research》上的一篇論文的大量內容。
  • 專訪施普林格:大撤稿背後,「黑中介」正摧毀同行評審制
    日前,著名學術出版商施普林格公布一則撤稿消息,宣布將撤回發表在《腫瘤生物學》上的107篇論文。此次遭到撤回的論文列表在這裡可以看到。《腫瘤生物學》是國際腫瘤及生物標誌物協會(ISOBM)的官方期刊。早在2015年和2016年,該刊就因為出現假冒同行評審意見的情況而被多次撤稿。施普林格在2016年的調查導致該刊被撤稿25篇。目前,施普林格已經停止出版該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