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再論基因編輯嬰兒風險:CCR5突變與壽命縮短有關

2021-01-17 騰訊網

除去 CRISPR 基因編輯嬰兒在倫理上存在的許多問題,事實上,現在據我們所知,引入CCR5基因的突變是十分危險的,因為我們並不完全了解新引入的突變會對人體造成怎樣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它可能不是大多數人想要的突變。就平均概率而言,擁有這一突變會更糟糕。

一項新研究發現,CCR5?32雙突變拷貝的攜帶者在 76 歲前的全因死亡率比對照組高出 21%。相關論文以短訊(Brief Communication)形式於 6 月 3 日在Nature Medicine發表。

攜帶CCR5 ?32突變基因的個體無法被 HIV 病毒的一些常見毒株感染。在去年的「基因編輯嬰兒」事件中,為了讓一對女嬰獲得對 HIV 病毒的抵抗力,賀建奎在其胚胎中通過基因編輯改變了CCR5基因,編輯後的基因與天然的CCR5 ?32突變不同,其影響仍然未知。

論文中指出,這一結論還可能受到兩個因素的影響:首先是資料庫中的志願者可能比人群整體更健康;其次,由於CCR5 ?32突變出現頻率很低,可能存在樣本量偏小的問題。因此,也有科學家對Nature表示,CCR5刪除與預期壽命關聯的證據,還遠不如對其他許多基因的研究那麼強。

圖片來源:Pixabay

來源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編譯 劉悅晨

編輯 戚譯引

近日,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者們對英國生物樣本庫(UK Biobank)中 40 萬份樣本的基因組數據及其健康信息進行了生物信息學分析。研究發現,和不攜帶或只攜帶一個突變拷貝的人相比,攜帶有兩個CCR5-?32突變基因拷貝的人在 76 歲之前的全因死亡率要高出大約 21%。

此前的研究已經證實,攜帶有CCR5基因雙突變拷貝的人患流感後的死亡率更高,整體較高的死亡率可能與較高的流感致死率有關。但研究人員表示可能存在其他多種解釋,因為CCR5基因編碼的蛋白質涉及多項身體功能,基因發生突變後該蛋白質的功能喪失。

阻斷 HIV 感染過程

CCR5基因編碼的蛋白位於免疫細胞的表面,可以幫助某些 HIV 病毒株入侵免疫細胞,包括那些最常見的病毒株。CCR5的一個天然突變——?32突變能阻止這一過程,這是在CCR5基因上的一段長 32 個鹼基的缺失突變。該突變會影響CCR5基因編碼的蛋白在免疫細胞表面的定位,進而影響 HIV 病毒的識別和感染。CCR5-?32突變在亞洲人群中出現頻率很低,但在北歐人群中頻率高達 11%。

CCR5為公眾所了解主要是因為基因編輯嬰兒事件。去年 11 月,原南方科技大學副教授賀建奎對一對雙胞胎的CCR5基因進行 CRISPR 編輯,並宣稱這是為了讓嬰兒能夠抵抗 HIV 感染,震驚學界。事實上,賀建奎並沒有用實驗重複天然的CCR5-?32突變,而是引入了一個新的相似突變,其影響仍然未知。

在這對雙胞胎姐妹中,其中一個孩子攜帶有一個經CRISPR-Cas9基因編輯的突變拷貝,另一個則攜帶有兩個突變拷貝。目前沒有信息表明,這個經過編輯的突變拷貝在功能上與天然的CCR5-?32突變是否存在差異、存在怎樣的差異。

CCR5突變與死亡率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整合生物學教授、論文作者之一(senior author)Rasmus Nielsen 通過研究現在的遺傳變異來探索人類起源和演化。在賀建奎的實驗公布之時,他的博士後研究員 Xinzhu "April" Wei正好在開發一個算法,評估基因突變與壽命的關聯。於是他們決定先對CCR5-?32突變進行分析,利用英國生物樣本庫上的信息研究它對人體的影響。

英國生物樣本庫中儲存了近 50 萬英國公民的基因組信息和醫學記錄,包含了關於人類基因組上的近 100 萬個單核苷酸多態性位點(SNP)的詳細信息。本次研究對英國生物樣本庫中約 41 萬名年齡 40~78歲、英國血統的個體進行了分析。

經過對比攜帶不同類型突變的群體的存活率,研究作者認為,這些現象證明攜帶有兩個CCR5-?32突變基因拷貝的人死於 76 歲之前的概率要比對照組高出約 20%。對於 76 歲以上群體,研究作者無法獲得足夠的數據,因此不作分析。不過藉助統計模型,這一結論可以推廣到所有年齡段。

研究還將攜帶一個CCR5-?32突變拷貝的個體(也能對某些 HIV 毒株免疫)與不攜帶突變的個體進行對比,沒有發現死亡率差異。

警惕「健康志願者效應」

英國埃克塞特大學傳染病學家David Melzer也使用英國生物樣本庫進行長壽研究,他認為CCR5-?32突變與預期壽命之間的關係很有意思,卻並不意外。但他指出,CCR5刪除與預期壽命關聯的證據還遠不如對其他許多基因的研究那麼強。

研究作者在論文中指出:「儘管存活率差異的數字比較大, 但是研究的P值為 0.0089,只能說比較小(moderately small),這是因為?32/?32個體所佔比例較低,並且研究隊列中死亡率整體較低。」

論文中提到了兩種可能的影響因素。首先是樣本量的影響,即攜帶CCR5-?32雙突變的人數量較少。在本次研究分析的英國人群中,該突變的出現頻率為 11.59%。

其次是「健康志願者效應」。英國生物樣本庫通過居住地址對 40~69 歲人群寄出邀請,這就直接排除了 40 歲前死亡的人和因為生病無法前去登記的人,導致被錄入資料庫中的人群比整體人群更加健康。事實上,英國生物樣本庫中 70~74 歲志願者的死亡率比同年齡段英國人群要低 46% 到 56%。

針對「健康志願者效應」和可能出現的死亡信息更新延遲等問題,研究人員對數據進行了修正。總的來說,Melzer 認為研究人員「已經很好地利用了他們所能獲取的信息」。

CCR5突變的演化意義

Nielsen 介紹,先前的研究證據表明,幾乎在所有人和動物當中,讓一種蛋白質失去活性很可能對生物體產生負面影響,尤其是當發生了純合突變,即同一個基因的兩個拷貝都發生了突變的時候。

「CCR5編碼的蛋白是人和動物體內具有重要功能的蛋白之一,在許多物種當中都被保留得很好,這也說明了其重要性。所以一般而言,一個破壞這種蛋白質功能的突變對人體來說很可能是有害的,」Nielsen 補充說,「不然的話,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這個蛋白早就被淘汰了。」

Nielsen 表示,CCR5- ?32突變在北歐人群中相對比較普遍,一定是因為在某個時間點發生了自然選擇,它才會在這個地區被保留下來;但這個突變的意義不太可能是為了抵抗 HIV 感染,因為 HIV 病毒在人類中傳播已經是 20 世紀 80 年代之後的事了。

論文第一作者 Wei 說,也有一些研究證據表明這種突變可能會增加中風後的存活率,還能增加對某些病毒的抗性,例如天花和黃病毒屬(包含登革熱、寨卡病毒、西尼羅河病毒等)。

基因編輯的風險仍然未知

研究人員表示,儘管可能存在上述好處,但在成體體細胞和胚胎生殖細胞中引入基因突變的潛在影響仍然值得密切關注。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神經生物學家Alcino Silva曾經發現,阻斷CCR5的表達似乎能夠加快中風患者的康復,並能夠提升小鼠的學習和記憶能力。

他告訴Nature,讓這個基因失活就像去掉一輛車的剎車,「車速會大大提升」,但是造成危害的風險也隨之升高。

Silva 希望能看到更多針對健康的CCR5基因失活人群的研究,這或許能進一步揭示該基因功能與預期壽命的關聯。

Nielsen 說:「除去 CRISPR 基因編輯嬰兒在倫理上存在的許多問題,事實上,現在據我們所知,引入CCR5基因的突變是十分危險的,因為我們並不完全了解新引入的突變會對人體造成怎樣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它可能不是大多數人想要的突變。就平均概率而言,擁有這一突變會更糟糕。

論文信息:

CCR5-?32 is deleterious in the homozygous state in humans

相關焦點

  • Nature 新論文:被編輯過的CCR5基因或致壽命縮短
    英國生物銀行曾對 40 至 69 歲間的 50 萬名志願參與者樣本進行過基因測序,建成迄今世界上最全的大規模人類信息資源庫。基因編輯嬰兒風波2018 年 11 月,賀建奎發表了一個基因編輯嬰兒的研究成果。
  • 賀建奎「基因編輯嬰兒」或面臨更高死亡風險
    11月28日,賀建奎在中國香港召開的第二屆人類基因組編輯國際峰會上闡述了「基因編輯嬰兒」這項備受爭議的研究。該研究使用CRISPR對人類胚胎CCR5基因進行了編輯,以圖讓嬰兒自出生便能夠抵抗HIV,降低其感染愛滋病的風險。但另一方面,由於人類對遺傳信息認知的局限,由此而產生的「基因編輯嬰兒」未來可能面臨著無法預知的風險。因此,這項實驗的貿然開展激怒了整個科學界。
  • 基因編輯嬰兒弊大於利?研究人員發現有可能導致壽命縮短!
    基因編輯嬰兒弊大於利?研究人員發現有可能導致壽命縮短!此舉遭到了譴責,人們稱其既不道德,又可能對嬰兒有害。現在,一項新的研究強調了其中的一些擔憂:研究結果表明,CRISPR技術在這對嬰兒中插入的基因突變與過早死亡的風險增加有關。具體來說,這項研究發現,這種被稱為CCR5-delta 32的突變(這種突變在一小部分人身上自然發生)與76歲前死亡風險增加20%有關。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22期:基因編輯嬰兒壽命不及常人?突變基因...
    基因編輯嬰兒壽命不及常人,突變基因存在風險賀建奎基因編輯嬰兒事件已經過去半年多,但與之相關的 CCR5基因研究還在逐漸被披露。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進化生物學家魏心珠等通過對英國生物銀行(UK Biobank)的40多萬人的數據(基因分型與健康數據)分析發現,CCR5突變會縮短壽命,突變者在76歲之前死亡的風險會增加20%以上,並且研究結果與哈迪-溫伯格平衡存在顯著偏差,也佐證了該突變的危害效應。
  • 「基因編輯嬰兒」讓世界譁然,這位科學家的底線在哪裡?
    11月26日,第二屆國際人類基因組編輯峰會的前一天,一則「世界首例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在中國誕生」的消息引爆網絡,驚動全球。這兩天,「基因編輯嬰兒事件」持續發酵。目前,所有涉事方均已澄清和賀建奎(基因編輯嬰兒試驗的主要負責人)關係。事件經過:2018年11月26日,賀建奎宣布: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雙胞胎姐妹於11月在中國健康誕生。
  • 基因編輯嬰兒攜帶的CCR5-∆32突變...
    2019年6月13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員發現一名中國科學家在去年出生的一對雙胞胎嬰兒中試圖引入的一種基因突變在表面上有助於這兩名嬰兒抵抗HIV病毒感染,但這也會與生命後期的死亡率增加21%存在關聯性。
  • 為什麼說震驚社會的「基因編輯」嬰兒事件後果不堪設想
    幾乎全網報導,「世界首例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出生!「首例」、「愛滋病」、「基因編輯」「嬰兒」,這幾個關鍵詞組合在一起,爭議鋪天蓋地席捲而來,讓我們先簡單回顧一下事情經過——「基因編輯嬰兒」事件經過26日,深圳南方科技大學的科學家賀建奎在第二屆國際人類基因組編輯峰會召開前一天宣布
  • 賀建奎編輯的CCR5基因 純合突變死亡率增加
    賀建奎在一對雙胞胎上動了基因刀,編輯了胎兒身上CCR5基因,以用來免疫愛滋病。但是,現在有趣的是,CCR5首先被鑑定為HIV病毒的共同受體,CCR5是否除了在抗愛滋病病毒的作用以外,還是不清楚。
  • 基因編輯嬰兒有早逝風險?最近相關論文撤稿,報導也撤銷了
    撰文 | 湯佩蘭2019年6月,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生物與統計系魏新竹 (Xinzhu Wei) 和拉斯莫斯·尼爾森 (Rasmus Nielsen) 在《自然·醫學》雜誌 (Nature Medicine) 上發表的一篇論文,將賀建奎以及基因編輯嬰兒再次推到風口浪尖
  • Nature子刊:CCR5基因再出新成果,CCR5編碼的LncRNA會促進愛滋病病毒的感染能力
    2018年11月26日,賀建奎團隊對外宣布,一對基因編輯嬰兒誕生。隨即引發輿論風暴,被各界輿論一致譴責,賀建奎本人也因此被調查。該研究發現發現對於CCR5-∆32等位基因純合個體全因死亡率增加21%。表明CCR5-∆32的純和突變是有害的。
  • 一波三折:Nature Medicine再發文,證實賀建奎敲除的CCR5基因,缺失...
    該文章稱,沒有統計證據表明CCR5-∆32的純和突變對壽命有影響。這一結論與今年6月份 Nature Medicine 發表的稱CCR5-∆32的純和突變會導致個體全因死亡率增加,預期壽命減少的結論相反。
  • 從基因編輯嬰兒談CRISPR-Cas9和CCR5
    作者:1°C2018年11月26日,朋友圈刷屏「世界首例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在中國誕生」,報導稱「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於11月在中國健康誕生。這對雙胞胎的一個基因(CCR5)經過CRISPR-Cas9基因編輯,這使她們出生後即能天然抵抗愛滋病。
  • 科技部:明令禁止基因編輯嬰兒
    科技部表示,本次「基因編輯嬰兒」如果確認已出生,屬於被明令禁止的,將按照中國有關法律和條例進行處理。此外,超130名愛滋病研究人士發出聯名信進行堅決反對。11月26日,深圳科學家賀建奎宣布,全球首例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露露和娜娜於11月在中國誕生,她們在受精卵時期,CCR5基因經過基因編輯,使她們出生後即能天然抵抗愛滋病病毒。事件披露後,122位科學家發表聯合聲明譴責。
  • ccr5基因缺失或導致多重癌變
    hiv患者都非常熟悉一種叫做ccr5受體的基因,它不僅是hiv病毒進入人體逆轉成病毒庫的主要門戶,也是基因編輯療法治癒的主要突破口
  • 基因編輯嬰兒面臨風險有多大?聽聽青島專家怎麼說
    11月26日,南方科技大學生物系副教授賀建奎在第二屆國際人類基因組編輯峰會召開前一天宣布,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於11月在中國誕生。消息一出,輿論譁然。隨著時間的發酵,一些問題也浮出水面:基因編輯會打開怎樣的「潘多拉魔盒」?真的會對某些重大傳染性疾病的治療有效嗎?它面臨的風險到底有多大?
  • Nature:單鹼基編輯修復早衰症基因突變,延長小鼠2倍壽命
    該研究通過AAV病毒遞送單鹼基編輯工具對早衰症小鼠進行基因治療,結果表明,在具有早衰症突變的小鼠中,著名的CRISPR基因組編輯的親戚鹼基編輯糾正了DNA錯誤,經過處理的小鼠的壽命約為500天,是未經處理的動物的兩倍多,且沒有可檢測到的脫靶問題。
  • 基因編輯嬰兒「死灰復燃」?科學家開始編輯人類卵子中致聾基因
    據 Nature 報導,今年早些時候宣稱準備用 CRISPR 技術創造能夠抵抗 HIV 病毒的基因編輯嬰兒的俄羅斯生物學家丹尼斯·雷布裡科夫(Denis Rebrikov),目前已開始對捐獻卵子進行基因編輯,但他的目的已經改變——不再改變 CCR5 基因,而是希望對與耳聾有關的
  • 基因編輯嬰兒 究竟危險在哪裡?
    去年11月26日,中國科學家賀建奎對外宣布一對基因編輯嬰兒雙胞胎誕生。此事迅速震動了中國和世界,引發輿論風暴,賀建奎被各界一致譴責。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近日,據《Nature》報導,一名俄羅斯科學家Denis Rebrikov已經開始追隨賀建奎的腳步,計劃創造更多的基因編輯嬰兒。
  • 基因編輯嬰兒:國際報告指目前技術尚不安全
    一年後的2019年年底,官方認定這起事件為賀建奎「為追逐個人名利」而組織的違法人類胚胎基因編輯活動。法院對賀建奎等三人判刑,三人「當庭表示認罪悔罪」。此外國際社會成立該委員會調查事件。大部分國家已立法防止基因編輯的嬰兒出生,賀建奎事件讓國際社會達成強烈共識。
  • 賀建奎的基因編輯嬰兒「致命」缺陷曝光
    周一(6月3日),《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發表的一項通過超過40萬人的樣本分析的研究發現,攜帶兩個CCR5基因突變拷貝的個體死亡率會增加21%。當時賀建奎基因編輯嬰兒為了對抗HIV就導入了兩個CCR5基因突變拷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