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看人類祖先古猿的圖片時,不免心生疑問,它們怎麼長得這麼醜呢?
衡量一個人或者一樣事物,是否對人具有美的感受,其實就是審美的過程。人們通過對外界事物的觀察,然後在理智與情感上,對其形態、變化進行一系列的認知、理解和評判,能夠讓我們感到心情愉悅的,我們認為它美,反之則認為平庸或者醜陋。審美帶有明顯的個人感情色彩,因人而異,因時間推移也會發生改變。
在人們對美醜的判斷過程中,有一個很明顯的特徵,就是符合時代特色的、易於被接受的往往傾向於產生更好的心理共鳴,於是就認為是美。比如人們的裝束、身材特點、建築的風格、等等,順應時代潮流的不但能使人產生愉悅的感覺,而且可以持續引領和不斷優化完善,這是人類認識世界的「趨同感知效應」,說白了就是習以為常的是美的潛在標準,否則就是另類,甚至是醜陋。
拿人類的身體來說,從我們的祖先到現在,在適應自然的長期進化過程中,身體特徵發生了許多改變。祖先們幾百萬年前從樹上逐漸過渡為樹下活動,學會直立行走,學會語言交流,學會製造使用工具,學會馴養動物,學會農業耕種,等等,這一系列的變化,既有自然環境變化的壓力,也有人類自身發展的需求。隨著身體功能性的改變,人類頭部逐漸變大、嘴部不再突出、覆蓋全身的濃密毛髮逐漸退化、脊柱越來越直,現在我們對這種變化已經習以為常,認為人類就應該是這個樣子。假如我們看到渾身長滿毛髮的人,我們就會認為他脫離了作為「正常人類」應有的美的屬性,樣子就很特別,更何況看到和我們身體特徵差異巨大的古猿,認為它們醜也不足為奇了。
其實人類的審美標準也是不斷發生著變化的,拿評判美女的標準為例,先秦時期崇尚自然細膩,秦漢時期崇尚端莊柔弱,隋唐時期崇尚豐腴華麗,明清時期崇尚剛柔纖秀,而現代則崇尚曲線美,如果跳離了時代範疇,拿過去的人看待今天的標準,也同樣會覺得不美。所以,不但是我們看人類祖先醜,假如人類祖先看到我們這個樣子,同樣會接受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