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在高影響因子(Impactfactor)刊物上發表了兩篇文章是什麼水平?

2021-01-09 小派愛教育

答|百度派 @地方撒

【知乎第五答】

作者:李嘉暉

著作權歸作者全部。轉載請接洽作者(jiahuili@ecnu.edu.cn)得到授權。

---分-割-線

剛查閱我本人的消息報導時,看到這個標題。著著實這篇消息報導刊發出來後,就有很多人問過我這個題目,早上在知乎上又看到了,答一下。歡迎大家在批評區和我交換。

採訪原文:(刊載於新民晚報)

針對性答覆一下題主的題目:

為何會頒發文章?展示研究結果。自主學習論文查新、閱讀、寫作、修改、投稿技能。

2013年,在課題根本完成之後,我把論文重寫成了英文。當時也沒有什麼投稿的經歷,就上小木蟲自主的學習,查閱各個期刊的點評,相識投稿要領,然後實行了投稿(被拒11次,後文有細緻經歷)。之後當上了小木蟲論文投稿版版主,並相繼頒發了第二篇、第三篇SCI論文。

頒發文章能帶來的直接長處/影響是什麼?無。要是說有的話,最多便是這一篇消息採訪,外加論文頒發經歷罷了。(國際環境科研項目奧林匹克比賽金獎是論文頒發前得到的。)

擁有這兩篇文章的第一作者/第二作者/第三、第四作者能闡明該門生是否有科研的本領和撰寫論文的本領?

我是論文的通訊作者,論文的每一個字都是用鍵盤親身敲出來的。CoverLetter,Point-by-PointResponse也是本身寫作的。時期還和ScientificReports的編輯Argue過。要是說我是不當署名的話,那也不大概會把通訊作者、第一作者、第一單位都交給一個高中生吧。

第一作者、通訊作者:李嘉暉、華東師範大學第二從屬中學門生

第一單位:華東師範大學第二從屬中學

家庭大背景所致,門生耳濡目染,具備肯定的科研素養和底子,機遇符合環境下得到?這是我最想答覆的題目,先說答案:我父母都是金融事變者,他們不支持乃至攔截我做科研。

1.高二年級第一次打仗科研,此前無底子。

2.學校有儀器支持:如掃描電子顯微鏡、紅外光譜、氣相色譜、氣質聯用等(作為教誨部直屬重點中學的財大氣粗)。

3.每天事變到拂曉三點,早上六點半還要起床完成高中課程。

一步一個腳跡,奮力前行!

【我的學弟其後有頒發JMCA,Poly.Chem.,APL的大神,相比我而言真是長江後浪推前浪】

--分-割-線

(粘貼了一小段過來,供查閱)

2014年1月7日投稿第一篇SCI論文至AppliedCompositeMaterials(IF=1.29,中科院四區)。細緻進程如下:

2014.1.7AppliedCompositeMaterials(IF=1.29)Reject.來由是事變量不敷。沒給重投的機遇。

2014.1.9劍橋大學的主編回了很長一封信,不發起擔當,要求加大事變量,應用層面不敷。

2014.1.19申請重投。

2014.1.20Reject.RecommendationistosubmityourpapertoaMaterialsScienceJournal.

2014.1.28AppliedPhysicsLetters(IF=3.515)Reject.Doesnotmeetthetimelinessrequirement.

2014.2.5CompositePartA(IF=3.012)Reject.Wearecurrentlyreceivingalargenumberofhighqualitypapers

2014.2.6CeramicsInternational(IF=2.086)Reject.Duetoanextremelyhighnumberofsubmissions,......

2014.2.7依照APL主編的意思轉投AIPAdvances。

2014.2.22AIPAdvances(IF=1.59)Reject.Doesnotfallundertherangeoftopics.

2014.2.23Appeal.

2014.2.25APLMaterials(暫無IF)Reject.Doesnothavesufficienttimelinessandinteresttoawideaudience

2014.3.4投稿到ScientificReports(IF=5.078)。

2014.4.4未送審,催稿。

2014.4.4復興:WehavejusthadtoreplacethehandlingEditorialBoardMemberonyourpaperasthepreviouseditorwasnolongerabletohandlethemanuscript.

2014.4.7送審。

2014.5.6DecisionMade連續一周,催稿。

2014.5.7編輯復書:儘快復興。

2014.5.8Reject.兩審稿人一偏正,一負

2014.5.27ACSAppliedMaterialsInterfaces(IF=5.9)Reject.

2014.5.29ACSMacroLetters(暫無IF)Reject.

2014.5.31PlosOne(IF=3.534)Reject.

2014.6.9ScientificReports重投。

2014.6.20送審

2014.7.10二審,同審稿人,一正一負,編輯Reject,不容許重投

---分割線--

2014.8.30投稿MaterialsDesign(IF=3.997,中科院二區)

2014.9.2WithEditor

2014.9.4UnderReview

2014.9.16RejectResubmit(R1)

2014.9.25Revise(R2)

2014.9.30Revise(R3)

2014.10.2Revise(R4)

2014.10.4Accept

2014.10.16Trackyouracceptedmanuscript

坑漸漸填,歡迎交換,一起加油!

在這個天下上,沒有什麼能代替始終如一的精力。

才華不克不及,有才華而不可功的人到處可見。

天賦不克不及,有天賦而無回報險些便是一句諺語。

教誨不克不及,這個世上瀰漫了受過教誨的被遺棄者。

只有毅力,刻意和信心是全能的。

以上。

---分-割-線

如需轉載,請郵件接洽:jiahuili@ecnu.edu.cn。未經容許不得轉載,特此聲明。

專欄文章列表:

以上內容由百度派作者提供

相關焦點

  • 十六歲高中生在高影響因子(Impactfactor)刊物上發表了兩篇文章是...
    著著實這篇消息報導刊發出來後,就有很多人問過我這個題目,早上在知乎上又看到了,答一下。歡迎大家在批評區和我交換。採訪原文:(刊載於新民晚報)針對性答覆一下題主的題目:為何會頒發文章?展示研究結果。自主學習論文查新、閱讀、寫作、修改、投稿技能。
  • 你還不知道什麼是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IF)?!
    在期刊的評價中,最主要的指標莫過於影響因子了,那麼這一國際通用,在學術評價領域被廣泛應用的指標到底是什麼?/1/  影響因子是什麼?如下圖紅色橫線標註處所示,impact factor 是上年影響因子,5-year impact factor 是過去5年的平均影響因子。
  • Nature發文,宣布改造影響因子,重塑期刊評價體系!
    Nature也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劃:重新塑造影響因子評價體系,讓評價體系多樣化。Nature稱期刊影響因子這種量化從本質上來說,過於簡化,而且甚至在使用過程中還存在被濫用的風險。如果僅僅依靠期刊影響因子來衡量一篇文章的好壞,而不注重這篇文章所帶來的潛在價值和引起的輿論影響,長此以往,這很容易導致一種病態行為。不得不說,期刊影響因子就是這麼一種「病態」量化指標。
  • 滾蛋吧,影響因子!出版界聯合發文呼籲影響因子改革
    影響因子的目的是表徵期刊的質量,但是研究人員經常使用這一指標評估單篇文章的質量,甚至在一些情形下,評估它們的作者的研究水平。如今,在今年7月5日,發表在預印本伺服器bioRxiv上的一篇文章呼籲期刊出版商對期刊影響因子不予重視,而應支持反映一份期刊發表的論文所吸引的引用次數範圍。
  • 你該知道的雜誌分區和影響因子及2018最新影響因子下載
    JCR對8000多種期刊(網絡版) 之間的引用和被引用數據進行統計、運算,並針對每種期刊定義了影響因子 (IF: impact factor)等指數加以報導。這些期刊包括SCI收錄的3800種核心期刊(光碟版)。影響因子影響因子一個讓人愛恨交加的東西,若改變不了規則,那就想想如何在規則內把事情做好。
  • 結束影響因子統治的時代即將到來?
    「Everybody hates the impact factor… But everyone recognizes that we’re [beholden] to it」 [3]. 「每個人都討厭影響因子……但每個人都認識到,我們(受惠於)它。」
  • 四種方法幫你輕鬆查找SCI期刊影響因子
    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IF)是ISl的期刊引證報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中公布的一項數據,自1975年開始,JCR每年公布一次上一年的數據。影響因子指某期刊前兩年發表的論文在統計當年的被引用總次數除以該期刊在前兩年內發表的論文總數。這是一個國際上通用的期刊評價指標。影響因子是以年為單位進行計算的。以2010年某一期刊影響因子計算方法為例,IF(2010年)=A/B,其中A為該期刊2008-2009年所有文章在2010年被引用的次數,B為該期刊2008-2009年發表的所有文章總數。
  • scholar包檢索期刊影響因子(2018年最新版本)
    2018年6月26號發布的2017年影響因子。到底生信的期刊影響因子是怎樣子的?我們可以很容易檢索到名字含有bioinformatics的期刊,然後就可以檢索影響因子了,最高分竟然是國內的GPB!!!腳本化好處多多,比如你一條指令可以把一個人所有的publications給抓下來,那麼現在你可以一條指令把所有期刊的影響因子給列出來,一個人發表的論文總影響因子、篇均影響因子等指標,不就是個求sum和mean的指令而已麼!
  • 怎麼在知網查核心期刊影響因子高,碩士畢業發表
    那麼換成英文期刊,就成了高影響因子的SCI期刊跟低影響因子的SCI期刊,只存在期刊水平的差別,不存在SCI跟非SCI的差別。SCI一共收錄3700多種期刊,所以按照研究領域劃分的話,一篇稿件可以找到幾十個個可供投稿的期刊。如果是跨領域的稿件,適合投稿的期刊的數量更多。反觀中文的期刊。
  • 這個出版集團2020年有7本SCI獲得影響因子(JCR2019)
    影響因子:3.665The 2020 Edition of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cites the 2019 impact factor for影響因子:2.898The 2020 Edition of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cites the 2019 impact factor for
  • 別拿影響因子不當回事
    學術界都十分清楚的是,雜誌影響因子和具體某篇論文沒有直接關係,但自從影響因子問世後,隨著名氣的增加,影響因子這個籠罩在科研人員心靈空間的心魔一直在影響著科研人員的投稿取向。我們從一些雜誌的影響因子現象中,可以隱約看見這個無形的影響力。作為一個普通的科研人員,你可以不關心影響因子,但影響因子會影響到你的行為。
  • 【Nature發文】宣布改造影響因子,重塑期刊評價體系!
    The journal impact factor is just such a metric.Nature稱期刊影響因子這種量化從本質上來說,過於簡化,而且甚至在使用過程中還存在被濫用的風險。如果僅僅依靠期刊影響因子來衡量一篇文章的好壞,而不注重這篇文章所帶來的潛在價值和引起的輿論影響,長此以往,這很容易導致一種病態行為。不得不說,期刊影響因子就是這麼一種「病態」量化指標。
  • 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2019屆畢業生發表46篇SCI文章?
    Comments/letters to the editor:評論性文章,是對於某篇文章提出自己的評論和意見,少數有原始數據,但大部分為單純的意見。不需要經過peer review,雖然較高分(IF > 10)刊物會有比較高要求,但接受率總體較高,錄用周期往往只有幾天。
  • 「SCI 文章兩篇,且對IF有要求」,浙大博士畢業論文真的很難嗎?
    下面是幾所國內知名大學博士研究生畢業的條件:①清華大學,2019年起,不再硬性要求發表論文;②北京大學,本人為第一作者身份(導師為第一作者時,本人可以為第二作者)在國內核心刊物或國際重要刊物上至少發表或被接受發表2篇論文;③浙江大學,SCI 文章兩篇,且對IF(影響因子)有要求;④武漢大學,1篇權威期刊或2篇北大核心,人文、社會科學學科,必須至少有一篇以第一作者發表在權威期刊上的學術論文或至少有兩篇發表在核心刊物上的學術論文
  • sci期刊發表影響因子的計算公式
    科學影響力因子用于衡量科學期刊的學術水平.作為JCR的重要指標,通常認為它代表期刊的重要性.如何計算科學期刊的影響因子如下:IF(k) = (nk-1+nk-2)/Nk-1+Nk-2IF是影響因子,k是某一年,Nk-1 + Nk-2是該期刊在前一年或兩年中發表的論文數,nk-1和nk
  • 以期刊影響因子考核科研人員誤人子弟
    利用我們自己的眾多期刊,我們提供數據解釋為何沒有一篇文章能夠依據它所發表的期刊的影響因子來進行評價。 這篇合作完成的文章呈現了11份期刊(包括PLoS Biology、PLoS Genetics和PLoS ONE)的頻率曲線圖(即引用分布圖),其中這些期刊的影響因子從小於3到30以上(以2015年計算出來的影響因子)。
  • 學術論文影響因子(IF)的前世今生
    以2017年IF的計算為例,M為該期刊2015年發表的文章數量,N為該期刊2016年發表的文章數量,C為該期刊2015和2016年兩年發表的文章在2017年這一年被引用的總次數。影響因子的計算方法最早是由加菲爾德的科學情報研究所(前身加菲爾德學會)提出,幾十年來歷經多次更改才成為現在的樣子。
  • SCI期刊及影響因子前途未卜,中國科研評價何去何從?
    該文章作者呼籲,學術界不應過度依賴影響因子、或以此來評價某研究的科研水平、甚至科研工作者,而是需要對具體論文或研究進行具體分析。3天之後(7月8日),Nature就影響因子被濫用的問題對幾位出版界和學術界精英進行採訪,發表了題為《Beat it, impact factor!
  • 宏基因組 微生物組 微生物生態領域雜誌簡介及最新影響因子
    開放獲取,但收取出版費(雖然子刊有可能沒有通訊IF高,但定位是高於通訊的)。影響因子穩定,發稿量年均3000多篇,包含有中國研究機構的文章達500多篇。通訊系列(Communications XXX)。
  • 科普|學術影響力兩大衡量指標:影響因子還是谷歌學術H5?
    一、影響因子(英文:Impact factor、縮寫:IF),或影響指數、譯數、影響係數影響指數是美國科學情報研究所(ISI)的《期刊引證報告》(JCR)中的一項數據,指的是某一期刊的文章在特定年份或時期被引用的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