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質摺疊調控革蘭氏陽性菌粘附素的化學反應性

2021-01-19 科學網

蛋白質摺疊調控革蘭氏陽性菌粘附素的化學反應性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 15:25:18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Alvaro Alonso-Caballero研究小組發現,革蘭氏陽性菌可以通過蛋白質摺疊調控粘附素與生物表面的結合能力。 這一研究成果於2020年11月30日發表在《自然—化學》上。

在該研究中,課題組通過磁鑷力譜技術研究了一種叫Cpa的粘附素的硫酯鍵在力的作用下的動態變化。當Cpa在小於6 pN的環境中摺疊時,其硫酯鍵可與炎症環境中常見的胺類配體發生可逆反應;反之,機械去摺疊化以及暴露在大於6 pN的力中則會阻礙硫酯鍵重新形成。研究人員認為,這種與蛋白摺疊偶合的化學反應開關(即「智能共價鍵」)可使粘附素在低作用力中與細胞表面的配體可逆結合,而在機械力存在時以共價鍵形式牢牢鎖在細胞表面。

據了解,革蘭氏陽性細菌定居在黏膜組織上,並能經受諸如咳嗽帶來的機械力擾動,這樣的剪切力已經超出了非共價鍵可以承受的範圍。為了克服這些挑戰,化膿性鏈球菌進化出一種叫Cpa的蛋白質,該蛋白是一種具有半胱氨酸-穀氨醯胺硫酯鍵的纖毛末端粘附素。該硫酯鍵與宿主細胞表面受體之間的反應使之能夠以共價鍵的方式錨定在細胞表面;另一方面,病原體繁殖又需要不停地在細胞表面遷移和擴散。在此之前,細菌是怎樣在分子機理上調和這兩個看似矛盾的需求是未知的。

附:英文原文

Title: Protein folding modulates the chemical reactivity of a Gram-positive adhesin

Author: Alvaro Alonso-Caballero, Daniel J. Echelman, Rafael Tapia-Rojo, Shubhasis Haldar, Edward C. Eckels, Julio M. Fernandez

Issue&Volume: 2020-11-30

Abstract: Gram-positive bacteria colonize mucosal tissues, withstanding large mechanical perturbations such as coughing, which generate shear forces that exceed the ability of non-covalent bonds to remain attached. To overcome these challenges, the pathogen Streptococcus pyogenes utilizes the protein Cpa, a pilus tip-end adhesin equipped with a Cys–Gln thioester bond. The reactivity of this bond towards host surface ligands enables covalent anchoring; however, colonization also requires cell migration and spreading over surfaces.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se seemingly incompatible requirements remain unknown. Here we demonstrate a magnetic tweezers force spectroscopy assay that resolves the dynamics of the Cpa thioester bond under force. When folded at forces <6pN, the Cpa thioester bond reacts reversibly with amine ligands, which are common in inflammation sites; however, mechanical unfolding and exposure to forces >6pN block thioester reformation. We hypothesize that this folding-coupled reactivity switch (termed a smart covalent bond) could allow the adhesin to undergo binding and unbinding to surface ligands under low force and remain covalently attached under mechanical stress.

DOI: 10.1038/s41557-020-00586-x

Sourc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7-020-00586-x

相關焦點

  • 革蘭氏陽性菌的詳細分類及治療
    如果你去醫院就醫,醫生懷疑你有感染,可能會要求進行革蘭氏染色檢查。該測試還可以幫助您的醫生了解細菌是革蘭氏陰性還是革蘭氏陽性,從而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然而你可能對於革蘭氏陽性菌陰性菌這些概念並不熟悉,今天為大家講解下,革蘭氏陽性菌,革蘭氏陰性菌的區別,革蘭氏染色法,常見的革蘭氏陽性菌類型以及相應的治療。首先,我們了解下,革蘭氏陽性菌和陰性菌各自的特徵。
  • 今兒個講講革蘭氏陽性菌和革蘭氏陰性菌,
    俠股柔情 免費訂閱本刊養狐之旅,從這裡開始關注俠股柔情,品讀養狐人生 革蘭氏染色的實際意義(1) 鑑別細菌:用革蘭氏染色法可將所有細菌分為兩大類(2) 選擇藥物:革蘭氏陽性菌與革蘭氏陰性菌在細胞壁等結構上有很大差別,因而對抗菌素等藥物的敏感度不一。例如大多數革蘭氏陽性菌都對青黴素敏感;而革蘭氏陰性菌則對青黴素不敏感,而對鏈黴素、氯黴素等敏感。所以首先區分病原菌是革蘭氏陽性菌還是陰性菌,在選擇抗生素方面意義重大。
  • 上海生科院揭示革蘭氏陽性細菌CcpA蛋白的調控新機制
    該工作揭示了革蘭氏陽性細菌全局調控蛋白CcpA的一種新型、高度可變的結合靶基序cre-var及其相關分子調控機制,為認識和理解其調控的多樣化和精細化提供了新視角。  CcpA是革蘭氏陽性細菌中重要的全局性轉錄調控因子,參與控制細胞的多項生理過程。
  • 【科技日報】新型革蘭氏陽性菌抗藥機制揭示
    【科技日報】新型革蘭氏陽性菌抗藥機制揭示 2018-01-18 科技日報 吳長鋒 【字體:大 中 小】   記者1月17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和生命科學學院周叢照教授、陳宇星教授課題組,解析了肺炎鏈球菌中一種新型ABC轉運蛋白(Spr0693和Spr0694-0695)的原子解析度結構,揭示了革蘭氏陽性菌抗藥的一種新機制
  • 新型革蘭氏陽性菌抗藥機制揭示
    科技日報合肥1月17日電 (記者吳長鋒)記者17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和生命科學學院周叢照教授、陳宇星教授課題組,解析了肺炎鏈球菌中一種新型ABC轉運蛋白(Spr0693和Spr0694-0695)的原子解析度結構,揭示了革蘭氏陽性菌抗藥的一種新機制。
  • 中國科大發現一種新型革蘭氏陽性菌藥物外排泵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和生命科學學院周叢照教授、陳宇星教授課題組解析了肺炎鏈球菌中一種新型ABC轉運蛋白(Spr0693和Spr0694-0695)的原子解析度結構,揭示了革蘭氏陽性菌抗藥的一種新機制。
  • 什麼是革蘭氏陰性菌?
    在革蘭氏染色實驗中,首先添加了龍膽紫(crystal violet),再添入另一種復染染料(通常使用番紅(safranin)或品紅(fuchsine)),從而將所有的革蘭氏陰性菌染成紅色或粉色。通過這種測試我們可以區分兩種細胞壁結構不同的細菌。革蘭氏陽性菌在反應後的除色溶液中將呈現龍膽紫的顏色。    革蘭氏陰性菌細胞壁中肽聚糖含量低,而脂類含量高。
  • 革蘭氏陽性菌細胞壁結構獲解析
    革蘭氏陽性菌細胞壁結構獲解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4/30 21:05:15 英國謝菲爾德大學J. K. Hobbs和S. J. Foster研究團隊合作取得一項新成果。
  • 革蘭氏陽性細菌和革蘭氏陰性細菌區別及染色原理
    視頻下載請點擊右下角的「每日必看」革蘭氏染色法是細菌學中廣泛使用的一種鑑別染色法,1884年由丹麥醫師
  • 嵌合擬肽抗生素可殺死革蘭氏陰性菌
    嵌合擬肽抗生素可殺死革蘭氏陰性菌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25 10:41:25 瑞士Polyphor AG公司Daniel Obrecht和John A.
  • Cell:超級抗生素誕生,雙靶向革蘭氏陰性菌且不產生耐藥性!
    與之相比,近 20 年來發現的新抗生素種類減少,且沒有一種對革蘭氏陰性菌有抑制活性,同時抗生素的過度使用導致多重耐藥菌(multi-drug resistant bacteria)的產生,部分耐藥性可在基因水平進行轉移,使得抗生素治療效果大打折扣。
  • 革蘭氏染色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革蘭染色法是1884年由丹麥醫師Gram創立,直到現今,革蘭氏染色法仍是細菌學中廣泛使用的一種鑑別染色法。細菌先經鹼性染料結晶紫染色,而後經碘液進行媒染,之後用酒精脫色,在一定條件下有的細菌媒染後的顏色不被脫去,有的可被脫去,因此可把細菌分為兩大類,前者叫做革蘭氏陽性菌(G+),後者為革蘭氏陰性菌(G-)。
  • 革蘭氏染色和抗酸染色
    6)加95%酒精數滴,並輕輕搖動進行脫色,20秒後水洗,吸去水分。7)蕃紅染色液(稀)染1分鐘後,自來水衝洗。乾燥,鏡檢。原理通過結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後,在細胞壁內形成了不溶於水的結晶紫與碘的複合物,革蘭氏陽性菌由於其細胞壁較厚、肽聚糖網層次較多且交聯緻密,故遇乙醇或丙酮脫色處理時,因失水反而使網孔縮小,再加上它不含類脂
  • Cell裡程碑|打破百年研究瓶頸,發現新的革蘭氏陰性菌抗生素
    然而,科學和經濟因素的結合減慢了這些救生分子的發現和發展,以致在過去20年中僅批准了六種新的抗生素類別,其中沒有一種對革蘭氏陰性細菌有活性。新抗生素類別發現的下降,加上耐多藥細菌的進化和耐藥機制的水平轉移,造成了一場公共衛生危機,預計只會在未來幾年內升級。抗生素耐藥性的上升和新抗生素的發現數量下降,造成了全球性健康危機。
  • 【革蘭氏染色】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革蘭氏染色法一般包括初染、媒染、脫色、復染等四個步驟,具體操作方法是: 在乾淨的載玻片中央滴加一滴蒸餾水,用接種環進行無菌操作,挑取培養物少許,置載玻片的水滴中,與水混合做成菌懸液並塗布成直徑約1cm(2)保證菌體能更牢固的粘附在載玻片上,防止標本水洗時被水衝洗掉。(3)改變染料對細胞的通透性,因為死的原生質比活的原生質易於染色。
  • 研究發現抗多藥耐藥革蘭氏陰性菌候選藥物
    細菌耐藥性特別是革蘭氏陰性菌的耐藥性已成為危害人類健康的重大威脅,目前臨床上極度缺乏安全有效的治療多藥耐藥革蘭氏陰性菌感染的藥物,全球範圍內處於臨床研究的候選藥物更是寥寥無幾。列為極為重要的包括耐碳青黴烯類藥物的鮑曼不動桿菌(CRA)、綠膿桿菌和產超廣譜β-內醯胺酶(ESBLS)腸桿菌科(CRE)三種細菌,均為多藥耐藥性革蘭氏陰性菌。因此研發廣譜、強效抗多藥耐藥革蘭氏陰性菌藥物是臨床上十分迫切的巨大需求。研發高效抗多藥耐藥性革蘭氏陰性菌藥物是世界難題,因為陰性菌耐藥機制遠比陽性菌複雜多變。
  • Nature:革蘭氏陰性菌別猖狂,新策略大殺器來幫忙
    在美國最近一次對革蘭氏陰性菌有用的新藥獲批上市,還要追溯到 1968 年的喹諾酮類抗生素,幾乎半個世紀過去了,各大小藥廠一無所獲。並不是人類不努力,而是革蘭氏陰性菌太狡猾,2007 年製藥巨頭 GSK 篩選了 50 萬種化合物,最終也沒有找到一種能對抗大腸桿菌的新藥。
  • Cell:革蘭氏陰性菌誘發炎症反應機制新解
    7月20日,Cell雜誌在線報導,革蘭氏陰性菌感染通過TRIF信號途徑激活NLRP3炎症小體由於可引發"敗血症症候群",一種全身性難以控制的炎症反應,革蘭氏陰性菌全身性感染以高死亡率著稱。雖然大家公認革蘭氏陰性細菌感染的免疫反應始於Toll樣受體4對內毒素的識別,但革蘭氏陰性菌血症過程中發生的炎症反應的分子機制仍不清楚。本研究揭示了一個TRIF(含TIR結構域的誘導β-幹擾素適配器,是一類可響應激活的Toll樣受體的適配器)信號途徑。
  • Nature:針對革蘭氏陰性菌的抗生素新藥研發突破
    全世界範圍內,新型抗生素的缺乏已經帶來了嚴重的公共衛生危機,而針對革蘭氏陰性菌的抗生素新藥研發則一直困難重重。在最新一期的《自然》雜誌上,來自基因泰克(Genentech)的科學家們面對這一難題做出了突破。
  • 新方法戰勝革蘭氏陰性菌的防禦機制
    2017年5月13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報導他們如今知道如何構建一種能夠穿透革蘭氏陰性菌的分子特洛伊木馬,從而解決了一個幾十年來一直阻止著為越來越有耐藥性的細菌開發有效的新的抗生素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