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聶琳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紫光講席教授鞠建東日前表示,在當前全球失序的背景下,亟須構建區域性治理體系。就亞洲來說,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是建立亞洲共同市場的第一步,最終目標是建立起類似於歐盟的亞洲治理體系。
11月15日,中國與東協10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紐西蘭共同籤署了RCEP。這15個國家總人口、經濟體量分別佔全球總量的30%左右,是當前世界最大的自由貿易區。RCEP旨在通過削減關稅及非關稅壁壘,建立統一市場。
12月1日,鞠建東在復旦大學泛海國際金融學院舉辦的講座上說,目前的狀況有點類似於1929年大蕭條時期,即都出現了全球秩序失序。國際上,尤其是在美國,一個比較流行的觀點是,導致全球失序的一大原因是中美爭霸。
但鞠建東表示他並不贊同這種觀點。他認為全球秩序失序是源於以貿易、生產、消費為基礎的全球經濟結構與美國主導的全球治理體系(貨幣體系)之間的矛盾。
「全球貿易格局已經呈現出三足鼎立的格局,歐洲以德國為核心,亞洲以中國為核心,北美以美國為核心。但相比之下,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美元自1970年代以來一直佔據絕對主導地位。」他說。
鞠建東指出,要解決這一矛盾,必須建立三足鼎立的全球治理體系,也就是構建雙層治理體系。比如,在金融治理方面,一方面需要有全球性的多邊治理體系,比如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同時也要有區域性的治理體系,即美元區、歐元區、亞太貨幣區。在貿易治理體系中,既要有世界貿易組織(WTO)這樣的全球性多邊機構,也要有區域性自貿協定,比如RCEP。
「在全球秩序失序的情況下,RCEP作為亞洲秩序的一部分顯得非常重要。」鞠建東說,「亞洲秩序的建立類似於歐洲一體化的歷程,它從共同市場開始,然後是共同體,隨後是貨幣體系一體化,最終走向歐洲治理體系。」
他進一步指出,全球化目前已經進入到新的階段,「這個階段由技術創新主導,因為知識和技術天然分散分布,經濟格局因此也呈現多中心性,在這樣的多元共存時代裡,美國的思維方式要從過去的『霸權、單極、一元』走出來,走向多元競爭、競爭共存的時代。」
論壇上,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餘淼傑表示,對於中國來說,RCEP可以為我國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進一步助力。
從出口來看,餘淼傑說,RCEP很重要的一點是實現了中國與日本之間的自由貿易,日本取消對中國產品的關稅在一定程度上會拉動我國出口。從進口來看,RCEP有助於更好的產品進入中國,促進國內消費及消費升級。此外,他指出,RCEP在投資方面採用的負面清單模式有利於促進各種創新性投資的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