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失序並非源於中美爭端,而是源於全球貿易與美元之間的矛盾

2020-12-05 界面新聞

記者 聶琳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紫光講席教授鞠建東日前表示,在當前全球失序的背景下,亟須構建區域性治理體系。就亞洲來說,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是建立亞洲共同市場的第一步,最終目標是建立起類似於歐盟的亞洲治理體系。

11月15日,中國與東協10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紐西蘭共同籤署了RCEP。這15個國家總人口、經濟體量分別佔全球總量的30%左右,是當前世界最大的自由貿易區。RCEP旨在通過削減關稅及非關稅壁壘,建立統一市場。

12月1日,鞠建東在復旦大學泛海國際金融學院舉辦的講座上說,目前的狀況有點類似於1929年大蕭條時期,即都出現了全球秩序失序。國際上,尤其是在美國,一個比較流行的觀點是,導致全球失序的一大原因是中美爭霸。

但鞠建東表示他並不贊同這種觀點。他認為全球秩序失序是源於以貿易、生產、消費為基礎的全球經濟結構與美國主導的全球治理體系(貨幣體系)之間的矛盾。

「全球貿易格局已經呈現出三足鼎立的格局,歐洲以德國為核心,亞洲以中國為核心,北美以美國為核心。但相比之下,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美元自1970年代以來一直佔據絕對主導地位。」他說。

鞠建東指出,要解決這一矛盾,必須建立三足鼎立的全球治理體系,也就是構建雙層治理體系。比如,在金融治理方面,一方面需要有全球性的多邊治理體系,比如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同時也要有區域性的治理體系,即美元區、歐元區、亞太貨幣區。在貿易治理體系中,既要有世界貿易組織(WTO)這樣的全球性多邊機構,也要有區域性自貿協定,比如RCEP。

「在全球秩序失序的情況下,RCEP作為亞洲秩序的一部分顯得非常重要。」鞠建東說,「亞洲秩序的建立類似於歐洲一體化的歷程,它從共同市場開始,然後是共同體,隨後是貨幣體系一體化,最終走向歐洲治理體系。」

他進一步指出,全球化目前已經進入到新的階段,「這個階段由技術創新主導,因為知識和技術天然分散分布,經濟格局因此也呈現多中心性,在這樣的多元共存時代裡,美國的思維方式要從過去的『霸權、單極、一元』走出來,走向多元競爭、競爭共存的時代。」

論壇上,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餘淼傑表示,對於中國來說,RCEP可以為我國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進一步助力。

從出口來看,餘淼傑說,RCEP很重要的一點是實現了中國與日本之間的自由貿易,日本取消對中國產品的關稅在一定程度上會拉動我國出口。從進口來看,RCEP有助於更好的產品進入中國,促進國內消費及消費升級。此外,他指出,RCEP在投資方面採用的負面清單模式有利於促進各種創新性投資的進行。

相關焦點

  • 鞠建東:百年未有之大疫情,中美貿易爭端和全球秩序重構
    編者按:4月16日,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紫光講席教授、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國際金融與經濟研究中心(CIFER)主任鞠建東教授,做客清華大學「唯真講壇」,與全校黨員分享「百年未有之大疫情、中美貿易爭端與全球秩序重構」的主題演講。
  • 框架理論視角下對中美貿易爭端報導的比較
    可以推斷,在2018年3月以前,華盛頓郵報一直在關注該話題,對於美國而言「中美貿易」問題並非一個新問題,其中可能有美國總統大選製造議題的需要,但更重要的是警惕隱含的美國普通民眾對中國的擔憂。人民網雖然有關注,但該話題在國內並未真正形成議程,只是在某些節點簡單發聲,未能及時對美方的關切作出有效回應。對於中美兩個全球最大經濟體而言,經濟貿易是雙方的核心利益之一,對於該問題的消極處理必然導致危機。
  • 技術湃︱中美貿易爭端屬於囚徒困境嗎
    在囚徒困境模型裡,雙方的出發點不是傷害對方,而是自利,由於自利而可能導致對方受傷害。如果一方舉報對方,而對方不報復,那是最賺的,可以當場釋放;如果雙方合作,結果次之,拘個一周就回家了;如果雙方對抗,結果再次之,坐一年牢;如果被對方舉報而不報復,結果最慘:坐兩年牢。
  • 如何理解中美貿易摩擦
    3月下旬以來,美國總統川普主動挑起和推動的中美貿易摩擦一度呈現出愈演愈烈的勢頭,負面效果逐漸顯現。3月22日,川普籤署備忘錄,指令有關部門對華採取投資限制措施,擬對價值5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徵收關稅。23日,中國商務部發布了針對美國進口鋼鐵和鋁產品232措施的中止減讓產品清單,計劃對價值30億美元的商品徵收關稅。
  • 專家:釐清中美貿易爭端中關於半導體的一些誤區
    (原標題:釐清中美貿易爭端中關於半導體的一些誤區)
  • 貿易爭端中有關半導體的關鍵政策梳理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半導體產業不可避免地成為每次貿易衝突的風暴中心。隨著半導體產業設計和製造的分離,半導體供應鏈高度全球化,EDA、材料、設備、代工分散在全球各地,開放才能求發展,核心技術方可共發展。
  • 美國挑起對華經貿摩擦損害兩國和全球利益——中國社會科學院中美...
    首先,貿易不再是東西之間、南北之間割裂下的發達國家內部貿易,而是不同發展水平國家之間依據比較優勢進行的貿易。例如,高收入國家向中低收入國家出口的比重,從1990年的12.9%提高到2017年的29.1%,進口則從14.8%提高到34.2%。其次,經濟趨同現象第一次發生。
  • 全球貿易低迷不振 2020年機遇挑戰並存
    繼2018年9.7%大幅增長,2019年全球商品貿易預計下降2.4%,至19萬億美元;服務貿易預計增長2.7%,至6萬億美元,較2018年7.7%的增幅大幅減速。大宗商品需求及價格在2019年初開始大幅下跌。自2018年迄今,全球海上運輸失去增長動力,海運貿易量僅增長2.7%,遠低於2017年的4.7%,港口貨櫃運輸量增長4.7%,同比下降兩個百分點。
  • 美國為何挑起對華貿易摩擦
    【摘要】當前中美貿易摩擦升級是在美國國內經濟和社會矛盾加劇、反自由貿易社會思潮興起、對外經濟政策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傾向不斷加強的背景下發生的。中美貿易摩擦升級,對全球經濟貿易增長、全球經濟治理、中美兩國經濟發展以及中美雙邊經貿關係都將產生較大的負面衝擊。
  • 自由貿易與中美貿易摩擦解讀
    一、 全球自由貿易理論來自與一個簡單的經濟學原理,叫做比較優勢各個國家都專注於生產對自己來說成本較低的商品,進行進出口貿易,這樣的話可以增加世界的財富總量,每個國家都會從中受益。舉個例子就很好理解了。如果單獨看我們中國,我們對美國永遠是貿易順差,對義大利永遠是貿易逆差,但是站在更高的全球的角度,這其實是國際之間的分工合作。各個國家專注生產自己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把世界的整體財富量做大,通過自由貿易,每個國家都能從中獲益。
  • 貿易佳音頻傳市場卻意外反應冷淡 中美一階段協議對市場影響幾何?
    消息傳來之後,美元指數自低位反彈,不過仍交投於平盤下方,收盤小幅下跌;現貨黃金在短線下跌之後自低點持續反彈,收於1470美元/盎司關口上方;美股三大股指則小幅收漲。有分析指出,市場之所以反應相對平淡,是受到「買謠言、賣事實」的影響,此外協議細節的缺乏也令市場保持謹慎。不過,鑑於該協議緩解了世界最大的兩個經濟體之間的緊張關係,可能有助於提振明年全球經濟以及市場的表現。
  • 匯率報復案下的中美2005:與貿易大戰擦肩而過
    2005年4月份,美國參議員舒默提出「匯率報復案」,中美之間的貿易大戰一觸即發。面對美國高懸起「實施懲罰性關稅27.5%」的「大棒」,中國政府在事態不確定的情形下,經多次與美國政府談判與協商,最終阻止了最壞結果的出現。  因為匯率之爭的本質是中美貿易不平衡,而中美貿易不平衡的核心,又是中美兩國國際貿易競爭格局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儘管這一變化剛剛開始。
  • 中美持續22個月的經貿摩擦:矛盾衝突與合作互利共生
    不過,根據雙方早前發布的消息,協議文本包括序言、智慧財產權、技術轉讓、食品和農產品、金融服務、匯率和透明度、擴大貿易、雙邊評估和爭端解決、最終條款九個章節。協議是好是壞?有些人不看好。有人表示,這份協議太過「脆弱」,隨時可以崩盤;另有人說,協議沒有觸動中美貿易的根本問題;也有人說,協議對兩國貿易並無實質性改變,只是讓兩國「看上去取得某種成就」。身處多元化的世界,存在這種聲音不奇怪。「隆東腔」認為,根據目前公布的信息來看,這是一個「有原則」「有限度」「有好處」的協議。
  • 中美經貿摩擦的實質及其影響
    事實上,美對華貿易逆差是被嚴重高估的。  首先,根據中方統計,2017年中國對美貨物貿易順差為2758億美元,而美方統計的2017年對華貨物貿易逆差為3752億美元,二者之間有近1000億美元的巨大差異。美方統計的對華貿易逆差每年都被高估20%左右,主要原因在於其貿易統計方法與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全球價值鏈分工體系不匹配,僅適用於出口商品完全產自同一個國家的時代。
  • 風向轉成貿易談判:美股警報暫除,全球回血大漲
    風險正逐步化解,上周五閃崩的全球股市正在漸漸回血。3月27日,美國財政部高級官員表示,中美兩國正在洽談貿易和投資事宜,白宮貿易顧問納瓦羅也發出了「美中重回談判桌」的宣言。得益於「貿易戰」擔憂情緒降溫,美國三大股指創兩年半最大單日漲幅。
  • 貿易摩擦的背後,是國運的彼此較量!萬字雄文說透中美貿易戰本質
    在進行此次訪問的時候,華盛頓圈子裡對華進行貿易打擊的策劃基本上已經到了尾聲階段,大家的共識不是是否有一場貿易摩擦,而是關注中國會如何反擊。  但是從北京出發的時候,我們所留意到的中國國內的媒體以及國內政府官員的公開表態,對於即將到來的貿易摩擦或者貿易戰,似乎是沒有思想準備的。大家普遍覺得中美關係雖然說不上多好,但是總體上可以管理,處在一個正常的軌道上。
  • RCEP和中國加入CPTPP將深刻影響世界貿易和中美貿易格局
    歐洲/中亞板塊對外貿易的65%發生在區內,另有17%發生在與東亞/太平洋之間,合計82%;只有8%是同北美的貿易。反之,北美板塊的對外貿易,區內貿易不足四成,與東亞/太平洋和歐洲/中亞貿易的比重大致相等,分別為24%和23%,合計47%。換言之,北美板塊對區外貿易的依賴高於區內貿易。換言之,三大區域之間的相互依賴程度,或全球價值鏈的連接程度是不均衡的。
  • 全球貿易體系深層改革分歧的背後邏輯
    WTO的爭端解決機制並非為了處理「一個與WTO體系的基本基礎廣泛衝突的貿易體制」,認為上訴機構中的法官們在解釋WTO法律的過程中經常「越界」,事實上濫用了WTO法中並未賦予他們的權力。對於中國等發展中成員支持賦予WTO上訴機構更多權力的建議,美方認為這樣做的目的,在於保護本國的「非市場經濟」體系。
  • 評:貿易爭端是一場冷水浴 讓我們不要浮躁驕妄
    風雨過後是彩虹  中美貿易爭端已有數月。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解決兩國經貿關係多年形成的結構性問題需要時間。而在美國政府的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政策影響下,兩國關係可能進入一個合作與競爭並存、新問題新矛盾不斷湧現的新時期。
  • 鄭永年:中美之間的技術民族主義衝突
    【翻譯/觀察者網馬力】美中之間當下正在上演的貿易摩擦主要是圍繞「美國提出對中國高科技產品加徵關稅」以及「美國要求中國停止對自身高科技產業進行補貼」這兩點來展開的。這兩點訴求其實反映了美國對中國根深蒂固的誤解(deep-seated misconcep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