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芬蘭南部有著500年歷史的家族農莊裡,基爾西·西科寧和約科·西科寧已經從養豬轉行到飼養六足昆蟲,這有助於解決全世界迫在眉睫的糧食危機。
由於收入減少讓他們放棄了養豬,七個月前,這對夫婦把曾經有多達1200頭豬打滾的泥濘豬圈改造成了可以控制溫度的蟋蟀養殖場。今年,這個養殖場將生產出1500千克的可食用蛋白質,其中大部分昆蟲被磨成粉末,用於製作巧克力、薯片、酒吧小食和早餐麥片等產品。
「人們不需要在蟋蟀養殖場清理糞便,氣味也很小,」基爾西說, 「與養豬相比,這份工作比較輕鬆。蟋蟀不會叮人也不會咬人,而豬會純粹因為好奇去咬人。」 她的家族從15世紀以來就擁有這個農莊。
更划算的養殖動物
這不僅是工作條件的問題。隨著消費者對生產牛肉、豬肉和家禽的環境和社會成本的擔憂勝過了食用蟲子漢堡讓人反感的因素,昆蟲已經是全球20億人口日常飲食的一部分,也將出現在更多人的餐桌上。養殖昆蟲佔用的土地很少,排放的溫室氣體相比養牛來說微不足道,隨著人口激增耗盡稀缺的全球資源,昆蟲的吸引力將越來越大。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數據顯示,生產1公斤蟋蟀的飼料不到生產1公斤牛肉所需牛飼料的五分之一。養殖昆蟲需要的水也少得多,不需要使用抗生素或生長激素。
傳統飲食中約有1900種昆蟲可供人食用,其中最大的市場是泰國、日本、中國、澳大利亞和秘魯。現在昆蟲也出現在歐洲和美洲各地的食品中,還在奇怪的特色產品和餐館菜單上亮相。
七周前,芬蘭的兩位頂級大廚在赫爾辛基開設了Ultima餐廳,為顧客供應製成的小餡餅,上面點綴著松露蛋黃醬和油炸蟋蟀。在附近的埃斯波,胖蜥蜴餐廳的食客們也可以享用油炸蟋蟀,搭配軟玉米餅、酸橙、辣椒、香菜和法式酸奶食用。
磨碎的蟋蟀粉大多沒有味道,使其很容易添加到香腸、餅乾、鬆餅、豆腐甚至冰淇淋等食物中。這種粉末可以作為餡料,比用來製作麵包的小麥粉含有更多的蛋白質。
「蟋蟀是最不讓人害怕的蟲子,」總部位於布拉格和倫敦的SENS食品公司的聯合創始人拉德克·赫塞克說。這家公司主要生產用於製作蛋白營養棒和麵包的蟋蟀粉。
「人們真的很害怕吃整個蟲子,可是等到他們知道蟲子磨成了粉末、看不出原樣的時候,情況就大不相同了。」
根據總部設在印度浦那的研究機構Meticulous Research的數據顯示,未來五年,全球可食用昆蟲的市場規模可能增長近兩倍,達到11.8億美元。新加坡諮詢公司Arcluster的研究主管阿倫·尼馬爾說,自2017年年底以來,隨著吸引了新的投資和需求前景的改善,該行業的產能已經顯著提高。
昆蟲壽司有望端上餐桌
雖然西科寧夫婦仍在種植大麥和燕麥,出售他們在赫爾辛基西北約120公裡的福爾薩的林場出產的木材,但是在2017年11月芬蘭批准出售可食用昆蟲的一個月後,他們就開始從事養殖蟋蟀的業務。
為了收穫這些昆蟲,先要在農場進行冷凍,然後用冷藏車運到EntoCube,這個位於埃斯波的昆蟲處理公司提供專業知識和昆蟲飼養技術。送到該公司之後,蟋蟀經過清洗、沸煮、乾燥,然後磨碎成粉末進行包裝。
北歐昆蟲經濟公司的聯合創始人桑圖·韋凱利說,芬蘭已經有大約20個小型農場養殖昆蟲,該公司也為養殖者提供諮詢服務。根據EntoCube的數據顯示,還有200名芬蘭農民對這項業務感興趣,其中許多人都因俄羅斯制裁、傳統肉類價格低迷和極端天氣事件而受到重創。
隨著立法變化有望為昆蟲登上歐洲人的餐桌鋪平道路,超市也開始對此感興趣。德國的麥德龍正在銷售用昆蟲製作的麵條,而西班牙的家樂福門店提供十種昆蟲產品,包括能量棒和格蘭諾拉麥片。
目前,在歐洲和北美飼養可食用昆蟲的成本比亞洲高,因為亞洲的昆蟲需求量更大,具有規模經濟效益。根據EntoCube的數據,歐洲和北美的新鮮蟋蟀每公斤售價20歐元至40歐元,而擁有2萬個養殖場的泰國每公斤蟋蟀售價僅5歐元。
Bugsolutely公司的創始人馬西莫·雷維爾貝裡說,可食用昆蟲是一種「超級美食」,該公司在泰國用蟋蟀粉製作義大利麵,還為中國市場提供蠶蛹小吃。
「如果你要求科學家團隊設想出完美的肉類,他們可能會想到一種昆蟲,」他說,「有人說昆蟲在20年後會像壽司一樣。我真的感到很樂觀,這一天的到來可能會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