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讀完一百本書,這五本必須要推薦給你

2021-01-15 華娃眼中的世界

2020年終於進入最後的倒計時了,雖然大家都說今年太難了,但我還是捨不得那麼快過去。

因為這個冬天太冷了,在春天還沒到來之前,估計我們還是在為疫情會不會復發嚴陣以待。

年初我定了目標今年要至少讀一百本書、寫一百篇文章,昨晚數了一下豆瓣的記錄,讀100本書的目標是剛好達標了,但是文章沒完成。

年末為了工作有點焦慮,每天去研究一堆產品的專業知識,最後雖然還沒落實相關項目,但收穫了不少健康美容知識,來年或許建個小號作分享吧。

好了,不閒扯了。

現在來簡單分享一下我今年看的書中收穫最大的其中五本:

1《論語三百講》—傅佩榮

這是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傅佩榮老師的代表作,不讀《論語》,不足以了解中國文化;不讀論語,也不懂如何為人處世。

孔子他老人家從小就到處傳播為人處世的樂善好施之道,仁義禮讓不是隨口說說的,是應該一輩子踐行的。

傅佩榮老師是研究孔子文化最有系統的人,這部《論語三百講》不僅用白話文翻譯了論語的理論,更用實際現代的例子讓我們更懂孔門文化要傳遞給後人的思想。

整套書分上中下三冊,分系統地詳解了孔子及他弟子的言論。

在看第一篇解讀的時候已經非常打動我了,這篇原文是這樣的:

【原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白話】孔子說:「你學了做人處世的道理,在適當的時機去印證實踐,不也覺得高興嗎?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相聚,不也覺得快樂嗎?別人不了解你,而你並不生氣,不也是君子的風度嗎?」學習有了心得,便可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尤其是這樣的朋友從遠方來的時候,你會感覺特別開心。因為大家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當你已經有些修為時,卻發現別人並不了解你。這很正常,天下這麼多人,怎麼可能都了解你呢?古代媒體不發達,要了解一個人更難,需要靠親身的接觸或者別人的介紹。如果沒有這個機會,那怎麼辦呢?所以,一個人的君子風度,就表現在別人不了解我,我也不著急,不生氣。孔子的「學」有三個方面:學的內容、學的方法、學的目的。這樣,就可以非常清晰地理解,為什麼學了之後需要在適當的時機印證和實踐。談到「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大家可能會有同感,當別人不了解你的時候,你會覺得有點兒可惜、有點兒難過。《論語》裡面經常提到情緒,這段話中的悅、樂、慍都是情緒。人是有情緒的,有時候高興,有時候難過,這與當時的處境、心得息息相關,這種情緒是很自然的。儒家並不反對你有情緒,但是需要做好情緒管理,提高情商,讓自己在各種情緒出現的時候「發而皆中節」,處理得恰到好處就沒有問題了。交朋友的時候會給你帶來快樂,因為大家志同道合。同時在社會上跟別人來往,如果別人暫時不了解你,受委屈了,怎麼辦?你要記住一點,儒家的君子,往往是先自我要求,並不急著表現。別人往往是因為你的某種言行,才會欣賞你。如果真有能力的話,一旦時機到了,你的才華自然會有機會被人欣賞。

有一段時間,我經常陷入別人理解不了自己的困境中,總覺得自己在某方面是孤立的。但看到這一句「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我就很有共鳴了,幾千年前孔子他老人家已經勸我們不要為了別人不理解自己而去失落。

來到今天,我們獲取信息的渠道更多元化了,接觸的人群類別也更多樣了,別人不理解自己就更是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2《你不重要,你喜歡的很重要》—和菜頭

和菜頭老師是得到APP的專欄作家,這本書的故事摘錄自他的專欄《槽邊往事》。

印象很深刻裡面有個小故事,叫《失敗學教程》。裡面有個金句:「作為一個成年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從來沒有一件事情是輕鬆容易的。我們都知道這一點,這是生活的真相,但我們從來都避而不談。」

從小我們都在接受「失敗是成功之母」的教育下成長,但長大了卻發現,失敗多了並沒有讓我們成功,反而是習慣接受失敗了,就像人們常說的:「不幸才是人生常態」一樣。

和菜頭老師也提到關於失敗的前人古訓:「魯迅先生教導我們:世間本沒有失敗的專屬通路,失敗的人多了,於是就有了路。託爾斯泰也曾經說過:成功的人各自有成功的路徑,失敗的人都走在相同失敗的道路上。和成功相比,失敗雖然數量驚人,但更有規律,而且錯誤的種類是有限的。」

是啊,就像小時候我們很害怕犯錯會遭到家長和老師的批評一樣,但是犯錯多了習慣了總是被批以後,我們就慢慢變得麻木了,不再在乎了,所以老人家經常會說我們越來越「臉皮厚了」。

和菜頭老師還說:「不要小看錯誤,人性的特點就是在相同的問題上重複跌倒,跌倒多次也不長記性。而人性的弱點則在於:我們每次總用同樣的錯誤去嘗試不同的事物,卻希望得到完全不一樣的結果。」

哈哈,確實是這樣,我們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弱點,總是會有相同的思維方式去選擇行動,卻期待這次會變得不一樣。

和菜頭老師不會給你灌輸很多生活的雞湯,但他說的話既現實又在理,會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要改變必須依靠的是自己的力量。

3《個人品牌7堂課》—秋葉

今年自媒體大咖秋葉老師出版了關於個人精進學習的系列7堂課叢書,我基本都看了,整套書給出了很多個人學習的新思路。

尤其這本《個人品牌7堂課》說的很實在,近年我們都知道所有自媒體教師都在教我們要做個人品牌,只有秋葉老師,他會說:「其實你未必需要做個人品牌。」

因為做個人品牌其實是一件系統工程,既不是一天兩天能成功的,也不是單打獨鬥就一定能闖出名堂的。

秋葉老師在書裡的核心觀點是:「有想法的個人,選擇去打造有溫度的個人品牌。從賦能自己能賦能別人,從賦能產品到賦能產業,也必然成為新的商業主旋律。」

顯然打造個人品牌也是看需求定位的,如果感覺自己既有想法又願意嘗試的話建議看看這本《個人品牌7堂課》,會讓你做個人品牌的思路清晰許多。

4《無限可能》—【美國】傑姆.奎克

這是埃隆.馬斯克的大腦教練的作品。

傑姆.奎克是美國的一個大腦教練,他因為童年時期大腦受傷,一度在學習方面困難重重,後來通過獨創的方法顯著提升了自己的腦力水平。從那以後,他將自己全部精力投入幫助他人釋放自身蘊藏的潛能和腦力上。他教授的方法甚至能影響像埃隆.馬斯克這樣的頂級高手。

《無限可能》書中 第一部分 開啟平凡大腦的非凡之旅分享的這段話讓我思考了很久:

「如果你沒有在學習和生活中充分發揮潛能,如果你現在的生活和你想要的生活存在差距,解決的方法是:在下述三個方面突破極限或設置更高的極限。思維模式的極限--你對自己、自己的能力、應該得到的東西、可能取得的成功缺乏信心。內在動力的極限--你缺乏採取行動的動力、目的和活力。方法方式的極限--你接受的教育和採取行動的步驟並不能有效地帶來你想要的結果。」

《無限可能》書中作者從開始就教我們要首先突破自己給自己設的極限。

很多事情我們都知道如何破題,但是當我們都有嘗試過以為盡了自己僅有的努力而達不到自己想要的目標,於是就自然而然被自己「做不到」的思維模式限制住,以致後來會越來越害怕新的挑戰,甚至會為了避免失敗而停止前行。

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說過:「現在,我們必須接受這樣一個事實,即我們必須終身學習,只有這樣才能跟上世事變化。我們最緊迫的任務就是教會人們如何學習。」

有段時間經常聽到有腦力勞動者出現「過勞死」的現象,我們開始害怕了,以為大腦容量是有限的,一旦過度使用就會爆炸。

但是《無限可能》書中的作者卻告訴我們:「研究表明,我們的大腦更像一塊肌肉,而非一張早晚會裝滿的硬碟,也就是說,我們的大腦用得越多,就會變得越強壯,能容納的信息也越多。」

原來大腦是需要經常使用的才能充分發揮其作用的,知道了這一重要信息,我們就不應該再給自己設限,而是要給自己設立目標,為了突破極限、突破人生的更多可能性,保持終身學習的狀態,接受更多自己認知範圍外的新世界。

知道了自己的大腦有無限潛能以後,是不是就能體會到自己人生的無限可能才剛剛開始呢?

5《蝶變:數字商業進化之道》—楊學成

日常生活是什麼時候讓我們開始發現自己已經進入了萬物互聯、數據為先的數位化商業時代呢?

北京郵電大學經濟學教授楊學成寫的《蝶變:數字商業進化之道》,先從數字經濟浪潮下,數聯網、智聯網和信聯網是怎樣一步一步進化的,再從數字商業進化的四條路徑:升維、變道、刷新和深潛,重現了數字商業時代是怎樣進化的。

移動互聯的第一個時代是數聯網時代,剛進入大數據時代的時候,我們是自發樂於暴露自己的行蹤的,經常喜歡到哪裡吃飯、玩耍都會發一個朋友圈,再加一個具體地點的定位,如果剛好有朋友在附近還可以假裝一波「偶遇」。後來我們才發現只要自己曾經到過哪些類型的餐廳消費、搜索過哪些類型的物品,各大消費平臺就會不斷推送這些信息給我們。這就是數聯網時代大數據搜集用戶個人信息的威力了。

人工智慧單純能按你的消費喜好作出推送,顯然不能滿足人類深層次的消費情感需求。於是在智聯網時代,人工智慧就充分發揮作用了。像小米研發的家用智慧機器人「小愛同學」,就可以聽從主人的指令配合指揮能聯網的所有家用電器智能聯動。後來微軟推出的會話式人工智慧系統「微軟小冰」不僅可以連續與用戶會話,甚至還可以參加與真人對陣的智能辯論比賽,不僅實現了人工智慧,還能擁有人的真實思維了。

手機和人工智慧不僅解決了我們大部分生活所需,還滿足了我們的情感陪伴需求,那我們可以真實信任和依賴網際網路嗎?數字支付直接把我們帶進了「信聯網」時代。我們都知道要建立信任體系是一個艱巨而漫長的過程,但一旦形成了,就可以無限依賴了。從前我們出門都必須帶現金才能保證行程暢順,如今手機支付已經暢行全國了。

徹底打開了普通人智能世界大門的,除了智慧型手機,就是微信了。微信在剛推出就把壟斷了通信業的移動運營商、壟斷了線上聊天的騰訊QQ、當年只有博客才能公開分享的生活圖片,還有點對點語音聊天的人類念想都一起綜合呈現了。這就是升維了,一個新推出的系統,把那麼多專注自家專長的研發給一併收攏擴張了。微信推出這十來年間,已經讓大部分人忘記了電話號碼的存在。

像小米、華為這些中國網際網路科技公司的龍頭老大,顯然還不滿足於數字時代如今的巨變,他們還在不斷刷新全新的用戶需求和深潛科技領域的無限創新中探索。

馬雲說過「未來已來」,讓我們通過對數字商業時代蝶變進化之道的了解為下一個時代巨變打下更美好的心理預期吧。

寫在最後:

不少人都說過:讀書是這個時代最好的自我投資。

雖然我們普通人無法去改變世界,但至少我們可以通過閱讀與自己與世界和解,並且從知識的海洋中獲得更多能量。

無論世界給我們怎樣的一面,只要樂觀面對,還是挺美好的。

參考書目:《論語三百講》、《你不重要你喜歡的很重要》、《個人品牌7堂課》、《無限可能》、《蝶變:商業數字進化之道》

相關焦點

  • 2020年讀完的30本書
    這幾年陸陸續續看的英文原版書也有一百本左右了,豆瓣上記錄我看過的書的總數是780本這樣,很多早年看的書印象已經不深了(這裡面我估計一半以上都是譯作),如果能再看500本左右的英文原版(或是其它非中文語言的),那麼,至少從語言文字吸收這個角度來說,四十歲以後非中文對大腦的覆蓋和塑造力度是會更強一些。
  • 2017年買了100多本書,強烈推薦這10本!
    《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本書是陳寅恪先生的學生萬繩楠整理的上課筆記。本書雖非陳先生著作,但極有價值的是,它能讓我們窺見陳先生的治史之方法:階級分析。讀完第一章的第一節,就能讓人有豁然開朗的感覺,仿佛自己掌握了一門絕學一樣。這不是一般的治史書籍所能比肩的。難怪傅斯年贊道:「陳先生的學問,近三百年來一人而已!」
  • 讀完這本書後,我有強烈的羞恥感
    艾德勒讀到密爾竟然是在五歲時就讀了柏拉圖的書之後,不但從此為哲學所著迷,也開始了他大學的正式求學。《如何閱讀一本書》初版是1940年,本書的譯者之一郝明義說:讀完這本後好,讓他對閱讀及出版有了重新的認識。並且因為這本書,有一種強烈的羞恥感。作為一個出版人,在自己四十多歲時才知道這本書的存在,才去閱讀了這本書,簡直是無地自容。
  • 我一年讀300本書,你呢?高效讀書,推薦這三步
    為什麼讀了那麼多書,還是過不好這一生?讀書,作為最有效也最廉價的的獲取新知的方法之一,很多大佬都推崇。巴菲特的孩子笑稱巴菲特是一本行走的書,蓋茨也是出名的愛讀書,每年幾乎都會推薦長長的書單。如果你也有這樣的感覺,你不是一個人——我自己在很長一段時間,為讀書沒效果而焦慮,那種感覺,就像自己是一個在原地旋轉的陀螺。直到今年,我覺得終於把讀書的方法理清了,於是有了這篇文章。用文章中的方法,你的閱讀能力將能得到極大的提升。讀書的三大誤區,看看你中招了幾個?
  • 非科班出身如何讀完上百本英文原著?
    這是我一美國朋友從美國帶給我的英文原版的書。左邊是《1984》,右邊是卡夫卡的《審判》。書非常精美,每本書都有一個紙盒裝著。我倆都是書迷,他說他年輕的時候一年要讀大約一百本書。還舉個例子。當你進入某項對你來說全新的領域的時候,比如說金融或者網際網路,即使資料全是用中文寫的,別人也用中文跟你講解,但你就是看的雲裡霧裡,聽的雲裡霧裡。你會有一種不舒服的感覺。
  • 這幾本邏輯學的書,讓你讀完變成聰明人
    什麼要多用「否定後件」的形式提問?這些問題在這本書裡統統能找到答案。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邏輯陷阱,一旦陷進去很容易出不來。《隱性邏輯》這本書,將這些常見的邏輯陷阱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展現給各位讀者。如果你覺得邏輯學特別高深的話,建議從這本書開始讀。在培養對於邏輯學的興趣之後,再繼續深入了解。
  • 《高分讀書法》:讓你從閱讀小白到寫作達人必須要讀的一本書
    不要去追一匹馬,用追馬的時間種草,待到春暖花開時就會有一批駿馬,任你挑選。不要埋怨自己沒有眼界,寫出來的東西毫無趣味。先要學會用正確的方法讀書,才能快速高效的汲取到營養。下筆的時候便猶如泉水噴湧,筆墨生香。看了很多閱讀類書籍,推薦這本人民郵電出版社的《高分讀書法》。
  • 你覺得不幸福可能是因為讀書少!看完這5本書,改變你的一生
    我說:「你的生活不幸福不是因為你賺錢少、你長得不好看,而是因為你沒有掌握正確的方法,結果惡性循環,讓生活越來越糟糕。」今天就以此篇跟大家聊聊生活,順便給大家推薦5本能夠讓你的生活發生重大改變的書籍。可是此時此刻我們也可以反問自己一句,曾經的你不讀書,你成功了嗎?既然我們沒有成功,不妨從讀書開始改變自己。《書都不會讀,你還想成功》一書其實講的就是一個落魄的上班族通過讀書成功逆襲的故事。也許你認為讀幾本書就能成功實在是天方夜譚,我也同意你的觀點,可如果是一個月十本,一年一百本書呢?
  • 五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習作《推薦一本書》,告訴你怎麼寫書評
    今天分享的作文主題是,五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習作《推薦一本書》,告訴你怎麼寫書評~~推薦一本自己讀過的好書,要寫清書的名字,作者等信息。重點寫一下推薦這本書的理由,可以寫一點,也可以寫幾點,注意分段寫。把重要的推薦理由寫具體。
  • 讀完這12本心理學的書,你會更愛你自己
    在這裡,為大家推薦以下心理學書單,相信當你讀完這12本心理學書,你會更愛你自己。這12本心理學書,我為大家分成四個維度,分別是:認識心理學、認識自我、療愈自我和提升自我。呵呵,心理諮詢師真不關心你現在在想啥?這也不是心理諮詢研究的範疇。不管我們學習哪一門學科知識,最好要先有一個基本的結構體系,這樣學習的內容才能容易建立圖式,進行內化。所以,我通常最先會推薦這本《心理學與生活》。這本書非常經典,美國史丹福大學多年來用作教材,同時也是美國許多大學裡推廣使用的經典教材,如今已出版到第19版。
  • 閱讀128本書後推薦這12本,讓你每月有書可讀
    回顧2020年,這一年一共讀了128本書,年初制定的閱讀100本的目標是已達成,這裡面個人成長類和思維類的書籍的比較多。今天從這128本裡篩選出了12本書籍,結合2021年的月份,做了一個閱讀計劃,按此計劃,每月一本,一年的閱讀量至少也能達到12本。
  • 上周讀了7本書,每一本讀完都感覺賺了
    2019 年,我下了一個決心,希望自己每天至少讀一本書,每本書讀完,至少寫出兩三百字,來和大家分享一下讀完的感受。上周正好是2019年上半年的最後一周,每天一本書堅持了半年,我讀了整整 181 本書,這個過程真的是既酸爽又快樂。很多朋友會問,你怎麼可能一天讀一本書,不用上班嗎?嗯,不用。
  • 豆瓣高分推薦,年輕人必讀的10本書!你讀過嗎?
    我們不僅要多讀書,還要學會讀好書。結合豆瓣TOP100高分書籍和知乎萬贊回答推薦書籍,書香君為你精選了年輕人必讀的10本書。每一本都值得你認真咀嚼,它們最終將會內化為你人格的一部分,並對你的一生產生巨大影響。
  • 9本令人忍不住想一口氣讀完的好書
    【精讀君曰】回想一下,你是否曾被一本書深深吸引,讀到廢寢忘食,讀完之後還久久回味?一般來說,讓人停不下來的書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你在任何時刻翻開它,都能迅速進入書中的那個奇妙世界,讀起來像上癮一般欲罷不能。下面這9本書,就都有讓你恨不得一口氣讀完的特點。
  • 2018年比爾·蓋茨最喜愛的五本書
    2018年即將結束,比爾·蓋茨(Bill Gates)列出了他今年閱讀的五本最佳書籍。蓋茨1975年從哈佛退學創辦了微軟公司。他現在是世界最大的慈善家,也是世界第二大富豪,除此之外,他還是一位狂熱的閱讀者。每年,他都抽出時間閱讀50本左右的書籍。
  • 2020年,我用62本書搭起職場躍遷的階梯
    仍記得2019年底我說2020年要讀20本書時的忐忑不安,和苦笑說又是一年flag大旗要倒塌的苦澀。轉眼一年過去了,flag大旗不但沒倒,反而連根拔起,2020年我總共讀了62本書,今天,我可以驕傲的說聲:2020年,我的閱讀目標已達成。
  • 上周讀了7本書,其中4本關於大腦的書強烈推薦
    2019 年,我下了一個決心,希望自己每天至少讀一本書,每本書讀完,至少寫出兩三百字,來和大家分享一下讀完的感受。五月的閱讀主題是「認知」,上周讀了 7 本書,其中 4 本都和我們的大腦有關,都非常推薦大家找來閱讀。
  • 2018年讀完這12本書,你會變成一個很厲害的人
    作者:柱子(富書籤約作者)只要你每個月都認真讀一本,2018年結束的時候,你會變成一個非常厲害的人。今天這個書單共提供12本書,每本書都針對你在2018年可能遇到的現實問題。只要你每個月都認真讀一本,2018年結束的時候,你會變成一個非常厲害的人。
  • 這6本書,專治焦慮的你
    他主張真理純屬個人了悟,一定要用自己的光照亮自己。他一生的教誨皆在幫助人類從恐懼和無明中徹底解脫,體悟慈悲與至樂的境界。內容簡介|本書是克氏教誨的精選,諸多內容內地讀者都不曾接觸。對於尚未領略克氏智慧之光的人而言,它是最佳入門讀物,深入淺出,完整詳實。對於已經入門的讀者而言,它是深化之書,釐清困惑,滌淨煩憂。絕對值得再三閱讀,細細品味。
  • 這7本書,直接刷出你的最強大腦
    他還運用策略思維這一工具,為化學銀行、麥肯錫公司以及索亞-米勒集團提供諮詢。內容簡介本書以講故事取勝。它的學術根源,是迪克西特教授在普林斯頓大學公共與國際事務學院開設的「策略博弈」課程。簡而言之,這是關於了解對手打算如何戰勝你,然後你戰而勝之的藝術。怎樣打贏一場網球,少數如何戰勝多數,為什麼要「喜愛」你最討厭的對手等等,都在討論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