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我國對外貿易額高達4.2萬億美元,對外金融資產高達5.9萬億美元,龐大的海外利益亟需中國視角的國家風險評價體系保駕護航,以實現國家利益的最大化。習總書記指出: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不斷在攻堅克難中追求卓越。近年來,無論是國際社會對三大評級機構公正性和權威性的質疑,還是西方對中國對外經濟合作方式的詆毀,都體現出這個領域內所存在的國家利益和意識形態之爭,也折射出建立中國國家風險評價體系的意義所在。長期以來,西方國家通過掌握評級話語權,佔據了絕大多數的國際信用資源。在國家風險這一與國家利益密切相關的領域,必須發揚自力更生的創新精神,建立自主的國家風險評價體系。
中國信保作為國有政策性保險公司,在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過程中積極履行政策性職能,為中國企業全球布局提供全套風險解決方案。但是中國信保如何管理自身積累的龐大的海外風險,特別是國家風險這種系統性風險,成為亟待解決的難題。因此,自中國信保成立以來,就一直堅持跟蹤研究國家風險,通過國別分類和國家限額等方式實現了對國家風險的初步管控,特別是國別風險研究中心以來,張陽博士等人就一直專注於國家風險研究領域,努力吸收和借鑑各國在國家風險研究方面的優秀成果,完善中國特色的國家風險理論體系和評價方法,不斷更新和改進現有的國家風險參考評級模型,每年以全球風險地圖的形式對外發布國家風險參考評級,為中國企業海外投資和運營提供智力支持。
通過新版的國家風險參考評級模性,可以識別51種企業海外經營可能遇到的風險事件,並且從政治風險、經濟風險、商業環境風險和法律風險四個維度綜合分析了各國潛在的風險熱點,為及時掌控和有效管理各國風險提供了系統的分析框架,為國別分類和國家限額管理提供了更加堅實的理論基礎,是在國家風險領域趕超國際同業的重要一步。
具體來說,2014版國家風險參考評級模型較之前有如下幾點改進:
1. 借鑑貝葉斯思想,引入先驗信息
國家風險參考評級是從多個維度對一國的國家風險進行綜合分析,而在評級之前,研究者對一國的國家風險狀況並不是一無所知的。比如,歐美等發達經濟體的政治穩定性高於大多數發展中經濟體,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增速領先其他國家等等,諸如此類的信息統稱為先驗信息。而根據貝葉斯定理,後驗概率與先驗概率和相似度的乘積成正比。在這裡,也就是說,先驗信息會影響到一國的國家風險參考評級。為了充分吸收這些先驗信息,2014年國家風險參考評級借用世界銀行按照人均國民收入的國家分類作為先驗信息的概括,然後結合政治風險、經濟風險、商業環境風險和法律風險等四個維度的國家風險信息測算一國的2014年國家風險參考評級。
2. 以有序加權法替代普通加權法
國家風險是系統性風險,無論是政治風險、經濟風險、商業環境風險還是法律風險當中的哪類風險事件出現都表明一國的國家風險水平在當時達到了一個極大值。因此,在測算2014年國家風險參考評級時,借鑑有序加權法,選取四個風險維度中最有可能發生國家風險事件的那個維度作為國家風險水平的代表。具體來說,就是用四個風險維度的最低得分(風險水平最高)來表徵國家風險水平。
3. 以國家風險事件為指引,進一步精簡指標體系
2014版國家風險參考評級在收集整理國家風險事件的基礎上,將一國的國家風險分為政治風險、經濟風險、商業環境風險和法律風險四個維度。其中在政治風險中有四類12個指標;經濟風險中有六類17個指標;商業環境風險中有四類13個指標;法律風險中有三類9個指標。和以前相比,2014年國家風險參考評級精簡了一個風險維度,將雙邊經貿關係納入到經濟風險當中;具體考察指標從71個下降到51個,指標體系的設置更為科學合理。
4. 定量指標和定性指標的處理方法差異化
在2014年國家風險參考評級中共有8個定性變量和43個定量變量,其中政治風險中3個定性變量和9個定量變量,經濟風險中有2個定性變量和15個定量變量,商業環境風險中有3個定性變量和10個定量變量,法律風險中有9個定量變量。在以前的處理方法中,在每個風險維度內,將所有定量變量和定性變量混合在一起按照主成份方法計算綜合得分。這種方法會嚴重影響主成份方法的有效性,因此在2014年國家風險參考評級對定量變量和定性變量進行差異化處理,定量變量仍然按照主成份方法計算綜合得分,而定性變量則作為對綜合得分的衝擊納入到評級當中。
5. 將一國的數據缺失程度視為國家風險的組成部分
在國家風險參考評級的計算過程中,有很多國家存在不同程度的數據缺失。在以前的處理當中,會借鑑其他的數據來源渠道儘量補充完善這些缺失數據,但是仍有很多數據無法獲得。數據缺失導致在計算一國的國家風險時只能用樣本均值或樣本最小值替代缺失值進行計算,產生了刪失數據(Censored Data)問題。為了更好的處理數據缺失問題,2014年國家風險參考評級將一國的數據缺失程度視為國家風險的組成部分,即認為一國的數據缺失程度和一國的國家風險水平負相關,將一國的數據缺失程度視為對一國當前風險水平的負的衝擊,最大值為一個標準差。
從2014版國家風險參考評級模型結果看,與2013版相比,國家風險水平下降、評級調升的國家有28個;國家風險水平上升、評級調降的國家有15個;其中,評級調升的國家主要是部分西歐和中東歐國家;評級調降的國家主要是部分亞洲和非洲的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國家,這些國家受政治局勢動蕩、外部經濟風險衝擊的影響較大,社會經濟發展可能面臨更大阻力。
國家風險評價涉及範圍廣泛,涵蓋了一國的政治體制、宏觀經濟、財政金融、法律體系、對外貿易、投資環境等諸多領域。因此,國家風險評價體系建設,是一個涉及到多學科多領域的系統工程,既需要紮實的理論研究,更要能指導實踐。從上世紀五十年代至今,國家風險相關研究已經歷了五個發展階段。隨著經濟全球化日益加強以及金融創新不斷深化,國家風險的內涵仍在不斷豐富,外延在持續擴展。中國在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實踐中,迫切需要在國家風險理論的指導下,運用先進的建模技術,開發各類評級、指數等工具,使得國家風險能在一定程度上可排序、可分類、可量化。還要增強模型預測能力,在短期預測之外,完善對未來五年十年甚至更長時期的預測,著力提高模型預測精度,不斷完善國家風險研究和應用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