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子雞之味》其實這些都是他對小提琴的愛、對音樂的尊重敬畏

2020-12-04 我會一直笑的生活

「愛看影探」又和大家見面啦~第四期的主人公是暖心悲喜劇《梅子雞之味》~感謝沐晴的推薦!不是小編誇張,在編輯這篇影評的時候,我居然淚目了!可見張同學寫作功力之深吶,小編為你的文字而感動,也特別感謝你能把這樣隱藏的好片推薦給大家,300元全國通用影券送給你,請耐心等待到帳通知喲。小愛粉們還在等什麼?

快來參與「愛看影探」的投稿吧~總價值300元影券等著你!從出生的那一刻起,我們就走在通往死亡的路上。而我們總是對生懷著無限希望,追求生命的無限可能。我們對死亡避而不談、諱莫如深,似乎這是一個禁忌和不好的詞語。但是生離死別是人生必經之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知道如何面對死亡,才會知道如何更好地活著。今天推薦的《梅子雞之味》就是一部講述死亡的電影,它清新溫暖,給我們「生」的啟示。

《梅子雞之味》是由法國、德國聯合製片的93分鐘喜劇影片。該片善用倒敘、插敘、閃回等多種剪輯手法將多個故事拼接在一起讓敘事更為流暢。畫面感精緻唯美,幾乎每一幀都能拿來做壁紙。整部影片具有別樣的法式風情和黑色幽默。本片連海報物料都非常唯美,1958年的德黑蘭,納瑟·阿里(馬修·阿馬立克 飾)是伊朗最富盛名的小提琴演奏家。

但他近來卻遭遇了一個重大打擊——他的妻子法蘭姬摔壞了他最心愛的小提琴。沒有小提琴的生活,對嗜琴如命的他來說一刻都難以忍受。他重金購買新琴,甚至不惜千裡迢迢趕到外地買琴。彈奏新琴前,阿里穿上正裝,整理髮型,法蘭姬諷刺他是要會見首相。其實這些都是他對小提琴的愛、對音樂的尊重敬畏。

最可悲的是,與你朝夕相處的人卻不理解你,然而沒有了原來的那把小提琴,他失去了靈感,再也感受不到演奏的樂趣。阿里躺在床上,他開始想像各種死亡的方式:被列車碾過,跳下懸崖,或乾脆一槍打穿自己的頭,或一口氣吞下過量的安眠藥,他越想越覺得這些死法都不值得自己去嘗試,作為音樂家的自尊不允許他這麼做。

於是阿里選擇了一個更有挑戰性的方式——他開始不吃不喝,等待死神的來臨。企圖餓死自己的阿里,而片名中的梅子雞,總共出現過兩次,第一次是阿里決定自殺的第四天,法蘭姬想與他和好,特意做給阿里吃。第二次是法蘭姬的回憶,對她而言,她所知道唯一能讓阿里露出微笑的東西只有梅子雞。

這梅子雞也體現了她對阿里深深的愛,她幸福地笑著做這道菜,甚至在送菜進房間前還特意在鏡子前披散了扎著的馬尾,整理了衣著。其實,法蘭姬是個執著又可憐的女人。從小就愛慕阿里,阿里遠走求學,法蘭姬就一直在家鄉等著他。後來在阿里母親的撮合下,兩人結婚了。然而,婚後種種矛盾激發,一個是理性的數學老師,一個是天真的音樂家。

最終法蘭姬忍無可忍摔了阿里的琴。在她眼裡,阿里的小提琴就是這一切不幸生活的來源。那麼阿里愛她嗎?也許不愛。阿里的表情說明了一切,影片的開頭,在買完新琴的路上阿里碰到了曾經的摯愛——依蘭(格什菲·法拉哈尼 飾),這時依蘭已經成為了奶奶,他問:「你不記得我了?」「抱歉,說真的,我一點都不記得」。年輕時美到極致的依蘭,阿里不願意相信依蘭不記得自己的那種失落和難受直搗人心。在等待死亡的第六天,阿里回憶起他人生中那段美好的時光——在機緣巧合之下,他對依蘭一見鍾情,然後一發不可收拾地創造著一切可以和她碰面搭訕的機會。

面對這樣的顏值,也難怪會一見鍾情了,所幸,依蘭也愛上這個才華滿滿的小提琴家。兩人相知相愛,度過了一段只羨鴛鴦不羨仙的美好時光。這才是琴瑟和鳴的愛情,然而,由於依蘭父親的阻礙,兩人未能走到一起。阿里愛而不得,只能把情感寄託於小提琴上,為音樂增添了老師所說的那聲嘆息,至此成了偉大的音樂家。真正的藝術家總是需要經歷痛苦,才會變得與眾不同,而整部電影對主人公的自殺也有很合理的解釋——阿里深受蘇格拉底思想的影響。尤其是他母親的死亡對他的啟發非常大。母親對他說:「生命對我來說變得難以承受,你別再叫天主保佑我。」

還有母親墓前的神秘人,對阿里說:「我不會屈服於生命之輪,要是它不合我意,我就把它給毀了。」雖然是講述等待死亡的故事,但是影片中也有很多溫暖的橋段,不止於妻子的愛、弟弟的關切等等。阿里的兒子在為他祈禱,就像母親死前他為母親祈禱一樣。 死神終於出現,還講了一個笑話給阿里聽。到影片最後,我們發現依蘭依然愛著阿里,甚至去了阿里的墓地。依蘭其實從未忘記,看完這部影片,我相信死亡的美在於它讓我們在人生路上的每一個瞬間都變得難忘,而所經歷的一切都是我們獨一無二的罪孽與福祉。

還記得高一學過史鐵生的《我與地壇》,裡面說,「先別去死,再試著活一活看。」是啊,借用木心先生的話來說,我們都是比凱撒不足、比乞丐有餘的人。生活中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只希望你能接受它,並學著不為難自己。就像《四重奏》中有一句臺詞,「會邊哭邊吃飯的人,能夠活下去。」正因為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所以請記住沿途的溫暖,在難過傷心的時候和它們打上一個照面,也是一種善待自己。願我們的日子每天都是可以放風箏的好天氣。

相關焦點

  • 《梅子雞之味》:豆瓣8.0,藝術家的命運之輪從來都不會停止轉動
    出生在伊朗德黑蘭的阿里從小就對音樂表現出來了非常濃厚的興趣,為了培養他的音樂細胞以便於將來能夠在藝術領域有一席之地,阿里的母親將他送到了當地最負盛名的小提琴大師那裡學習。這位大師一生只收了一個徒弟,那個徒弟就是電影當中的阿里,在學習小提琴演奏的過程中,阿里從童年到青年最後到老年,經歷了身為藝術家一生的故事。
  • 愛因斯坦:小提琴伴隨他一生
    由此可見莫扎特音樂在這位偉大物理學家心目中的至高至尊地位。視頻一:愛因斯坦演奏莫扎特降B大調奏鳴曲,KV378(珍貴的歷史錄音)建議在WIFI環境下瀏覽(06:30分),請耐心待緩衝從他的音樂中,你完全可以感受到愛因斯坦不但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而且還是一位出色的小提琴家,對音樂有很深的造詣。那麼他是怎樣開始學習音樂的呢?
  • 愛因斯坦與他的小提琴
    愛因斯坦演奏小提琴愛因斯坦小提琴在紐約拍賣
  • 1732年的古董小提琴在音樂會上 拉響經典「天空之城」
    廈門網訊(廈門晚報記者林曉雲 圖/嘉庚劇院提供)一首首宮崎駿動畫電影裡久石讓作曲的音樂,一群求學或供職於世界各地的年輕音樂家,一把1732年製作的古董小提琴……這些「元素」組成了昨晚在嘉庚劇院舉行的「天空之城」經典動漫作品音樂會。這場音樂會由辛視界室內樂團帶來。
  • 優秀的人愛音樂,音樂令人優秀
    雖然沙爾龐捷現在的時間都用在了學術中,沒有太多的精力關注藝術,但她還是在工作,散步和思考的時候抽出時間聽音樂,以此來緩解學術上的壓力。其實,除了這位才華橫溢的女科學家外,還有許多偉大的科學家也同樣熱愛音樂。
  • 愛因斯坦的小提琴即將拍賣,他拉了一輩子
    我為之傾倒,靜候整整兩日。」近日,愛因斯坦的小提琴也將拍賣他6歲學琴,拉了一輩子。愛因斯坦是一個很有水平的小提琴手,他最推崇的是西方古典音樂,對巴赫、莫扎特和貝多芬的作品酷愛之極。一次,當有人問他對巴赫有何見解時,愛因斯坦回答說,關於巴赫的作品和生平,我們只有聆聽它、演奏它、尊敬他,愛他,而不需要發表任何議論。還有一次有人問晚年的愛因斯坦:「您認為死亡意味著什麼?」
  • 愛因斯坦和小提琴的故事
    照片裡的這個老頭很多人都認識,不過鏡頭裡他可不是在做研究,而是玩音樂。
  • 科學家愛因斯坦 · 小提琴
    大科學家和大偵探都和音樂有著不解之緣,比如愛拉小提琴但技術實在欠佳的福爾摩斯,還有我們下面將要講到的能擔任第一小提琴手的科學巨匠愛因斯坦
  • 優秀的人愛音樂,音樂令人變優秀
    儘管科學是理性的化身,但站在科學金字塔塔尖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們很多都有感性的一面,有些在生活中是狂熱的音樂「發燒友」。其實,古今中外熱愛音樂,具有精深的音樂修養的優秀科學家並不鮮見,並且深深地影響的著他們的科研創舉。
  • 小提琴故事——愛因斯坦和小提琴
    比利時王后伊莉莎白,生活樸素,思想開通,不擺架子,平易近人,鍾愛小提琴,極愛邀約好友愛因斯坦一同演奏,愛因斯坦呢,只要出行比利時,都要抽空去拜訪她。有一次,比利時皇家汽車司機奉王后之命去火車站迎接愛因斯坦教授。司機在頭等車廂門口等愛因斯坦下車,可所有的旅客走光了也沒有見到愛因斯坦的影子。司機只好空車回宮,向王后報告說教授並沒有來。然而,半個小時後,愛因斯坦手拎心愛的小提琴,來到王宮。原來愛因斯坦坐的不是一等車,而是三等車。他深知,這樣可以混在三等車的乘客中,避免被人認出來造成麻煩。
  • 優秀的人愛音樂,音樂令人變優秀!
    儘管科學是理性的化身,但站在科學金字塔塔尖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們很多都有感性的一面,有些在生活中是狂熱的音樂「發燒友」。 其實,古今中外熱愛音樂,具有精深的音樂修養的優秀科學家並不鮮見,並且深深地影響的著他們的科研創舉。
  • 愛因斯坦有多愛音樂?發現資深樂迷一枚
    田藝苗的田愛因斯坦酷愛演奏小提琴,小提琴總是形影不離地伴隨著他。他喜愛十八世紀音樂家的作品,他熱愛巴赫和莫扎特的音樂,對貝多芬則有點敬而遠之。對這些大音樂家之後的作曲家,他的興趣就不大了。
  • 遇見貝多芬|十首鋼琴與小提琴奏鳴曲(上篇)
    當他1792年定居到維也納時,這個世界音樂都市給他提供了更多接觸弦樂演奏者的機會。一方面他以青年鋼琴家的身份頻繁演出,同時還師從小提琴大師伊格納茨·舒龐齊希(Ignaz Schuppanzigh)學習小提琴和中提琴(他也是幾乎伴隨貝多芬一生的合作者)。
  • 曾經紅遍全球的華裔小提琴天才,和自己的「虎媽」決裂了20年
    這位11歲就被皇家音樂學院錄取、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小提琴獨奏家,在「虎媽」精心栽培20餘年後,卻毅然和母親決裂。20年過去了,已經年過四旬的陳美和母親依然是最熟悉的陌路人。27歲登上財富榜榜首的小提琴天才明星陳美作為華裔小提琴演奏家,少女時期初次登臺就被媒體譽為「打通古典音樂和流行音樂之間界限的女孩」。
  • 物理學界的音樂「玩家」為什麼大多數物理學家都喜歡音樂?
    後來,伽利略、牛頓、笛卡爾、惠更斯等許多物理學家都對音樂與物理的關係進行了一定的研究。他的父親精通音樂理論,寫過《音樂對話》一書,伽利略一直熱愛音樂。有一次,當他在教堂的一個吊燈上做禮拜的時候,注意到教堂屋頂懸掛著一盞搖擺不定的吊燈。從這裡面悟出了了擺的等時性。此外,伽利略還受到他能熟練演奏的魯特琴的啟發,進行了斜面實驗,從而找到了「落體定律」。英國著名科學家牛頓建立了經典物理學的理論的「大廈」。牛頓對音樂的熱愛可以從他經常隨身帶的小提琴中看出。
  • 曹氏提琴 | 生活中需要有把小提琴
    他的母親個性較強,喜愛音樂,並影響了愛因斯坦,愛因斯坦從六歲起學小提琴,從此小提琴成為他的終生伴侶。愛因斯坦的父母對他有著良好的影響和家庭教育,家中瀰漫著自由的精神和祥和的氣氛。他的自信就在這些掌聲與喝彩聲中逐漸重新凝聚起來了。接著,他的父親開始教他學習小提琴,他父親雖然是個業餘的小提琴演奏家,不過他拉得很好。他對愛因斯坦說,能夠治療人生的傷痛和絕望的最佳良藥就是音樂。愛因斯坦在父親的培養下很快顯現了自身的音樂才能,他的小提琴拉得十分出色,並開始經常登臺表演。
  • 科學網—愛因斯坦的小提琴
    迄今,他「相對」離開我們已整整一個「甲子」之歲。說「相對」,是因為他的「物質」身軀已離開人世,但他留下科學文化的「精神」財富,卻生生不息地「活著」。 他的「相對論」正煥發著不朽光彩。但他的一句關於「生死」的話,卻震驚天人——「死亡意味著再也聽不到莫扎特的音樂了。」他還說過:「莫扎特的音樂如此純淨,好像早已存在於宇宙中,等待主人去發現。」面對諸多音樂大師,莫扎特首當其衝,為其摯愛。
  • 你知道,為什麼科學家們尤其喜歡拉小提琴嗎?
    我整天沉浸在音樂之中,把我當生命當作樂章,我生命中大部分歡樂都來自音樂。」除了雜交水稻,袁隆平先生最愛的就是音樂,而且特別喜歡小提琴。他稱之為「最能觸及靈魂深處的聲音。」其實我是一個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愛因斯坦將小提琴比作他的終身伴侶和歡樂女神,並給自己的小提琴起了個美麗的名字叫Lina。他每天拉琴,小提琴不僅讓他感到身心放鬆和愉悅,他還樂在其中,不斷在各地進行表演,還在德國柏林和美國為慈善募捐演出。他甚至認為,自己演奏的才華可媲美於科學上的成就。
  • 嶷山阿雲:尊重死亡,敬畏生命——清明節的感悟
    不尊重死亡的人,不懂得敬畏生命。死亡是生命的公平待遇。人終有一死,我希望自己活得精彩,死得體面,不要成為親人的拖累,愛與思念才是那一邊過得安好的保證。活著的起碼條件是要有喜怒哀樂的情緒,會愛會懂得,有思想有感情。能走能動能吃.......到了這些都失去的時候,人就只有軀殼,失智失能了就毫無生命存在的意義。如果有一天意外來臨,醫生回天乏術,我不願用痛苦的醫療手段來延長毫無意義、毫無質量的生存時間。
  • 楊鴻年:他愛音樂更愛孩子
    他愛音樂更愛孩子——追記著名指揮家、音樂教育家楊鴻年也許你不知道他的名字,但你或許在電視上、廣播裡或者是劇場中,感受過那仿若天籟的童聲對你耳朵的洗禮、楊鴻年 資料照片作為中央音樂學院知名教授,他完成教學工作之餘,把心血都投入到少年兒童身上。「越是知名教授,越應該從孩子教起,這對他們一生都是很重要的。」2018年,愛樂合唱團(原中央交響樂團附屬少年及女子合唱團)成立35周年的時候,他接受記者採訪時這樣說,「我愛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