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看影探」又和大家見面啦~第四期的主人公是暖心悲喜劇《梅子雞之味》~感謝沐晴的推薦!不是小編誇張,在編輯這篇影評的時候,我居然淚目了!可見張同學寫作功力之深吶,小編為你的文字而感動,也特別感謝你能把這樣隱藏的好片推薦給大家,300元全國通用影券送給你,請耐心等待到帳通知喲。小愛粉們還在等什麼?
快來參與「愛看影探」的投稿吧~總價值300元影券等著你!從出生的那一刻起,我們就走在通往死亡的路上。而我們總是對生懷著無限希望,追求生命的無限可能。我們對死亡避而不談、諱莫如深,似乎這是一個禁忌和不好的詞語。但是生離死別是人生必經之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知道如何面對死亡,才會知道如何更好地活著。今天推薦的《梅子雞之味》就是一部講述死亡的電影,它清新溫暖,給我們「生」的啟示。
《梅子雞之味》是由法國、德國聯合製片的93分鐘喜劇影片。該片善用倒敘、插敘、閃回等多種剪輯手法將多個故事拼接在一起讓敘事更為流暢。畫面感精緻唯美,幾乎每一幀都能拿來做壁紙。整部影片具有別樣的法式風情和黑色幽默。本片連海報物料都非常唯美,1958年的德黑蘭,納瑟·阿里(馬修·阿馬立克 飾)是伊朗最富盛名的小提琴演奏家。
但他近來卻遭遇了一個重大打擊——他的妻子法蘭姬摔壞了他最心愛的小提琴。沒有小提琴的生活,對嗜琴如命的他來說一刻都難以忍受。他重金購買新琴,甚至不惜千裡迢迢趕到外地買琴。彈奏新琴前,阿里穿上正裝,整理髮型,法蘭姬諷刺他是要會見首相。其實這些都是他對小提琴的愛、對音樂的尊重敬畏。
最可悲的是,與你朝夕相處的人卻不理解你,然而沒有了原來的那把小提琴,他失去了靈感,再也感受不到演奏的樂趣。阿里躺在床上,他開始想像各種死亡的方式:被列車碾過,跳下懸崖,或乾脆一槍打穿自己的頭,或一口氣吞下過量的安眠藥,他越想越覺得這些死法都不值得自己去嘗試,作為音樂家的自尊不允許他這麼做。
於是阿里選擇了一個更有挑戰性的方式——他開始不吃不喝,等待死神的來臨。企圖餓死自己的阿里,而片名中的梅子雞,總共出現過兩次,第一次是阿里決定自殺的第四天,法蘭姬想與他和好,特意做給阿里吃。第二次是法蘭姬的回憶,對她而言,她所知道唯一能讓阿里露出微笑的東西只有梅子雞。
這梅子雞也體現了她對阿里深深的愛,她幸福地笑著做這道菜,甚至在送菜進房間前還特意在鏡子前披散了扎著的馬尾,整理了衣著。其實,法蘭姬是個執著又可憐的女人。從小就愛慕阿里,阿里遠走求學,法蘭姬就一直在家鄉等著他。後來在阿里母親的撮合下,兩人結婚了。然而,婚後種種矛盾激發,一個是理性的數學老師,一個是天真的音樂家。
最終法蘭姬忍無可忍摔了阿里的琴。在她眼裡,阿里的小提琴就是這一切不幸生活的來源。那麼阿里愛她嗎?也許不愛。阿里的表情說明了一切,影片的開頭,在買完新琴的路上阿里碰到了曾經的摯愛——依蘭(格什菲·法拉哈尼 飾),這時依蘭已經成為了奶奶,他問:「你不記得我了?」「抱歉,說真的,我一點都不記得」。年輕時美到極致的依蘭,阿里不願意相信依蘭不記得自己的那種失落和難受直搗人心。在等待死亡的第六天,阿里回憶起他人生中那段美好的時光——在機緣巧合之下,他對依蘭一見鍾情,然後一發不可收拾地創造著一切可以和她碰面搭訕的機會。
面對這樣的顏值,也難怪會一見鍾情了,所幸,依蘭也愛上這個才華滿滿的小提琴家。兩人相知相愛,度過了一段只羨鴛鴦不羨仙的美好時光。這才是琴瑟和鳴的愛情,然而,由於依蘭父親的阻礙,兩人未能走到一起。阿里愛而不得,只能把情感寄託於小提琴上,為音樂增添了老師所說的那聲嘆息,至此成了偉大的音樂家。真正的藝術家總是需要經歷痛苦,才會變得與眾不同,而整部電影對主人公的自殺也有很合理的解釋——阿里深受蘇格拉底思想的影響。尤其是他母親的死亡對他的啟發非常大。母親對他說:「生命對我來說變得難以承受,你別再叫天主保佑我。」
還有母親墓前的神秘人,對阿里說:「我不會屈服於生命之輪,要是它不合我意,我就把它給毀了。」雖然是講述等待死亡的故事,但是影片中也有很多溫暖的橋段,不止於妻子的愛、弟弟的關切等等。阿里的兒子在為他祈禱,就像母親死前他為母親祈禱一樣。 死神終於出現,還講了一個笑話給阿里聽。到影片最後,我們發現依蘭依然愛著阿里,甚至去了阿里的墓地。依蘭其實從未忘記,看完這部影片,我相信死亡的美在於它讓我們在人生路上的每一個瞬間都變得難忘,而所經歷的一切都是我們獨一無二的罪孽與福祉。
還記得高一學過史鐵生的《我與地壇》,裡面說,「先別去死,再試著活一活看。」是啊,借用木心先生的話來說,我們都是比凱撒不足、比乞丐有餘的人。生活中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只希望你能接受它,並學著不為難自己。就像《四重奏》中有一句臺詞,「會邊哭邊吃飯的人,能夠活下去。」正因為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所以請記住沿途的溫暖,在難過傷心的時候和它們打上一個照面,也是一種善待自己。願我們的日子每天都是可以放風箏的好天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