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最美的城市細胞是書店(一城一品) - 人民日報海外版-人民網

2021-01-08 人民日報

  獨具個性的文化空間

  上海有很多美麗的書店。

  最早打出「最美書店」招牌的是鍾書閣。書店位於上海郊區,坐落於滬上以英倫異國情調聞名的泰晤士小鎮,石板路、哥德式教堂、維多利亞式露臺等,讓人仿佛漫步在歐洲。鍾書閣仿歐式殿堂的正門融入街景,兩側的玻璃幕牆上鐫繪著來自各國名著裡的精選段落。

  2013年,鍾書閣書店選在4月23日「世界讀書日」開業。時值實體書店寒冬,它卻迅速獲得了讀者的喜愛。最高峰時,這間幾百平方米的書店一日接待了七八千名讀者。

  現在來看,正是從這段時間起,曾經以售賣實體書為主營業務的書店,開始探索起自己發展的另一種形態與可能。

  當時,實體書店寒冬已久。越來越高昂的房租,讓實體書店難以靠賣書來負擔正常運營成本,書店開始撤離繁華的商業街道,高校周邊校園書店成批倒閉。2012年,擁有數十年歷史的上海書城淮海店搬空,滬上愛書人對持續數年實體書店倒閉潮的驚恐一度達到頂峰。

  令人意外的是,隨後若干年,上海的實體書店發展,柳暗花明的趨勢越來越明顯。一批別具特色的書店,開始成為這座超大城市最為特別的細胞組成。僅2018年,第23個世界讀書日到來之際,就有十餘家實體書店集中亮相申城,包括思南書局、作家書店、陸家嘴融書房等,帶來全新的閱讀文化體驗。

  在上海,新一代實體書店,不再追求大而全的圖書羅列,而是追求營造獨具個性的文化空間,打造具有自身性格特徵的文化地標。畢竟,圖書銷售的功能,可以騰挪至網上進行,而文化休閒交流空間的角色,是網際網路無法替代的。

  2016年7月,黃浦江畔的建投書局重裝後與讀者再次見面。這家書店小巧卻有多層,高處的閱讀區別有洞天——輕輕移動不起眼的一扇門,門後豁然而顯的8米高書牆,成為滬上愛書人口中的「霍格沃茨魔法書院」。長且寬闊的大落地窗,視野極佳,窗外,是美麗的浦江江景和陸家嘴建築風光。

  毗鄰華東理工大學徐匯校區校門,通過一扇小小的門就是隴上書店:白色的牆壁、白色的鋼板書架、白色的桌椅。書店採用「書店+咖啡館」的經營模式,雖小巧,卻在核心區域專門設立了可容納30-40人圍坐的沙龍區域,提供舉辦文化講座、學術交流、公益講座等活動的場所。業態革新,書店開始不僅僅是書店。

  城市中的書香延續

  如果單算圖書零售的話,無論是傳統大而全的實體書店類型,還是如今雨後春筍般的各色特色小型書店,經濟效益並無多大改觀。

  「單算圖書零售的話,現在的實體書店大多還是虧的。我們看重的,還是這家書店的溢出效應。」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副社長戎煒說,不能光從經濟利益的角度來考慮書店這個問題,「時代在發展,書店承載的功能正在變遷,實體書店更多地是承擔起一個精神高地的功能、一個生活方式的場所。」

  因為整座城市需要文化,生活在這座城市中的人們,需要一種有精神氣質的生活方式。於是,各方力量匯聚起來,推舉著各色書店,成為城市中星羅密布的文化地標。也正因如此,如今滬上若干實體書店,往往有著以往難以想像的建築、選址等要素特徵。

  2018年4月,在「思南讀書會」開辦4周年之際,思南書局實體店正式揭牌。思南書局實體店坐落的復興中路517號,是一棟歐式洋房建築。該四層別墅始建於1926年,曾是愛國將領馮玉祥的故居,詩人柳亞子及其家人也曾在這裡寓居,這裡承載了上海與近代中國的歷史文化縮影。

  2018年6月,上海松江廣富林文化遺址一期工程投入試運行首日,身處廣富林徽派古建築群中的朵雲書院正式亮相。這是一棟整體搬遷而來、保存完好的「明代高房」建築,分為上下兩層,外設「松石境」與「水雲鄉」兩個景觀庭院,其間一棵松、一朵雲的呈現,使這一書香勝境平添幾分古樸和安逸。

  一座城市中的書香延續,幾乎可以視為這座城市的價值觀所系。

  僅以思南書局實體店為例。2014年4月23日,上海市新聞出版局、上海市作協會、黃浦區委等共同創辦了思南讀書會,為讀者提供與全球學者作家對話的機會。2017年底至2018年初,上海市作協、上海世紀出版集團與中共黃浦區委在思南公館聯手打造為期60天的快閃書店——「思南書局·概念店」。「思南書局·概念店」落幕不到4個月,思南書局實體店正式揭牌。

  從一周一次的文化雅集,到連續60天的快閃書店,再到每天開放10個小時的實體店,從思南讀書會、思南書集到思南書局概念店,再到思南書局實體店,這條書香生態拓展升級之路,足足走了4年。

  跳動的人文心臟

  聚各方之力,為讀者提供一流文化體驗的新一代實體書店,呈現出更加多樣而鮮明的面貌。

  地處滬郊的朵雲書院,充分集聚上海世紀出版集團豐富的出版資源、藝術品資源,將書房、講堂、會場、展館、文苑、客廳等多種文化功能融為一體,通過古建築與現代設計巧妙結合,圖書、字畫、古籍善本與文創產品分類陳列,力求為遊客、讀者提供多樣化文化體驗。

  上海世紀出版集團專門為思南書局組建了一支選書專家團隊。書局中外文圖書比例約為6∶4。書局還精心挑選了近200個版本的外文古董書與舊版書,為喜愛外文哲學、文學珍稀版本的收藏者提供了機會。

  未來書店是志達書店推出的全國首家「新零售+」無人書店,天貓未來店實驗室首個行業合作案例。這是一次全新技術與傳統業態的融合,將源自天貓新零售的創新體驗注入到傳統實體書店當中、革新傳統業態經營模式。

  位於巨鹿路、經過升級改造全新開張的作家書店堅持純文學路線,依託作家協會的資源和優勢,以上海本土作家和作家籤名本為特色,圍繞文學和生活,定期組織多種樣式的文學活動,打造上海又一文學「朝聖地」。

  發展迅速的上海本土書店品牌大隱書局,則結合滬郊臨港文化產業布局和公共文化設施現狀,推出「共享圖書」和旅遊主題模式的臨港新城主題書店,填補城市區域書店網點布局的空白。

  不僅僅是一般意義上的實體書店,上海,還有全城聞名的城市新型閱讀文化空間和品牌、流動實體書店——思南書局快閃店。

  自2018年12月1日起,思南書局世紀快閃店登陸具有「中華商業第一街」美譽的南京東路步行街,成為冬日上海一道溫暖亮麗的書香風景線。這個30平方米鑽石型袖珍空間,在20天的時間裡,特邀42名各行各業代表先後擔任輪值「店長」,包括「改革先鋒」於漪、包起帆等,向市民讀者推介影響其思想和人生的優秀圖書。

  這已是思南書局世紀快閃店第三季的呈現。此前,這顆「人文心臟」,曾陸續亮相思南公館、上影博物館廣場。第三季落幕,上海世紀出版集團與有關合作方正在醞釀,在推廣優化露天版思南書局快閃店模式的同時,積極布局新的流動版、室內版和校園版思南書局快閃店,不斷將書香灑滿全城。

相關焦點

  • 人民日報-人民網
    版權聲明 《人民日報》(電子版)的一切內容(包括但不限於文字、圖片、PDF、圖表、標誌、標識、商標、版面設計、專欄目錄與名稱、內容分類標準以及為讀者提供的任何信息)僅供人民網讀者閱讀、學習研究使用,未經人民網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關權利人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將《人民日報》(電子版)所登載、發布的內容用於商業性目的
  • 上海三聯書店最大實體店北京開業
    上海三聯書店最大實體店昨天在北京開業。這是上海三聯書店第一次把實體店開到首都。新店名為「上海三聯書店READWAY」(READWAY寓意「閱讀之道、成長之路」),坐落於北京朝陽大悅城9層,集文化、藝術、社交於一體,面積近3000平方米。
  • 人民日報海外版:夜間中國亮起來
    此前,上海、成都、天津等城市加快推進夜間經濟發展的相關政策,多地煙火聚集,讓夜間的中國亮了起來。不夜城的「十二時辰」3月底,第一財經·新一線城市研究所推出了「城市夜生活排名」,調查33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分析城市夜間燈光值、抖音夜間打卡數量、各影院夜場電影放映場次數量等數據。
  • 逆勢開店,上海三聯書店READWAY華中首店將落戶武漢
    READWAY作為上海三聯的精緻生活方式品牌,依託上海三聯的優秀出版資源,整合線上線下的內容資源優勢,以「大國青年的精神家園、都市潮流文化策源地」的核心理念和打造目標,先後落戶於寧波、北京、上海、西安等核心城市。
  • 上海最美24小時書店,愛書人的深夜可以不打烊
    當城市進入了睡眠,只有這裡燈火通明。有著「上海最美24小時書店」之稱的城市不眠書店,在疫情期間一度取消了夜間運營。兩個月前的今天,這裡重新恢復不打烊營業模式,成了人們尋求精神慰藉的「深夜食堂」。從軌交9號線臺兒莊站2號口出來,向右一直走。
  • 上海三聯書店READWAY落戶武漢
    上海三聯書店READWAY落戶武漢 文化推動城市發展——文化創新和文創產業創新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
  • 人民日報海外版-人民網
  • 上海三聯書店攜手光明,「稻田裡的書店...
    剛剛結束的2019上海書展上,以「稻田裡的書店」為概念的上海三聯書店展位受到讀者矚目。8月28日,上海三聯書店與光明地產在上海三聯書店Readway新天地店正式籤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主導的「光明·稻田裡的書店」將落地崇明東平光明特色小鎮,打造文化跨界合作平臺,開發戲劇演藝、沉浸式展演、文化民宿、研學旅行、大型文化展會等特色文旅書店業態。
  • 繼人民日報之後,中國日報又把蘇寧小店「三公裡燈塔」推向全世界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繼人民日報海外版新媒體、人民日報Twitter、Facebook社交媒體帳號的關注之後,2月4日(大年三十),蘇寧小店「三公裡燈塔」公益活動再次被中央級媒體中國日報(CHINA
  • 5000平米的上海三聯書店要來了,但開在北京
    這家上海的出版社把最大實體書店開在北京而非自己的家鄉,雖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因為,在國內,北京有著最適合人文型書店的土壤。  根據《2017年全國城市書店數量排行榜》,北京有6719家書店,幾乎是上海實體店數量的三倍,而同為一線城市的廣州也領先於上海。如果按照每萬人擁有的書店量來計算,則上海排在全國第十一位,落後於鄭州和武漢。
  • 海峽兩岸和平小天使交流互訪—— - 人民日報海外版-人民網
    「在臺灣這短短的幾天行程裡,我們都真切地體會到『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這句話的含義,親切柔和的語調、真誠友善的眼神、溫情暖心的話語和微笑,讓我們收穫了無比珍貴的親情!」  3月9日至15日,第16屆海峽兩岸和平小天使互訪交流(臺北段)活動在臺舉行。
  • 日本最美書店「蔦屋書店」來了 年底前落腳臺北信義區
    代官山蔦屋書店(需求面積:1500-3000平方米)以森林中的圖書館為設計理念,獨特的編織感流動白色立體牆面,和透視感佳的落地窗,設計感獨特。(盧美杏攝)   被譽為日本最美書店的蔦屋書店TSUTAYA BOOKS,也被選為全球最美20家書店之一,來臺布局2年,是各百貨積極爭取合作對象。
  • 日本首相年末逛書店 挑了10分鐘買了這本書
    來源:海外網圖源/日本時事通信社海外網12月30日電 30日,日本首相菅義偉被日媒曝出逛了10分鐘書店,特意挑選了一本新冠肺炎相關的書籍。據日本TBS電視臺報導,30日,菅義偉來到位於東京港區的書店。他在書店逛了10分鐘左右,買了一本名為《感染症的日本史》的書,是一本日本應對傳染病的歷史性書籍。此外,他還買了一些經濟雜誌和幾本其他書籍,以及3本手帳。逛完書店,菅義偉和其秘書官來到附近的蕎麥麵店吃午飯。因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在日本擴散,菅義偉此前宣布日本首相的新年例行活動——參拜伊勢神宮延期。眼下正值年末,新年對日本人來說,是一年中所有慶典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
  • 中青院師生一行參觀學習人民日報「中央廚房」
    人民日報中國城市報副總編輯孫賀芳,人民網輿情監測室副秘書長、人民在線副總經理兼副總編輯單學剛,人民網輿情頻道主編朱明剛,接待了來訪師生,帶領師生參觀了人民日報中央廚房、人民網、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等部門。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的同學們首先參觀了人民日報中央廚房,由工作人員引導並介紹了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是全流程打通、完整的媒體融合平臺和體系。
  • 上海三聯書店將開進武漢,讓年輕人恢復對生活的熱情
    兩大書店項目爭取在今年10月與11月先後開業。「江漢路步行街和光谷步行街都是武漢本地年輕人愛去的地方,武漢本身又是中國年輕人特別多的城市。」上海三聯書店READWAY負責人表示,希望通過書店,讓更多年輕人恢復對生活的熱情與信心。
  • 閱讀的力量|深夜書店聽孔祥東談音樂與文字的力量
    「閱讀的力量·深夜書店節」海報這是上海書城福州路店以「音樂與閱讀」為主題的「閱讀的力量·深夜書店節」特別活動現場。上海書城邀請到了鋼琴藝術家孔祥東來到現場,與讀者們交流讀書心得。孔祥東「人類有兩種語言,一種是文字,一種是音樂,對我而言,文字的盡頭是音樂,但如果不了解開端,如何走到盡頭?」
  • 人民日報海外版:結合化學藥中藥 新藥研發中國創新路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原標題:把化學藥和中藥知識結合起來新藥研發走出中國創新路(醫聲)近年,醫藥創新成為醫療健康領域的熱點話題。2019年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開板,生物醫藥作為六大高新科技領域之一名列其中。針對創新藥企制定的研發品種、臨床進度等特定上市標準,為生物醫藥創新企業的資本化開闢了全新道路。「國家非常支持,科創板搞得火熱,我們認為創新藥的春天已經來了。」北京文豐天濟醫藥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永明說。
  • 探秘「上海之巔」朵雲書院 漂浮在雲端的書店
    上海中心,上海最接近雲的地方。以「山水·秘境」為設計理念的朵雲書院,成為一間漂浮在雲端的書店。穿過半透明的園林,讀者抵達黑色的秘境。一個個圓形的空間組成了書的迷宮。如果山水是中式園林的靈感,那迷宮則可以代表西式園林。
  • 中國電子登人民日報海外版頭版:穩經濟,勇挑大梁看央企
    人民日報海外版刊文《穩經濟,勇挑大梁看央企》,小E為您分享全文——穩經濟,勇挑大梁看央企(2020年04月30日 01版)第一針,新冠病毒滅活疫苗臨床試驗啟動;73.98米,中核集團「華龍一號」海外首堆建造新高度;載重近22萬噸,全球首艘23000箱液化天然氣動力貨櫃船試航
  • 以聲為錨,發現書店裡的「大世界」——遇見一家書店·24小時書店...
    節目以實體書店扶持與城市文化之間的有機聯繫為索引,結合首都文化定位、城市公共服務、城市經濟、城市文旅、全民閱讀等多種背景和角度,延伸挖掘書店價值,著重宣傳實體書店的特色和文化創新聯結,突出創新性、示範性和可複製性的內容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