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性變化的規律在教師招聘考試中是一個比較常考的知識點,事例也通常是跟生活實際相聯繫的,所以在學習中需要結合生活事例進行理解。
(1)感覺適應
由於刺激物持續作用於同一感受器,從而使感受性發生變化的現象,叫感覺適應。感覺適應可以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以引起感受性的降低。一般情況下,持續作用的強刺激使感受性降低;持續作用的弱刺激使感受性增高。人的各種感覺都存在適應現象。
膚覺適應:遊泳時,剛剛跳進水中會覺得水很冷,不久這種感覺就消失了。
嗅覺適應:「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
聽覺適應:在酒吧中待一段時間也不覺得吵鬧了。
味覺適應:廚師做菜越做越鹹。
其中在考試中最常見的是視覺的適應,分為暗適應和明適應
而在視覺適應中,存在一種現象,叫做浦肯野現象,由捷克學者浦肯野首先於1825年發現,是指在不同的適應狀態下對有色光的視覺靈敏度不同的現象。
核心理論:
1.在明適應條件下,紅色、橙色光線看上去比藍色、紫色的花更加鮮豔。
2.在暗適應條件下,則相反,藍色、紫色的花看上去要比紅色、橙色的花朵更加鮮豔,而紅色的花朵看上去會比較暗淡。
實驗應用:
1.消防員使用紅色眼鏡能夠提前進入暗適應。
2.夜間開車或者作業,帶紅色護目鏡。
(2)感覺對比
感覺對比:不同刺激作用於同一感覺器官,使感受性發生變化的現象叫感覺對比。感覺對比分為兩種:同時對比和繼時對比。
其中,同時對比中有一個馬赫帶現象也在考試中出現,是1868年奧地利物學家E.馬赫發現的一種名都對比的視覺效應,這是一種主觀的邊緣對比效應----當觀察兩塊亮度不同的區域時,邊界處亮度對比加強,使輪廓表現得特別明顯,亮處更亮,暗處更暗。
(3)感覺後效
在刺激作用停止後暫時保留的感覺現象稱之為感覺後效,也叫感覺後象。
舉例:定著一個燈泡看一段時間,轉而看向牆壁,牆上也有燈的影子。
(4)感覺的補償作用和相互作用
①感覺的補償作用:當某些感覺失卻以後,可以由其他感覺來彌補。
舉例:盲人的聽力比較好。
②感覺的相互作用——聯覺:一個刺激不僅引起一種感覺,同時還引起另一種感覺的現象就叫聯覺。
舉例:笑起來真甜;聽到指甲刮黑板的聲音會覺得渾身發冷。
希望以上的整理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公講師解析
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考試
回復「教育理論」即可查看教師考編兩學各章節練習題
回復「視頻示範」查看各學科視頻示範!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