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性的變化規律是教師招聘考試中較難理解的一個知識點,它在考試中多以單選題的形式出現,主要考察方式是通過一段語言描述讓考生選擇屬於哪一規律。下面就為大家講解一下這部分的知識。感受性變化規律主要包括:感覺適應、感覺對比、感覺後效、感覺的補償和相互作用,我們分別來講解一下。
1.感覺適應
感覺適應指的是由於一個刺激持續作用於同一感受器,使感受性發生變化的現象。在考題中,經常考察的是視覺適應現象,視覺適應可分為明適應和暗適應兩種。明適應是從暗的環境來到亮的環境,開始感覺很刺眼,什麼都看不清,漸漸地習慣了,感覺不那麼晃眼,可以看清東西了,這一過程帶來的是感受性的降低。暗適應是從亮的環境來到暗的環境,開始什麼都看不清,逐漸可以看清東西,暗適應帶來的是感受性的提高。在考試中,考生容易犯的錯誤主要集中在兩點:一是分不清楚是兩種適應,二是不能理解感受性的變化。對於第一種問題,可以告訴學員:來到哪裡就是哪種適應,到暗的地方就是暗適應,到亮的地方就是明適應。對於第二種問題,可以結合學員從明亮的室外來到電影院的切身經歷來講解,一開始進入電影院,什麼都看不清,黑乎乎的一片,漸漸地可以看清屏幕,看清臺階,看清座位,這是感受性提升的一個過程;反之,從電影院出來,來到明亮的室外,剛開始感覺陽光刺眼,漸漸地就習慣了,感覺陽光不那麼晃眼睛了,這是感受性降低的一個過程。
2.感覺對比
感覺對比指的是不同的刺激作用於同一個感受器,使感受性發生變化的情況。感覺對比可以分為同時對比和繼時對比兩種。同時對比是多個刺激同時作用於一個感受器而產生的感受性上的變化,例如:萬綠叢中一點紅、鶴立雞群、月明星稀。繼時對比指幾個刺激先後作用於同一感受器所帶來的感受性上的變化。例如:吃完藥再吃糖,覺得糖格外的甜。
3.感覺後效
感覺後效也叫感覺後像,指的是刺激停止作用後暫時保留的感覺現象。例如,抬頭看太陽,然後閉上眼睛,這時會感覺眼前有一個形狀和太陽相似的很明亮的像,此時,後像和強光的刺激品質相同,叫正後像;看完太陽後,將眼睛轉向白牆,會看到一個比牆壁還要暗的太陽的形象,後像和強光的品質相反,這叫負後像。
4.感覺的補償和相互作用
感覺的補償指的是一種感覺缺失,其他的感覺提高以彌補這種缺失,如:盲人視覺感覺缺失,聽覺和觸覺都會變得更加發達,以此來彌補視覺上的缺失。感覺的相互作用被稱為聯覺,指的是一個刺激引起多種感覺,例如:紅色給人帶來溫暖的感覺;藍色給人帶來涼爽的感覺。再如,語文中的通感手法也和聯覺有關,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寫道:「荷花的香氣像高樓上渺茫的歌聲」,香氣這一外部刺激不僅引起嗅覺上的感受,還引起聽覺上的感受。
下面用兩道題來鞏固一下這個知識點:
1.冬天在室內走到室外,感覺很冷,一會就不覺得冷了,這種現象是()。
A感覺對比 B感覺適應 C感覺的相互作用 D感覺後效
答案:B。剛開始覺得冷,隨著低溫的持續刺激,使皮膚逐步適應了寒冷的氣候,這是感覺適應現象。
2.黑色皮膚的人牙顯得比較白,這是一種()現象。
A適應 B聯覺 C對比 D融合
答案:C。黑色皮膚的人,皮膚和牙齒一黑一白兩種對比鮮明的物體顏色同時作用於眼睛這一感受器,使白色的牙顯得更白,這種感受性上的變化,是感覺對比。
在這裡簡單的給大家介紹了一下感受性變化的規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相關推薦:教招備考之教育心理學-認知風格
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考試
回復「招教備考」,查看教師招聘備考資料
回復「教招面試」,查看說課稿|教案模板範例
中公講師解析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