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寧是即墨區第二十八中學的一名音樂老師,今年9月份他來到貴州省紫雲縣第二中學支教,這是他第一次遠離家鄉與妻兒來到距家2200多公裡的地方。作為一名老師,他不僅把二十八中「和諧互助」的教學策略帶到了紫雲縣第二中學,更重要的是他把「青島故事」和「觸摸到的夢想」帶給了學生,讓住在大山裡的孩子有了敢想、敢做,為之努力的夢想嚮往。每天騎行半小時去學校,雨天需走路40多分鐘 初到外地,潘寧在起居和飲食上有諸多不習慣。紫雲縣的天亮得遲,習慣早起的他每天6點起床天卻還沒亮,簡單地洗漱過後,潘寧會騎著學校專門為他配的自行車去學校。從住所到學校的路程並不近,需要一路不停歇騎行近半個小時,沿路上會經過好幾個大上坡和大下坡,每天到了學校潘寧早已氣喘籲籲。 當地天氣潮溼陰冷,經常下雨,用當地話說就是「天無三日晴」。碰上雨天,潘寧就會打傘步行走去學校,路上多積水,走路極易打滑,原本需要40分鐘的路程就得花費更多的時間。所以每逢雨天,潘寧就會早起半小時,提前出門。「這點事對於男老師來說不算困難」,他這樣說道,「記得我8月31日剛來報導的那天,這邊天氣很好,沒有下雨,早就聽說這邊經常下雨,果不其然,第二天就開始下雨,一直接連下了二十多天沒有太陽,非常潮溼。」 「初來紫雲二中,這裡的學生非常好學,校園學習氛圍濃厚。」潘寧說,「我剛來參觀校園的時候,去到每個班級,老師們都在專心教學,隔著老遠就能聽到學生的琅琅讀書聲。」 作為教師隊伍一員的潘寧,自願報名到貴州支教,「我知道我們學校和貴州紫雲二中有這樣幫扶的一個情況,學校接到上級文件公示以後,我當時就想要報名支教,因為我之前參與過交流,我就想把『和諧互助』的教學策略帶到貴州紫雲地區,去進行一個實地的幫扶。」潘寧說。 紫雲二中共有學生3600餘人,初二級部21個班,潘寧任教八年級的音樂,每周教授三節課,同時擔任校長助理,負責分管學校教科處工作。教科研工作的落實與交流、教師優質課的評選和錄課、落實學校的「推門課」、督促教師課堂質量、指導學科教師集備這些都是他的日常工作。沒課的時候,潘寧更多時候會去課堂上聽課,他說這樣不僅可以落實學校「推門課」的深入,更主要的是可以在第一時間接觸學校老師的教學方法、教學質量和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
講述「青島故事」,意外收到「神秘禮物」初來的第一個月,潘寧在紫雲縣第二中學做了「和諧互助」第一場報告,得到了老師強烈的反響,「一對一師友互助的模式得到了學校老師的認可,他們覺得這種教學模式能夠適應當前的教學和課堂,現在有10多名老師都在自覺嘗試著用。」潘寧說道,「我們錄了幾節同堂異構的課,相同的科目用不同的教學方式來上課,當地老師用他們的教學模式,我用『和諧互助』的教學模式,結束之後,老師們互相交流討論,活動收到了不錯的效果。」 「除了日常的上課和教學工作外,我喜歡和孩子們一起交流,我發現這邊的孩子非常樸實。」潘寧說,「我剛來學校為孩子們上第一節課時,就發生了一件讓我十分感動的事情。」潘寧站在講臺上,望著講臺下四十多名學生好奇的眼睛,他首先做了自我介紹,「大家好,我叫潘寧,我來自山東青島,青島是一個美麗的海濱城市,紫雲有山,青島也有山,而且還有海,和咱這裡不一樣的是青島的每座山都有名字,最著名的是青島的嶗山,青島有許多美麗的景點,五四廣場、棧橋、奧帆基地等,紅瓦綠樹、碧海藍天是青島最顯著的特徵。」 「老師,青島的海是什麼樣子?」 「老師,奧帆基地有帆船嗎?」 「老師,我好想去青島看看呀。」 「老師老師,我也想去。」 不等潘寧說完,孩子們就爭先恐後地問起來,你一言我一語,言語間充滿了無限嚮往。 「孩子們,有機會老師一定帶你們去看一看青島的風景,好不好?」 「好!」大家馬上異口同聲地回答。 「讓我沒想到的是,下課之前,孩子們神神秘秘地對我說,『老師,下節課我們也要送給你一個禮物』,我問道,『是什麼禮物?』孩子們卻捂著嘴笑著說,『保密』,懷著一種激動的心情,在轉過來的第二節課時,我準時走進課堂。一進教室,班長就站起來說,『老師,上節課你把山東的民歌教給了我們,這節課,我們想教你唱我們紫雲的山歌。』然後那節課我成了學生,孩子們成了老師,我學會了紫雲的山歌,這件事情讓我非常動容,孩子們這種淳樸的心讓我有了直接融入到他們當中去的感覺。」
一件小樂器,就是一個孩子的夢想「有一天下課後,一位學生靦腆地跑到我面前,說『老師,我家人給我買了一個樂器,你能不能教我?』我問『什麼樂器?』她說道『葫蘆絲』,我一聽心裡就有底了,因為學科的原因,我接觸過葫蘆絲,也熱衷於演奏,我說『行,沒問題,老師去買一個』。」下班之後,潘寧心裡想著答應學生的事情,便繞了很多路去買葫蘆絲,誰知穿越了大街小巷也沒能買到,「最後這個孩子的家人專門又在網上買了一個。」 小女孩名叫趙文暢,是一個文靜漂亮、心地善良,一說話就會臉紅的害羞小女孩。她成績很好,會彈古箏,父母是縣裡的婦幼保健院醫生。 小學五年級的生日那天,她的小姨送給她一支葫蘆絲作為生日禮物,她很喜歡。媽媽告訴她,這件樂器叫葫蘆絲,小姨喜歡聽葫蘆絲吹奏的美妙聲音,特別喜歡聽葫蘆絲曲《月光下的鳳尾竹》。 她說,「那我就學學唄,等我學會了給小姨和你們吹《月光下的鳳尾竹》聽。」第二個周她就跑到古箏老師那裡問能不能順便教教她葫蘆絲,老師很遺憾地告訴她不能,因為老師不會演奏這件樂器。 但她很執著,接下來的一個月,她抽時間跑遍了紫雲縣幾乎所有的琴行、藝術培訓機構求教老師能夠教她吹奏葫蘆絲,因為她想在明年的生日聚會上將《月光下的鳳尾竹》吹給小姨和家人們聽。但是很遺憾,沒有老師能夠教她,紫雲縣裡這種藝術培訓機構本來就不太多,琴行裡就沒有葫蘆絲這件樂器,更不用說有老師會吹奏了。學葫蘆絲的事情就這樣被放下了,但小姨的禮物卻已陪伴了她三年。 「青島那邊的學生有學葫蘆絲的嗎?」小女孩問道,潘寧說,「有啊,那邊有很多小朋友都學葫蘆絲,有的學校還專門開設了『葫蘆絲進課堂』這門課程,你想學嗎?」她把頭埋得很低,輕輕地點了點頭。「我一看她這樣,便笑著說,『這太簡單了,老師會吹,我來教你吧。』」她突然抬起頭高興地說,「您真的會吹?太好了,謝謝您老師!」
「等有機會,我想去香港演奏」就這樣,在接下來的時間裡,潘寧利用課餘時間和周末休息的時間教小女孩學習葫蘆絲,因為有古箏的音樂功底,她學起葫蘆絲來上手很快,學習態度更是認真。 「我對她說,『你這麼用心,估計年底就能吹奏葫蘆絲經典名曲《月光下的鳳尾竹》了。』」她突然興奮地對我說,「真的嗎老師?太好了,那我明年生日的時候就可以實現我的願望了!」 「你的願望?」潘寧問。在小女孩的講述中,潘寧知道了葫蘆絲的故事。小女孩接著說,「老師,我想將葫蘆絲練好,等有機會,也能像您一樣,去香港演奏!」 潘寧笑著說:「老師相信你肯定能學好葫蘆絲,不但能學好葫蘆絲,你也一定會實現你更大的夢想!」 聽了潘寧的鼓勵,小女孩低下頭,開心地笑了,紅著臉聲音很小地對潘寧說道,「謝謝您老師,我記住了。」 潘寧說,雖然自己來了只有短短兩個多月,但是孩子們淳樸的心和炙熱的夢想時時感動著他,「我們青島有很多學校都有『葫蘆絲進課堂』,但是這裡的孩子卻連一把葫蘆絲都不能上街買到,我覺得很可惜,孩子們有想要學習藝術的夢想,作為一名音樂教師來到這裡,我想要讓大山裡的孩子知道,夢想並不是遙不可及,而是可以觸摸到的,只要有夢,就要敢於追夢。」 潘寧說,他還有個「大計劃」,「我計劃在所教八年級級部裡挑選出一個班,自費為全班每名同學配上一支葫蘆絲,成立一個葫蘆絲小藝術團,教他們吹奏葫蘆絲,然後在明年暑假時組織一部分學生到青島去交流。同時,借著葫蘆絲藝術交流,讓大山裡的孩子能夠出來感受一下曾經聽過卻沒看過的「青島故事」,看看青島的紅瓦綠樹、碧海藍天、風土人情,未來他們有無限的可能,他們值得擁有多彩的人生。」
半島全媒體記者 孫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