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組會上講解一篇Nature新作

2021-01-11 騰訊網

miRWalk、mexpress、cosmic、cancersea 資料庫資源

解螺旋公眾號·陪伴你科研的第2252天

自噬助紂為虐,幫助癌王免疫逃逸

免疫逃逸是癌症治療的主要障礙,常見的免疫逃逸機制包括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物I(MHC-I)異質性導致的基因失活突變造成抗原呈遞受損,並且會導致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B)療效不佳 。但是,胰腺導管腺癌(PDAC)對ICB治療不敏感,且其MHC-I失活突變並不常見。

Nature新上了一篇題為「Autophagy promotes immune evasion of pancreatic cancer by degrading MHC-I」的文章,該研究發現在PDAC細胞中,MHC-I在細胞膜上表達減少,主要富集於胞內自噬體和溶酶體中,並證明了自噬可以幫助MHC-I在溶酶體中降解,進而幫助PDAC細胞發生免疫逃逸。

細胞自噬(autophagy)是指細胞在外界環境影響下,細胞利用溶酶體降解自身受損、變性或衰老的大分子物質及細胞器的自我消化過程。哺乳動物的自噬分為大自噬、小自噬和分子伴侶介導的自噬。細胞自噬的過程包括:自噬的誘導階段、成核過程、自噬體延伸階段、自噬體成熟階段、自噬體裂解階段(如下圖所示,具體可參見老談《二十四型》第5型)。

本文中,作者抑制PDAC自噬水平,可以增強其對ICB治療的敏感性,這為PDAC的預防和治療提供了一個新思路。

實驗方法

1. 構建胰腺中Atg4BC74A的自噬抑制小鼠模型。

作者團隊前期在Cancer Discovery上發表的文章已經使用過該模型(如下圖所示)。

2.溶酶體免疫沉澱實驗。

3. Poly-ubiquilin UBA affinity capture。

4. Proximity biotinylation

生物素-鏈黴親和素pulldown實驗。

5.人胰腺癌細胞系:PaTu-8988T, KP4, MiaPaca2, Panc 2.03, PaTu-8902, Panc1,AsPc1, HupT3和正常人胰腺導管細胞系HPDE。

6. OT1細胞效靶實驗。

7. Batf3 / 小鼠:缺乏CD103+ 樹突狀(DC)細胞,抗原呈遞能力受損。

8.小鼠胰腺原位腫瘤模型。

結果分析

1. MHC-I富集於PDAC細胞溶酶體中,且在細胞膜上表達減少。

作者研究發現相較於正常人胰腺導管上皮細胞HPDE,PDAC細胞中MHC-I富集於溶酶體中。

作者同時發現PDAC細胞中MHC-I富集於自噬體上,且在細胞膜上表達減少。

2. NBR1促進MHC-I通過自噬依賴性途徑向溶酶體運輸。

作者敲減自噬過程關鍵分子後可以促進MHC-I表達,尤其是細胞膜表面MHC-I表達。

作者通過生物素-鏈黴親和素pulldown實驗聯合質譜證實MHC-I與自噬運輸載體NBR1直接結合,並通過免疫螢光證明MHC-I與NBR1存在共定位,由此可以證明MHC-I通過與NBR1直接作用介導自身降解。

作者還發現敲減NBR1可以促進MHC-I表達,尤其是細胞膜表面MHC-I表達。

3. 抑制自噬可以促進PDAC細胞對抗腫瘤T細胞產生應答。

眾所周知MHC-I呈遞的抗原主要由CD8+T細胞識別,作者前面的研究已經證實自噬促進PDAC細胞中MHC-I降解,為了研究抑制自噬是否可以促進PDAC細胞對CD8+T細胞的免疫應答,作者通過小鼠胰腺原位成瘤、小鼠胰腺癌經脾肝轉移模型以及OT1細胞效靶實驗證明抑制自噬可以顯著提升腫瘤免疫應答能力。

4. 抑制自噬可以顯著提升PDAC對ICB治療的應答。

在小鼠胰腺原位成瘤術後第5天作者給予DOX 維持,術後第12天開始給予anti-PD1和anti-CTLA4聯合ICB治療,每三天一次,一共三次,於術後第21天取材。實驗結果表明無論是通過操作自噬過程中關鍵分子抑制自噬還是通過化學藥物抑制自噬,均可以顯著提升ICB治療在PDAC中的療效。

討論

本文作者首先發現了MHC-I在PDAC細胞中的空間差異性表達,即MHC-I在包膜上表達減少而富集於自噬體和溶酶體中,聯想到PDAC免疫逃逸現象和對ICB治療不敏感,進而證明了自噬可以幫助MHC-I在溶酶體中降解,幫助PDAC細胞發生免疫逃逸。

然而,自噬是細胞的一種重要的自我保護機制,本文小鼠體內實驗雖已證實抑制自噬可以提高ICB療效,距離臨床應用還有很多障礙需要跨越。並且臨床上PDAC患者的MHC-I表達存在異質性,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去探究自噬抑制與ICB聯合療法的應用局限性。

—END—

點下「在看」,多根頭髮

相關焦點

  • 南京大學一篇《nature》背後的故事,從倒數第一到博士延期的堅持
    揚眉吐氣的南大校友從2016年開始南京大學校友們一直都很憋屈,受到南京大學教授團出走名單的曝光,以及2017年學科評定時的頹勢,其中A+學科甚至不如同城的東南大學,更令南京大學校友難堪的是,全國各大高校紛紛發表CNS主刊論文,甚至很多雙非高校都發表主刊論文,而南京大學卻多年未見一篇
  • 因圖片重複等問題,Nature期刊撤回一篇關於利用CAR-T細胞療法治療...
    2019年2月23日訊/生物谷BIOON/---2018年9月,由美國貝勒醫學院科學家領導的27名研究人員在Nature期刊上發表了一篇標題為「A homing system targets therapeutic T cells to brain cancer」的論文。這篇論文報導了一種允許免疫細胞胞越過血腦屏障並靶向難以觸及的腦瘤的新技術。
  • 985大學發《nature》有多難?發一篇相當於一個河南省高考狀元
    而他研究後寫出來的論文,自然也是毫無疑問的發表在了《science》、《nature》這樣的頂級期刊上,而且還不止一篇,一個人發的比我們的985大學一年發的還多。華中農業大學是老牌211大學,科研實力也是相當的不錯,可在前幾年才發出了本校歷史上的第一篇《nature》。
  • 以Nature Genetics一篇新文為例,探討孟德爾隨機化方法學的應用
    2020年9月7日,英國布裡斯託大學的鄭捷團隊在《Nature Genetics》 (自然·遺傳學) 發表了一篇論著, Phenome-wide Mendelian randomization mapping the influence of the plasma proteome on complex diseases, 即《全表型組孟德爾隨機化研究映射
  • 施一公:如何一個通宵寫出一篇Nature?
    我急匆匆趕到街頭買來5份報紙,果然,在A版的倒數第二頁,以15x15釐米的篇幅發表了我一個多星期前寄給報社、本以為不會發表的一篇抨擊吳宏達的文章。 以上是簡述我個人英文寫作提升的一段過程。 但是,科研論文不同於讀者來信,有其專業特點、甚至是固定格式。
  • Nature分享:如何寫好綜述論文?
    不過,很少有科學家接受過如何寫綜述類論文的訓練,或者不知道一篇優秀的綜述文章是怎樣構成的。甚至選擇要使用的合適軟體也是一個棘手的決定。近日,《自然》雜誌訪問了一些「老手」和「新手」,討論如何撰寫高被引綜述文章。1.
  • 圭一大難不死,魅音深情告白,寒蟬新作動畫又一次打破了系列定律
    這部新作動畫的後續展開也越來越難以預料了。沒錯,在這一篇裡,圭一活下來了,而且還出了醫院,沒有像鬼騙篇的最後在醫院裡沒了下文,可以說是完完全全地打破了這個必死的定律。沒錯,在這一篇裡,魅音黑化了,而且黑化得很徹底,保底三殺。不過相比黑化後各種扭曲的詩音,黑化後的魅音顯得更冷靜,更可怕,頗有極道當家的感覺,當然也更吸粉了。
  • Nature雜誌9月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7】無需讓卵子受精,小鼠精子也可產生可存活的後代DOI:10.1038/ncomms12676《自然-通訊》發表的一篇論文表明,注入改造過的失活胚胎的老鼠精子能產生健康的後代。這一結果表明,精子能在沒有卵子的情況下成熟,而此前人們認為這一過程只能在卵子中發生。這激勵了研究者探究這種發育過程是如何發生的。
  • Nature:組蛋白修飾對細胞分化控制機制
    專題:Nature報導最近的Nature在線版刊登了一篇題為:Histone modifications at human enhancers reflect global cell-type-specific gene expression的文章,主要解析了組蛋白修飾對細胞分化命運的控制機制
  • 14篇Nature論文合集!「DNA元件百科全書」公布第三階段成果
    「DNA元件百科全書」(ENCyclopedia of DNA Elements,ENCODE)國際合作計劃於2003年啟動,合作團隊由美國國立人類基因組研究所(NHGRI)組織成立,致力於繪製人類與小鼠基因組功能性元件的綜合圖譜
  • 14篇Nature系列合集:DNA元件百科全書最新成果出爐
    《自然》《自然-方法》和《自然-通訊》發表的 14 篇論文合集描述了這一結果,為基因組組構和功能帶來了新的認知。此外,研究人員利用 ENCODE 的數據集揭示了決定部分功能性元件作用方式的原理,分析了 DNA、與 DNA 結合蛋白、RNA 的化學修飾如何相互作用以調控基因的表達。ENCODE 3 的結果也有助於解釋蛋白質編碼區以外的 DNA 序列變異如何影響基因的表達,甚至是距離特定變異本身很遠的基因。
  • 14篇Nature系列合集:DNA元件百科全書最新成果出爐
    此外,研究人員利用 ENCODE 的數據集揭示了決定部分功能性元件作用方式的原理,分析了 DNA、與 DNA 結合蛋白、RNA 的化學修飾如何相互作用以調控基因的表達。ENCODE 3 的結果也有助於解釋蛋白質編碼區以外的 DNA 序列變異如何影響基因的表達,甚至是距離特定變異本身很遠的基因。
  • 迄今為止最全面的人類蛋白質編碼區遺傳變異記錄 本周Nature封面研究
    ExAC提供了一個可公開獲取的參照資料庫,事實已經證明這是一個有用的臨床工具,可用於評估潛在的孟德爾遺傳病(單基因病)的致病基因多態,其中一些多態在人口中的普遍程度令人難以置信。作者分析了過往研究所報告的192個此類多態,結果發現僅9個有充足的數據表明其與疾病相關。
  • Nature:組蛋白修飾錯誤導致癌症發生
    然而,這些錯誤是如何導致癌症產生的呢,這一直都是個謎。史丹福大學的癌症生物學家Or Gozami表示,Nature新發布的這篇研究成可以說是解開這個謎的答案。它不僅僅有助解開急性髓性白血病之謎,還有助解開其他癌症之謎。洛克菲勒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認為,在組蛋白的甲基化修飾過程出現的錯誤可能就是導致癌症發生的原因。
  • 中考數學重點方程講解分析,如何學好二元一次方程(組)
    方程(組)與不等式(組)一直是中考數學重點知識板塊之一,主要考查考生的運算能力、邏輯推理能力、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等。學生通過方程(組)與不等式(組)的學習,可以培養觀察、分析、比較、類比等思維能力,從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因此,與方程(組)與不等式(組)有關的題型一直是中考數學重點考查對象之一,如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題型。
  • 發nature communications了不起嗎
    剛才某上海地區的粉絲突然發信「責問」我為什麼沒有發他們課題組成果的宣傳稿,我表示「一臉懵逼」,想起來原來是前些天他也是這樣「隨意」委託過我,說課題組剛剛發了一篇
  • 「Nature子刊」裡程碑!人類蛋白質組高嚴格性藍圖公布
    (HGP)草圖公布十年之後,人類蛋白質組組織(HUPO)於2010年啟動了人類蛋白質組計劃(HPP),為全球合作、數據共享、質量保證和增強基因組編碼蛋白質組的準確注釋創建了一個國際框架。這項工作涵蓋了人體中90.4%的蛋白質圖譜,使人們對單個蛋白質間如何相互作用以影響人類健康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為疾病預防和個性化醫學提供了啟示。這項工作於10月16日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題為「A high-stringency blueprint of the human proteome」。
  • 如何寫好綜述論文?Nature分享5大要領
    不過,很少有科學家接受過如何寫綜述類論文的訓練,或者不知道一篇優秀的綜述文章是怎樣構成的。甚至選擇要使用的合適軟體也是一個棘手的決定。讀博期間寫的第一篇綜述促使我去研究如何修飾納米顆粒的表面特性,以增強生物傳感。
  • Nature:RNA 修飾研究有助表觀轉錄組學進一步發展
    與此同時,隨著新一代測序技術的發展,我們將能更方便地開展全基因組範圍內的測序,也讓全轉錄組修飾(m6A 等)研究成為可能。 這就是一個甲基化修飾過的 RNA 分子,圖中淺藍色表示的就是 m6A。 今天,表觀轉錄組學研究正在蓬勃開展,不過相關的技術仍然不夠完善,還需要繼續開發。
  • Nature||單細胞轉錄組測序和ATAC-Seq聯合解碼人類大腦海馬體體發育與形成機制
    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一篇2020年1月15日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曉群團隊聯合北京師範大學吳倩團隊發表在Nature上的一篇關於人類大腦海馬體發育的文章,深入探究並揭示了海馬體動態變化的發育過程以及記憶功能環路形成的分子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