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江,在這裡分享一些我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問題,有的是我寫的程序,有的是看書一些心得,分享到這上面,如果有不妥的地方,希望見諒,能看得過去,就看看,看不過去的話,就當啥也沒用,今天主要分享之前的一個項目的伺服控制遇到的問題。
這個項目是我做的第一個非標項目,其中吃了很多苦,因為很多東西都是第一次使用,原理都是慢慢進行摸索出來的,這裡講的齒輪比也就是其中一項,當時也搜集了很多的資料。這裡寫其中的一個:
如果知道編碼器線數C=2500,減速比為1:1,節距pitch = 8mm,一個脈衝的移動量是▲p=0.001mm,那麼計算電子齒輪比是:首先計算編碼器的解析度 Pt=4*C=10000 P/r
負載轉一周的脈衝數Pc=Pitch/▲p=8mm/0.001=8000
電子齒輪比N/M=Pt/(Pc*R)=10000/(8000*1/1)=5/4
那麼分子和分母分別設置成5和4,這個在伺服電機裡是需要設置的,這裡補充一個內容,
伺服電機均採用增量型編碼器或絕對型編碼器,其工作原理是一個AB相脈衝加一個Z相脈衝,AB相脈衝可以理解成兩組相互獨立且相位相差90度的錶盤把360度的圓表格等分成2500個格子,在旋轉的時候,當A領先B可以認為是正轉,反過來就是反轉,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伺服電機的規格書中描述的2500線,對應的是10000個脈衝,而Z相則是每轉動一圈才產生一個脈衝的,所以市場上很多伺服電機產生的標準就是每轉動一圈需要10000個脈衝。
先分享一個吧,後面還有兩個是傳送帶和圓盤機構的,也是為了加深自己的記憶,先寫這些吧。謝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