伺服系統如何設置電子齒輪比?伺服電子齒輪比計算

2020-12-05 自動化小筆記
光電編碼器

伺服電機之所以有較高的定位精度,除了他本身的電機特性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它具有較高的編碼器精度。

伺服電機常見的光電編碼器有2500ppr,17位光電編碼器。

伺服電機

現在市面上出現的類似20位光電編碼器,23位光電編碼器,更有勝者23位光電編碼器,其實物理編碼器碼盤基本上都是17位的,23位的精度也是通過軟體實現的,23位光電編碼器,單圈8388608個脈衝一圈。26位的精度,也就是說一圈2的26次方個脈衝,軟體實現的精度。那麼,對於我們伺服應用總,編碼器精度和伺服驅動器的電子齒輪比有什麼關係呢?

伺服電機套裝

可以這麼理解:

(電機旋轉一圈編碼器脈衝數/電機旋轉一圈機械移動位移mm)*細分數(一個脈衝對應多少毫米)=電子齒輪比分析/電子齒輪比分母

其中,單圈脈衝數自己規定,細分數也就是單個脈衝精度,根據系統要求來,電機轉一圈機械移動量基本上是定死的。

還有一個類似的公式: 上位機發脈衝頻率*60/(電機編碼器精度/電子齒輪比)=電機轉速(RPM)。其中上位機發脈衝頻率可以自己規定,脈衝頻率即1s內0和1之間的變換次數,60是60秒,電機編碼器精度,比如說23位,則此處應該是2得23次方等於8388608個脈衝每圈,轉速一般是根據實際的設備需求可以算出來的,然後電子齒輪比就可以算出來了。

你弄明白了嗎

相關焦點

  • 伺服電機電子齒輪比計算方法
    上位機輸入頻率100HZ,電子齒輪比分子設為2,分母設為1,那麼伺服實際運行速度按照200HZ的脈衝來進行。電子齒輪比是相對機械齒輪嚙合,齒輪副的齒數比來說的。假如我們想讓電機以20r/s的速度旋轉時,如果不設置電子齒輪比,我們要給伺服放大器每秒發送2621440個脈衝,也就是脈衝頻率為2621440HZ。但我們用的PLC等發送脈衝的器件,都有發送脈衝頻率的限制,一般為200KHZ或500KHZ。這時我們引入電子齒輪的概念,就可以減小給伺服放大器發脈衝的頻率。
  • 伺服電機「電子齒輪比」的計算方法
    伺服電機「電子齒輪比」的計算方法電子齒輪比主要功能:
  • 伺服電機的電子齒輪比計算
    大家好,我是小江,在這裡分享一些我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問題,有的是我寫的程序,有的是看書一些心得,分享到這上面,如果有不妥的地方,希望見諒,能看得過去,就看看,看不過去的話,就當啥也沒用,今天主要分享之前的一個項目的伺服控制遇到的問題。
  • 知識 | 伺服電機的電子齒輪比,如何計算方法
    服電機「電子齒輪比」的計算方法電子齒輪比主要功能:1、可以任意地設置每單位指令脈衝對應的電機的速度和位移量(脈衝當量);2、當上位控制器的脈衝發生能力(最高輸出頻率)不足以獲得所需速度時,可以通過電子齒輪功能(指令脈衝倍頻)來對指令脈衝進行×N倍頻。
  • 伺服電機的電子齒輪比如何確定?
    1.電子齒輪比參數介紹所謂「 電子齒輪」 功能,主要有兩方面的應用:一是調整電機旋轉1圈所需要的指令脈衝數,以保證電機轉速能夠達到需求轉速。例如上位機PLC最大發送脈衝頻率為200KHz,若不修改電子齒輪比, 則電機旋轉1圈需要10000個脈衝,那麼電機最高轉速為1200rpm,若將電子齒輪比設為2:1,或者將每轉脈衝數設定為5000,則此時電機可以達到2400rpm轉速。例如:電子齒輪比設為1: 1或者每轉脈衝數設為10000,上位機PLC最高發送脈衝頻率為200KHz。
  • 伺服系統位置控制中的「電子齒輪」分析
    對「電子齒輪」的理解  伺服系統一般具備三大環節:伺服電機、伺服驅動器和實施控制的上位機,上位機大都用PLC或單片機。如圖:  伺服電機是這個系統的執行元件,伺服系統靠脈衝來定位,而位置控制的基本點是上位機依據被控對象的具體控制要求,編製程序;伺服驅動器執行上位機程序
  • 脈衝當量與電子齒輪比的計算(圖文)
    招聘電氣工程師(安徽信控)脈衝當量與電子齒輪比的計算例1:控制器輸出脈衝數為P,絲杆螺矩為D,編碼器解析度為Pm,求該伺服系統的脈衝當量。電子齒輪比是伺服中經常要用到的,初學者對這個參數的設置有時會不解,先介紹兩個伺服電子齒輪設置方面的2個小例子,供大家參考下。例子1:已知伺服馬達的編碼器的解析度是131072 P/R,額定轉速為3000r/min,上位機發送脈衝的能力為200Kpulse/s,要想達到額定轉速,那麼電子齒輪比至少應該設為多少?
  • 電子齒輪比計算樣例
    (詳情諮詢工業幫-馬老師,QQ:2903518374 諮詢電話:17771449329)       電子齒輪比是伺服中經常要用到的,初學者對這個參數的設置有時會不解,先介紹兩個伺服電子齒輪設置方面的2個小例子,供大家參考下。
  • 全數字伺服系統中位置環和電子齒輪的設計
    摘要:分析了伺服系統中位置環和電子齒輪的工作原理,同時介紹了一種位置環和電子齒輪的數字實現方法。最後通過實驗驗證了該設計的可行性。
  • 以電機的最高轉速為目的電子齒輪比設置
    打開APP 以電機的最高轉速為目的電子齒輪比設置 發表於 2019-04-12 13:46:59 伺服驅動器的位置控制模式,必須有電子齒輪比功能,才能順利地與伺服控制器配合,其電子齒輪比的設置有不同的方法和目的,電子齒輪比一般分成分母及分子兩項參數設置。
  • 電子齒輪比與脈衝當量應用換算
    小明設置的參數是:每轉脈衝數設置為32768pulse,每轉移動量設置為2000um,單位倍率設置為10;伺服放大器側電子齒輪比設置為4/1。按照以下式子去計算的話,上述兩種設置得到結果是一樣的:電子齒輪 = 伺服側電子齒輪比 * 每轉脈衝數 /(每轉移動量*單位倍率)把客戶的參數代入上面的公式:電子齒輪 = (8192 / 125)* (2000 / 20)=32768 / 5(都換成了實際的數,而非QD75裡設置的數)把小陳的參數代入上面的公式:電子齒輪 = (4
  • 根據電機額定轉速計算電機額定轉速時電子齒輪比、脈衝當量
    先根據電機額定轉速,計算電機額定轉速時電子齒輪比、脈衝當量: 1)位置環上限頻率=周指令脈衝×電機轉速; 2)周指令脈衝=位置環上限頻率/電機轉速 3)電子齒輪比=編碼器解析度/周指令脈衝=編碼器解析度/(位置環上限頻率/電機轉速)=(編碼器解析度×電機轉速)/位置環上限頻率 4)脈衝當量=螺距/(減速比×周指令脈衝
  • 電子齒輪比的計算方法
    (點擊上方紅字,免費領資料)PLC控制伺服電機時的電子齒輪比的計算方法,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 三菱FX5U如何控制伺服精確定位
    現在手上有一個三菱PLC fx5u和一臺三菱伺服MR-JE-A,以及導程為2mm的導軌,那如何精確控制伺服定位5mm。設置伺服參數1.1打開三菱伺服配置軟體,設置伺服為位置控制模式脈衝控制方式1.2.2設置電子齒輪比和每轉脈衝數電子齒輪比和機械中的減速比的概念是相似的,通過設置電子齒輪比可以消除一些因計算除不盡造成的累計誤差在設置取消使用電子齒輪比,直接設置每轉脈衝數
  • 伺服系統之電子凸輪比系統組成
    本文首先介紹了伺服系統的結構組成及工作原理,其次介紹了 電子凸輪的結構框圖及系統組成,最後介紹了電子凸輪的伺服實現以及應用,具體的跟隨小編來詳細的了解一下。   伺服系統的結構組成   從基本結構來看,伺服系統主要由三部分組成:控制器、功率驅動裝置、反饋裝置和電動機(圖1)。
  • 輕鬆搞定西門子V90高性能伺服的辦法
    ,形成功能強大的伺服系統。 二、避免脈衝數產生小數,取整後影響定位精度 所以在運算電子齒輪比時要看系統更注重那個方面,如果更注重速度可以按速度來計算: 計算如下圖所示(A/B為電子齒輪比) 100*1000*A/B=3000/60*10000 根據上圖中的算法,可以算出電子齒輪比的值為5 雖然速度滿足了,還應考慮脈衝當量是否能滿足精度要求,還要根據機械傳動比測算一下脈衝當量,若無法滿足可適當減小轉速以達到精度要求。
  • 伺服電機帶動齒輪齒條機構的整體慣量計算
    如圖所示的伺服電機帶動齒輪齒條機構,怎麼求總體轉動慣量。
  • TNC-H4-M數控系統和臺達伺服在軋鋼輥刻花機上的應用
    各軸的具體機械運動以及伺服功率:X、B軸為直線運動軸,使用螺距為6mm的滾珠絲杆且伺服電機的連接都為直連方式,X軸是由系統控制的可以按照指令運動而且,電機功率為1.5kW.B軸是由一個手搖控制的,伺服採用的是位置控制模式利用多個齒輪比進行速度切換,可以說是一個脫離系統以外的單獨軸
  • 伺服馬達簡介及工作原理
    概述:伺服馬達內部包括了一個小型直流馬達;一組變速齒輪組;一個反饋可調電位器;及一塊電子控制板。其中,高速轉動的直流馬達提供了原始動力,帶動變速(減速)齒輪組,使之產生高扭力的輸出,齒輪組的變速比愈大,伺服馬達的輸出扭力也愈大,也就是說越能承受更大的重量,但轉動的速度也愈低微行伺服馬達的工作原理一個微型伺服馬達是一個典型閉環反饋系統減速齒輪組由馬達驅動,其終端(輸出端)帶動一個線性的比例電位器作位置檢測,該電位器把轉角坐標轉換為一比例電壓反饋給控制線路板
  • 伺服電機運行時出現異常聲音或抖動現象如何處理-鑫天馳
    無論是哪種伺服電機運行使用時間久了,都會產生一些小問題,當伺服電機出現小問題,不僅要及時檢測出來,而且要找到產生這些故障的原因,伺服電機電機維修師才能對症下藥,才可以修理好伺服電機。伺服電機那麼今天給大家帶來伺服電機運行時出現異常聲音或抖動現象的處理方法,首先從最簡單的入手,先檢測伺服電機的線材有無損害,線材近期是否有更換,更換種類是否正確,電纜有無破損?檢查控制線附近是否存在幹擾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