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能力飛得更遠,我們也應該飛得更遠。我們要探測整個太陽系,我們要向太陽系的星辰大海挺進,這就是我們的目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探月工程首席科學家、地球化學與天體化學家歐陽自遠
歐陽自遠
在太陽系八大行星中,按照與太陽距離從近到遠排序,地球是第3,火星是第4。火星與地球不僅是鄰居,還有一大相似之處,都是斜著轉的。
這兩兄弟,都被其他飛來的小天體撞歪了腰,地球歪了23.5℃左右。「福兮禍所依」,恰恰因為被撞歪了,地球才有了春夏秋冬四季。因為地球歪著繞太陽轉,轉到這邊,離太陽近,就是夏天;轉到那邊,離太陽遠,就是冬天。
火星也被撞歪了,也有了春夏秋冬四季。火星的自轉周期,即一個火星日,相當於24小時37分,幾乎與地球上的日子一樣長短。
1960年,原蘇聯發射了人類第一枚火星探測器,但以失敗告終。1965年,美國火星探測器「水手4號」向地球傳回第一組照片20多張。
目前,人類一共進行了近50次火星探測,其中成功的24次,差不多剛好一半的樣子。
截止到昨天,我們還是可以說,我們在火星探測上落後美國55年!
不過,今天之後,這句話,這個數字可能就變成了10年。再過一兩年,可能再變成了5年。這就是中國速度。
7月23日,天問一號在海南文昌發射場,由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升空。
所以不要僅僅看數字,更要看趨勢。有時候看到說我們在某領域落後30年之類的,也不必妄自菲薄,可能一夜之間趕上來。
當然,我們更沒有必要洋洋得意,差距還是要客觀承認,目前落後的還是中國。
一直以來,人類堅信,浩瀚宇宙,在其他的天體中一定也有生命,我們在宇宙並不孤單。
地球有沒有夥伴,這是關乎全人類的大事。因為,地球經常發脾氣,地震、海嘯、火山爆發等等,以及人類的一些行為加速生物滅絕、產生溫室效應等等。如果今後,地球大發脾氣,或者出現更為極端的天氣,不適合人類生存了,那麼我們去哪裡流浪呢?
所以要在宇宙中找生命的存在,給地球找「備胎」。而火星因其與地球的眾多相似之處,並且地理上的相近,成為尋找宇宙生命的第一站。
一直以來,美國、原蘇聯(俄羅斯)以及歐洲,用了許多辦法,尋找生命的存在。
首先是尋找生命體,哪怕是細菌也行。可是一直無果。1984年,在南極找到一塊隕石,美國人說裡面有細菌,歐洲人說這是汙染,兩邊吵得不可開交,到現在也沒有所以然。
接著又尋找水,「水是生命之源」嘛,結果只有可能是水流過火星地表的痕跡,水的實物,一滴都沒有找到。
後來,又另闢蹊徑,嘗試從甲烷的途徑尋找,因為甲烷通常是生命體活動產生的,結果還是沒找到。
還有就是,通過火星隕石,化驗分析,或許也能找到答案。不過這個機率太小太小了。例如我們從南極找到了大量的隕石,有12000多塊,但是只有2塊是從火星飄過來的,約1/6000的概率。至於隕石中有沒有需要的元素,那又是概率中的概率問題。
由於十分稀少,以及其所含藏的科研價值,火星隕石至少比黃金貴重10倍。
運氣來了,擋都擋不住。2011年7月18日,天上下起了流星雨,有一顆隕石降落在非洲摩洛哥的沙漠中。中國科學家搶先一步收購過來,一化驗,這是火星來的,很激動,1/6000的概率、比黃金貴10倍哦!然後研究分析隕石中含的碳結構,結果更是喜出望外,這塊隕石中的碳,就是火星生命產生的碳,這是林楊挺團隊2013年12月得出的科學論證。
美國人一看自己「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心裡失衡,恨得牙痒痒,暗中使壞阻擋中國在國際上發表相關論文近1年之久。
但是好論文終究是有市場的,2014年12月1日,歐洲的《隕石學與行星科學》雜誌,刊登了中國林楊挺團隊的相關研究論文。這是人類最早得出的令人信服的火星存在生命的實物證據,意義重大。
半個月後,12月16日,美國人火急火燎地發表了類似的論文,還召開記者招待會,向全世界宣布重大發現。只可惜,還是晚了半個月,美國人想要在該領域代表人類首次發現的圖謀,最終「竹籃打水一場空」。
如果林楊挺團隊的論文,再晚半個月發表,美國人的陰謀就得逞了。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中國探月工程總指揮、工程院院士欒恩傑說,世界航天第一梯隊是美國和俄羅斯,第二梯隊是中國、歐洲、日本和印度等國,第三梯隊是其他國家。中國是「二鍋頭」,也就是第二撥的頭。
今年以來,中國克服疫情影響,成功發射了新型大推力運載火箭長徵五號B。完成了北鬥最後一顆衛星、第55顆導航衛星的發射,實現了北鬥定位系統全部組網,並為全球用戶提供全天候、高精度定位導航服務。中國追趕的腳步更快更堅實了。
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中國的首次任務,將通過一次發射,包含「繞」「著」「巡」三個目標。
「繞」,就是火星探測器被火星捕獲,並且該探測器再發射一顆衛星,這顆衛星將繞著火星飛行,進行高空科學探測。
「著」,就是火星探測器,要在火星地表著落。這一步極為關鍵,同樣風險最大。
「巡」,就是火星探測器著落以後,釋放出一輛火星車,在火星地表進行巡視探測。
尤其是這輛中國第一輛火星車,極具藝術美感。整體看上去既像一隻展翅的蝴蝶,又如一隻高昂的天鵝。
這次火星探測器,一共有13臺儀器,可以探測火星地形地貌、氣候變化、土壤地質、以及地表之下有沒有水。
我國載人航天工程有「三步走」發展戰略,前文提到的長徵五號B的成功發射,就是第三步的開啟。按照三步走的戰略規劃,中國將在2022年左右完成空間站建造並運行。此後還將可能成為全球唯一的空間站。到那時,我們可以驕傲地說,我們進入了第一梯隊。
為了能夠借用中國空間站,有先見的歐洲太空人已經開始學習漢語。
不僅如此,現在人類還沒有得到任何一塊樣品是自己從火星上採回來的。按照我們的火星探測規劃,在2030年之前,中國將代表全人類完成這一偉大的壯舉!
後期,我們還要代表全人類探測木星,我們還要飛得更遠!我們也能飛得更遠!
至星辰,及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