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華小學開展主題為「祖國媽媽,祝福您」的「統整式」創新思政教學
最近,上海市黃浦區海華小學二(1)班的學生從班級教室「消失」了整整五天。這38名同學去哪了?學校室內體育館以及校外的國歌展示館、桌球博物館……這些臨時「課堂」裡,孩子們上了一節節難忘的思政課。經過學校一年的精心設計,主題為「祖國媽媽,祝福您」的「統整式」創新思政教學收穫了育人實效。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在滬上中小學,越來越多的課堂正在向外延伸——拓展到校內外的多樣空間、整合各種育人資源;同時,日益豐富的德育元素也滲透到了學生學習生活的各個環節,潤物細無聲。
通過構建大中小幼各學段縱向銜接、課內課外網上網下橫向貫通、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融合的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上海力爭為每個學生的終身發展注入鮮明底色。
深挖愛國主義內涵,
「身臨其境」讓孩子深受教育
在海華小學,這沒有在傳統課堂開展課程的五天,讓很多孩子受益匪淺、記在心間。
「兩千萬人的犧牲換來了一面五星紅旗,我們能做的,只有萬無一失。」念著電影《我和我的祖國》小故事「前夜」中這句經典臺詞,海華小學二(1)班學生金思羽演得有模有樣。「前夜」講述了工程師林志遠為確保開國大典上新中國第一面五星紅旗能用電動升旗裝置升起,爭分奪秒排查各個環節,和同伴付諸努力的故事。
在學校的體育館裡,當《我和我的祖國》那熟悉的旋律響起,38名學生帶著預先準備好的問題,跟隨電影片段重返崢嶸歲月。電影一共7個小故事,課上只播放了三個,但這堂課卻足足用了4個課時。結合影片中的人物和劇情,孩子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從「演一演」到「配配音」再到「說一說」,新鮮的體驗讓他們樂此不疲。
海華小學黨支部書記陳菊說,這五天裡,她印象最深的一幕發生在國歌展示館的「課堂」上:當大屏幕上出現國歌的歌詞,孩子們瞬間安靜下來,不由自主地齊聲高唱國歌。「在展示館,老師講的雖然都是教材上的知識點,但身處如此莊嚴的環境,孩子們留下了更難忘的記憶。」
從上海市教委了解到,近年來,上海充分依託課堂教學主渠道主陣地作用,深挖各學科愛國主義教育內涵,已相繼在全市建立8個學科協同研究中心、35個學科德育實訓基地,並通過把「四史」教育有機融入語文、歷史、地理等學科教學之中,將其與學生社會實踐緊密結合,陸續開展了「百萬青少年巡訪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上海六千年」之旅、「初心之地、復興之路、強國之夢、文化之根、魅力之城」等系列實踐教育活動,把價值觀的「鹽」融入知識傳授的「湯」裡。
今年暑假,旨在鼓勵孩子們走進生活、培養審美意識、鍛鍊實踐能力的「我眼中的上海之美」微視頻徵集活動收到了來自浦東新區69所中小學的360部作品。結合上海的紅色資源以及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這一重要節點,浦東新區組織和支持青少年進行大量愛國主義題材影視創作,強化莘莘學子對國家和民族的情感體驗。
作為全國影視教育實驗區之一,浦東新區積極探索影視教育課程化,各學校通過開設學科電影課程、活動電影課程、特色電影課程等,發揮「電影+」的育人功效,使之成為塑造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抓手。
不同學段「無縫對接」,
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越來越多的老師意識到,要讓孩子的心靈從小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做好德育工作的大中小幼一體化銜接尤為關鍵。尤其是面對大中小不同學段的學生,思政課要在知識點上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實現「無縫對接」。
同樣是《共產黨宣言》,大學生和高中生可誦出不同的味道。
近日,在《共產黨宣言》展示館(陳望道舊居)前,復旦大學副教授宋道雷、楊浦高級中學教師朱忠壹為復旦大學與楊浦高級中學學生同上一課《共產黨宣言》,帶著學生們共同品味真理的「甜」,探索思政課不同學段的課堂教學一體化實踐。
要把思政課上「活」,教師是關鍵。
不久前,松江區中小學校也與東華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華東政法大學、國防大學政治學院等九所高校的馬克思主義學院,共同建立了大中小幼思政課一體化聯席制度。通過思政教師集體備課制度,縱向跨學段、橫向跨學科的交流研修機制等,進一步發揮了思政課建設強校和高水平思政課專家示範帶動作用。
在金山區廊下鎮,打蓮湘這一特色非遺教學活動已成為孩子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在金山區廊下鎮,依託當地教育聯盟形成的中小幼一體化全方位育人格局也已頗具特色。作為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廊下的「一鎮之寶」,打蓮湘是金山當地一項知名民俗活動。在廊下幼兒園、廊下小學和廊下中學,不論年齡大小,幾乎每個孩子都會打上一段蓮湘。從幼兒園的蓮湘遊戲到小學的蓮湘操,再到中學的蓮湘舞,這項融體育、美育為一體的特色非遺教學活動已逐漸融為孩子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廊下小學校長朱保良告訴記者,打蓮湘中不僅有鄉音、鄉情,更包含中華傳統文化和智慧。「我們希望通過不同形式的蓮湘文化薰陶,把家鄉傳統文化從小根植在心中。」
家校協同五育融合,
讓孩子們在勞動中茁壯成長
「爺爺去藥店配藥,157元5角;奶奶買了口罩、肉、雞蛋,230元;媽媽買了方便麵、飲料等零食,120元;爸爸剛繳了水電費220元……」今年讀三年級的小瑜,已習慣每周記錄家裡的開支,她發現上周一家五口人支出超過1000元。她邊記錄邊「反省」:「平日裡不該浪費水電、纏著媽媽買零食,以後一定要隨手關燈,節約用水,不再亂花錢。」
據閔行區浦江第一小學校長張蕊介紹,「學記家庭一周收支帳」是該校勞動教育校本課程中「家務勞動」系列的模塊之一,旨在家校協同,讓孩子們通過記錄家庭收支帳,體會勞動收穫的不易,讓孩子從小養成勤儉節約、合理消費的好習慣。課程開展以來,不少孩子因此成了家裡的「小管家」。
閔行區浦江第一小學開展勞動教育
今年8月,上海市委、市政府印發了《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實施意見》,旨在構建以學校為主導、家庭為基礎、社會全方位支持的貫通一體、開放協同的勞動教育工作格局。相關部門整體設計了各學段的勞動教育內容。例如,幼兒園注重勞動意識啟蒙,小學注重基本勞動習慣養成,初中注重職業勞動體驗,普通高中注重社會勞動實踐等。
上海市教委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上海已通過市區共建、政府購買服務等舉措,建設了12家學生農村社會實踐基地,未來兩三年還將重點建設3到5家市級綜合性勞動教育實踐基地,滿足學生對於農業勞作、加工製造、服務體驗、創新實驗的系統化勞動實踐需求。不斷創新勞動教育途徑和載體,強化家校社協同共育,推動新時代上海勞動教育各項舉措落地見效,讓每個孩子在勞動中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