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用於量子處理器和模擬人腦裝置的三值邏輯模式運行的微觀結構

2021-01-07 電子發燒友
打開APP
可用於量子處理器和模擬人腦裝置的三值邏輯模式運行的微觀結構

佚名 發表於 2020-04-23 14:51:10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4月22日消息,俄羅斯遠東聯邦大學自然科學學院和中國科學院的科學家聯合研發出能夠以三值邏輯模式運行的微觀結構。這種微觀結構既可以同時作為處理器和存儲單元應用於量子處理器和模擬人腦裝置的建造工程。

這種微觀結構由納米級的白金、鈷(只有0.8納米厚)、氧化鎂層和白金表層組成。它為建造新的電子和自旋電子設備,量子處理器和模仿人類大腦活動的神經形態系統系統鋪平了道路。

該項目俄方領導人、遠東聯邦大學自然科學學院計算機系統教研室副教授亞歷山大∙薩馬爾達克指出,「三值邏輯大幅超越二值邏輯(0和1),其原理將為不遠的未來建造智能計算機奠定基礎。此類裝置運算速度更快,壽命更長,能耗更低。」

相關研究成果,以「Chirality-Reversible Multistate Switching via Two Orthogonal Spin-Orbit Torques in a Perpendicularly Magnetized System」為題,發表在《Physical Review Applied》上。

當代的計算機處理器消耗大量能量,用存儲單元代表不同的隔室,其功效受到二值邏輯的限制。這些障礙限制了計算機設備在小型化和快速性能上的進一步發展。

在俄羅斯基礎研究基金會(RFBR)和中國科學院的聯合項目中,FEFU自然科學學院的科學家開發出了由納米層的鉑,鈷(僅0.8 nm),氧化鎂和鉑塗層。

為了獲得自旋電流並影響鈷層,科學家施加了兩個交叉電流和一個平面內磁場來改變磁對稱性。同時,它們感應出短脈衝電流流過鉑的下層。結果,具有不同極性的電子自旋(定向為「向上」和「向下」,分別對應於模式1和0)轉向鉑層的相對表面,產生了純自旋電流,該自旋電流影響了電子的自旋磁性層。在某些條件下,鈷層的自旋被轉換。這意味著該單元格從0切換為1。

由於電流脈衝通過了另外兩個正交(垂直)放置的觸點,因此可以控制鈷層中的不同磁狀態,從而實現三值邏輯的不同狀態。事實證明,這樣的正交電流可以更低,並且有機會控制分層結構中的其他中間穩定磁態,這對於神經形態裝置的發展很重要。而且,諸如AND,OR,NOT-AND和NOT-OR的邏輯運算可以通過一定的交叉電流序列在結構中調用。

亞歷山大·薩瑪達克(Alexander Samardak)解釋說,我們還需要進一步研究,才能使真正的自旋電子設備和以三值邏輯運行的神經形態系統。

首先,必須消除施加於開關磁對稱的恆定磁場。其次,為了實現晶片上元件的高密度,有必要將單元尺寸減小到100-200 nm。第三,必須準確地讀取磁性層的不同狀態,這需要基於隧道磁阻效應的高度靈敏的傳感器。

科學家注意到,第一臺基於三值邏輯的計算機是1960年代初期在蘇聯開發的。由NP Brusentsov教授(莫斯科羅蒙諾索夫國立大學)領導的科學小組實施了名為Setun的項目。但是,儘管Setun相對於二進位邏輯操作的機器具有許多優勢,但並未得到廣泛認可。

在過去的八年中,FEFU電影技術實驗室的科學家與中國科學院的同事,生產領域以及自旋電子學薄膜系統研究的領導者進行了合作。在此期間,他們已經開發了幾個有關磁傳感器和納米級自旋系統的聯合項目。

責任編輯:gt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中俄研發出三值邏輯模式微觀結構
    來源:【科技日報】俄羅斯遠東聯邦大學自然科學學院和中國科學院科學家聯合研發出能夠以三值邏輯模式運行的微觀結構。這種微觀結構可以同時作為處理器和存儲單元,應用於量子處理器和模擬人腦裝置的建造工程。該微觀結構由納米級的白金、鈷(只有0.8納米厚)、氧化鎂層和白金表層組成。
  • Google量子計算首次模擬化學反應 可用於開發新化學物質
    為了完成這項最新成果,研究人員使用Sycamore處理器,模擬了一個由兩個氮原子和兩個氫原子組成的二氮烯分子的異構化反應。最終,量子模擬與研究人員在經典計算機上進行的模擬一致,驗證了他們的工作。值得一提的是,這項新研究所用的Sycamore處理器曾在2019年轟動世界,並在去年10月,助力Google量子團隊的研究登上《自然》雜誌150周年版的封面。
  • 谷歌量子計算再次重大突破!首次模擬化學反應,可用於開發新物質
    換句話說,量子計算機是否能用於加速目前的化學反應量子模擬技術,仍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在這項最新的實驗中,Google 團隊解鎖了這一應用。他們使用一個噪聲魯棒性的變分量子特徵值求解算法(VQE) ,通過量子算法直接模擬化學反應機制。
  • 模擬人腦功能的人工突觸裝置
    由DGIST的智能設備和系統研究小組的Myoung-Jae Lee主任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成功開發了一種人工突觸裝置,模仿神經細胞(神經元)和突觸的功能,這些神經細胞和神經是對人類大腦記憶的反應。突觸是軸突和樹突相遇的地方,因此人腦中的神經元可以發送和接收神經信號; 眾所周知,人類大腦中有數百萬億個突觸。這種從大腦傳遞信息的化學突觸信息傳遞系統可以用很少的能量處理高水平的並行算法,因此對模擬突觸的生物學功能的人工突觸裝置的研究正在全球範圍內進行。
  • 遇事不決,量子力學:谷歌量子計算模擬化學反應登Science
    研究者模擬了由兩個氮原子和兩個氫原子組成的二氮烯分子,在發生的反應中,氫原子進入到了圍繞氮原子的不同能級中。他們用量子模擬得到的結果與在傳統計算機上運行的模擬保持一致,從而驗證了他們的研究。研究者在實驗中選擇了他們幾年前開發的 VQE,將量子處理器看作一個神經網絡,並試圖優化量子電路的參數,從而通過最小化代價函數來解釋噪聲量子邏輯(noisy quantum logic)。正如經典神經網絡通過優化來容忍數據缺陷一樣,VQE 能夠動態地調整量子電路參數,以解釋量子計算過程中出現的誤差。
  • 遇事不決,量子力學:谷歌量子計算模擬化學反應登Science
    谷歌用來進行最大規模量子化學模擬的量子處理器——Sycamore。具體來說。研究者模擬了由兩個氮原子和兩個氫原子組成的二氮烯分子,在發生的反應中,氫原子進入到了圍繞氮原子的不同能級中。他們用量子模擬得到的結果與在傳統計算機上運行的模擬保持一致,從而驗證了他們的研究。
  • Google發布全球首個72量子比特處理器Bristlecone預覽
    Google Quantum AI 實驗室的目標是構建可用於解決現實世界問題的量子計算機。我們的策略是使用可以向前兼容到大規模通用糾錯量子計算機的系統探索近期應用。為了使量子處理器能夠運行經典計算無法模擬的算法,僅有大量的量子比特是不夠的。關鍵是,處理器在讀出和邏輯運算(例如單量子比特門或雙量子比特門)上也必須達到較低的錯誤率。
  • 遇事不決,量子力學:谷歌量子計算模擬化學反應登上Science封面
    谷歌用來進行最大規模量子化學模擬的量子處理器——Sycamore。具體來說。研究者模擬了由兩個氮原子和兩個氫原子組成的二氮烯分子,在發生的反應中,氫原子進入到了圍繞氮原子的不同能級中。他們用量子模擬得到的結果與在傳統計算機上運行的模擬保持一致,從而驗證了他們的研究。
  • 英特爾將推新型神經擬態計算系統,可模仿人腦工作方式 | 硬科技
    記者 | 彭新編輯 |1CPU和GPU等傳統通用處理器特別擅長處理人類難以完成的任務,例如高精準度的數學運算。然而,當此類處理器即時處理非結構化和充滿雜訊的數據,並同步進行記憶、演算、推理和計算時,例如在圖像和聲音上,將很難滿足需求。
  • 我國科學家實現室溫固態可編程量子處理器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杜江峰院士領導的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首次在室溫大氣條件下實現基於固態自旋體系的可編程量子處理器。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NPJ量子信息》上。量子計算利用量子疊加性,能夠有效處理經典計算科學中許多難以解決的問題。但目前絕大多數量子計算實驗僅僅被設計來運行特定的量子算法,如果要執行新的量子算法,往往需要重新配置量子計算的硬體。可編程量子計算概念的提出就是用來解決這一問題的,它能夠在不改變硬體的前提下,僅需要配置這些量子處理器的若干參數就可以實現各種不同的量子算法。
  • 量子計算技術產業發展現狀與應用分析
    以下文章來源於信息通信技術與政策 ,作者張海懿,崔瀟 等1 引言相比於經濟社會中已取得廣泛應用的經典計算,量子計算是一種新型計算方式,以微觀粒子構成的量子比特為基本處理和存儲單元,不同於經典計算中比特位非「0」即「1」的確定特性,量子計算在希爾伯特空間中可表徵出更多狀態,其計算和存儲能力可隨量子比特數量的增加而呈指數級規模擴展
  • IBM研發模擬人腦神經元結構計算機 有望具備人類學習能力
    而且,這一晶片僅用現有的半導體材料和技術就可大規模生產,而且功耗極低,簡單的實際應用並不遙遠。8月8日的美國《科學》雜誌以封面報導的形式介紹,美國IBM和美國康奈爾大學成功開發了一種模擬人類大腦的信息傳遞機制的SyNAPSE晶片(Systems of Neuromorphic Adaptive Plastic Scalable Electronics,即「自適應可塑型可伸縮電子神經形態系統」)。
  • 量子計算技術的研究現狀與趨勢
    科學家發現,微觀粒子有著與宏觀世界的物理客體完全不同的特性。宏觀世界的物理客體,要麼是粒子,要麼是波動,它們遵從經典物理學的運動規律,而微觀世界的所有粒子卻同時具有粒子性和波動性,它們顯然不遵從經典物理學的運動規律。20世紀20年代,一批年輕的天才物理學家建立了支配著微觀粒子運動規律的新理論,這便是量子力學。近百年來,凡是量子力學預言的都被實驗所證實,人們公認,量子力學是人類迄今最成功的理論。
  • 量子計算,可商用化之路還有多遠?|億歐問答
    億歐智庫最新發布的《2020技術趨勢報告》中,通過技術篩選以及關鍵性指標測評,將量子計算技術列為2020年之後的重點發展趨勢。量子計算是基於量子力學的新型計算方式,利用量子疊加和糾纏等物理特性,以微觀粒子構成的量子比特為基本單元,通過量子態的受控演化實現數據的存儲計算,量子計算包含量子處理器、量子編碼、量子算法、量子軟體以及外圍保障等多個技術環節。
  • 郭光燦院士:量子計算技術的研究現狀與趨勢
    量子網絡將信息傳輸和處理融合在一起,量子節點用於存儲和處理量子信息,量子信道用於各節點之間的量子信息傳送。與經典網絡相比,量子網絡中信息的存儲和傳輸過程更加安全,信息的處理更加高效,有著更加強大的信息功能。量子節點包括通用量子計算機、專用量子計算機、量子傳感器和量子密鑰裝置等。應用不同量子節點將構成不同功能的量子網絡。
  • 連發Science、Nature Physics:谷歌展示量子霸權實現藍圖
    量子計算結合了過去半個世紀以來兩個最大的技術變革:信息技術和量子力學。如果我們使用量子力學的規則替換二進位邏輯來計算,某些難以攻克的計算任務將得到解決。追求通用量子計算機的一個重要目標是確定當前經典計算機無法承載的最小複雜度的計算任務。該交叉點被稱為「量子霸權」邊界,是在通向更強大和有用的計算技術的關鍵一步。
  • 深度 |中科院院士發聲——量子計算技術的研究現狀與未來
    量子網絡基本要素包括量子節點和量子信道。所有節點通過量子糾纏相互連接,遠程信道需要量子中繼。量子網絡將信息傳輸和處理融合在一起,量子節點用於存儲和處理量子信息,量子信道用於各節點之間的量子信息傳送。與經典網絡相比,量子網絡中信息的存儲和傳輸過程更加安全,信息的處理更加高效,有著更加強大的信息功能。量子節點包括通用量子計算機、專用量子計算機、量子傳感器和量子密鑰裝置等。
  • 人造突觸問世計算機模擬人腦不是夢
    近日,史丹福大學和桑迪亞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們構建出了一種人工突觸,這種突觸提高了計算機模擬人腦的效率,有力地促進了該領域的發展。「它就像真的突觸一樣,但它的確是人工設計的有機電子器件」,阿爾佩託·薩萊奧介紹道。他是史丹福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的副教授,同時也是本篇論文的資深作者。「此前從來沒有報導過類似的結構,所以這完全是一種嶄新的器件。
  • 「時間晶體」的量子特性,能用於構建類似人腦的神經網絡!
    科學家嘗試構建類似人腦的神經網絡近日,東京國立信息研究所(NII)發布論文於《Science Advances》期刊,表示「時間晶體」的量子特性,能夠用於構建複雜的神經網絡。  時間晶體會在時間下周期性重複,展現永動狀態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Frank Wilczek在2012年提出時間晶體的理論。
  • IBM 量子計算路線圖發布!2023 年推出 1121 量子位處理器
    具體來講,量子處理器依靠基本粒子的數學運算來擴展計算能力,運行的電路為量子電路,並非數字計算機的邏輯電路。用人造原子的電子量子態來表示數據,被稱為超導跨子量子位(superconducting transmon qubits),這些量子位通過微波脈衝序列連接和操縱,以便運行量子電路。但存在一個問題,由於與外界的相互作用,量子位很快就會忘記它們的量子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