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疫苗的古代,怎麼對抗病毒

2020-12-04 騰訊網

□雲韶

據報導,近日浙江多地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在官微發布消息,重點人群可以緊急接種新冠疫苗。千呼萬喚,新冠疫苗終於來了。

疫苗,是用病毒、細菌或其他微生物製備的,用於人工自動免疫的生物製品,是現代醫學的重要成就。世界上第一支疫苗出現在18世紀的英國,一個名叫愛德華·詹納的醫生發現擠奶女工對天花免疫的現象,通過實驗他證實牛痘疫苗可以讓人們避免感染天花。正是這個發現,讓人類永遠擺脫了天花的威脅,愛德華·詹納也因此被人們譽為「疫苗之父」。

需要指出的是,愛德華·詹納的貢獻雖大,但他的這種思路並不新鮮。翻閱醫書不難發現,用接種疫苗的方法預防和治療疾病,這種思路和醫療實踐,在我國古代其實早就有了。

我國古代習慣將疾病稱為「疾疫」,其中,「疾」是普通的、不具有傳染性的疾病,而「疫」指的便是流行性傳染病。早在商周時期,我國便對疫病進行了記載。自那以後,疫病給我國人民帶來了無盡的痛苦。有研究表明,「從公元前674年至公元1949年這兩千多年間,各類史料上共記載了772年次程度不等的瘟疫」。

面對疫病的肆虐,人們從開始時的束手無策,到慢慢從生產生活實踐中汲取經驗,形成了一些有效的預防疾病方法,這些方法在預防某些特定的疾病時,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先說說狂犬病。早在春秋時期,《左傳》中便記錄:「國人遂瘈狗」,瘈,指的是手腳痙攣的症狀。現代醫學證明,人患上狂犬病之後,會出現肌肉痙攣的現象。這段記載雖不能證明此時狂犬病開始流行,但可以看出,人們對狂犬病的危害已經有所認識。對於這種疾病,東晉的葛洪在《肘後備急方》中提出了「治卒有猘犬凡所咬毒方」,即「乃殺所咬之犬,取腦敷之,後不復發。」意思是,把咬人的狂犬殺了,把它的腦漿取出來敷在被咬的地方。這種方法是人們在長期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為了不患上某種同樣的疫病,人們用搗碎、研磨等物理辦法把發病個體的組織、臟器等製成「藥物」,其作用相當於原始疫苗。

這種辦法雖然原始,卻有一定的科學道理。最早製造出現代意義上狂犬疫苗的是法國微生物學家巴斯德,他領導的研究小組在十九世紀末製備狂犬病疫苗時,一開始想採取體外培養的方式獲取狂犬病病毒,但都失敗了,最後發現在感染該病毒動物的腦組織和脊髓中存在大量病毒,於是設法將其接種到家兔的腦中,經過處理後製備出了狂犬病疫苗。

再說說天花。前文已經說到,愛德華·詹納正是為了戰勝這種疾病,才發明了疫苗。事實上,天花這種疾病,不僅對西方人有害,我們中國人也不勝其擾。在中國早期古籍中把天花稱為「虜瘡」,相傳它是由戰俘傳入中國的,最流行的說法是,東漢初年馬援「擊虜」,隨後天花開始大面積傳播,那次戰爭發生在漢光武帝建武二十年(44年),馬援凱旋迴朝後清查人數,發現近一半的將士並非死於徵戰,而是死於這種疾病。

隨後,醫書上關於這種疾病的記載開始多了起來,如唐代王燾在《外臺秘要》中記載:「天行發『斑瘡』,須叟遍身,皆戴白漿。」金元四大家之一劉完素,在他的醫書《傷寒直格》中曾經這樣寫道:「小兒『疹痘』未出,誤以熱藥發汗,致使陽熱轉甚,則重密出不快,多至黑陷而死……」明代著名兒科醫生萬全的《家傳痘疹心法》中也記載:「痘本胎毒,俗名天瘡,雖癘氣之傳染,實殺機之彰顯……」

天花的肆虐,甚至影響到了皇位的傳承。據說,清朝入關後的第一個皇帝順治,便死於這個疾病。孝莊文皇太后和宗室等人挑選皇位繼承人時,有一條標準便是對天花免疫。八歲的玄燁雖然年紀小,但是因為生過天花對此病免疫,便成為皇位繼承人,他就是後來的康熙皇帝。

正因為危害性如此大,自從天花傳入我國之後,醫生們便開始尋找戰勝天花的方法。葛洪在《肘後備急方》中就記錄了兩個治病藥方,其一是:「取好蜜通身上摩。亦可以蜜煎升麻,並數數食。」也就是用上好的蜂蜜塗抹全身,或者用蜂蜜煮升麻,大量飲用。另一個方法是:「以水濃煮升麻,綿沾洗之,若酒漬彌好,但痛難忍。」也就是用水煮升麻,用綿蘸著塗抹瘡面,如果用酒浸漬升麻更好,會劇痛難忍。

但是,天花作為烈性傳染疾病,注射疫苗才是最好的治療方法。中國古代醫學有以毒攻毒的傳統,也有在狂犬病、傷寒病等方面類似疫苗方法進行治療的實踐,針對天花,人們逐漸探索出了接種「人痘」來阻止其傳染蔓延的手段。

那麼,古人接種「人痘」的方法有哪幾種呢?根據有關資料記載,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是「痘衣法」,這種方法是把得天花的人的內衣,給被接種者穿上,目的是使被接種者感染而得一次天花,這是最原始的方法。

二是「痘漿法」,這種方法是採集天花患者脫落的痘痂,用棉花沾上一點,然後塞進被接種者的鼻孔。

三是「旱苗法」,這種方法是把天花患者脫落的痘痂,研磨成粉末,再用銀製作的細管子吹入被接種者的鼻孔。一般來說,經過這種辦法的接種,7天後人就開始發熱,預示著接種成功,但這種辦法也有缺陷,「旱苗」進入鼻腔後往往會刺激鼻黏膜,使鼻腔內的分泌物增多,造成接種失敗。

於是人們又進行了改進,發明了「水苗法」,操作辦法是:將痘痂研為細末,用淨水或人乳調勻,把乾淨的棉花攤成薄片,用棉花裹著被調好的痘苗,團成棗核狀,用線拴著塞入鼻孔中,12小時後取出。這種方法的成功概率更高,是古人總結出來接種「人痘」效果最好的方法。實踐證明,這是戰勝天花的有效方法,清代一部醫學著作《種痘新書》記載:「種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無論是對狂犬病的診治,還是對天花病的預防,我們的祖先們一直沿著「以毒攻毒」的方向探索。而這正是現代疫苗學的基本原理。法國哲學家伏爾泰曾在《哲學通訊》中專門稱讚過中國人的這種偉大創造:「我聽說中國人一直就有這樣的習慣;這是被認為全世界最聰明、最講禮貌的一個民族的偉大先例和榜樣。」

【來源:齊魯晚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新藥物疫苗幫植物對抗病毒
    對於一個種植南瓜的農民來說,沒有什麼比CMV這幾個字母更可怕了。
  • 新冠病毒特效藥難產背後:人類對抗病毒幾百年,連感冒病毒都殺不死
    所以目前從證據來說,肯定是沒有一個特效藥能夠專門針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治療。 從多位專家的口中,我們可以得到一個觀點:對抗新冠病毒尚無「特效藥」。其實回顧人類對抗病毒的歷史,我們同樣也可以發現,面對病毒的肆虐,至少在特效藥方面,人類鮮有勝績。知乎答主「壞土豆」認為,對抗病毒,目前人類沒有能有效殺死病毒的特效藥。
  • 疫苗能否對抗變異新冠病毒?生物新技術總裁對全世界做出承諾
    然而上周末和本周初,英國陸續發現數種傳染性更強的新冠病毒變種,這給疫苗獲批的喜訊帶來一絲陰霾:面對已經「變身」的新冠病毒,疫苗還能發揮出它原有的作用嗎?對此,德國生物新技術公司總裁烏古爾·沙欣(Ugur Sahin)在該公司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該公司已開始進行相關研究,將在兩周之內確定疫苗對這些變種病毒的效用。
  • 新疫苗可提高免疫細胞對抗流感能力
    科技日報電(記者 劉霞)據《科學美國人》官網近日報導,中美科學家研製出一種新型流感疫苗,可提高免疫系統對抗流感毒株的能力,動物實驗顯示新疫苗安全有效。研究人員認為,這一成果距最終研製出通用疫苗更近了一步。  迄今沒有一種疫苗可以抵禦所有流感病毒,因此,研製出通用流感疫苗也成為相關研究人員心中的「聖杯」。
  • 疫苗的起源-人類與病毒的戰爭
    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使用疫苗,是為了對抗由一種名為天花病毒引起的傳染病。感染這一病毒並幸運活下來的人,皮膚上會留下密密麻麻的疤痕,類似小花朵,天花一名也就由此而來。天花病毒的死亡率極高,約為25.5%,平均每4個感染者當中就會有1人死亡。
  • 病毒的進擊防不勝防?西瓜視頻揭秘古人如何對抗病毒侵擾
    不過生態本身就是一個圈,有能力就會有制衡的存在,故而都是相生相剋的,人類之於動物可能是厲害的存在,但是對於自然的一些東西,可能就沒有那麼篤定了。比如水,火,空氣等,這些物品在某些程度來說,也是能夠威脅我們生命的存在,只看情景如何罷了。除此之外還有一種生物,他的存在讓很多動物聞之色變,他就是我們最害怕的病毒。
  • Cell子刊:新冠病毒D614G突變不僅沒有影響疫苗保護效果,反而對疫苗更敏感
    D614G突變後傳播力增強了,好消息是沒有影響疫苗的效果。例如現在流行的主要毒株G614,在出現短短幾個月後迅速佔據了主導地位(圖1),已有多篇文章證實該突變會增強新冠病毒的傳播能力。疫苗作為對抗病毒的最有力武器,大家自然擔心這個突變是否會影響疫苗的效果,之前的分析認為,該突變雖然位於S蛋白上,但處於病毒進入細胞的最關鍵區域RBD之外,應該不會有太大的影響。現在基於實驗的實錘證據來了,G614突變不僅沒有影響疫苗的效果,反而對疫苗更為敏感!
  • 對話諾獎得主哈維·阿爾特,對抗新冠,什麼和疫苗一樣有效?
    「目前還沒有找到特效藥物,來專門對抗新冠肺炎病毒。」阿爾特是C肝病毒方面的專家,也在此次諾貝爾獎的評選中以「發現C型肝炎病毒」而獲獎。 最初在他的設想中,對抗C肝病毒的原理也許可以同理應用於抗擊此次新冠病毒。但是,目前只有一種藥物對部分重症新冠病毒感染者有效,可適當縮短深度治療的時長。
  • 劍橋大學研發可對抗多種冠狀病毒的疫苗
    劍橋大學的科學家獲得了英國政府資助,開始試驗一種基於DNA的疫苗,旨在預防多種冠狀病毒。劍橋大學周三在一份聲明中表示,英國政府已經投資了190萬英鎊(約250萬美元)研發這種疫苗,研究人員計劃在今年秋季開始第一階段試驗。
  • 人為控制病毒複製程序 活體病毒可做疫苗?
    多數評論認為,這一發現顛覆了病毒疫苗研發的理念,成就了活病毒疫苗的重大突破。  「現在的疫苗研發與生產技術複雜,而且是不通用的,比如說做流感疫苗的技術不能用在其他病毒的疫苗上面。」司龍龍說,這種病毒個體差異導致的疫苗研發技術的複雜性阻礙了其發揮更好的作用。  而周德敏教授的課題組所取得的技術突破,就是使得疫苗的研發技術獲得普適性,同時增強疫苗的效用。
  • 讓病毒卡在神經末梢,新型皰疹病毒疫苗顯示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當受到單純皰疹病毒毒株的挑戰時,接種疫苗的動物表現出更少的生殖器損傷,病毒複製和病毒脫落。Pickard表示:「要麼你的亞基疫苗沒有提供足夠的抗原,要麼你使活病毒本質上病重到不能很好地產生免疫反應。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對我們的R2平臺如此樂觀,因為它避免了所有這些問題。」
  • 古代獵人經常接觸野生動物,為什麼他們沒有被病毒感染?
    由此可以說明,在古代時,人類就已經面臨病毒感染的困擾。比如:天花。在17、18世紀時,天花在歐洲肆虐,導致歐洲天花病死率達到了10%,後來,歐洲人又把天花帶到了美洲大陸,大致美洲天花病死率達到了90%。據統計,歷史上天花至少造成了1億人死亡,2億人失明或者留下終身疤痕,古代世界60%的人口受到了天花的威脅。
  • 明早10點四價人乳頭瘤病毒(HPV)疫苗開始預約,你能打嗎?怎麼打?看...
    建議未接種到四價HPV疫苗者,可選擇雙價HPV疫苗(適用人群9~45歲女性),具體接種事宜請諮詢陝西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門診,電話:029-82216192。 你能打嗎?怎麼打? 有關HPV疫苗 你想知道的全在這兒! HPV和癌症是什麼關係?是不是感染上病毒就會得宮頸癌?
  • 《衛報》:輝瑞等疫苗受益於中國科學家病毒基因測序
    【僑報網綜合訊】英國《衛報》(The Guardian)12月6日發文追溯了全球科學家從發現病毒結構到疫苗研究的最新進展,認為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所研究員、上海市(復旦大學附屬)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兼職教授張永振及其團隊早期對病毒結構的研究為全球抗擊病毒作出了重要貢獻。
  • 這種病毒既能用於開發新冠疫苗,又能對抗轉移性肺腫瘤
    本文為轉化醫學網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Cathy導言:今年,我國首個新冠疫苗由陳薇院士團隊研發,該疫苗是一種以腺病毒為載體的重組疫苗。腺病毒既能致病,又能作為載體幫助人們對抗疾病。近日,有一組研究人員利用了工程化的人類腺病毒對抗轉移性肺癌。
  • 新冠疫苗有沒有必要打?怎麼打?去哪兒打……「新冠病毒疫苗接種...
    現階段,新冠病毒疫苗接種的重點人群主要包括從事進口冷鏈、口岸檢疫、船舶引航、航空空勤、生鮮市場、公共運輸、醫療疾控等感染風險比較高的行業人員;前往中高風險國家或者地區工作、學習等人員。二、新冠病毒疫苗有必要接種嗎?有必要。一方面我國幾乎所有人都沒有針對新冠病毒的免疫力,對新冠病毒是易感的,感染髮病後,有的人還會發展為危重症,甚至造成死亡。
  • 疫苗開發成功了,為什麼無法根除病毒?
    而推行任何一種大規模的疫苗接種計劃,是必須要有一個強有力的政府做為支撐,不然是沒有辦法進行的。而阿富汗內鬥不斷,與它接壤的巴基斯坦邊境也有不少「三不管」地帶,所以疫苗接種在這種地區推行起來就遇到不少困難。此外還有人為因素。自從疫苗誕生,既有疫苗的擁護者,也有出於宗教原因的反疫苗勢力。其實這一狀況在全世界都存在。
  • 疫苗與病毒的戰爭史詩
    疫情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給我們的經濟生活、社會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帶來了極大的衝擊。 疫苗是對抗多種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有效手段 1.脊髓灰質炎病毒的傳染能力強、傳播速度快,當在居住環境擁擠和衛生條件差的情況下時,病毒會使體內沒有特異性抗體的家庭成員全部感染。
  • 北大新疫苗技術或可徵服所有病毒?到底是咋回事
    這種疫苗技術有望成為一種應對幾乎所有病毒的普適性方法,特別是全球眾多致命性病毒。該研究結果發表於12月2日《Science》上,並被稱為疫苗研發領域的「革命性突破」。這項研究打破了傳統疫苗研發的兩項禁忌:一項是利用活體的、完全感染性的病毒作為疫苗,第二項是將該疫苗注射進感染同種病毒的將死動物體內。根據論文結果,接受該疫苗的受感染動物最終都治癒了。
  • 病毒變異未對疫苗研發產生影響!具體什麼情況?疫苗研發需要多久
    由於疫情造成的危害極大,國家科技研究部門也是在極力研究著相應的疫苗。最近,科技部放話:病毒變異未對疫苗研發產生影響!具體是什麼情況?疫苗的研發一般需要多久?會上,有記者提問,病毒是否發生變異?對此,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副司長田保國介紹,病毒變異是一個科學問題,科研攻關組一直高度關注病毒變異的問題,組織全國30多家科研機構在開展病毒變異的跟蹤研究,及時分析研判病毒變異對疫苗研發是否會產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