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韶
據報導,近日浙江多地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在官微發布消息,重點人群可以緊急接種新冠疫苗。千呼萬喚,新冠疫苗終於來了。
疫苗,是用病毒、細菌或其他微生物製備的,用於人工自動免疫的生物製品,是現代醫學的重要成就。世界上第一支疫苗出現在18世紀的英國,一個名叫愛德華·詹納的醫生發現擠奶女工對天花免疫的現象,通過實驗他證實牛痘疫苗可以讓人們避免感染天花。正是這個發現,讓人類永遠擺脫了天花的威脅,愛德華·詹納也因此被人們譽為「疫苗之父」。
需要指出的是,愛德華·詹納的貢獻雖大,但他的這種思路並不新鮮。翻閱醫書不難發現,用接種疫苗的方法預防和治療疾病,這種思路和醫療實踐,在我國古代其實早就有了。
我國古代習慣將疾病稱為「疾疫」,其中,「疾」是普通的、不具有傳染性的疾病,而「疫」指的便是流行性傳染病。早在商周時期,我國便對疫病進行了記載。自那以後,疫病給我國人民帶來了無盡的痛苦。有研究表明,「從公元前674年至公元1949年這兩千多年間,各類史料上共記載了772年次程度不等的瘟疫」。
面對疫病的肆虐,人們從開始時的束手無策,到慢慢從生產生活實踐中汲取經驗,形成了一些有效的預防疾病方法,這些方法在預防某些特定的疾病時,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先說說狂犬病。早在春秋時期,《左傳》中便記錄:「國人遂瘈狗」,瘈,指的是手腳痙攣的症狀。現代醫學證明,人患上狂犬病之後,會出現肌肉痙攣的現象。這段記載雖不能證明此時狂犬病開始流行,但可以看出,人們對狂犬病的危害已經有所認識。對於這種疾病,東晉的葛洪在《肘後備急方》中提出了「治卒有猘犬凡所咬毒方」,即「乃殺所咬之犬,取腦敷之,後不復發。」意思是,把咬人的狂犬殺了,把它的腦漿取出來敷在被咬的地方。這種方法是人們在長期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為了不患上某種同樣的疫病,人們用搗碎、研磨等物理辦法把發病個體的組織、臟器等製成「藥物」,其作用相當於原始疫苗。
這種辦法雖然原始,卻有一定的科學道理。最早製造出現代意義上狂犬疫苗的是法國微生物學家巴斯德,他領導的研究小組在十九世紀末製備狂犬病疫苗時,一開始想採取體外培養的方式獲取狂犬病病毒,但都失敗了,最後發現在感染該病毒動物的腦組織和脊髓中存在大量病毒,於是設法將其接種到家兔的腦中,經過處理後製備出了狂犬病疫苗。
再說說天花。前文已經說到,愛德華·詹納正是為了戰勝這種疾病,才發明了疫苗。事實上,天花這種疾病,不僅對西方人有害,我們中國人也不勝其擾。在中國早期古籍中把天花稱為「虜瘡」,相傳它是由戰俘傳入中國的,最流行的說法是,東漢初年馬援「擊虜」,隨後天花開始大面積傳播,那次戰爭發生在漢光武帝建武二十年(44年),馬援凱旋迴朝後清查人數,發現近一半的將士並非死於徵戰,而是死於這種疾病。
隨後,醫書上關於這種疾病的記載開始多了起來,如唐代王燾在《外臺秘要》中記載:「天行發『斑瘡』,須叟遍身,皆戴白漿。」金元四大家之一劉完素,在他的醫書《傷寒直格》中曾經這樣寫道:「小兒『疹痘』未出,誤以熱藥發汗,致使陽熱轉甚,則重密出不快,多至黑陷而死……」明代著名兒科醫生萬全的《家傳痘疹心法》中也記載:「痘本胎毒,俗名天瘡,雖癘氣之傳染,實殺機之彰顯……」
天花的肆虐,甚至影響到了皇位的傳承。據說,清朝入關後的第一個皇帝順治,便死於這個疾病。孝莊文皇太后和宗室等人挑選皇位繼承人時,有一條標準便是對天花免疫。八歲的玄燁雖然年紀小,但是因為生過天花對此病免疫,便成為皇位繼承人,他就是後來的康熙皇帝。
正因為危害性如此大,自從天花傳入我國之後,醫生們便開始尋找戰勝天花的方法。葛洪在《肘後備急方》中就記錄了兩個治病藥方,其一是:「取好蜜通身上摩。亦可以蜜煎升麻,並數數食。」也就是用上好的蜂蜜塗抹全身,或者用蜂蜜煮升麻,大量飲用。另一個方法是:「以水濃煮升麻,綿沾洗之,若酒漬彌好,但痛難忍。」也就是用水煮升麻,用綿蘸著塗抹瘡面,如果用酒浸漬升麻更好,會劇痛難忍。
但是,天花作為烈性傳染疾病,注射疫苗才是最好的治療方法。中國古代醫學有以毒攻毒的傳統,也有在狂犬病、傷寒病等方面類似疫苗方法進行治療的實踐,針對天花,人們逐漸探索出了接種「人痘」來阻止其傳染蔓延的手段。
那麼,古人接種「人痘」的方法有哪幾種呢?根據有關資料記載,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是「痘衣法」,這種方法是把得天花的人的內衣,給被接種者穿上,目的是使被接種者感染而得一次天花,這是最原始的方法。
二是「痘漿法」,這種方法是採集天花患者脫落的痘痂,用棉花沾上一點,然後塞進被接種者的鼻孔。
三是「旱苗法」,這種方法是把天花患者脫落的痘痂,研磨成粉末,再用銀製作的細管子吹入被接種者的鼻孔。一般來說,經過這種辦法的接種,7天後人就開始發熱,預示著接種成功,但這種辦法也有缺陷,「旱苗」進入鼻腔後往往會刺激鼻黏膜,使鼻腔內的分泌物增多,造成接種失敗。
於是人們又進行了改進,發明了「水苗法」,操作辦法是:將痘痂研為細末,用淨水或人乳調勻,把乾淨的棉花攤成薄片,用棉花裹著被調好的痘苗,團成棗核狀,用線拴著塞入鼻孔中,12小時後取出。這種方法的成功概率更高,是古人總結出來接種「人痘」效果最好的方法。實踐證明,這是戰勝天花的有效方法,清代一部醫學著作《種痘新書》記載:「種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無論是對狂犬病的診治,還是對天花病的預防,我們的祖先們一直沿著「以毒攻毒」的方向探索。而這正是現代疫苗學的基本原理。法國哲學家伏爾泰曾在《哲學通訊》中專門稱讚過中國人的這種偉大創造:「我聽說中國人一直就有這樣的習慣;這是被認為全世界最聰明、最講禮貌的一個民族的偉大先例和榜樣。」
【來源:齊魯晚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