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帝王史詩(文章原創,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大家轉發分享)
中華上下五千年,大一統始終存在,並且不斷發展,中華文明在大一統的凝聚力之下,成為了唯一延續至今的古老文明。相比中華文明,許多古老的文明,如古埃及文明、古羅馬文明等,都是文明伴隨著王朝的覆滅而覆滅,沒有再次崛起的奇蹟。
而在中國歷史上,不管出於怎樣的政治局面,都有一個正統的王朝,享有中央政權,中央王朝的地位。中華大地上的其他各個政權都承認這個政權的天下共主的地位,並以此獲得自身建立政權的合法性。
「大一統」成為中國的專屬,讓西方的歷史學家十分驚訝。更讓西方歷史學家們深感意外的是:中華上下五千年來,無論經歷怎樣的興衰歷程,「大一統」始終存在,成為了一個形而上的本體,一種超越現實政治需要之上的超然存在。當這種超然存在有消散危機之時,一個地域寬廣、高度集中、整齊劃一的龐大帝國會驅除所有危機。再次復興成為了中國歷史的常態。那麼,為何大一統會成為中國專屬呢?
歷史研究者提出了六種學說,即中心說,民族融合說,漢字說,祖先崇拜說,農耕說,宗教說。
中心說,指的是中原中心說。這個說法,主要論述的是,中國的中原地區處於一個較為封閉的地理位置,東有大海,西有青藏高原和荒漠,北有西伯利亞高寒區,南有南海和熱帶高溫區,中原地區成為了亞洲東部的地理中心。文明與文化,思想家、哲學家、科學家等只會產生於富饒的中原,從而形成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民族融合說,指的是炎帝族與黃帝族通婚,從而形成華夏族。而在後續的歷史中,華夏族又與周邊各族通婚,繼而產生了漢族。接著,便是頻繁的人口大遷徙,各民族不斷混居,最後不分你我。
漢字說,指的是漢字作為象形文字,有著非常穩定的信息傳輸性能,即便幾千年前的字現在都很容易認識,這極大地促進了不同民族間的認同。
祖先崇拜說和宗教說差不多,主要論述的是古代中國,沒有實質意義的宗教信仰。無法像西方那樣,用一個統一的宗教維繫各個國家之間、各個民族之間的關係,只能從政治上尋找辦法。而這個政治方法便是「大一統」。
農耕說,主要論述的就是生產方式。進行農耕這種生產方式,古代中國需要修建大型的水利工程,這需要集體的力量,需要一個大帝國來進行。「大一統」成為了治水型國度的必然。
分析認為,無論是哪一種說法,無論有多麼明顯的錯誤,都有著現實的例子,也有一定的道理。至少,在一定範圍,上述說法都是對的。事實上,中華文明特有地理環境的銜接性,才是「大一統」成為中國專屬的根源!
中華文明發源於世界上最大的兩河流域,中國的大河,黑龍江、黃河、淮河、長江、珠江,其流向都是東西方向,且是順次排列的。這是中國特有的,世界上其他文明或者國度都沒有這樣的地理格局。
地理環境是指一定社會所處的地理位置以及與此相聯繫的各種自然條件的總和。地理環境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中國所特有的地理格局都能夠為中華文明提供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而其它文明或者國度則沒有這樣的條件。
早在隋唐時期,被稱為中原的河南或者整個北方,就是人口的輸出地區。隨著時代的變化,中原地區能夠提供的自然資源從未間斷,能夠為新的時代,新的生產方式提供必要的自然條件,經濟發展依然強勁,並由此帶來人口的大幅度增長。在現代社會,很多的西方國家,都陷入了人口負增長的困境,然而在中國,即便也面臨著工業社會人口增長的難題,但人口增長依然在持續。
總結來說,「大一統」之所以與中華文明共生共存,就是因為在任何一個歷史階段,任何一個時代,任何一種生產方式,中國特有的地理格局都能夠為物質資料生產提供必要的自然條件,並由此帶來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口的強勁增長。
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口的強勁增長,從而使得中原地區成為技術輸出和人口輸出的中心。更為關鍵的是,不管時代如何變化,中原地區始終是人口和財富的輸出之地。人口輸出到哪裡,就能帶去先進的技術,就能給哪個地區帶去財富,並促進該地區的發展。
中原地區需要輸出人口,而周邊地區則要引進技術,即便不同地區,有著地域之間或者生產方式之間的矛盾,但只要有這個相互需要,中華「大一統」便生生不息。
【參考文獻:《史記》】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