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解道德經39&42——人或公司生生不息的秘訣是什麼?

2021-01-07 小索之啟明星

人或公司生生不息的秘訣是什麼?

用老子的話來說是:守道,得一!

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迭代、無極、適應。

為何我這樣去理解老子的觀點?

我們來看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

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

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

這一段,即使不翻譯,我們也可以看出,這裡老子在說「得一」的好處。

者: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這裡我翻譯成存在。

以前得一的存在:

天得一而能清明;地得一而能安寧;

神得一而能顯靈;谷得一而能充盈;

萬物得一而能生生不息;侯王得一而能天下歸心。

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出「得一」於我們的好處和重要性。

其致之也,謂天無以清,將恐裂;

地無以寧,將恐廢;

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

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jué)。

這裡「其致之也」,通行版翻譯為:推究其理,推而言之。我不太認可。

「致之」是使達到的意思。

「其」指「得一」

所以,我認為此處「其致之也」是前面的總結句,意思是:「得一」使他們如此。

天無以清:通行版解釋為「天不得清明」。個人認為依舊不妥,沒有把「無以」這個詞解讀出來。

無以:我們可以想到一個詞「無以為報」,意思是沒有什麼能夠作為報答。

所以,這裡「天無以清」,是表達天無法憑藉得一來達到清明的話,恐怕會裂開。

那翻譯過來就是:

得一使他們如此,再說,如果天無法憑藉得一來達到清明,恐怕就會裂開;

如果地不能憑藉得一來保持安寧,恐怕就要塌陷;

假若神不能憑藉得一來保證靈驗,恐怕就會消失;

倘使山谷不能憑藉得一來保持充盈,恐怕就會枯竭;

要是萬物不能憑藉得一來不斷繁衍,恐怕就會滅絕;

若是諸侯、君王無法憑藉得一來讓天下歸心,恐怕就會被推翻。

簡單來說,這裡老子就是反過來說不得一的壞處。兩者結合起來,意在告訴我們「得一」的重要性!

那「得一」如此重要,我們要怎樣才能做到呢?

老子說: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榖(gǔ)。

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

故至譽無譽。是故不欲碌碌(lù)如玉⑨,珞珞(luò)如石。

這裡,通行版把最後一句翻譯為:所以有道的人君不應追求美玉般的尊貴華麗,而應像石頭那樣樸質堅忍、不張揚。

但我認為老子既不建議我們像光華盡顯的美玉,也不要我們刻意去做那粗陋的石頭。

就像前面兩段話了,我們可以看出天清和天裂是兩種狀態。雖然,天清很好,但天並非是追求清而得清,地並非追求寧而得寧。

天和地要做的是「得一」。「得一」而自清,自寧。

用我們現代的一句話來表達這個意境就是

「心離錢遠一點,錢離口袋近一點」

老子建議我們的不是要我們特意追求成為什麼樣子。而是要我們永遠不失本,守自己的一。

條條大路通羅馬,到達一個點,有無數條線。走最適合你的那一條才是最快的!

所以,這段話我翻譯一下:

所以,尊貴是以卑賤為根本,高是以低下為基礎的。

因此,君王自稱為「孤」、「寡」、「不轂」,這不正是把低賤當作根本嗎?

難道不是這樣嗎?

所以最高的榮譽是沒有榮譽的。

所以有道的人不去追求像尊貴華麗的美玉一樣,也不追求像粗陋的石頭一樣。

這裡,你需要注意「尊貴」和「卑賤」,「高」與「下」是平級。

老子眼裡的「尊貴」並不比「卑賤」更好。他只是闡述兩者之間的關係,表達君王正因為處下方得上。以卑賤自稱,是君王自己不自以為尊貴,才能一直保持卑賤的根本不失。而實際做到如此反而是最為尊貴的。

而反過來,如果君王自以為高貴,那便會失了根本,被人民推翻。

故而,老子才說至譽無譽,因為,本來如此,沒有什麼值得誇的。

好,講到這裡,你是不是會疑惑這跟開頭我說的迭代,無極,適應,有什麼關係?

有這個疑問很好,當然,如果你看到這裡已經很清楚怎麼做了。也非常好,不需要看下面的也可以。

如果,你還有疑惑,那咱們就繼續接著往下說。

上面我們清楚了「得一」的重要性,也知道了應當保持自己本心,去努力成為自己。而不是追求某種特定的狀態,來成為更好的自己。

那我們是不是該問一句「得一」,到底是什麼?何為一?

這個我們就要來看第四十二章了,我個人認為,這一章本該在三十九章之前。這樣,我們理解三十九章的意思,便會更容易,更通透些。

好,廢話就不多說了。我們直接來看老子怎麼說的: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為稱。

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這一篇,幾乎每一句都是耳熟能詳的經典句子。我們先看第一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這裡,我先問一句「道生一,那你認為道是幾?」

很多人在解釋三十九章時,都認為「一」代指「道」。甚至,道教「正一教」的名字也是這樣來的。

那如果用數字來表示道,你認為道是「1」嗎?

我認為,道生一,那道就是0.但是,注意我對道的數字全面表述是:

道同時既是1又是0!

道不是死的,是代表有的1和代表無的0,不斷迭代的狀態。是從0到1,然後,從1到萬,乃至無極,最後,又回到0。然後,再到1,如此不斷迭代。

我這裡用的不是循環,是迭代。

迭代和循環最大的區別是:

循環是停在原地的,是一個東西不斷的在原地重複。

跌代是不斷改變的,不斷向前發展的。每一次的重新開始,都是以前一次的終點做為起點的。

所以,我提出老子說的「得一」,是教我們如道一般,不斷的對自己進行迭代。不要讓自己停在某種特定的狀態。如此,才能真正的生生不息。

我們可以自己想一下,這世界上生生不息的東西是不是符合這個規律。

比如:人類,為何那麼多生物滅絕了,而我們人類發展越來越壯大了?

因為,我們一代一代的把智慧傳承了下來,我們對周圍的認識,一代一代的在迭代。

從愚昧無知,到認識天圓地方,到地心說,到日心說,到現在了解到銀河系之外,甚至登上月球,飛出天外。

我們都一直不斷的在迭代我們對世界的認識,打破固有的觀念。所以,我們生活的世界才能越來越大。我們每一代人,之所以有現在的生活,都是因為我們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相信你從這個例子中,也可以看出迭代的方向——適應!

相信古代諸子百家、魯班奇書、《易經》肯定有很多超越我們現代的認識。但是,為何沒有流傳下來。

因為,迭代的方向永遠以更好的生存發展為目標。而不是朝著固定的某一點做大做強!

再比如:衣服、房子、車,這些是不是存在幾千年了。我相信我們現在的穿的衣服,住的房子,真不一定比以前的更美。比如說我們國家,不管是古代哪個朝代的服裝,不管哪個朝代的住的院子都不會比我們現在穿的要醜,住的要差。那為什麼他們沒有永久的保留下來呢?

因為,他們已經不符合當下時代的需要!我們穿的衣服,住的房子,對比過去未必是最好的,對比未來未必是最差的。但是,一定是最適合當下。

所以,老子說「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強梁:這裡指有力量而一意孤行的人。在《後漢書·蘇竟傳》有這樣一句話:

良醫不能救無命,強梁不能與天爭。

意思是不管你多有力量和能耐,你也爭不過天。所以,老子說這樣的人不能死得其所。

也就是告訴我們「道」的運轉,沒有絕對的好,沒有絕對的壞。最後,保留下來的都是最適應時代的,不一樣的時代出不同的英雄!

而當時代開始轉變時,如果英雄不變,那就是狡兔死走狗烹的結局。沒有什麼感情可言,道本如此,順者昌,逆者亡!

所以,不管我們自己,還是我們做公司,都要不斷的更新迭代。而迭代最好的方向就是在不失本心的基礎上,往更適應時代的方向發展。

大家可以看我們身邊長青的企業,比如可口可樂、肯德基,它們一直在變,也一直沒有變。你們可以自己去看他們變的是什麼,不變的是什麼。

好了,核心意思我表達完了,其它細枝末節我就不贅述了。

最後,我們回到最開始:

人或公司生生不息的秘訣是什麼?

用老子的話來說是:守道,得一!

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迭代、無極、適應。

相關焦點

  • 歪解道德經之玄牝與生生不息
    歪解道德經之玄牝與生生不息 道就是玄牝,玄牝就是道,綿綿若存,生生不息。 然而,第三十一章提到「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第三十章「大兵之後,必有兇年」,第三十九章「萬物無以生,將恐滅」,這是啥意思呢?
  • 自作自息,生生不息
    然而最近卻急轉而下,因為他們公司的產品質量出現了問題,處理又不夠及時造成大量客戶投訴,最終結果是失去了客戶的信任,市場失去了競爭力和關注度,很多客戶轉頭選擇了其他公司的產品,公司銷售業績直線下降,同時有不少有能力和想法的下屬跳槽到競爭公司,而他卻因為老闆的「知遇之恩」無法選擇在公司處於危機時刻毅然離開。
  • 《道德經》裡的道究竟是什麼?真相就在這裡
    跨越千年,回顧歷史我們可以看到,自老子留下《道德經》這部經典著作之後,無數人都在想盡一切辦法去解讀《道德經》,都想搞明白老子所說的道到底是什麼。有人說,道就是道理;有人說,道是規律;也有人說,道是程序,等等,不同的人對道有著不盡相同的解讀。
  • 《道德經》與《易經》的關係破譯
    對「坤」對「乾」的遵循,老子詳細解釋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什麼是正道呢?老子說,「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易》教育人應該效法坤德成為心胸開闊、溫順有禮、品德方正的君子,老子更認為這樣一來「王」(君子)可以和「天」、「地」、「道」並列為四大。
  • 初解道德經27——老子教我們的得道、成事最關鍵的奧秘!
    來,讓我們聽一下,他怎麼說的: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襲明[xi ming]:這個詞能查到的最早的出處就是道德經。一般解釋為內藏智慧的意思。還有一位網友解釋說:以小見大是謂微明,以黑見白是謂襲明。不過,還是用老子自己話,解釋這個詞。
  • 道德經天下第二解 第六章 第七章 雌雄之分 本為假象 何來長生
    玄牝可關聯後文的「生生之厚」來理解,玄是厚黑看不透之意,天地萬物生生不息都是因為母體的繁殖功能,因為穀神的護佑。在生育繁殖世界裡老子突出母體的重要性,為什麼對雄性一字未提?解: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的原因,是因其本身不會生息繁殖,所以能長生。生命越短暫的物種生息繁殖的頻率越快,生命越長久的物種生息繁殖的越少,如果不生息繁衍呢?天地自始至終只有一個、它不存在繁殖也不需要繁殖它是最長久的。
  • 《道德經》中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文章作者:琢磨君《道德經》第五章說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意思就是說: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
  • 為何那麼多人喜歡《道德經》?深入研究道德經後,看出一身冷汗
    但作者認為最可怕的還是喜歡神化自我,從孔子到道德經,從關羽到武術,明明是一個人,一家學術,幹嘛非要將他們封為神明呢?而道德經裡,到底講了什麼?·對道德經裡嚇人的解釋任何一門學說,都有對有錯,有積極的一面,也有狹隘的一面,比如道德經、比如孔子、比如朱元璋等,他們說的話,做的事,難道都是對的嗎?
  • 如何通過《道德經》正確理解氣的概念?
    隨著人類認知不斷發展,「氣」被賦予了更多含義,比如空氣、真氣、靈氣、力氣、氣血等,那麼除了物理學上的氣體之外,道家中的氣又是什麼意思呢?既然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那麼我們相信可以從萬經之王的《道德經》中尋找到答案。衝氣(和氣)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 《道德經》前言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言》,原文分上下兩篇,上篇為《德經》,下篇為《道經》,不分章,後改為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從第三十八章開始為《德經》,總共81章。因此,註解不能陷入論文解字,摳字眼的誤區,正確的做法只能是不同的版本之間相互印證除錯,從大處著眼,重在弄清楚和理解老子所要表達的思想主題和整體文意。2000多年來,道德經是中華文化思想中的一座主峰。讀《道德經》仰可觀宇宙之變化,俯可察世事之浮沉。
  • 讀《道德經》:領導者如何「反熵增」
    作 者:吳強 私人董事會教練  來 源:正和島(ID:zhenghedao)  華為公司內部有句名言:「熵和生命活力,就像兩支時間之矢  同樣,人的生老病死、王朝的由盛轉衰,也是「熵增」。  愛因斯坦說過,熵定律是科學定律之最,牛頓的力學原理和自己的相對論都可能被新的理論顛覆,但熵定律不會。  熵增是不可逆的力量,它拖拽著一切進入無窮的黑暗,不要抱有幻想。什麼可以對抗熵增、拯救黑暗呢?答案是「生命活力」。
  • 《道德經》傳世本與帛書本
    《道德經》又稱為《老子五千言》或者《老子》、《五千言》等,有傳世本和帛書本、楚簡本、漢簡本等諸多版本。我們大部分讀者看到的都是傳世本《道德經》,說到傳世本我們就不能不說兩個人。一個是西漢初年的河上公,這是個得道的世外高人,歷史上對他的記載可以說寥寥無幾。
  • 《道德經》全文
    這裡面提到老子為關令尹喜所著的「書」分上下兩篇,五千言,但其中並沒有提到這本「書」的名字是什麼。現在的我們一直認為,這本「書」是有名字的。但真實的情況是這樣的嗎?這個問題,只有問了當時參與到這件事的人之後才有可能得出確切的答案。 《道德經》常會被歸屬為道教學說,是道教基本教義的重要構成之一,被道教視為重要經典。
  • 老子道德經的一個秘密,宇宙法則是道德經的本義
    《道德經》裡老子講的道有很多層面,如果搞混了,你就搞不懂什麼是道了,為什麼?比如說很多人一說「道」,就是玄妙,虛無飄渺,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道是一種什麼神奇力量好像一說到「道」就非常神奇,其實老子並沒有把道講的那麼神秘,為什麼?
  • 為什麼說鬼神不會傷人,《道德經》中治理大國的秘訣是什麼?
    如何才能不被鬼神所傷,與道德相交?01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魚就已經是民間很常見的食材了,所以老子才會在《道德經》中用它來比喻治理國家——治大國,如烹小鮮。那麼,這其中到底蘊含著怎樣的道理呢?很多人都親自做過魚,或者看過別人做魚。有經驗的人就會發現,如果個頭大,多翻幾次也無傷大雅,不會破壞什麼;但如果是小魚,稍稍翻動就會散架,不但失去了美感,而且吃起來很麻煩。常言道,人少好領導,又說船小好調頭。因為當人數少,船的體量比較小的時候,如果有什麼變動,很快就能響應,第一時間做出反應。但如果隊伍大了,就不好帶了。
  • 道德經也卡巴拉?
    從妥拉角度考察,老子的道德經也是卡巴拉。
  • 《道德經》中的「三」,一個神奇的數字密碼
    「三」的生生之理 《道德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如「 三權鼎立 」、「 三位一體 」、「 三駕馬車 」;如「 三才 」就表示天 、地 、人; 如人身有「 三田 」就是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如人之死亡被稱為「 三寸氣斷 」;如「 人有三寶 」,就是「 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 《道德經》道可道,孔子怎樣去觀察人和事?
    少兒讀《道德經》,也許背誦如流,不見得能領悟其中規律。有一定社會閱歷的人,回頭讀《道德經》,常常能恍然大悟。《道德經》開篇:道可道,可道對應無數的變化現象,萬變不離其宗,根本規律卻只有一條,即是:人們終其一生,都在不確定的(變化)狀態中,尋求確定,以此為安全感。在變化和確定之間,找到一個平衡,是每一個人一生的課題,領悟規律的人,生活就越來越順。
  • 道德經的「道」是什麼?嬰兒、女人和水!
    在老子《道德經》中,一開篇就講「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經中的「道」似乎成了一個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道德經全篇都在講道,可是很多人看了依然一頭霧水,「道」到底是什麼?道德經中,有三樣東西常用來比喻道:嬰兒、女人和水。
  • 你知道世界各國名人是怎麼評價老子《道德經》的嗎?
    最喜歡閱讀道德經的便是美國總統歐巴馬,他是根據沃琳巴菲的介紹來讀老子《道德經》的,活琳巴菲是歐巴馬的朋友,也是他的財力支持者。「可能可以促銷老子《道德經》是人類的福音」這便是歐巴馬的評價,歐巴馬也多次表明,他當選為美國總統的很大幫助來源於老子《道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