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對湖北人閱讀習慣影響有多大?這份報告揭示了箇中奧秘

2020-12-06 楚天都市報

楚天都市報4月16日訊(記者朱澤)在2020年初,國人經歷了一場空前的抗「疫」鬥爭,除了白衣天使在一線奮戰,更多人則有了大把時間宅家,有人藉機為充電而讀書,有人翻開一直放在閱讀列表卻沒有時間靜心看的書,有人也許並沒有什麼明確目的,而書卻給了TA足夠的慰藉。讀書,並不孤獨。

在4.23世界讀書日來臨之際,京東大數據研究院與京東圖書共同推出2019年讀書報告及戰「疫」期間讀書報告,基於京東大數據的分析,總結出2019年及2020戰「疫」期間的全民閱讀習慣與變遷:

中低線市場成為增量發動機,社交驅動力明顯;

名人或社會熱點事件對相關圖書的銷量影響十分顯著;

不同線級城市間存在閱讀傳導現象,正向或逆向傳導與圖書種類有一定關係;

疫情宅家期間,童書、文教和書法類成為剛需,更多人重新拾起大部頭。

2019 湖北領跑圖書銷量增長 電子閱讀崛起

儘管從銷售額絕對值上看,一二線城市的「主力」位置依然不可撼動,但2019年,中低線市場進一步成為圖書銷量增長的引擎,尤其以華中省份尤為突出:湖北省的成交額和銷量同比增長均位居全國第一,加上湖南、河南,在排行榜前六名中佔據3席;華東的江西、安徽分列第2、第5名,前六名中還有西北的新疆。

若從城市來看,也是中部地區佔據多數,銷量同比增長前十名分別是:湖北省宜昌市、吉林省白山市、新疆和田地區、湖北鹹寧市、河南許昌市、湖北省黃岡市、福建省三明市、江西省宜春市、河南的信陽市和南昌市。

另一方面,「紙電同步銷售」的趨勢在放大。據京東圖書與第三方的調研顯示,2019年中國線上圖書用戶不同閱讀形式中,電子書佔94.1%,紙書佔77.0%,聽書佔64.1%,55.6%會閱讀報紙/雜誌。

從閱讀頻次來看,相對於紙書來說,更便捷的電子書和聽書閱讀有著更高的閱讀/使用頻次,紙書月均閱讀35.8次,而電子書高達50.2次,聽書也有40.9次。並且,電子書和聽書由於更加方便,用戶的單次閱讀時長也更長;單次閱讀紙質書在一小時以上的用戶佔比22.4%,但電子書高達35.4%,聽書也有32.2%。

國民閱讀習慣的改變,推動了整個圖書市場向線上化、數位化、智能化轉變,數字閱讀已成為主流閱讀方式。目前,京東已擁有包括知識服務、京東讀書APP、京東閱讀器JDRead以及有聲業務在內的國內唯一的全閱讀生態平臺,全面覆蓋數字閱讀相關子產業。

疫情期間教輔類圖書銷量激增

嚴冬過去,我們終於在春暖花開之際看到「抗疫」勝利的曙光。不過舉國宅家數十天,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一個巨大的社會行為學實驗,這從圖書消費可見一斑——就算肉體不能出門,靈魂一樣可以神遊寰宇古今。

京東大數據分析顯示,疫情期間的圖書銷售出現以下特點:

在家如何讓孩子們學習——學校、幼兒園不開學,童書、書法、科普、教輔等書籍成為「安撫神獸們」無處安放的青春的神器;

跟碎片閱讀說再見——生活慢下來,人們開始閱讀真正「感興趣」的書籍,而非通過「充電寶式」閱讀來把自己武裝得更有競爭力,這體現在實用類圖書佔比下降,生活、進口和文史等大部頭書籍增長上;

閱讀結構日趨正常化——書法和教輔類在2月成為剛需,而3月以來圖書消費結構逐漸向前兩年水平恢復,個別品類的佔比還出現激增現象。

從總體上看,同比2019年1-3月,圖書成交額同比保持增長,從品類上看,增長最快的除了教輔、童書及科普類外,還有金融投資、歷史、家居、傳記等,其中因NBA傳奇巨星科比去世而引發的傳記銷售十分火爆,而科工類實用書籍增長不明顯。

進口原版、書法、童書、娛樂休閒、期刊雜誌和大中專及中小學教輔等品類的佔比都出現了較大的提升,其它如科普、科學與自然、農業/林業等在個別月度出現增長。

佔比出現較大下降的圖書品類有:電子與通信、工業技術、國學/古籍、建築、日文圖書、套裝書、政治/軍事和字典工具書,這應該與疫情期間尚未完全復工有關,佔比下降的基本上都是實用書。

在這個「按下暫停」的時間段裡,人們終於有時間買一些自己喜歡看的書來讀,比如需要沉浸式閱讀的書籍:金融、歷史、傳記等,或者是提升自己精神與身體素養的類型如藝術、哲學、健身保健等,這些圖書也有相應的增長。

有意思的是,細分品類中「書法」類書籍在疫情期間增長十分突出,此外農林類書籍同比也上漲明顯,說明人們宅家中紛紛開拓了「種植」技能。

再以過去兩年平均結構為參照可見,疫情期間圖書的消費結構每月均有明顯變化:由於春節在1月,因此科工醫農、經管勵志類書籍的銷售在1月份便已放緩,疫情發生後更受影響。

到了2月,文教類,包括書法、教輔等圖書幾乎一枝獨秀,在一定程度上擠壓了其它品類的佔比,不過進口原版同比增長排進第五,此外家居、外語學習等品類的漲幅也排名靠前,此外藝術、健身與保健、歷史、婚戀與兩性、育兒/家教、醫學、娛樂/休閒、體育/運動、音樂、傳記、哲學/宗教、法律、經濟等書籍也有較大漲幅;

而到3月份,漲幅的排名又發生變化,教輔和童書類的漲幅有所回落,科工醫農、經管勵志、文學、金融投資等品類的佔比都出現上漲並接近往年來的平均水平,而進口書的佔比逐月上升,已超過了往年均值。

值得注意的是,有關醫學健康的專業類書籍2月和3月環比分別增長20%、48%,有關心理學的書籍2月和3月環比分別增長3%、25%。包含《血疫》、《大流感:最致命瘟疫的史詩》等與疫情相關的讀物,2月環比激增190%。

湖北及武漢人閱讀偏好更多元化

圖中可見,同比2019年1-3月,今年疫情期間湖北圖書消費中佔比上升較快的品類是:家居、書法、中小學教輔、童書、工具書和進口圖書等,佔比下降較明顯的有:青春文學、政治軍事等,此外可能與宅家不出有關,時尚美妝也是下降最大的品類之一。

而從武漢市的數據看,除教輔童書外,電子通信/計算機/網際網路、港臺圖書、科學與自然、建築、經濟、烹飪美食、外語學習、音樂、政治軍事等都有不少上升,說明武漢民眾的閱讀習慣:

更重視實用閱讀;

偏好更為多元化;

宅家期間終於可以靜下心,把欠自己的「大部頭債」還清的讀者也佔了相當比例。

相關焦點

  • 京東圖書用戶行為報告:中低線市場提速,疫情改變閱讀習慣
    名人或社會熱點事件對相關圖書的銷量影響十分顯著;3. 不同線級城市間存在閱讀傳導現象,正向或逆向傳導與圖書種類有一定關係;4. 疫情宅家期間,童書、文教和書法類成為剛需,更多人重新拾起大部頭。京東圖書的調研發現,有60.1%的人是為了知識/技能提升,有40.0%的人是為職業發展,有36.2%的人因考試/考級/論文,還有親子教育的因素佔36.1%;有45.0%用戶是為了給自己孩子買書——合併分析來看,用戶買書的主要目的是實用,佔比87.6%;其次是興趣,佔比60.9%;最後是送人,佔比49.2%。同時報告顯示,讀者在購書目的上,也有明顯區別。
  • 受疫情影響多大?這9家湖北建廠的產業鏈企業積極回應
    wg1esmc據業內分析師統計,當前整個湖北省的上市公司預計共有106家,其中位於武漢市的上市公司有60家,非武漢市的上市公司有46家。根據數據可知,湖北省有超過20家電子通信上市業,11家醫藥上市企業,4家汽車上市企業。本次疫情造成湖北省相關企業停產、延期復工,可能對上述產業鏈上的全國其它地區的企業造成一定的影響。
  • 肺炎認知調查·報告|疫情影響主觀評價上,男女存在顯著差異
    第一期調查結果已發布,本次報告的是第二期截面調查(1月27日至2月15日)和追訪調查(3月13日至3月30日)的部分統計結果。兩次截面調查已累計採集超過1.46萬人的問卷數據,樣本覆蓋中國大陸31個省級行政單位。1.
  • 京東:2017年國民閱讀報告 北上廣及東部發達地區仍是閱讀主力 |...
    基於京東平臺圖書類產品的大數據,京東數據研究院發布《2017國民閱讀報告》,報告顯示,雖然越來越多用戶開始習慣於手機等信息接收方式,但從學生和中青年用戶的閱讀習慣看,他們對圖書(無論紙書還是電子書)都存在明確需求,內容還將是圖書市場的決勝因素;愛讀書的中國人越來越多,閱讀習慣和閱讀氛圍已經形成。
  • 陝西首次揭示周氏虎鳳蝶的奧秘
    本報訊 自從蝴蝶學專家壽建新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博士袁向群於2006年在陝西發現了周氏虎鳳蝶後,今年壽建新和蝴蝶收藏家雷生輝又發現了周氏虎鳳蝶的兩種形態,通過對卵、幼蟲、蛹、成蟲4個階段的觀察研究,壽建新首次發現並揭示了周氏虎鳳蝶的奧秘。
  •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疫情對南水北調等重大水利工程有什麼影響...
    在思想文化中,「水」承擔著更為重要的符號角色。在西方古典哲學中:萬物皆從水生,萬物終歸於水。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天都離不開水。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生態之要。  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對南水北調工程、三峽工程等有什麼影響?我國氣象水文年景總體偏差,極端事件偏多,防汛抗旱工作有多大壓力?脫貧攻堅收官之年,能否徹底解決全國2.5萬貧困人口飲水安全問題?
  • 疫情影響有多大?圈一圈最近紡織人都怎麼說(現狀篇)
    疫情影響有多大?疫情的爆發無疑對各行各業帶來巨大的衝擊,對紡織行業帶來何種影響,且看下文紡織人怎麼說。為了適應版面需求,小編對部分文字做了一些改動。 •  發言人:棉紡織行業當下極度艱難。國家收儲棉花,不能解決訂單取消、後續訂單終止對整個行業的衝擊。
  • 《2020疫情數據報導分析報告》
    Ⅱ 行業透視:不可替代性、「人」的溫度與操作規範這個部分,我們想從行業內部對數據新聞行業在疫情期間的表現做另一個層面的透視,以解答以下三個問題:疫情中的數據新聞具有哪些不可替代性?疫情中的數據新聞是否更有「人情味」?疫情中的數據新聞操作更專業了嗎?
  • 睡眠障礙對人類機體健康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告訴大家睡眠障礙對人類機體健康的影響到底有多大?分享給大家!雖然阿爾茨海默氏病的病因仍然是個謎,但對腦細胞有毒性的澱粉樣蛋白斑塊是該疾病的已知指標。這項新的研究表明,像阿爾茨海默氏病患者一樣,這些斑塊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患者的大腦中始於相同的位置,並以相同的方式傳播,這項研究發表在Sleep雜誌上。研究者表示,如今我們已經知道這兩種疾病是相關的,但是導致這種聯繫的原因仍不清楚。
  • 新冠疫情,對菲律賓馬尼拉房市影響有多大?
    在新冠肺炎的影響下,全球確診人數逼近200萬,衛生危機正在對各國的經濟活動產生重大影響,美股熔斷4次更是堪稱「見證歷史」。與此同時,澳元、英鎊的斷崖式暴跌,也讓人瞠目咋舌。即使是有著「東南亞經濟黑馬」之稱的菲律賓,也難以置身度外。截止至4月15日,菲律賓確診人數達到5,453人。
  • 揭示人神相通的奧秘及宗教現象。
    人神相通,特異功能,是人類最古老的一種秘術。由於人神相通術的存在,從而產生了宗教,一直到今天。 現代科學理論,無法解釋這種現象。必須運用辯證唯物主義方法論,和現代科學成果,對於這種現象進行研究,從而揭開宇宙的奧秘。宇宙物質世界究竟是誰創造的?在宇宙的創造者沒有找到之前,人類對自己文明的定義,解釋,充滿主觀偏見,猜想,種種不公正,不客觀的說法,影響了對客觀世界的認識。
  • 《民法典》銷量是《新華字典》的8倍 原來2020年網友們都在閱讀這些
    封面新聞記者 張越熙受疫情影響,越來越多的人回歸閱讀,通過書籍充實自我。1月12日,噹噹發布《2020閱讀趨勢報告》。四線愛考公務員;打工人偏愛工作技巧圖書,小鎮青年青睞心理學圖書;《民法典》銷量是《新華字典》的8倍......《報告》揭示出了很多2020有趣的國人閱讀新現象。
  • 疫情之下,湖北人找工作有多難?他們是英雄!請不要汙名化
    國內疫情蔓延基本控制住了,湖北解除「封省」,武漢解除「封城」......每一天都發生著新的變化。但我有點擔心,湖北人找工作,會遇到四處碰壁的麻煩。昨天和一位湖北的朋友聊天,得知她近期解封回杭州了。年前因為一些原因被迫離職了,這幾天回杭州之後就一直在投簡歷,面試。我問她有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她說今年工作不好找。
  • 【科普活動】小小果蠅如何揭示行為學奧秘
    【科普活動】小小果蠅如何揭示行為學奧秘 2020-05-08 02: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新聞網】科學家揭示家蠶愛吃桑葉奧秘
    【中國新聞網】科學家揭示家蠶愛吃桑葉奧秘 2019-02-28 中國新聞網 鄭瑩瑩 徐明睿 雖然有報導稱家蠶的一些突變體可部分取食其它植物葉片,但決定家蠶桑葉專食性的分子基礎及相關的基因一直沒有得到揭示和鑑定。  家蠶有76個味覺受體基因,研究人員根據前期的研究線索,針對位於三號染色體上的唯一味覺受體基因GR66開展了功能分析,並利用轉基因和CRISPR/Cas9等基因編輯手段獲得了其純合突變體。
  • 掌閱2020年度數字閱讀報告顯示,00後用戶躍升為第一大閱讀群體
    2021年1月,掌閱科技發布了《掌閱2020年度數字閱讀報告》(下文簡稱《報告》)。《報告》基於掌閱APP、掌閱精選APP及iReader海外版等平臺滾動歷史一年的運營數據及用戶自願填報信息,分析回顧過去一年的數字閱讀趨勢與用戶閱讀偏好。
  • 科學家揭示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
    近80年來,對蝗群如何形成有許多的假說,分別有食物、繁殖地、性成熟、群集信息素、氣候等假說,但是究竟是哪一個因素起主要作用以及其中的奧秘和機理並沒有在科學上被揭示。20世紀七十年代,國際上科學家們才逐步認識到群聚信息素可能是蝗蟲能夠聚集的最關鍵因素。經過50多年幾代科學家的不斷努力,有幾種化合物被認為可能是蝗蟲的群聚信息素,這些信息素被命名為蝗醇、蝗酚等。
  • Cision與PRWeek聯合發布《2019年全球傳播報告》,揭示贏媒體崛起
    在媒體總預算中,平均有34%用於贏媒體,是去年的1.3倍。 芝加哥2019年12月2日 /美通社/ -- Cision (NYSE: CISN) 和PRWeek近日發布了第三份年度報告《2019年全球傳播報告:進步之路》。
  • 培養孩子英語閱讀習慣的4個錦囊
    有家長如是說。在上了小學高年級,尤其是上了初中和高中之後,孩子們的的作業明顯要比以前多了許多,這是實情,但這絕對不是孩子不愛讀書的理由。閱讀是消滅無知、貧窮與絕望的終極武器。 世界上大部分財富都在愛讀書人的口袋裡。有句話說得好,愛讀書的孩子不會變壞。所以,閱讀習慣的培養刻不容緩。
  • 科學家揭示家蠶愛吃桑葉奧秘
    上海科學家揭示家蠶愛吃桑葉奧秘 中科院 供圖 攝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