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顧無
【引觴漫談】
如果要總結自己2020年最有意義的幾件事,大概就是出去玩了一圈,逛遍了大半個中國。
從西藏到西安,從自己的老家山東到湖南長沙,最後又回到自己租了房子的深圳。這一圈逛下來有什麼感悟?
答案是越來越羨慕古人的生活。
古人所生活的那個世界有嚴重的兩級分化,做農民,可能就會一輩子守著自己的那一塊黃土地,聽到的最遠的新聞來自鄰村,去到過最遠的地方是為了完成政府派下的徭役。
可如果做讀書人,甚至於將來通過科舉做了官,那你就會接觸到一個完全不一樣的人生。讀書的時候,可以找一座深山道觀隱居,可以漫遊各種地方,求學從師;剛剛做官,需要鍛鍊,所以在全國各地調來調去,順便就了解了祖國各地的大好風光;做官了,退休了,想出去玩,根本不用跑太遠,出門就是自然,出門就是風光。
文人出行容易,所以「遊記」這一體裁才漸漸地發揚光大。歷史上著名的遊記很多,這裡舉幾個我熟悉的,柳宗元被貶永州寫下的《小石潭記》,歐陽修得「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王安石的《遊褒禪山記》,還有蘇軾前後兩次在赤壁的瀟灑文章。
他們的一生都是豐富而充實的。
【臨其詩境】
今天要說的這位詩人來自唐朝,名字叫做於良史,並不是一個多麼出名的詩人,在輸入法中打出「yuliangshi」也不會自動出現他的名字。
他在唐肅宗年代當官,做到了侍御史,唐肅宗就是玄宗的長子李亨。後來在德宗貞元年間,又被徐州節度使張建封闢為從事。這就是史料上能夠查到的關于于良史的記載。
關於他的詩歌,歷史評價其五言詩清麗,對仗工整,並不是一個很有特色的評價。
對這位詩人更具體也更直觀地了解,還要從下面這首詩歌中來,詩的題目叫做《春山夜月》,聽起來就覺得是一首很美的詩,事實上,也的確如此。
詩歌寫自作者某一次出遊的經歷,正是草長鶯飛,春光大好,作者開開心心去附近的山上採風觀光,沒想到一下子開心過了頭,太陽都下山了還沒有回家,只好趁著月色慢慢往回走了。
不過還好,月色正明。
美好的春色與夜色甚至讓詩人有些流連忘返的感覺,一邊往回走著,一邊戀戀不捨,寫下此詩。
【經典原文】
春山夜月於良史 〔唐代〕春山多勝事,賞玩夜忘歸。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興來無遠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鳴鐘處,樓臺深翠微。
【條分縷析】
首先是一個很平常的開場,簡單地介紹自己為何事而淹留。
原因是這春山之中有太多的美景勝事,我見了它們就走不動路。看見一朵花,要蹲下去細細觀賞,看見剛剛甦醒的昆蟲,看見林中翻飛的鳥鵲,當然也看見了整一座的春山,沉浸在這整體的美中。
大自然的美永遠是人類眼中所能見到的最極致的美,所以詩人在山中流連忘返,一直到明月高照。
接下來的兩句是全詩的詩眼,通常第二聯並不會扮演多麼重要的角色,起承轉合,只是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可在這首詩中,正是第二聯將詩人想要表達的情感,表現的意境描繪到了極致。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
多美的兩句話,多純真的兩句話。
從小溪中掬起夜晚清澈的流水,可以看到明月就在手心;
在花叢中賞弄春花爛漫,歸去時候芳香已然沾滿衣袖間。
人與自然的契合被這10個字完美地詮釋出來,同樣,詩人所一直崇尚的對仗工整對詩句的美感也發揮了關鍵作用。詩的對仗十分工整,然而很少有人工雕琢的痕跡,這樣渾融的詩句並不多見,普通詩人可能一輩子只有那麼一瞬間福至心靈。就算著名如杜甫,精深如杜甫,這樣的句子也屈指可數。
嵌在律詩之中,絲毫不違和卻又讓人清晰的感覺到,石頭中孕出美玉,流水中藏著珍珠。
後面兩句是第一句的連續,興致到了,不管遠近都要去到那裡;如今該走了,卻還是戀戀不捨,意猶未盡。詩人的表現可以用貪心來形容了,興趣所至,能夠到來這裡已經是幸事。遊玩一天仍然不盡興,這山水究竟有多麼讓人沉醉呢?
忽然之間,聽到了遠方的鐘聲,於是向南方深沉的夜幕望去。
望去的地方是一片翠色,在夜的掩映下逐漸變得深沉,不過還能依稀看出點綴其中的樓閣,或許,那就是詩人要歸去的方向吧。這樣的結尾再一次擴大了詩歌的意境範圍與深度,在悠悠的鐘聲裡,留下一片片的飛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