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發光結合電子自旋共振研究籠中陰離子對發光中心局域環境的影響

2020-12-05 吉大新聞網

報告題目:稀土發光結合電子自旋共振研究籠中陰離子對發光中心局域環境的影響

報告人: 王笑軍 教授

單 位: 吉林大學物理學院

時 間:2015年12月18日 10:00

地 點:物理樓 333 會議室

主辦單位:吉林大學物理學院

摘要:Rare earth doped 12CaO.7Al(2)O(3) phosphors have been prepared and treated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to trap different anions in the nanocages of C12A7. The effects of the encaged anions on the optical spectroscopies of the RE doped C12A7 phosphors, including photoluminescence and color tuning, upconverted emissions, and cathodoluminescence, have been investigated. 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 (EPR) spectra are also studi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optical spectra. Crystal field modification on local environment for RE activation centers by the encaged anions is observed by both photoluminescence and EPR that provide a combination studies and better probing on the effects of the encaged ions

相關焦點

  • 發光學報 | 當稀土遇見分子籠:新型發光超分子體系
    本期目錄當稀土遇見分子籠:新型發光超分子體系當稀土遇見分子籠新型發光超分子體系01引言光的感知是生物最基本的一種能力,因此發光材料在我們的生產、生活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與有機發色團以及過渡金屬-有機發色團相比,稀土元素獨特的光譜性質使其在光學領域具有特殊地位。因其豐富的電子能級和特殊的f電子躍遷,鑭系稀土元素的發光波長几乎覆蓋整個固體發光範疇且具有長壽命激發態,可以用於製備各種新型的發光材料。從Y2O3:Eu螢光粉到YAG:Nd雷射器,今天稀土元素已經在光學器件、生物成像和診療、安全防偽、發光傳感器和太陽能轉換等方面實現了廣泛應用。
  • 發光學報 | 稀土發光材料在近紅外二區成像中的應用
    在眾多的近紅外二區螢光納米材料中,稀土發光納米材料因具有化學穩定性和光穩定性好、發射帶窄、發光顏色和壽命可調等優點受到研究人員的廣泛關注。近日,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張洪傑院士和王櫻蕙副研究員團隊在《發光學報》上發表了題為「稀土發光材料在近紅外二區成像中的應用」的綜述文章。
  • 稀土自發光材料的發光原理
    稀土具有特殊的電子層結構,有著一般元素所無法擁有的光譜性質,稀土發光幾乎覆蓋了整個固體發光的範疇,只要談到發光,幾乎離不開稀土。稀土元素的原子具有未充滿的受到外界屏蔽的4f5d電子組態,因此有豐富的電子能級和長壽命激發態,能級躍遷通道多達20餘萬個,可以產生多種多樣的輻射吸收和發射,構成廣泛的發光和雷射材料。
  • 中國科大在單分子電致上轉換發光的實驗觀察與機理研究中取得重要...
    上轉換發光通常指材料吸收低能光子但發出高能光子的反斯託克斯過程,這一現象在雷射信息技術、紅外探測、生物醫學等領域有巨大的應用前景。電激勵下的上轉化發光過程中,有機分子吸收由STM注入的低能電子,並在其弛豫過程中發射出高能光子。
  • 稀土發光材料有哪些應用?
    稀土發光材料是由稀土4f電子在不同能級間躍出而產生的發光材料,因激發方式的不同,發光可區分為光致發光、陰極射線發光、電致發光、放射性發光、X射線發光、摩擦發光、化學發光和生物發光等。其因吸收能力強,轉換效率高,在可見光區發射能力強等優點,而有極為廣泛的應用前景。
  • 稀土發光材料有哪些應用?
    稀土發光材料是由稀土4f電子在不同能級間躍出而產生的發光材料,因激發方式的不同,發光可區分為光致發光、陰極射線發光、電致發光、放射性發光、X射線發光、摩擦發光、化學發光和生物發光等。那稀土發光材料有哪些應用?
  • 黃春輝課題組在稀土配合物電致發光研究中再次取得進展
    以綠光Tb(III)配合物和紅光Eu(III)配合物為代表的f-f躍遷發光稀土配合物因為具有光色純度高(半峰寬通常小於10 nm)、理論最大激子利用率高達100%等優點而被廣泛研究。為此,北京大學化學學院黃春輝課題組開發出一類具有高效率和高穩定性的、以稀土鈰(III)配合物為代表的d-f躍遷發光稀土配合物電致發光材料(「基於d-f躍遷的電致發光材料及器件」,專利號:201910407555.0;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 2020, 9, 157;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2020
  • 極端光學研究團隊實現常溫下對谷極化發光的高效調控
    近日,北京大學物理學院、納光電子前沿科學中心、人工微結構和介觀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極端光學團隊」呂國偉研究員和龔旗煌院士等在二維材料谷極化發光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研究團隊利用掃描探針操控納米顆粒組裝成超小型手性光學天線,實現在常溫下對單層二硫化鉬谷極化發光偏振度與輻射方向的高效調製。
  • 發光學報 | 特邀綜述: 用於固態照明的四價錳離子光譜學
    正是基於這樣的學術和應用背景,四位作者結合各自的研究經歷聯合撰寫了本篇Mn4+離子光譜學的回顧,以期對Mn4+離子摻雜型紅色粉體的研究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2. 光譜學理論模型固態照明用Mn4+離子的光譜主要源於其外部未填滿的3d3電子組態內多電子能級間的量子躍遷。
  • 眾裡尋他千百度,OLED發光材料新突破
    由自旋統計學可知,電學激發單線態與三線態激子的比值為1:3,當自旋-軌道耦合作用比較弱的時候,以單線態激發態的發射為主,量子產率僅有25%;對於PHOLEDs而言,三線態是活性發射態,貴金屬增強的自旋-軌道耦合作用有利於從激發單線態到三線態的系間竄越,進而增強發光,內量子產率可達100%。
  • 中國稀土發光材料市場現狀調研與發展趨勢分析報告(2020-2026年)
    稀土發光是由稀土4f電子在不同能級間躍出而產生的,因激發方式不同,發光可區分為光致發光、陰極射線發光、電致發光、放射性發光、X射線發光、摩擦發光、化學發光和生物發光等。稀土發光具有吸收能力強,轉換效率高,可發射從紫外線到紅外光的光譜,特別在可見光區有很強的發射能力等優點。
  • 華中科技大學在稀土上轉換發光材料研究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近期,華中科技大學材料學院材料成形與模具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新材料與器件研究中心團隊與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合作發表了關於稀土上轉換發光材料的最新研究成果「Enhancing multiphoton upconversion through
  • 蓄能型發光塗料的研究進展
    需要在此顏料中加入少量的放射性物質如它、Co、Pm等作為激活劑,但加入的放射性物質會對人體和環境造成危害,因此大大限制了硫化鋅系發光顏料的使用。第一種方法製備的發光顏料中稀土離子分布均勻、不成簇,螢光強度隨稀土金屬含量增大而增強,遠好於第二種方法製備的發光顏料。金屬配合物發光顏料的結構主要由中心離子和配體組成。按發光部位的不同可分為配體發光和中心離子發光。
  • 2020年稀土發光材料研究現狀分析
    稀土發光材料科研分析1908年,法國科學家J. Becquerel在研究礦石時獲得了一條尖銳的光譜線。這些礦石是由稀土元素和過渡元素組成的,但由於當時科技條件和對光譜認知水平的限制,這一現象並未引起科學家的關注。1921年新罕布夏州立大學的Horace L.
  • 進展 | 準二維鐵基超導體中發現朝下色散的中子自旋共振模
    過去,在許多非常規超導體的中子散射實驗中,磁性激發模被發現在特定能量值受超導配對影響得到顯著增強,這一現象被學界稱為中子自旋共振,其共振能量和超導臨界溫度也被發現呈線性標度關係,使得中子自旋共振模被認為是理解非常規超導普適機理的一個關鍵。
  • 進展|準二維鐵基超導體中發現朝下色散的中子自旋共振模
    類比於BCS理論中的聲子玻色型激發模,非常規超導體中一種有可能作為電子配對「膠水」的玻色型集體激發模是磁性激發模。中子散射是測量磁性激發模的最好實驗手段。過去,在許多非常規超導體的中子散射實驗中,磁性激發模被發現在特定能量值受超導配對影響得到顯著增強,這一現象被學界稱為中子自旋共振,其共振能量和超導臨界溫度也被發現呈線性標度關係,使得中子自旋共振模被認為是理解非常規超導普適機理的一個關鍵。
  • 中科院寧波材料所:LED用稀土發光材料研究獲進展
    該研究獲國家發明專利一項(ZL201410545720.6),相關結果發表於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2015, 3(8), 1096-1101,入選封面文章)。獲國家發明專利一項(ZL201510780416.4),相關基礎研究結果發表於J. Phys. Chem. C 2015, 119, 24558-24563;Materials Research Bulletin 2016, 80, 288-294。  近期,該團隊通過理論和實驗相結合,在 Ba 9 Lu 2 Si 6 O 24 基青色螢光粉發光性能調控方面開展了系統研究。
  • 近紅外有機發光材料研究進展
    中科院長春應化所先進有機光電材料與器件研究中心一直致力於近紅外有機光子材料與器件的研究工作,馬東閣研究員等通過與加拿大卡爾頓大學王植源教授合作,近期在近紅外有機電致發光材料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結果陸續發表在《材料化學》(Chemistry
  • 中國科研人員又一力作,稀土之光:有機發光二極體的新機遇
    因此,目前產業中使用的藍色發光材料仍是激子利用率較低但激發態壽命較短(納秒)的螢光材料。傳統的f-f躍遷稀土配合物兼具100%激子利用率和可實現高色純度紅光、綠光的有點,是一類比磷光材料更早應用於OLED研究的發光材料。
  • 發光學報(特約綜述)| 鉛滷鈣鈦礦微納結構的受激輻射研究
    原創 長光所Light中心 中國光學 收錄於話題#發光學報13個招募撰稿人/主筆鉛滷鈣鈦礦結構具有光吸收係數大、螢光量子產率高、帶隙可調、發射峰窄等特點,在太陽能電池、發光二極體及受激輻射等領域的研究備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