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5日0點起,除網頁端音螺平臺音樂人授權服務維持運營外,(蝦米)其他運營均停止,關閉伺服器,屆時及以後將無法登錄。」
「不予置評」後,蝦米的告別正式進入倒數。浩瀚、詳盡、專業的蝦米曲庫將不復存在。「哪怕把蝦米變成一個沒有播放器的音樂博物館也好」的願望落空。伺服器的關閉意味著徹底死亡,十二年來眾人苦心編寫的國內最全音樂百科辭典即將消失。蝦米曾引以為傲的社區精神,則在更早的時候就已煙消雲散。
蝦米音樂的關停公告蝦米的故事,是一個音樂理想主義者與資本聯姻失敗,最後遭棄的典型樣本。但在它十二年的生命周期中,也曾闖出過若干似有希望的路,為一大批真正的音樂愛好者提供過精神家園,幫助過一眾優秀的新音樂人找到聽眾和前路。它也錯失過機會,敗於版權大戰,失去資本的青睞,在頻繁的管理層變動和內耗中消磨掉理想和銳氣,終於謝幕。蝦米的敗局早已埋下伏筆,對它投入過感情和時間的人只盼轉機。2019年6月,蝦米併入阿里大文娛旗下的創新業務事業群。同年9月,阿里以七億美元入股網易雲,成為網易雲音樂有史以來拿下的最大規模的投資。阿里此舉幾乎等於宣布放棄蝦米,扶持主打評論區社交的網易雲成為頭號選手。辛酸的是,蝦米曾擁有全國最活躍、專業的音樂社區,卻在2015年前後削弱音樂社區功能,缺乏遠見地放棄了獨門優勢。
蝦米和阿里的關係始於2013年,淵源更早。2013年1月,蝦米被阿里收購。對於五位聯合創始人中四位曾是阿里前員工的蝦米來說,收購相當於以更高的獨立性重歸舊部。
2013年是中國在線音樂市場的轉折點。獨家版權大戰打響,各家平臺加入爭奪獨家版權的混戰。當時蝦米的成績還可以,至少拿到滾石、華研、相信音樂等公司的獨家版權。同年8月,前騰訊在線視頻部總經理劉春寧「空降」阿里,出任數字娛樂事業群總裁,成為蝦米的主管。到任後劉春寧先是把蝦米糰隊從杭州「城裡」獨立空間搬至阿里總部西溪園區,隨後主導收購有3000萬日活用戶的天天動聽,將其與蝦米合併為阿里音樂。天天動聽主打大眾,蝦米仍守小眾高端市場,劉的計劃看上去完美,但沒有成功。劉春寧似乎不能真正理解蝦米,也無力把蝦米擁有的高端用戶納入阿里的電商版圖。
蝦米策劃了「告別典禮」差不多在這個時期,深度參與蝦米歌單、資料庫、音樂社區的用戶感覺到了變化。負責資料庫的人員不再是「熱愛音樂的程式設計師」,對接的歌單君紛紛離職,接手的新人專業程度和熱情顯著下降。早期蝦米創始團隊打造的資料庫體系規範細緻,音樂人介紹及曲風分類由於開放用戶修改功能而不斷完善,至今在國內仍無平臺可比肩。這是蝦米最好的一部分,在經歷收購及人事變動後逐漸式微。2015年,劉春寧因在騰訊工作期間涉及商業賄賂被捕出局。一周以後,阿里宣布成立阿里音樂集團,由高曉松出任董事長,宋柯出任CEO。高宋二人異想天開地把天天動聽升級為一款叫「阿里星球」的巨無霸,美其名曰為音樂人打破行業壁壘,流通行業資源,集音樂製作、演出、場地租賃、購票、廣告宣傳為一身。然而就在他們致力打造「全球最大音樂平臺」時,國家版權局發布史上「最嚴版權令」,要求平臺下架未經授權的音樂作品。
「阿里星球」不屑如火如荼的版權之爭,稱之為「五子棋」,醉心自己圍棋般浩瀚的布局。就在他們發夢「全球最大」的同時,酷狗、酷我、QQ音樂合併,騰訊音樂娛樂(TME)成立。網易雲仿佛成為另一個蝦米,不過更粗糙接地氣,憑藉算法和音樂社交崛起。此時的蝦米開始大面積「灰顯」,沒有版權,用戶歌單裡的歌被灰色快速吞噬。
根據艾瑞諮詢《2016年中國在線音樂行業研究報告》顯示:2016年,QQ音樂整個矩陣在音樂版權的覆蓋率達到了90%,而阿里音樂只有20%。
2016年12月11日,阿里星球app打開後,出現下載蝦米音樂的彈窗。這款在App Store僅兩分的產品壽終正寢後,蝦米看上去被解綁,但團隊氣勢已不可挽回地衰落,員工流動頻繁,蝦米文化消融。
蝦米音樂 視覺中國 資料圖蝦米璀璨的音樂圖書館建在沼澤裡,是一場以理想和熱情支撐的鏡花水月。投靠阿里後它原有機會背靠資本成熟壯大,卻時不我與,雙方性格不合。版權大戰中,它又不幸撞上了「阿里星球」,被進一步邊緣化。據Fastdata極數發布的《2020年中國在線音樂行業報告》,蝦米音樂2020年10月的月活用戶只有2236萬,約為月活數最高的QQ音樂的十分之一,網易雲音樂的四分之一,這一數字在主流音樂App中僅排在第五。
和蝦米一起消失的,還有早期網際網路社群專業而純粹的交流氛圍,搭建資料知識庫的投入忘我,遇見志同道合夥伴的真誠喜悅。網易雲的評論區短兵相接,QQ音樂亦有精彩,但和曾經的蝦米根本不是同一回事。
2020年10月中國在線音樂App月活數據,來自Fastdata極數《2020年中國在線音樂行業報告》。(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