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愛閱讀的人,也是善於閱讀的。在時間和精力有限的情況下,必須講究閱讀的方式和技巧,中學數學教師怎樣閱讀呢?
揚州萬廣磊:對於個人如何閱讀,我是這樣做的,
(1)泛讀與精讀並用。書是讀不完的,這就要考慮優化閱讀的方式。可以先泛讀,標記那些對自己研究有價值的內容,可能是某一個章節,可能是某一段文字,然後圍繞自己研究的主題,整合所標記的書籍內容,連結精讀,進而得到更深的感悟和辯證思考。有的書雖然很厚,但就其中一個章節的內容對自己來說有價值。
(2)電子閱讀兼紙質閱讀。閱讀的方式可以多樣化,除了通常的紙質閱讀,在書上勾畫圈點,還可以用電子閱讀器,容量大,攜帶方便。另外,注意點滴積累,可以用手機拍照,存檔提取為有關文獻資料。
連雲港周楊:「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閱讀時隨身帶個筆記本,把一些精彩論述記下來,是有必要的。一方面,摘錄可以促進自己消化吸收;另一方面,我們自己寫作時,可以很方便地通過筆記本進行查找和引用。
嘉興王勤:我想請教一個比較實際的問題,閱讀時適當做一些筆記,不斷積累下來發現也記錄了不少可就是用的時候不知道具體在哪裡,感覺找不到一個好的方法進行整理。大家可有經驗分享?
連雲港周楊:早些年,我記讀書筆記的方法是用一種手掌大小的筆記本手寫記錄。幾年下來,記了近20本。論文寫作的時候,也發現了這個令人頭疼的問題,後來,我找到一個好方法—採用電子表格來做讀書筆記。
揚州萬廣磊:是的,索引摘抄方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為了方便將來寫作時索引運用,使用電腦摘抄,按照論文發表時參考文獻的注釋格式與方法,寫清書名、出版社、作者、章節、頁碼等有關信息,這樣更方便運用關鍵詞進行檢索,省得到處找參考文獻,還避免了引用失誤。
連雲港周楊:這樣的讀書筆記除了檢索方便、摘錄方便、引用方便之外,存儲也很方便。
常州劉蔣巍:大家說到的讀書筆記,改成「思維導圖」形式也很有效。繪製思維導圖是閱讀回顧總結的一種方式。它需要讀者在閱讀之後,理清知識框架,總結提煉關鍵詞,最終繪製成一張讀書的思維導圖。下次繼續閱讀時,看看上一次閱讀時畫的思維導圖,關鍵信息和閱讀時的思考便歷歷在目了。
中山張萬梅:閱讀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一邊閱讀一邊寫作。讀寫是一體的,相互促進的,又都是促進教育教學的。有實踐經驗,閱讀後就會有觸動和反思;有反思就可以動筆寫下來,有反思會促使我們進行更有針對性的閱讀,從而改進教學實踐。很多期刊上的文章都能引發我學習模仿或爭鳴衝動,經常讓我有動筆的衝動。2016年之前我沒有發表過文章,自從閱讀數學期刊後,好幾篇文章的發表都來自這樣的衝動。
宿遷王曉明:由於時間精力所限,我一般都是帶著目標閱讀。比如:下節課教不等式,我會翻閱數學史,找不等號的由來,不等式的發展史,即學即用。再就是不動筆墨不讀書。讀書一定要做讀書筆記,寫讀書心得,為自己寫作提供依據。
常州劉蔣巍:讀書最大的成本是時間。要把閱讀堅持下去,我認為要分五步走:
第一步,要做SWOT分析,分析自己的優勢、劣勢、機會、挑戰。可以先從自己擅長的方面去研究,閱讀一些經典論文、著作,這樣也容易找到閱讀的樂趣。
第二步,制訂閱讀計劃。每月、每周、每天讀多少,讀到哪裡,哪些章節準備精讀,哪些章節準備略讀。可以列出閱讀清單,並在書或論文集的目錄上做好標記。
第三步,實施閱讀計劃。在學校,可以和同事一起讀;在家裡,可以和孩子或愛人一起讀。讀的書不一定相同,但可以營造讀書的氛圍。在這樣的讀書氛圍下,閱讀也是一種精神享受。
第四步,檢查閱讀效果。可以與同事就書中所提及的問題、觀點,互問互答。關鍵看自己是否理解書中觀點、理解到什麼程度了。別人是怎麼理解的,與自己有何不同。
第五步,將閱讀帶來的啟發落實到教學中去,改善自己的教學行為。在實踐中檢驗閱讀時的思考,完善思考,豐富案例,形成具有自己教學特色的教學方法與主張。
無錫顏廷亮:其實,聽書也是很好的「閱讀」方式之一。可以關注一些聽書APP,每周聽一本書,也很受益。
孟慶王道勇:聽書,對我來說是個新鮮東西,值得嘗試。
聽書,不耽誤手頭的活兒,也是受歡迎的閱讀方式之一。數字時代,人們閱讀的方式更加多樣化,多種閱讀方式結合,有效安排時間很重要。
嘉興王勤:無論哪種閱讀方式,閱讀後的思考、實踐才是真正掌握知識的途徑。每天一小時的閱讀時光,屬於自己,應好好享受。
「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我們不光要閱讀,更要理解內化,並在工作中不斷踐行落實,這才是閱讀的最終目的。希望本次研討也是另一種開始,願我們在閱讀的路上,遇見更好的自己,結識更多的夥伴,同時也引領和感召我們的學生注重閱讀、學會閱讀、習慣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