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生命和愛,就是這樣傳承下來的

2020-11-27 騰訊網

作者:朱成玉

來源:《品讀》2020年第12期

那其實是一棵長在祖父墳上的果樹,我願意這樣形容——它長在了祖父的肩頭。

那一年,我8歲。異常久遠的童年,卻是無比熟悉的畫面——父親領著我去給祖父上墳。墳上有一棵果樹,樹上的烏鴉,似乎在與睡在地下的祖父交談,具體交談的內容無從知曉,只知道它時而歡愉,時而悲傷。

樹上結了幾顆不大的果子,我的個頭顯然是夠不到的。我嚷嚷著要吃那樹上的果子,父親說,爺爺的墳不能踩,不然爺爺在地下該不高興了。我就哭,很執拗地想吃到。

父親沒辦法,只好把我舉起來放到他肩膀上。然後,他站在爺爺的墳頭上,我很輕易就夠到了果子。

如果用超現實筆法畫出來,這畫面就是——父親扛著我,而地下的祖父,扛著父親。

生命和愛,就是這樣傳承下來的。

我的大侄子是在祖父去世的那年出生的,這讓父親得到些許安慰——因為家裡的人數沒變。歲月會將人刪繁就簡,也使人間生生不息。

父親慢慢變老,慢慢切換成祖父的姿態。

中秋節單位加班,沒能回去陪父親。給父親打電話,父親說,「你們都不在,貓在陪我吃月餅。」

父親在電話裡說,老天才死了。老天才是那個特殊的年代造成的令人唏噓的悲劇。年輕的時候,他大學考取了一所名校,卻因為成份不好被壓著不讓去讀。不知道是他心有所屬,還是眼裡容不下庸脂俗粉,他一輩子鬱鬱寡歡,也打了一輩子光棍。

他心靈手巧,編的簸箕十分精緻,但並不賣,誰來要就給誰,大方得很。有一年村裡來了個瓦匠給人蓋房子,他去當小工打了3天下手,就偷著把瓦匠活全都學會了。

父親每次提起他,都會忍不住地一聲嘆息。所以,父親說什麼也要讓我把學上到底。

當我前途渺茫、打退堂鼓的時候,父親和我吼起來:「我這輩子註定了是插在這土裡的草,你不是!」後來我慢慢理解了父親,他是想把我推往更適合我的地方去。

後來,比父親年輕的人,去了遠方;比他老的人,去了更遠的遠方。

現在,村裡的煙囪不冒煙了,不燒煤了,什麼都用電:用電做飯,用電取暖,用電照明。可是不冒煙的煙囪,忽然就冷清了,只剩下麻雀在那裡抱窩。有一種孤獨,蔓延開來。

以勞動養家餬口,又以勞動為樂的父親,忽然停滯下來,像一副齒輪忽然生了鏽。80歲的他,像是用光了所有的光明,退回到黑暗裡,退回到自己出生前的海水裡。

春節前的某一天,陽光暖得讓人有一種錯覺,以為季節錯亂,冬天裡竟然插播了一條夏天的廣告。陽光白花花地照著,毫不吝嗇自己的光芒。

人們紛紛走上街頭,慨嘆這忽然變暖的一天,會不會是地球變暖的徵兆;而後又釋然:何必杞人憂天,好好享受這明媚的一天吧。

父親對著久違的影子發著愣,好像在說,好久不見。

父親的屋子許多年都是同一個樣子,祖父的照片還掛在牆上,沒有人知道,我們不在家的時候,祖父會從照片中走出來,幫我們把生活中一些看不見的灰塵,一一抹去。

那天夜裡下了雪,斷斷續續。我給父親蓋了蓋被子,他竟是醒著的。他說,人老了,皮厚,不怕冷的。

我無意間問起祖父墳上的那棵果樹,父親說果樹還在,只是很難尋到果子了。

那是祖墳,遲早有一天,父親會安葬在那裡,那棵樹,也終將長到父親的肩頭;再往後,孩子也會把我安葬在那裡。我想,那個時候,這棵樹也會長到我的肩膀上。

相關焦點

  • 品讀|母親的心跳聲,是孩子的搖籃曲
    作者:小榭飛花 來源:《品讀 讀過一篇文章,寫的是一位和孩子相依為命的單身母親,她的孩子患有先天性睡眠障礙症。
  • 把語文課搬到永慶坊 品讀行家國情懷教學顯自信
    原來,這群羊城少年是羊城晚報學生記者、品讀行學員、沙面小學的學生,他們在獨具嶺南特色的永慶坊和粵劇藝術博物館成功進行了一場「廣州好」詩詞快閃活動,致敬廣州解放70周年。教育自信「回到教育的初心,傳播中華五千年流傳下來的經典」品讀行是一個才成立5年的本土機構,但其語文教材卻輸出到全國各地的樂學分校,包括上海、成都、長沙等地,而品讀行現如今已發展成一個以學術研究為核心,由教研、教學驅動的機構,並把學術研究的產品輸出到教培界,這不但在廣州獨樹一幟,放眼全國,也是語培界的
  • 《守望三江源》歌唱三江源,傳承永恆的生命之愛
    以守護三江源、守望三江源,來提煉故土情深的人間真情,傾盡世世代代傳承的生命之愛。用藝術地再現青藏高原腹地的人文、地理及時代精神。傳遞三江源地區的廣大人民群眾所承載的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用家鄉聖潔的青山綠水來展現扶貧攻堅的豐碩成果,唱響生態保護的千秋偉業;用中華水塔源源之水來凝聚和唱響民族團結的向心力,弘揚民族自豪感;用維繫中華民族血脈的水資源,彰顯愛國主義精神。
  • 讀點|母愛就是雪花對大地的愛,輕輕飄落,無聲無息
    文|劉紹義前段時間,天老是陰著,抬頭看,老天爺像是準備了一天的雪,就是不願灑下來似的,讓人著急。終於有了一場雪,喜壞了孩子們,天一放亮,樓下就有孩子們在玩雪。不喜歡冬天的人有,不喜歡雪的人不多。造物主就是這樣神奇,讓雪花帶著六角完好無損地飄向大地,把獨特的美帶給人間。雪花飄落的時候,樹枝上偶有的幾片枯葉蜷縮在一起,哆哆嗦嗦不願下來,更顯其孤寂。其實,冬天本身就是一個裡程碑,是人生的裡程碑,也是萬物的裡程碑。《說文解字》不是說「冬,四時盡也」嗎?「四時盡」就是一年的終了。沒有結束就沒有開始,沒有枯萎又哪來茂盛和繁密?
  • 對生命的思考和感悟
    孩子蹣跚學步,就這樣大手拉著小手,大步緊跟著小步,一步一步慢慢地向前走著。一個生命在指導另一個新生命如何在這個時間行走,讓我想到「傳承」二字,那是生命的傳承,生命孕育新的生命,並傳遞其生存技能,不斷延續。一句感嘆從心底油然而出,「這就是生命的真諦吧」。
  • 品讀·原創|寧子老師
    作者:葉子來源:《品讀》2020年第12期2007年,我在深圳。閒暇,熱愛文學的我偶爾寫點散文和小故事自娛自樂。有一次在街頭買了本雜誌閱讀,心血來潮,也想將自己寫的稿子投出去。翻看雜誌上編輯的名字,選了個自己喜歡的「寧子」編輯,將稿子發了出去。沒想到幾天後收到了她的郵件。「葉子,你的稿子通過了。
  • 從中國字,來了解中國人,才白我們5000年的文化是這樣傳承下來的
    這可能這就是老子說的大道無形,大到無形。我們中國人都是以不變應萬變。所以很多外國人越學越不理解中華文化。今天我們從中國漢字來了解下中國文化。就不難看出我們文化的一些端倪,並且能找到中國文化傳承下來的一些原因。聊到中國文化,就繞不開甲骨文。因為它是最原始的文明。從中國字來了解中華文化,就不難看出我們文化為什麼能傳承下來。
  • 與劍南春一起品讀敦煌之美
    「以青春之力,重現歷史榮光」,由愛奇藝出品,劍南春總冠名的國內首檔聚焦敦煌的原創全景式人文探索節目《登場了!敦煌》於11月18日正式上線!節目中汪涵化身敦煌探索團團長,帶領THE9-謝可寅、錢正昊、李浩源三位年輕人組成「敦煌探索團」共同探索敦煌璀璨千年文化。
  • 生命造句和解釋_生命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老舍《二馬》:「完全積極,至少也叫國家抖抖精神,叫生命多幾分樂趣。」]生物學上認為生命是由蛋白質和核酸等物質組成的活的生物體所特有的現象。生命物質不斷進行新陳代謝,並出現生長、發育、生殖、遺傳和變異等生命現象。在環境變化時,常表現出適應環境的能力。生命在教材中的例句:1、他還冒著生命危險嘗藥材,判斷藥性和藥效。
  • 品讀端午|箬葉綠,艾蒿長,端午傳承忙
    端午賦予中國人的意義,也在一年又一年的傳承中,越發生出厚重的力量。仿佛吃一口粽子,就是一個端午;插一把艾葉,就是一次儀式。小長假成了賴床的理由,彩線繡成的香包再也沒有興衝衝地掛在身上。節日的意義,終流於一個不甚光鮮的符號,漸漸落滿灰塵。但這本不是先輩們的初衷。節日之所以為節日,正是因為他們對於中國人骨血中的信仰,有著不同於其他的塑造意義。
  • 品歲月,讀人生,它憑什麼代表南中國?
    人文之人文潘光旦先生認為,近代的中國有許多大可注意的特點,其一是南方和北方的大相懸殊。潘先生舉了很多例子,是很生動的,深以為然。品讀英德紅茶,又覺得融合、融通的滋味十足,或為別樣的人文景象吧。英德紅茶,以其至醇至美,徹底徵服了英國女王的味蕾和審美。飲下四安士,她直嘆驚豔:色、香、味俱佳,可與錫蘭紅茶媲美!從此,「英紅」行銷七十餘國,在1964年至1991年就出口了547100擔折27355噸,為國家創造外匯44588650美元。甚至,半個世紀風雨歷程所凝結下來的物質遺存和非物質文化遺存,也是審美。
  • 品讀·原創|與防震有關的記憶
    作者:海潮來源:《品讀》2020年第8期偶爾聽聞某地發生地震的消息,都會想起多年前,我那整個的少年時期。那是20世紀80年代初期,我家隸屬的山東臨沂,傳聞是當年一個地質學家預測的重大「震區」之一。所以從我記事起,家裡就開始防震。那時候防震只有一個辦法,在自家院裡搭建防震棚。
  • 從《爸爸的花兒落了》中品讀雙線結構的運用
    正文(一)、文本分析在《爸爸的花兒落了》中,林海音就運用了這樣的「兩線」結構,即爸爸的花和英子的畢業典禮,兩條時間線的展開,既有利於情節的展開,又使兩個人物主次分明,形象飽滿豐富,而文章的標題「爸爸的花兒落了」表面上是記敘爸爸所養夾竹桃的敗落,實際上也暗指了爸爸生命的衰敗和被爸爸關愛的女兒被迫長大,一語雙關。
  • 一萱辰語N.59《從斑羚飛渡看生命的傳承》
    《斑羚飛渡》這篇課文至少不下上了5屆學生,那時更多關注的是人和動物和諧共處,生命的傳承,動物的天性感動天,羞愧人! 今天偶提「斑羚飛渡」,又將其和人類生命傳承聯繫起來:延續、平衡、發展、壯大。的確下一代比上一代更有資格活下去,更有力量把生命傳承下去,所以老斑羚選擇犧牲自己,傳承生命。 這一些都感同身受,但今天又將它和「孝」相連,又給了我一次新的信念衝擊。弟子規雲:首孝悌,次見聞,謹而信,泛愛眾,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 「品讀人生」花言花語
    ●品讀人生花言花語劉 ?中國傳統插花藝術迄今已逾三千年歷史,沈復在《浮生六記》裡,深情而又生動地記載了與妻子劉?花插花之樂。在我看來,更接地氣一點地說:「插花,就是對生活的一種態度。」有一雙善於觀察,善于欣賞的眼睛,再有一雙善於創造、善於勞動的雙手,生命便擁有了無限的可能。不用拘泥於花材是否稀有、花瓶是否貴重,一樣可以創造出無限的美感。我偏愛玫瑰,香氣四溢,妖嬈嫵媚,但近而求之卻又渾身帶刺,自然中帶有個性。
  • 更新生命—【超越的愛】
    基督的愛,是超越的愛,他創造世界萬物的存在,在某一個時刻,天主已將自己自身的美好,一切美善的根源分享給我們。所以他創造了我們,他的創造就是愛,我們的存在就是分享著他的愛,天主的愛是超越的,是向外延的。若望一書說,天主就是愛,他愛我們愛到底,甚至愛到死在十字架上,流盡最後一滴血。基督的愛超越人的軟弱、罪過、世界的敗壞、人的血氣貪婪和魔鬼的邪惡,他超越一切。他的愛沒有因著這些而停止,反而在罪惡上,更加豐盈的賜予他的恩寵和愛。格前13章八節說,愛是永垂不朽的。
  • 仁和幾分愛進駐新零售市場,攜爆品全新出發
    仁和攜手杭州幾分愛科技,傾力打造爆品酵素健康品牌仁和藥業成立於2001年,旗下擁有1家上市公司、1所高科技工業園、3家醫藥科研機構、14家藥品與健康品生產企業,、15家銷售物流企業, 員工達30000餘人。
  • 編輯人語|曹雯:品讀經典 冬日裡的一杯暖茶
    冬季是愛做夢的季節。在這個冬季,錢理群先生16年前的一個夢,變成了16年後的一部地方史記。隨著《安順城記》出版發行,這部書背後的故事也隨之浮出水面與讀者見面。眾所周知,民間修史需仰仗「天時」「地利」「人和」,難能可貴的是,在16年的漫長歲月裡,《安順城記》的這一群編寫者始終秉持著修史的初心,他們想把有思想啟迪、有心靈觸動、有生命感悟的小城故事留給子孫後代。正如同錢理群先生所言,這不僅是一項學術工程,更是一種情感的投入、生命的投入。執念於這種情感,錢理群先生準備以這部《安順城記》來結束自己的學術生涯。但這不僅僅是結束,更是新的開始。
  • 愛國愛家理念入課堂 大語文傳遞家國情懷
    廣州樂學品讀行教學總監劉靜鋒表示,我們提倡讀厚一本書,緊扣課標要求,以語文書為出發點進行綜合知識拓展,帶領孩子在經典名著中學習,穿越歷史長河,暢遊地理世界,感受時代精神。對於家長和孩子感到頭疼的大部頭名著,品讀行的課堂上沒有減低難度,而是通過選取有關章節內容帶同學品味,如選取《紅樓夢》中的林黛玉進賈府、劉姥姥進大觀園等章節,在潛移默化中完成課外拓展、興趣引導。
  • 讀餘華的《活著》:再一次讓我理解關於生命的意義
    也正是因為這樣,讀完後才讓我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是否與「活著」的意義一樣。讀餘華的《活著》:再一次理解不同的人生意義。02「活著」,正如它的標題一樣簡潔明了,就是「活著」。人類活在世上,永遠都離不開「情感」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