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覺得,博物館是一個地方風土人情、歷史文化的濃縮之地。徜徉其中,心會靜下來,頭腦卻活躍起來,集中專注生怕錯過任何一處有趣的地方。
而有人說博物館是孩子的第二學校。
不同於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博物館教育提供了一種更立體的、更直接的、更有感觸的、更震撼的教育。
博物館並不僅僅是一個裝載文物、標本的容器,透過它,孩子們不僅能看見厚重的歷史、文化藝術的沉澱、自然科學的變遷,還能看見古人智慧的傳承,看見時間顏色的豔麗,看見世界文明的源遠流長。
每一座博物館,也是一個鮮活的美育課堂。之前就推薦家長帶娃去博物館進行美育啟蒙:
愛美的孩子,並不是洋氣那麼簡單。
板牙科考營經常帶著孩子們走進博物館,故宮博物院、古生物博物館、國家動物博物館、航天航空博物館等等,都留下過我們的足跡。
無論是我自己、和川爸,還是一家人一起旅行,每到一個新地方,我們都會先去當地的博物館。
洛杉磯的Gett
墨爾本
甘肅博物館
外地尚且如此,北京的博物館自然不能放過。帶小川去過不少,還專門寫過一篇詳細攻略,供大家參考——>北京親子遊,除了景點打卡,這些博物館千萬別錯過...
但最近因為在家帶二寶,有一段時間都沒法帶娃去博物館了。
好在,我發現了一部BBC拍攝的以博物館主題的紀錄片——《博物館的秘密》,特別好看。
一共3集,豆瓣評分8.7。
紀錄片揭秘了全世界最知名的22家博物館:
梵蒂岡博物館(Vatican Museum)法國巴黎羅浮宮 (Louvre Museum)皇家安大略博物館 (Royal Ontario Museum)埃及博物館 (Museum of Egyptian Antiquities)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 (Natural History Museum)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倫敦帝國戰爭博物館 (Imperial War Museum)墨西哥城人類學國家博物館 (MUSEO DE ANTROPOLOGIA)柏林博物館 (Museumsinsel)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 (Kunsthistorisches Museum Wien)土耳其託普卡帕宮博物館(TOPKAPI PALACE MUSEUM)雅典國家考古博物館 (Εθνικ Αρχαιολογικ Μουσεο)俄羅斯艾爾米塔什博物館(The Hermitage Museum)西班牙馬德裡皇宮(Palacio Real de Madrid)耶路撒冷以色列博物館(Israel Museum )莫斯科國家歷史博物館(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Исторический Музей)義大利佛羅倫斯烏菲茲美術館(The Uffizi Gallery))英國倫敦航海博物館(National Maritime Museum)巴黎凡爾賽宮(Versailles)華盛頓特區史密森尼學會(Smithsonian Institution)突尼西亞國立巴爾杜博物館(National Bardo Museum)稍有遺憾的是,裡面沒有故宮博物院和大英博物館。不過,這並不影響它在我心中的地位。
因為它拍得實在太引人入勝了。
每集約40分鐘,涉及內容五花八門,文化、藝術、自然、科學、生物、戰爭、歷史、八卦......絕對不會枯燥,完全像是在看一部生趣盎然的百科全書。
而整部紀錄片更是採用了「博物館」+「懸疑破案」的敘述方法,每一集先提出4~5個謎題,觀眾再跟隨科學家的腳步,通過歷史溯源、追問、調查、考古等方式,一層一層揭開謎團。
有些探險的刺激,有意思吧?一起來看看兩個代表性博物館感受一下吧~
1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
如果說倫敦最出名的博物館是大英博物館,那麼排名第二的估計就是自然歷史博物館。
裡面收藏了超過8000萬件、涵蓋了近億年自然歷史發展的動植物標本,化石和礦物標本等。
這座博物館不僅是一個博物館,更是一個可以直接面對面觀察動植物的研究中心。
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恐龍的化石、渡渡鳥的骨架、巨大的紅杉樹,在黑暗環境中生長的水晶等。
這裡到處都是令人難忘的故事。
這集紀錄片選取了其中幾個最讓人印象深刻的藏品,講述了關於它們的故事。
首先是一個頭蓋骨,古人類學家通過上面不同尋常的紋路,發現英國原始人居然是「食人族」。
冰河世紀晚期,由於氣候變暖,大地突然變得溫暖起來,原始人類跟隨動物一起來到英國大陸。
面對陌生的環境和身邊的猛獸,可以想像,當時的人類肯定生活很艱苦。
而古人類學家發現,在他們挖掘出來的一個成年人頭蓋骨上面,有很多有規則的傷痕。
這些傷痕是怎麼來的?
為了調查這一「神秘案件」,古生物學家來到了頭蓋骨發現的地方——高夫山洞。
在山洞裡,他發現了大量的動物、人類骨骸,骨骸上面都有類似的傷痕。
散落在骨骼旁邊的是一些由「燧石」製造的石器工具。
這些石器和頭蓋骨上的傷痕有什麼關係?
通過發達的三維影像技術,古生物學家推測,頭蓋骨上的痕跡是由這些鋒利的石器造成的。
它們很可能就是當時人類吃肉時使用的「刀具」,只不過他們吃的肉不僅來自動物,還來自同伴。
不過光有推測是不夠的。
為了驗證這一點,科學家找到一名殺豬匠,讓他使用這些石器來切割豬肉。
結果證明,它們非常鋒利,輕而易舉就割下了帶著骨頭的豬肉。
那麼,豬骨頭上留下的切割痕跡與原始人頭蓋骨上的痕跡相吻合嗎?
通過高科技檢測,謎題的答案出來了。
兩者的痕跡不僅一樣,就連痕跡的走向也都相同。
因此,古生物學家99%確信,當時的原始人社會,確實出現過人吃人的的現象。
「人吃人」的案件解決了,倫敦歷史自然博物館還有很多意義深遠的藏品,普通遊客不曾見過。
比如,達爾文的古怪收藏。
安康魚的近親。
姥鯊。
別看這些生物很古老,有些甚至已經滅亡,但是當代人類依舊在向它們「學習」。
科學家就通過仿造姥鯊的皮膚,製造出能減少水流阻力的鯊魚泳衣。
2008年奧運會上,穿著「鯊魚皮」泳衣的運動員,贏得了83%的獎牌。
比如,世界上最罕見的骨骼標本——渡渡鳥。
這種鳥已經滅絕了300多年,很多人認為,它們的滅絕是因為進化不完全。
但博物館的動物學家不這麼認為,他們決定要替可憐的渡渡鳥「翻案」。
他們在渡渡鳥的一小塊腿骨橫截切片裡發現了線索。
這個薄片組織顯示,渡渡鳥可以從一隻小雞的大小,迅速長到成鳥的大小。這意味著它們的生長發育速度很快,體格也很健壯,一點也不像人們想像的虛弱。
強壯的渡渡鳥在模里西斯島上生活了數百萬年。那時島上沒有它的天敵,於是很多人認為渡渡鳥在這種條件下,變得又肥又胖,還不會飛,即出現了進化的不完全。
但古生物學家並不這樣認為,反而覺得渡渡鳥進化的很完全。
它們不會飛,是因為陸地上的食物很充足,不需要飛。
根據大自然「用進廢退」的法則,渡渡鳥的翅膀逐漸變小,最終失去飛翔的能力。
也就是說,渡渡鳥正是順應了自然法則,才「進化地」不會飛。
如果不是殖民者登岸,對不會飛的渡渡鳥展開殺戮,我們現在依舊可以在島上看到這種美麗的鳥兒。
古生物學家認為,作為已經生存了幾百萬年的物種,人類不能說渡渡鳥的進化是失敗的。
它們只是無法應對突如其來的改變,在人類登島的80多年後,渡渡鳥就永遠在地球上消失了。
科學家最後推測,人類作為一個已經存續了200多萬年的物種,如果突然遭遇了重大危機,很可能也會像渡渡鳥一樣脆弱。
對了,博物館裡還有一塊廣為人知的寶石。
凡是接觸到這枚寶石的人,都會厄運連連,有人還因此喪命。
當然,博物館裡的工作人員並不相信。對他們來說,這就是一塊絕美的礦石。
但是這塊寶石的主人,卻害怕得不敢觸碰它。
這是為什麼?好奇的朋友,可以去紀錄片裡一探究竟~
2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
看完了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再來看看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這裡是電影《博物館奇妙夜》的拍攝地。
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裡,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那裡的動物標本。
這些栩栩如生的標本是如何製作的?
紀錄片給出了答案。
博物館裡的動物標本是由一位名叫艾克裡的男子製作的。
他製作過大象標本,使用了和其他人都不一樣的方法。
艾克裡製作的標本是空心的,他不用稻草,用動物骨骼打造一個空心模具,然後用粘土塑造肌肉,最後再把動物皮毛套上去。
為了製造更逼真的標本體系,艾克裡還帶領藝術家前往非洲,記錄當地動物的生存環境。
他想在博物館裡打造一模一樣的非洲。
藝術家們從非洲回來後,先在博物館的牆上繪製出草原背景,然後用一些植物、沙石營造自然環境。
後來,艾克裡打造的「非洲館」成為當時紐約最受歡迎的景點。開館當天,全紐約的上流人士都前往參觀。
那是當時的人們領略非洲風採最直接、最方便的方式。
直到現在,這些標本也吸引著全世界的遊人前往參觀。
除了動物標本,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裡的化石也是看點之一。比如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之一——鱟。
這些古老的生物經歷了恐龍時代、冰川時代,直到現在依舊很活躍。
它們的生存力為何如此頑強?
答案是,它們具有獨特的免疫系統。
鱟的藍色血液中有一種獨特的凝血劑,它可以包圍和中和毒素。現在,人類利用這一點,生產了很多特效疫苗。
不過,現在鱟的棲息地被大量汙染,它們的數量也在驟減。人類想要通過人工飼養的方式獲取藍血。
但有一個問題:鱟在人工飼養的環境中不產卵,也就無法繁殖。
幾十年來,科學家一直在想方設法攻克這一難關。
女科學家卡梅拉在一次偶然實驗中,發現鱟竟然在她的實驗室裡產了卵。
她想要重現一次這樣的實驗,但在第二次實驗中,鱟卻沒有產卵。
兩次一模一樣的實驗環境,為什麼會出現截然相反的結果?
卡梅拉仔細檢查了實驗裡的每個細節,沙子、潮汐、水質、月光、陽光......
但是依舊沒有成功,卡梅拉反覆做實驗,對比數據。
直到8年後,她才找到答案,問題就出在沙子上。
原來,鱟只會在它們出生地的沙灘上繁殖,如果更換了沙子,它們就不會產卵。
但問題是,如果鱟的天然棲息地被完全汙染,它們很可能就永遠失去了繁殖地......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保護鱟的棲息地,就是保護人類自己。因為如果沒有鱟的藍血,無數人都要遭受疾病的折磨。
紀錄片中,類似的故事還有很多,每破一個謎題,就會引發一個思考,這也是我喜歡《博物館的秘密》這部紀錄片的原因之一。
它除了講述有趣、新奇的藏品故事,更多的是帶領我們探索這些藏品的價值和意義以及它們帶給人類的啟示,比如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永不放棄的科學精神......
而這些正是我覺得很重要,想要告訴孩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