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社會,通信已非常發達,各類信息的傳遞幾乎可以在全球任意兩點之間達成。而在我國古代社會,因受時代限制,那時的人們如有緊急軍情、公文,是如何傳遞的呢?本文就這個問題,向讀者朋友作一簡單介紹。
古代,交通極為不便,各類信息的傳遞幾乎全靠人工,而建立有組織的傳遞信息的系統將會極大得提高信息傳遞的速度,確保信息傳遞的安全。而我國就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組織的傳遞信息的國家之一。
在商代時候,我國已有馹傳制度。那時傳遞信息主要是通過乘車和騎馬兩種方式,前者叫馹或傳,後者叫遞或驛。後來因為乘車速度慢且不方便,就專以騎馬的方式來傳遞信息了,因此就只有驛而無馹了。
在周代時候,為了更快速和更安全的傳遞信息,就在大道上每隔30裡設置一驛站(當時應該叫作「馹置」),驛站裡有專用傳遞信息的馬匹和車輛。此時,已形成了比較完備的傳遞信息的郵驛制度。
西周的時候,還有專門傳遞緊急軍情的烽火系統。當時,在軍事要塞和相連的道路上,每隔一定距離就設置一座烽火臺,遇到緊急情況時,一個接一個點燃,就可以達到將軍情傳往後方的目的。這一制度到漢朝時候,得到了發展和完善。當時的烽火系統設置有專門管理烽火的官員,並且還根據軍情的不同,設置了不同的烽火數量、類別來表示。這一方法因為簡便快捷一直使用到明清時候。
秦朝時候,始皇帝統一六國之後,設定專門的郵驛法規,建立了以首都鹹陽為中心,全國各地為分支的驛站系統,大大促進了信息傳遞系統的發展。
漢承秦制,但也有所發展,就是對傳遞的文書進行了區分:將文書區分為普通文書、緊急文書和傳閱文書。各類型文書的傳遞方式、時間要求都不相同,驛站根據文書的類型來安排人員進行傳遞。
唐代是驛站系統大發展、大完善的時期。當時,全國以長安為中心,每30裡設置一個驛站,各驛站配有專用的馬、驢、船、田。全國驛站1600多個,相關從業人員更是多達50000人以上。唐朝有一首相關的詩:「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平明發鹹陽,暮及隴山頭。」所以後世人常說的「流量飛馬來報」就是從這裡而來。
宋代在唐代基礎上有所改進。一是將驛站系統軍事化,二是建立了「急遞鋪」。軍事化,就是將驛站系統交由兵部管理,相關經費從軍費列支,驛站人員由軍人承擔。急遞鋪,相當於現在的高速系統,就是每10裡設置一個急遞鋪,執行急遞任務時,鋪鋪換馬,數鋪換人,而且路上撞死行人或損壞什麼東西,不用負責,不用停留,只管往下一驛站跑就是。
明清時代的驛站制度和前面幾個朝代就沒有多大區別了。值得一提的是,明代時候,出現了專為民間傳遞信息的「民信局」。前面所說的驛站系統,都是軍用、官用的,傳遞的都是公文,普通老百姓要想傳遞信件,只能託人帶信。而明代的」民信局「是專為民間傳遞信件的,老百姓想寫信就不用再苦找順路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