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經濟70年·中國製造|親歷者王夢恕:坐中國高鐵感受中國速度

2020-12-04 中國經濟周刊

中國製造

新中國成立之初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國,工業基礎非常薄弱,產業體系很不完善,工業化水平很低。經過70年的建設和發展,中國製造業持續快速發展,建成了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產業體系,取得了偉大的歷史性成就。2010年中國製造業規模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製造大國。目前,中國製造業正在轉型升級,提高質量效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並在許多高科技領域實現了重大突破。通信設備全球主要4家供應商中國有其二,且華為市場份額世界第一;在載人航天、月球探測、量子通信等一系列尖端領域進入世界第一梯隊。我們現在製造業規模是世界上最大的,但要繼續攀登,靠創新驅動來實現轉型升級,通過技術創新、產業創新,在產業鏈上不斷由中低端邁向中高端。

這是中車長客軌道股份公司「復興號」的生產線。伴隨著科技創新,中國製造已經不是低端製造的代名詞,而是加速轉型升級,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視覺中國)

坐中國高鐵感受中國速度

2008年8月1日,我國第一條設計時速350公裡的高速鐵路京津城際鐵路開通運營。

2019年8月13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新中國成立70周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報告顯示,2018年末,高鐵營業總裡程3萬公裡,是2008年的44.5倍,高鐵營業裡程超過世界高鐵總裡程的三分之二,我國高鐵營業總裡程居世界第一位。

經過近10年快速建設,「四縱四橫」高鐵網建成運營,我國成為世界上唯一高鐵成網運行的國家。

作為參與了中國高鐵的研發建設工作的資深鐵路人,王夢恕院士生前曾經多次接受《中國經濟周刊》的專訪,暢談中國高鐵在國際標準制定和促進世界經濟合作、互聯互通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京滬高鐵的技術之爭

雖然高鐵現在在國人生活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但是往前20年,中國還沒有多少人知道「高鐵」這個新鮮物種的存在。

1978年,鄧小平訪問日本。途中,他坐上日本新幹線。「一個字,『快』。像是有人在推著我們跑,我們現在很需要跑。」鄧小平如是說。

這次出訪對中國鐵路的發展意義非比尋常,整個80年代,高鐵像一顆種子,被中國科研工作者們小心收藏。

就在鄧小平訪問日本的當年冬天,北京鐵路局在京廣線保定石家莊一段開始試驗時速為160公裡的高速列車,機車的車頭是德國製造的,牽引5節車廂。車上有研究員、記者。每個人都有拿到一張表,列車轉彎時,乘客們需要報告自己的感覺,有沒有搖晃,搖晃有多劇烈。醫生隨時測量司機的脈搏、血壓。

而且中國鐵路也開始不斷提速,經過6次提速後,中國舊的路網已經達到極限,而如果需要實現高鐵200公裡的時速,就需要對路網進行改建或者新建。

1993年,國家相關部委出臺《京滬高速鐵路重大技術經濟問題前期研究報告》提出,建設京滬高鐵是迫切需要的,技術上是可行的,經濟上是合理的,國力上是能夠承受的,建設資金是可以解決的。

但是,也由此引發了持續大約10年的磁懸浮與輪軌之爭。

當時,上海浦東機場磁懸浮示範線以430公裡的時速,被譽為「貼地飛行」的體驗。這條線路對列車速度的渲染,以及德國、日本等磁懸浮技術強國鼓吹磁懸浮高速鐵路等原因,因此,一些官員和技術人員認為磁懸浮是解決中國鐵路速度瓶頸的唯一方案。

然而,以目前的技術水平,長距離磁懸浮昂貴且不可靠。從技術層面上說,如果磁懸浮運行過程中突然斷電,列車就會以高速進入危險的滑動摩擦,對這一意外的防護至今仍然沒有解決方案。

「供電系統最容易出事。接觸網是最薄弱的環節,它是一條柔性的線在6米高的空中懸著。這個線必須穩定,穩定性不好就會很危險。」王夢恕表示。

他認為磁懸浮列車不具備「安全、可靠、適用、經濟」四項指標的嚴格要求,只能在特定的地區,作為一種「交通玩具」,起到技術展示的功能。

2002年,一場關於輪軌與磁浮的技術討論會召開,得出的結論是高速輪軌是必然選擇。2004年,發改委將這個結論報給國務院,國務院批准京滬高鐵採用輪軌技術。

歷經3年建設,2011年6月30日,全長1318公裡、設計時速350公裡的京滬高鐵建成通車。上海到北京最快運行時間由9小時54分縮短至4小時18分,一日內可輕鬆往返。

目前,京滬高鐵是我國高鐵的代表性線路,是世界上一次建成裡程最長、標準最高、技術最先進成熟的高速鐵路,也是我國盈利狀況最好的一條線路。據測算,京滬高鐵持續3年實現盈利,年盈利已逾百億元,符合上市條件。其中,2016年,京滬高鐵運輸收入為263.08億元,利潤高達95.27億元。2017年京滬高鐵運輸收入為295.95億元,利潤達到127.16億元,相當於每天擁有3483.84萬元利潤。

「這就是所謂『火車一響,黃金萬兩』。鐵路是大投資項目,本身就應該實現盈利。目前國內鐵路建設,都要求在1015年內還清建設成本。現在這些鐵路盈利,表明它們都可以提前還清建設投入。」王夢恕表示。

高鐵成為中國製造的名片

「如果說隧道技術的發展是讓時間和空間的縮短成為可能,那麼高鐵的發展就是讓時間和空間的縮短成為現實。」在一次採訪中,王夢恕這樣表示。

2019年7月,世界銀行在最新《中國的高速鐵路發展》報告中指出,長期全面的規劃和設計標準化是中國高鐵成功的關鍵要素。報告認為,2018年末,中國鐵路營業裡程達到13.1萬公裡,比1949年末增長5倍,其中高速鐵路達到2.9萬公裡,佔世界高鐵總量60%以上。中國的《中長期鐵路網規劃》為高鐵體系發展提供了清晰框架,中國高鐵的發展經驗值得別國借鑑。

「中國高鐵擁有長距離和大網絡建設運營的經驗,橋梁架設、隧道技術、軌道鋪設等技術全球領先,這都是極具吸引力的條件。」中國高鐵揚名後「走出去」與日本新幹線競爭時,王夢恕這樣表示。

從2008年的京津城際到如今的「公交化」密集運營,僅10多年時間,中國高鐵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跟跑」到「領跑」的過程,實現了從「技術引進」到「中國製造」再到「中國創造」的跨越式趕超,形成了完整的高速鐵路勘察、設計、建設、裝備、運營、安全管理標準體系以及高鐵裝備品牌和自主智慧財產權,已成為「中國製造」和「中國速度」的標杆。

目前,中國已經建成了世界上等級最高的高速鐵路「京滬高鐵」,世界上首條高寒高速鐵路「哈大高鐵」,世界上單條運營裡程最長的高速鐵路「京廣高鐵」。自主研發的「復興號」,在254項重要標準中,中國標準佔84%,是真正的「中國造」動車。「中國標準」正逐漸超越過去的「歐標」與「日標」,形成世界上獨有的核心競爭優勢。

「高鐵走出去,技術上沒問題。」王夢恕說,「打個比方,以後國際市場一提到手錶就想到瑞士,一提到小電器就想到日本,一提到機器加工那就是德國,一提到高鐵就是中國。」

王夢恕認為近年來,隨著高速鐵路運營裡程不斷躍升,中國高鐵在車輛研製、線路建設、智能控制等方面逐步實現了「三級跳」:從引進國外技術「跟跑」,到消化、吸收先進經驗「並跑」,進而在關鍵領域自主再創新「領跑」,走出了一條由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的傳奇道路,成就舉世公認。

資料顯示,隨著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中國標準動車組「復興號」投入使用,我國已形成了體系完整、結構合理、先進科學的高速動車組技術體系。在列車運行控制系統的關鍵技術、核心軟體、成套列控裝備方面,我國已經實現國產化,能夠根據高寒、風沙等不同工況條件提供高速軌道交通控制系統解決方案,能夠滿足我國複雜的自然氣候條件,保證高鐵穩定安全運營。

「方便快捷的高鐵從最開始的疑慮重重到如今的深入人心,已經成為中國發展最閃亮的名片了。中國高鐵用技術唱響品牌,打造出中國製造標杆。」王夢恕表示。

(撰稿:《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侯雋)

編輯:鄒松霖

(本文刊發於《中國經濟周刊》2019年第18期)

2019年第18期《中國經濟周刊》封面

相關焦點

  • 王夢恕:說中國高鐵不安全的記者是被外國收買了
    1989年,王夢恕到日本名古屋地鐵盾構施工現場考察。              最近,有著「高鐵代言人」之稱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中鐵隧道集團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王夢恕再爆「雷人」話語。       6月16日,央廣經濟之聲《天下財經》節目關注了全國鐵路將實行的新列車運行圖。該節目記者發現,雖然暑運即將來臨,但是高鐵的上座率似乎並不高,部分高鐵餘票近五成。       這是否是資源浪費?王夢恕在節目裡表示,高鐵的成本就在那兒擺著,票價超過七折就要虧本兒,而且,上座率低也不見得就是壞事兒。
  • 王夢恕:中國高鐵應該走出去
    76歲高齡的中國工程院院士、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王夢恕,為中國高鐵的建設作出了不少貢獻。今天上午,當他來到人民大會堂時,圍繞著中國高鐵,向記者侃侃而談。 「全國高鐵在局部路線上有虧損,但整體上是盈利的。」王夢恕介紹,目前的高鐵票價是靠市場來調節的,票價比較合理,但不能降低,否則票就難買了。
  • 高鐵院士王夢恕走了
    1938年,王夢恕出生於河南省溫縣一戶貧困人家。童年經歷戰亂、災荒、疾病、飢餓的痛苦。新中國成立後急需人才,初中畢業的他考進天津鐵路工程學校學習;在上世紀50年代中期,他就以實習生的身份參加了武漢長江大橋的建設。王院士的人生成長與中國鐵路的建設和發展密不可分。
  • 「高鐵院士」王夢恕因病去世,他的選人標準:「不要說假話」
    9月20日下午,被稱為「高鐵院士」的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因病去世,享年80歲。一年前,他因腦出血住院治療。王夢恕曾以27歲的年齡參與修建新中國第一條地鐵——北京地鐵1號線,並發現貫通誤差,排除運營障礙。他力挺中國高鐵建設,曾有一句名言令無數國人為之自豪:希望有一天,其他國家的人一提到手錶就想到瑞士;提到高鐵,就會想到中國。
  • 緬懷王夢恕院士:中國高鐵有今天少不了他的貢獻—新聞—科學網
    去年9月,王夢恕曾因腦出血住院治療。 王夢恕生於1938年12月24日,於199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他數十載耕耘鐵路工程科技領域,為促進我國隧道建設技術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王夢恕最廣為人知的稱號是「高鐵院士」。此外,他還被記者親切地稱為「中國鐵路代言人」。這位以愛說真話著稱的科學家,多年來奔走在許多城市的地鐵、隧道論證會間,頻頻發表自己的看法。
  • 國人有望乘高鐵兩天到美國王夢恕揭秘中國高泛亞高鐵下月
    歐亞高鐵  線路:從倫敦出發,經巴黎、柏林、華沙、基輔,過莫斯科後分成兩支,一支入哈薩克斯坦,另一支遙指遠東的哈巴羅夫斯克,之後進入中國境內的滿洲裡。  進程:國內段已經開工,境外線路仍在談判。
  •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不能因貧困放棄高鐵
    本報訊(記者裴曉蘭)昨天,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不能因為貧困就不發展高鐵。他認為,關鍵問題是要提高民眾的生活水平。 王夢恕曾多次參與鐵道部高鐵項目的規劃,是高鐵領域專家。他認為,中國要富強,必須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要捨得在鐵路等交通設施上投入。
  • 王夢恕為什麼只給溫州動車事故調查報告打60分
    而這個速度,屬於中國人。曾經落後世界潮流30年的中國鐵路裝備製造業,正在以「中國速度」,震撼著整個世界。10年前,2008年8月1日,我國第一條設計時速350公裡的高速鐵路京津城際鐵路開通運營。10年後,中國高鐵裡程達到2.5萬公裡,成為世界上高鐵裡程最長、運輸密度最高、成網運營場景最複雜的國家。
  • 「高鐵院士」王夢恕去世 生前接受專訪稱:高鐵提速不具備技術條件
    王夢恕是我國著名隧道及地下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因主持和參與了中國高鐵的研發建設工作而被譽為「高鐵院士」。去年9月,王夢恕曾經因腦出血住院治療。   2016年6月9日,本刊曾就當時熱議的高鐵提速問題對王夢恕進行過專訪。時至今日,記者依然清晰地記得當時採訪時的每一個細節,王院士雖已年逾古稀,但與記者溝通親近又自然,很坦誠,沒架子。
  • 「高鐵院士」王夢恕逝世 屢次直言鐵路體制某些弊端
    2017年3月23日,河南洛陽,隧道及地下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圖/視覺中國  王夢恕  籍貫:河南溫縣  終年:81歲  生前身份:著名隧道及地下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生前住址:北京  9月20日,著名隧道及地下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逝世,享年81歲。
  • 「高鐵院士」王夢恕的冷與熱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2017年3月23日,河南洛陽,隧道及地下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圖/視覺中國  王夢恕  籍貫:河南溫縣  終年:81歲  生前身份:著名隧道及地下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生前住址:北京  9月20日,著名隧道及地下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逝世,享年81歲。
  • 王夢恕談中國高鐵"夢":布局全球 國內應促推8小時高鐵圈
    人民網北京9月3日電 (鄧志慧、黃玉琦、譚琳)近日,科技部科技人才中心與人民網強國論壇舉行「科技強國論壇」之院士專家領軍人才系列談第四場活動,本期邀請的嘉賓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鐵股份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北京交通大學隧道中心主任王夢恕。
  • ...我看新中國成立70周年新成就」——聽聽全國婦聯離退休幹部怎麼說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全國婦聯建會70周年。作為與新中國共同成長的一代,全國婦聯的離退休幹部們親身參與了祖國的建設和改革開放,感受到了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的巨大發展變化,是中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親歷者和見證者。
  • 王夢恕的一句話曾令國人為之自豪 選人標準「不要說假話」
    9月20日下午,被稱為「高鐵院士」的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因病去世,享年80歲。一年前,他因腦出血住院治療。王夢恕曾以27歲的年齡參與修建新中國第一條地鐵——北京地鐵1號線,並發現貫通誤差,排除運營障礙。
  • 「高鐵院士」王夢恕去世:他改變了中國百年隧道設計施工方法
    王夢恕9月20日下午,中國著名隧道及地下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因病去世,享年80歲。據中國工程院公示的院士百科顯示,王夢恕為中國鐵路工程總公司高級工程師、副總工程師,中國中鐵隧道集團副總工程師,北京交通大學隧道及地下工程試驗研究中心主任、博導、教授。
  • 王夢恕:墨家風範國家工程師
    證券時報記者2014年約他採訪高鐵願景,在他位於北京交通大學的辦公室兩個小時,深感他有獨立人格、家國情懷。有媒體報導,他有時去北京交通大學,先坐地鐵到西直門地鐵站,再花5塊錢坐「黑三輪」,修建北京地鐵線就有他的功勞。
  • 「高鐵院士」王夢恕去世,享年80歲
    新京報快訊(記者裴劍飛)今天(9月20日)下午,新京報記者從王夢恕院士家人處獲悉,「高鐵院士」王夢恕先生於今日下午離世,享年80歲。王院士的家人對記者表示,今天下午老人剛走,現在心情太糟糕了,希望過兩天再說。
  • 高鐵院士王夢恕去世 重大工程參與者
    原標題:高鐵院士王夢恕去世重大工程參與者     王夢恕     澎湃新聞記者姚曉嵐   被稱為「高鐵院士」的王夢恕對鐵路的貢獻極多,其開拓了鐵路隧道複合襯砌新型結構領域的理論研究,摸清了結構受力特點、機理,確定了施工要點及工藝;主持並參加大瑤山隧道深孔光面爆破、噴錨支護、監控量測、反饋信息指導施工、周邊鑽孔預注漿等關鍵技術成果的開發、研究和應用,研究實現了大斷面、大型機械化快速施工,改變了中國近百年的隧道設計施工方法,使長大隧道修建技術有了重大突破;主持雙線鐵路隧道不穩定地層信息化施工
  • "高鐵院士"王夢恕告別儀式將於22日在八寶山舉行
    ,「高鐵院士」王夢恕先生於今日下午離世。今天晚上,記者中鐵隧道局集團有限公司獲悉,王夢恕院士的告別儀式定於2018年9月22日(周六)上午10時,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東禮堂舉行。以下為訃告全文:"高鐵院士"王夢恕離世 曾主持高鐵研發9月20日下午,北京時間記者從王夢恕院士之子王磊處獲悉
  • ——國家發改委離退休幹部局「輝煌七十年 共築中國夢」慶祝新中國...
    觀展者駐足欣賞金耀華創作的四幅綺練嵌塑盤彩作品——《居裡夫人》《齊白石》《愛因斯坦》《貝多芬》。「老同志是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親歷者、見證者、推進者和踐行者,他們對新中國成立後取得的巨大成就,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發生的歷史性成就和歷史性變革有著最真切的感受,總感到自己是推動新中國發展的一分子,為新中國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有一種親切感、獲得感、榮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