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歲的老人王夢恕9月20日辭世 ,他一定通過隧道進入天堂,在那裡繼續暢想高鐵遠景,暢想技術改變國人生活,懷抱一腔淳樸熱血繼續愛著這個國家和民族。
80歲的老人王夢恕9月20日辭世 ,他一定通過隧道進入天堂,在那裡繼續暢想高鐵遠景,暢想技術改變國人生活,懷抱一腔淳樸熱血繼續愛著這個國家和民族。
年輕時那個腰裡別著大鐵釘,想到峨眉山習武做著武俠夢的人,最後衝進了中國基建的江湖,以一抵百,決定了好多大型工程的命運。
有人說他是鐵道部利益代言人,是沒有官封的高鐵第一發言人,如果對王夢恕的歷史足夠了解,會發現他涉及公共事務種類繁多,這背後,是傳統的「禮義廉恥」在他身上的滲透,和科學家的身份相比,他更像一位從中原大地走出的儒家思想踐行者。
證券時報記者2014年約他採訪高鐵願景,在他位於北京交通大學的辦公室兩個小時,深感他有獨立人格、家國情懷。有媒體報導,他有時去北京交通大學,先坐地鐵到西直門地鐵站,再花5塊錢坐「黑三輪」,修建北京地鐵線就有他的功勞。
他獲得名聲已久,但依然非常簡樸,是一位久經風霜的北方面孔隨和老人,對媒體而言,這是一個勤奮可敬樂於接觸的老人,他願意分享自己所知的一切,並不因為對方沒有專業知識而態度倨傲輕蔑,和現在流行的專家學者面目全然不同,他一生都是不精英範兒的精英。
2014年兩會,證券時報記者曾旁聽河南代表團開會,他是河南代表團代表,會場裡他一直靜靜的在聽,沒有發言,但會場外媒體看到他時還是習慣圍著他,因為知道必定有收穫,他甚至連高鐵WIFI的話題都願意談論。證券時報記者有一次給他打電話,聽到喘氣聲和呼呼風聲,他70多歲,還在野外一線。
王夢恕和劉志軍都是高鐵促進派,劉志軍落馬之後,他評價劉志軍膽子大,敢承擔風險,對引進高鐵技術和高鐵建設很有貢獻,但他評價也有另一面,劉志軍在任時,鐵路工作人員收入下降,生活困苦,劉志軍敢幹,但是學歷比較低,有些事情違反科學規律。
一方面,王夢恕認為劉志軍恨他,另一方面,當劉志軍想投入500億元引入海外技術引起老專家反對時,又希望王夢恕寫一篇文章支持引進吸收的做法,王夢恕就答應了。引進吸收海外技術是劉志軍的一項成績,中國高鐵獲得跨越式發展。
2011年溫州動車事故,那年有一句話流行開來:不管你們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王夢恕是調查組領導之一,在調查組還沒有結論時,他就對外發布了主要是管理問題的觀點,2011年高鐵事件後,有人評論他沒有太多被訓練過的技巧和外交辭令,卻有著多數新聞發言人沒有的素質——真誠。
不知不覺中,王夢恕開始扮演中國高鐵辯護人的角色,他說了很多鐵路系統官員不能說的話,這種秉性讓他獲得鐵路部門同仁的尊重。
到了2014年前後,因為溫州動車事故導致的輿論對大力發展高鐵的質疑,當時高鐵的發展到了一個關鍵節點。王夢恕在那個關鍵節點發揮了吹鼓手的作用,不辭辛勞地接受各方媒體採訪,為高鐵辯護。
早在高鐵之前,王夢恕就以一位公共知識分子的身份,積極參政議政,他給總理寫信最終去掉了鳥巢頂蓋,還讓五棵松體育館去掉了大屏幕,還促使1700萬噸儲油庫埋到地下。
對南水北調等重大工程,他都有自己的看法,比如希望埋到地下,以保持水質節省耕地,他還反對國家大劇院的設計,他認為城市建築超過200米都不合適,不喜歡央視大褲衩,認為建築結構不合理,樣子也醜。他還是高架磁懸浮交通的堅定反對者。
雖然參與修建中國第一條地鐵,也鼓勵城市修建地鐵,但並不是無條件鼓勵,曾經工作過的洛陽要做地鐵,他沒給面子去支持,覺得不需要。
因為覺得機器打字冷冰冰,手寫更有生命力,他給高層寫信都是手寫。
王夢恕直言敢說,一些觀點和主流意見很不一致,比如他反對拆分鐵道部,當時在全國人大會議上投票,有八十多票反對,王夢恕就投了其中一票。他認為鐵道部協調資源的能力比一家公司要強。
這一點和市場派的看法很不同,市場派認為政企要分開,歷史上石油部早就改制了,鐵路本身就應該像一家公司一樣運營。王夢恕參加工作時,就是鐵道部體制內的一員,他更習慣鐵道部,習慣國家部委帶來的強大能力,他對企業的能力有警惕,認為高鐵投資一度下滑,就是因為鐵道部改制成為鐵總公司後側重考慮經濟利益。
王夢恕很反感金錢原則,有人請他去,他說自己是鐵道部隧道工程局培養的,不能離開,要講仁義。有人請他做項目顧問,很多知識分子都靠這個創收,但他覺得給錢是在「整我」,他覺得國家掏錢培養學生,學生才會有更多感恩和報國的情懷。
王夢恕在屈辱中度過童年時光,深切希望國家強大,因為日本侵華,王夢恕跟著父親四處漂泊,最終落在陝西寶雞,父親做了鐵路檢票員,後來又做了站長,這也影響了王夢恕以後的人生。
年輕時代的王夢恕是個武俠迷,腰間別著一尺多長、磨得鋥亮鋒利的釘子。母親為照顧四個孩子導致精神不穩在外受欺負,他希望武力強大保護家人。中學裡一位許姓老師臨終前給他寫信,希望他改變個性,不要因憤怒幹擾社會,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王夢恕決定不再打架,並於1952年進入天津鐵路工程中專大型建築科,攻讀橋梁、隧道。
王夢恕的一生,受過眾多人物影響,比如詹天佑、茅以升,比如恩師呂學謨和高渠清 。「反右」開始後,呂學謨怕王夢恕因愛打抱不平惹禍上身,專程到唐山規勸,這些真摯情誼,也讓王夢恕以誠待人。
父親在檢查車票的時候就對窮人網開一面。這種對底層百姓友好的情感印在王夢恕的骨子裡,高渠清要求王夢恕回學校讀研究生,可目睹8名工人因塌方慘死,王夢恕覺得不能走:「如果你進了隧道看到施工的『掌子面』就不會叫我回來。」
高渠清告訴他,等學了新技術,工人施工就安全了。高渠清回去讀了研,一直等到大瑤山隧道,新技術終於派上用場,1992年,「大瑤山長大鐵路隧道修建新技術」獲得國家科學進步特等獎。此前一年獲得這個獎項的是「長徵四號甲」運載火箭,1990年獲獎的是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
王夢恕1964年畢業於唐山鐵道學院(後來的西南交通大學),他曾自陳,自己始終將「不給母校丟臉」這句話當成要求自己、師弟及弟子的座右銘。1995年當王夢恕被評選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時,首先把通知寄給了母校。這體現了嚴格要求自己的一面,也體現了個體作為集體一員的榮譽感。這種榮譽感放大了,就是自感對國家的責任,希望國家富強。
王夢恕從一個功成名就的技術專家,走向一個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的公共知識分子,這一點才是他的與眾不同之處。
王夢恕出身於一個耕讀世家,其爺爺王文鬱在宣統三年考入國子監,為孫中山的助手之一,1911年當選眾議院議員。因從馬上跌落中風偏癱不得不回河南老家。王夢恕的父親王崇和是王文鬱第二子,曾因孝敬母親錯過了去法國留學的機會。
王夢恕出生在河南溫縣招賢鄉安樂寨村,這個村子相傳為司馬懿故地,還有「孔門十哲」之一的子夏和西晉史學家馬彪,這個村莊頗為神奇,有2000多口人,有8個人考上北大清華。王夢恕的堂兄王夢奎是著名經濟學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主任王夢奎,兩人和焦作大學教授王夢周一起在村子裡捐建了「兄弟書屋」,村子裡還出了一個河南省副秘書長王夢飛。
這種書香大族多產生在江南,河南自古多災多難,積蓄財富不易,像這種一族產生這麼多人才的情況非常少見。
70年前,王文鬱寫信給王崇和,要他務必送王夢恕讀書:「王家之振興全在夢恕一代,中華之崛起全在夢恕一代。」
王夢恕肩負了太多期許,他倡導中華傳統文化,認為儒家思想概括起來就是忠孝仁義,對國家不忠不孝,這個人就不行,對人要仁義,要厚道。他認為即使對方做了對不起自己的事情,也不用太記在心上。在一次接受採訪時,他說自己積極發聲,就是因為儒家的「禮義廉恥」。
他也引起過非議,有人認為他為隧道工程說了太多話,在太多自己不專業的領域發了太多聲。但這並沒有影響他。他說,從不看網上的評價,「我只按照我的想法說話,誰罵我都不管。我要學習武則天的精神,死的時候就是無字碑,任你評論去。」
這是一個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人,這種橫衝直撞的性格,就是他的力量,帶他穿過重重障礙。他在任何情況下都說真話,雖然不一定對,卻有著質樸的力量。他掌握了現代科技,卻以儒家作為自己行事準繩,入世為民。一輩子醉心技藝,質樸行事,奔波不停,同情底層,又有墨家風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