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腸道微生物療法市場前景廣闊,中國什麼時候會有產品上市?

2021-01-14 生輝SciPhi

合成生物學技術被多國評價為未來的顛覆性技術之一。

CAR-T、基於 AAV 的體內基因療法經過多年的技術更迭和沉澱,已經進入了穩步前進的發展階段。但更多 「大膽」 新療法正在走進資本和市場的視野,紅細胞、外泌體、基因書寫等新方案的應用昭示了合成生物學充滿 「機動性 「的特點。未來,合成生物學會促生多少種新療法的誕生?工程化的細胞改造還有哪些醫療應用場景?它又會顛覆傳統的治療、診斷方案嗎?

在此前結束的 「光明科學城2020 工程生物創新大會暨《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國生命科學創業大賽決賽」 上,中山大學副校長蘭平、華南理工大學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林章凜、一兮生物 CEO 劉振雲、和度生物醫藥 (上海) 有限公司 CEO 向斌、IDG 資本醫療投資團隊執行董事劉羿焜圍繞 「合成改造發起療法革命」 開啟了一場圓桌論壇。

圖丨「合成改造發起療法革命」 圓桌論壇

圓桌論壇主持人林章凜教授首先與嘉賓討論了第一個問題:人類腸道微生物療法未來機會、目前的技術局限、以及突破點是什麼?

圖 | 華南理工大學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林章凜

和度生物醫藥 (上海) 有限公司 CEO 向斌表示,首先要把腸道微生物放到腸道生物學這個大概念下理解,近幾年學術界的發展加深了大家對於腸道生物學的理解。除了消化代謝,腸道生物學還具有很多免疫功能、神經活動等功能,這對於整個人體的健康非常重要。提到療法,腸道微生物或細菌可直接影響腸道功能疾病。比如,前面有嘉賓談到利用菌株、天然產物、基因工程菌來調節此類疾病。

圖 | 和度生物醫藥 (上海) 有限公司 CEO 向斌

「美國這兩年可能會有一個腸道微生物產品上市,您覺得中國什麼時候會有產品上市?」 林章凜問道。

向斌認為中國相關產品上市時間不好確定。2010 年之後美國開始關注,從最開始 FMT(糞菌移植)到細菌菌株組合和天然產物、基因工程菌株都處於發展中。從整個微生物的角度,這個領域其實才剛剛開始,美國現在已經把產品推進 III 期臨床,進度相當不錯。中國比美國晚了至少五年,希望上市產品不要晚太長時間。

一兮生物 CEO 劉振雲認為腸道微生物像半開放式的人體器官,所以像 FMT 這類移植,雖然操作簡單,但仍然會引起很大改變。腸道菌群數量和種類都非常多,不同菌扮演著不同的角色,相互之間的關係也有待進一步查驗。一兩種菌所起作用非常有限,未來菌群組合監管也是一大難題。

圖 | 一兮生物 CEO 劉振雲

中山大學副校長蘭平表示,這是極有市場前景的一個方向,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腸道微生物與眾多疾病相關,包括腸道疾病、神經系統疾病等,甚至與長壽相關;二是其在 FMT、糞菌移植,以及益生菌吃法等方面應用廣泛;三是每種微生物具有不同的靶向性,今後細菌也可以做一些微生物裝飾之類的變化;四是不同來源的微生物可能也需要有效的遞送工具。

他還介紹到,基於此,中山大學專門成立了一個高校微生態大灣區聯盟,該機構專注於微生態和健康研究,正在與深圳市政府建立一個微生物與健康的研究平臺。

「FMT在監管和臨床方面最大的難點是什麼?林章凜追問。

「現在國家在這方面還沒有嚴格的監管,但是需要認識到監管十分重要。每一種疾病都不相同,並不是說進行糞菌移植就能包治百病。」 蘭平這樣說。

圖 | 中山大學副校長蘭平

IDG 資本醫療投資團隊執行董事劉羿焜站在投資人角度分享了其對於腸道微生物前景的看法。在他看來,探討腸道微生物前景需要區分產品,如果是像益生菌等商品,最重要的問題是成本可及性;如果是臨床新藥、新療法,不僅需要解決技術問題,還要考慮監管、臨床療效以及審批。以活菌移植為例,不僅僅需要考慮技術和臨床療效,這是一個系統性的問題,需要考慮一套移植開發體系。

站在投資角度來看,我們通常講監管風險、臨床風險、科學風險、商業風險,一個產業成熟的時候對資方來講很難同時承受所有的風險。一個行業發展到相對成熟階段必須要在這幾個風險裡面有一到兩個相對配套解決方案,這代表一個行業從早期發展到相對成熟的階段。

林章凜緊接著又拋出一個問題,未來 20-30 年在合成生物學、輔助手段、AI等領域 會產生哪些有商業前景或者有臨床應用前景的療法?

「投資就是要看未來 10 年、20 年,我認為科學發展不是線性的,可能隨著工具或者技術的發展出現跳躍式發展。在商業我們可以做一些基本的判斷,比如說我們認為合成生物學是一個可以構成的生態體系。」 劉羿焜這樣說。

他還補充,作為 IDG 基金,合成生物學體系內需要硬體、軟體、平臺去做下一階段的產品,我們會根據這些方面做一些相關布局。未來 20-30 年,腸道微生物、免疫系統、神經系統等療法可能會是 IDG 關注的一大方向。

圖 | IDG 資本醫療投資團隊執行董事劉羿焜

向斌認為,合成生物技術是重要的工具,以後這個工具會在多個領域都會帶來很多機會。我非常期待基於合成生物學的活體療法,比如說基因工程編輯的細菌藥物可以特定調節某些信號通路。

劉振雲則認為合成生物學現在處於初級階段,尤其是在治療方面。目前提到設計各種各樣的基因和元件其實都是非常初步的想法。

蘭平分享了對於合成生物學為臨床研究帶來的一些機遇。

他認為,合成生物學和 AI 和 IT 結合很具有挑戰性,並從以下幾個方面提供了思路:一是通過機器人自動算法計算治療和診斷的治療效果,通過機器深入學習了解未來針對某一種疾病需要如何進行合成生物學的設計和改造;二是合成的生物和晶片連接在一起,生物信息和晶片信息連接結合,甚至在基因層面實現某種信息連接;三是做腸鏡或者膠囊內鏡時,是否可以利用合成微生物完成這些工作,長期觀察腸道變化。

「我們臨床醫生很希望可以和基礎科研人員進行溝通,從不同的方向一起探討,優勢互補,開發出滿足臨床需求的產品。」 蘭平補充道。

接下來,大家針對國內的商業轉化分享了各自的經驗和見解。

向斌表示,我一直從事新藥研發工作,最近 5-10 年中國的新藥研發蓬勃發展。不過新藥研發關鍵在新,需要擁有自己的研發特色。

劉羿焜則從投資案例出發,分享了對於商業化的見解。

「實際上我們有很多案例,比如直接跟大學的教授合作、幫助他們成立公司、轉化技術。在中美兩國同時推進這種模式,總體來說美國的專利轉換、成果轉換意識從老師到高校都是非常成熟,還有龐大且可供選擇的職業經理人可以加入公司,這對於投資人來講是一個比較成熟的打法。」

「在中國無論是高校、科研工作這的產業化經驗、學校的支持和配套以及國家層面對高校的要求、再到市場是否有足夠的經營管理人才、投資人產業化經驗等方面看,中國確實與美國有一些差距。但是,近年來 IDG 在中國已經完成了一些案例,相信以後這種轉化也會越來越受到重視。」

「現階段中國是否更需要機構化創業?」林章凜問道。

劉羿焜認為,需要辯證來看,從是否需要角度來說,中國是需要。但是,中美文化體系方面存在差異,科研型創業者的價值觀不同,不能完全照搬美國 Flagship Pioneering 的模式。

蘭平對此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我們在深圳市想要建一個腸道微生物產業化平臺,然後考查大灣區哪家腸道微生物公司可以成為最好的企業轉化平臺。我們發現很多公司都在做,但是卻找不到一家理想的企業轉化平臺。」

在他看來,提到相關產業化,未來中國在制度方面存在無法逾越的鴻溝。為什麼很多高校老師不願意產業轉化?不是高校老師不願意轉化而是機制無法讓他們積極參與進來,比如說高校一旦做產業轉化就會涉及到國有資產流失等問題。如果這些問題沒有得到解決,高校老師無法真正參與進來。目前國家很重視轉化但是這條轉化路徑還為真正打通,仍然有很多障礙需要掃清。

「在大學裡面,這種產業化情況更是常見,如果和公司合作往往會被別人認為另有所圖。在中國醫院亦是如此,醫院不會和企業合作關係密切,這是國內產業化面臨的一大障礙。我認為國內難以實現產業化的最大問題在於高校、產業界、醫院的分離和割裂。」 蘭平補充道。

「從生物學,特別是合成生物學、工程生物學,還有什麼方面可以跟機械、IT 結合?」林章凜追問道。

蘭平認為,現在其實有很多方面都值得研究,比如說是空腔臟器,口腔、鼻咽部。通過 IT 或者機器人技術把微生物攜帶到目前無法企及到的器官內。

劉羿焜則認為,合成生物學的一大方向就是讓活的東西來生產新東西,其中存在迭代的問題。我覺得會有一類軟體、工程加速迭代過程和周期,然後降低測試成本。

劉振雲覺得每個人的腸道微生物都不相同,而 IT 很擅長實現個性化,比如可以利用可以植入體內的機器人動態監測各種身體表徵;然後就是合成生物的模擬模塊,這會是未來一個重要的平臺技術。

向斌很贊同蘭平校長的觀點,他也指出目前已經展開了很多微生物在腸鏡等檢測方面應用的研究。

關於 「光明科學城2020 工程生物創新大會暨《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國生命科學創業大賽決賽」

2020 年 12 月 19 日 - 20 日,由深圳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深圳市光明區人民政府主辦,中國科學院深圳理工大學(籌)、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深圳合成生物學創新研究院、DeepTech 生輝、深科(深圳)工程生物產業科技有限公司承辦,中國生物工程學會合成生物學專業委員會、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協會合成生物技術分會、深圳市合成生物學協會協辦的 「光明科學城2020 工程生物創新大會暨《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國生命科學創業大賽決賽」 在 「鵬城」 深圳光明區舉辦。

大會具體攬括了 「打開生命科學、工程和產業的魔盒」、「機構化創業之風潮」、「合成生物引領產業應用浪潮」、「高通量技術鑄造合成生物學工廠」 以及 「合成改造發起療法革命」 等十個前沿工程生物技術、產業論壇和圓桌討論環節。生命科學領域特別是合成生物學領域的頂級科學家、商業領袖及資本方匯聚一堂深度探討了合成生物技術和產業的發展現狀以及合成生物學正在或即將為人類商業與社會帶來的重要影響。

相關焦點

  • 人類腸道微生物療法市場前景廣闊,中國什麼時候會有產品上市?|生輝...
    圖丨「合成改造發起療法革命」 圓桌論壇  圓桌論壇主持人林章凜教授首先與嘉賓討論了第一個問題:人類腸道微生物療法未來機會、目前的技術局限、以及突破點是什麼?  圖 | 和度生物醫藥 (上海) 有限公司 CEO 向斌  「美國這兩年可能會有一個腸道微生物產品上市,您覺得中國什麼時候會有產品上市?」 林章凜問道。
  • 腸道裡的醫學未來:利用腸道菌群的治療前景
    頂尖學術期刊《科學》近期發表的一篇綜述文章,總結了目前來看富有治療前景的三種腸道微生物調控策略。在這篇文章中,我們與大家分享其中的要點。這種治療手段指的是,將健康人糞便中的功能菌群移植到患者胃腸道,重建具有正常功能的腸道菌群。 這其實不是一個新概念。早在公元前4世紀,中國醫書中就有使用糞便製劑治療胃腸道疾病的記錄 。
  • 藥物是否有療效,腸道微生物有發言權!
    出品:科普中國製作:任虹 (北京工商大學)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人生病時,吃藥就是我們緩解與治療病痛最常選擇的手段。但有時我們會發現,對別人有效的藥物對自己似乎沒有什麼療效。醫生常常會這樣解釋:「每個人的個體情況不同,藥物療效會有差別」。那麼,個體情況不同究竟是指什麼?到底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 腸道微生物與癌症的關係,超出你想像
    到三歲時,複雜的腸道微生物環境就已經建立並且穩定了。但是在整個生命中它都會被改變,最關鍵的影響因素是飲食和抗生素,比如膳食纖維會有利於腸道益生菌的生長,而抗生素則會破壞腸道菌群的生態穩定,引發疾病。 腸道微生物與免疫的關係 腸道與免疫的關係千絲萬縷。
  • 腸道微生物與健康
    研究者們從腸道微生物方面找到了支持這一說法的新證據:飲食可以改變腸道中的微生物群,而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腸道微生物與各種疾病的聯繫緊密。那是不是意味著我們可以通過操縱這些微生物群,來治療某些疾病。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在一天之內,飲食可以改變腸道中的微生物群——特別是那些耐受膽汁的微生物,也會改變腸道細菌所表達的的基因類型。
  • 秦楠:微生物組學的產業前景
    NGS技術發展的十餘年來,多種測序原理的產品不斷在市場上出現,測序讀長不斷加長、通量不斷提升、時間不斷縮短、測序成本不斷下降,大量物種基因組序列被破譯。人體內存在著數以萬億計的微生物,遠高於人體細胞的數目,這些微生物對人體健康不可或缺。
  • 中國第二個CAR-T療法遞交上市申請 細胞療法或成主流?
    中國兩款CAR-T產品申請上市藥明巨諾旗下的瑞基侖賽注射液(研發代號:JWCAR029)是在美國巨諾公司JCAR017的基礎上,由藥明巨諾自主開發的CAR-T產品,於2017年12月通過明聚生物遞交IND申請(新藥臨床試驗申請),開展針對復發難治淋巴瘤和白血病治療的臨床研究,2018年1月獲得受理。
  • 徵服癌症的終極療法,我國首款CAR-T產品上市在即!
    據報導,復星醫藥旗下復星凱特CAR-T產品益基利侖賽注射液(代號FKC876,抗人CD19 CAR-T細胞注射液)目前已完成三合一審評,有望成為國內首款上市CAR-T療法。
  • Cell重磅:基於微生物的 IBD 臨床療法新機會
    1 微生物群在IBD中扮演的多種角色 關於人類腸道微生物在IBD中扮演的角色,已有大量相對早期和細緻的研究。這些基因座解釋了8%-13%的疾病易感性風險方差,它們強調了在遺傳易感宿主中,驅動病理學的非遺傳修飾物(如腸道微生物)的重要性。 人類微生物組計劃已對疾病活躍期的IBD患者,腸道微生物群明顯較少、代謝物池的多樣性降低等明顯菌群失調的特徵進行了細緻描述。
  • 肺癌最新研究進展,與腸肺微生物息息相關|微生物群|腸道菌群|肺癌|...
    肺裡面藏有多種微生物。肺微生物群由細菌,真菌和病毒組成,這些細菌是由吸入黏膜分泌物,鼻咽,口咽和環境空氣交換而產生的。和腸道、皮膚等微生物組不同。更有可能的是,肺微生物群可能在維持身體穩定性和促進癌症方面發揮雙重作用。07微生物對肺癌的治療作用當前,肺癌的傳統療法可分為手術切除,放射療法,化學療法和免疫療法。 即使是現在,在診斷時(III / IV期),仍有近75%的肺癌患者已進入晚期。
  • Cell:深刻反思腸道菌群與人類疾病研究,是時候將微生物組研究拉回...
    此外,某些微生物組成分可能會保護或減輕疾病,但是它們的影響可能只是個例,可能不是直接發生的,它們更可能使宿主容易患病。因此,因果關係很少是簡單的,而是相當複雜的,多維的,並且是由微生物群落內部的協同相互作用驅動的。 有沒有什麼有力的實驗證據能證明腸道菌群的作用呢?
  • 腸道微生物對睡眠調節中的影響
    該研究的主要作者,柳澤正史教授說:「我們發現微生物的消耗消除了腸道中的血清素,我們知道大腦中的血清素水平會影響睡眠-覺醒周期。」 「因此,通過改變飲食來改變腸道中的哪些微生物有可能幫助那些睡眠困難的人。」這項新的研究建立在先前工作的堅實基礎上,該工作建立了認知和大腦發育要素與腸道微生物健康和新陳代謝之間的緊密聯繫。該研究發表在《科學報告》上。
  • T4、T5市場前景廣闊
    目前生產T4、T5支架系列產品的企業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僅中山古鎮就有100多家,如現代、風採、施都耐、歐日、佳通、良暉等;廣州有三雄·極光;惠州有TCL照明和雷士照明等;深圳有業電、三浦等。長三角地區也有部分T4、T5支架製造商,如施諾照明、康華燈管、史福特照明等。古鎮T4、T5支架企業規模普遍較小,主攻民用燈具市場,銷售網絡有待進一步拓展。三雄·極光、TCL照明等則主攻工程照明領域。
  • 生物晶片行業應用前景廣闊 5股前途無量
    AR行業將迎來全面爆發 龍頭股一覽  =====閱讀全文=====  至誠網(www.zhicheng.com)7月15日訊  器官晶片技術再獲突破 醫學科研應用前景廣闊雖然此前已有集合肝臟、肺和一部分腸道的生物晶片,但此次展出的系統首次連接了7個主要器官晶片,實現高度模擬人體生理機能的功能。  單個器官晶片的製作技術和微型集成電路晶片製作技術類似,但額外添加了多孔型隔膜和營養液,使晶片能模仿人類血液流動和細胞生長。
  • 人類腸道微生物分離群資料庫建立
    人類腸道微生物分離群資料庫建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9/3 12:27:42 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的布羅德研究所E. J. Alm和R. J.
  • 腸道微生物與免疫治療的神之匯合 有望大幅提升免疫治療效果
    雖然人類對癌症的記錄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00年,但直到17世紀,還有科學家認為,癌症是一種「毒」,而且具有傳染性[1],與我們目前對癌症的「科學認知」相差了十萬八千裡。隨著人均壽命的延長和生活方式的變化,近年來,癌症的發病人數不斷增加,成為了第二大死亡原因,也催生出了一些新型癌症療法,例如免疫治療。
  • 中國幹細胞療法行業現狀研究分析及市場前景預測報告(2020年)
    中國幹細胞療法行業現狀研究分析及市場前景預測報告(2020年)是對幹細胞療法行業進行全面的闡述和論證,對研究過程中所獲取的資料進行全面系統的整理和分析,通過圖表、統計結果及文獻資料,或以縱向的發展過程,或橫向類別分析提出論點、分析論據,進行論證。
  • 「生命之糖」海藻糖市場前景廣闊
    「生命之糖」海藻糖市場前景廣闊 來源:人民網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5-07-09   今日/總瀏覽:1/4348
  • 腸道微生物助力CD47抑制劑對抗腫瘤
    儘管靶向CD47的阻斷藥物展現出蓬勃的發展前景,但有效性和個體差異尚待商榷。近日,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的Xinyang Fut團隊在《實驗醫學雜誌》JEM上發表重要結果,發現腸道中的細菌能在腫瘤中蓄積;使用雙歧桿菌輔助治療,可能有效提高CD47免疫療法的療效。
  • 「遇事不決,量子力學;機制難尋,腸道菌群」是調侃還是真有這回事?
    大腦是最新的領域,但與腸道有著古老的聯繫。例如,古希臘人認為,當消化道產生過多的黑膽汁時,就會出現精神障礙。早在發現微生物之前,一些哲學家和醫生就認為大腦和腸道是塑造人類行為的夥伴。  5月8日,Elizabeth Pennisi在Science撰寫了一篇採訪Holobiome公司(世界上最大的人類腸道微生物集合之一)有關腸道菌群對未來治療,尤其是腦部疾病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