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事萬物的成長~演化

2020-12-06 江蘇劉志祥

日前,第九屆中國電影導演協會2017年度表彰大會在京舉行。眾多老中青名導齊聚一堂;其中徐崢導演的三分鐘演講《新導演的門檻》引起大家的關注。

他說,現在做導演的門檻太低了,說相聲的(郭德綱《祖宗十九代》)、做小品的(高曉攀《兄弟,別鬧!》)、演而優的(吳京《戰狼》),都能來導;但轉型歷來有之,張藝謀、張黎是攝影師,馮小剛是美術師,王家衛是編劇。

雖然做導演看似沒什麼門檻,但真正的門檻在做導演的人的心裡。門檻是對電影藝術的認知、對好電影的共識以及對電影這門藝術的尊重。

有時想想還真是,所有的「舞臺」都一樣,有能力的都可以上去表演一番;這是一個體驗、切磋、碰撞的公共「場所」,你與「觀眾」撞出火花,得到大家認可了,便會被保留、傳承下來。而且這個「舞臺」歡迎「雜交」、創新,歡迎更強的力量,就像唱歌也會融入戲劇、說唱;相聲與小品融合……

這使我想起最近聽的一本書《盲眼鐘錶匠》(英國著名生物學家道金斯作品),它說人類進化史實際上是個演化史,不是有目的進化,是無目的性演化出來的;就象「鐘錶」是件高密儀器,但這件是「盲人」隨意製造出來的;這個「盲人」在人類叫自然選擇,又叫累積選擇

怎麼理解呢?假設說讓猴子打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猴子由人製造。我們先讓計算機生產出1000隻,然後訓練它們;其中打得最好的,我們把它的基因提取出來,再生產出1000隻;如此循環,猴子很快就能打出十四行詩了。

就象蝙蝠,為什麼耳朵聽力好?主要是因為 生物之間的競爭,耳朵好的不斷淘汰耳朵不好的,通過一代一代微小變異積累,最終形成「雷達」耳朵。

又比如說,人類的眼睛很複雜,包括晶狀體、視網膜、視神經等等,但不可能是一次性進化出來的,那如果只有一半零件的眼睛,或者只有百分之三功能的眼睛有用嗎?

真實情況是:它們都有用。從完全沒眼睛到我們現在結構複雜的眼睛,每一步演化都能帶來好處。即使嚴重弱視,模糊的視力總比沒有視力好。

書中還介紹了硬骨魚的例子,因為生存環境對視力的要求越來越高,才一點點進化出各種眼睛零件來;又因為總需側躺,一隻眼睛總被壓著看不見,最後進化成半張臉上沒眼睛半張臉上有眼睛的怪物。

沒有哪種生物的器官進化,是一次就完全到位的,大家都是根據手頭的東西湊活著用,只要稍微比原來強就行;但每一步微小的改變都能帶來好處,少幾個零件的眼睛也比沒有眼睛好,模模糊糊的眼睛也比完全沒有強。就這樣一步一步生物從原始的、簡單的結構進化出了各種複雜的器官與功能。

生物就是這樣演化的。

有時我會想,萬事萬物的成長何嘗不是這樣「演化」而來,有時又哪有方向;都是為了各自更好的「生存」、更好的生活。就象人生病,身體內也有「正義力量」與「邪惡勢力」的互相爭鬥,但具體向哪個方向演化,有時也沒有定數。

萬事萬物的成長,真的,更符合「演化」的規律。

20180424

相關焦點

  • 萬事萬物都是能量
    走心靈成長的路,是一條美麗的路徑,走得越久,你就會慢慢發現身邊會有變化:比如不再吻合你頻率的人事物,會慢慢被更替,有些朋友會被新朋友取代,甚至伴侶關係也會發生變化。如果大家對「萬事萬物都是能量」這個觀點已經認同的話,那其實在找工作,找伴侶,招聘人才方面就能有所識別了,共頻才能共振,儘可能地去找到和你目前能量場匹配的或能量稍高的人和事物,太高的,人家可能沒有時間理你的哈。
  • 演化路上的分岔口
    每一個物種的演化都是一個漫長而複雜的過程,途中會經過許多分岔的路口,誰也不知道下個路口會遇到什麼。就這樣,眾多岔路口中,在其中一條不起眼的小路上走來了現在的人類。相信這些物種在其演化過程中也曾迷茫或彷徨過,但進化本身就是一場負重的狂奔,需要不停地在每一個岔路口做出選擇。而每一個選擇,都將通往另一條截然不同的命運之路。我們今天就來說說「這棵樹上」有意思的岔路口。
  • 熵的本質與宇宙生命創造演化
    顯然,在弄清楚自然的宇宙生命系統和熱力系統演化過程的普遍規律和機制的基礎上,重建熵的概念已經勢在必行。這個問題的解決,將是當代世界科學前沿的重大原始創新突破。 從宇宙生命系統和熱力系統的演化過程規律看熵問題的本質 從自組織、自成長的「增勢」過程到自衰落、自死亡的「熵增」演化過程。
  • 外露的睪丸,是人類最嚴重的演化失誤?
    我們當然可以用精子喜歡在稍低的溫度中成長來解釋。但這是真正的原因嗎?撰文 | Nathan H. Lents翻譯 | 戴晨審校 | 吳非演化是一個持續進行的過程,所以不難理解,人體的一些特徵遠未達最佳狀態。而在這些特徵中最明顯也是最難解釋的,就是長在外部的睪丸。從演化的立場來說,睪丸畢竟是男性最重要的東西。
  • 地球科普|地球演化:三個階段
    地球演化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地球圈層形成時期,其時限大致距今4600至4200Ma。地球形成之初是一個由熾熱液體物質(主要為巖漿)組成的熾熱的球。顯生宙延續的時間相對短暫,但這一時期生物及其繁盛,地質演化十分迅速,地質作用豐富多彩,加之地質體遍布全球各地,廣泛保存。
  • 從恆星演化來認識宇宙演化
    從恆星演化認識宇宙演化局限於現象域的現代物理學不可能認識到宇宙演化真實的物理。宇宙的演化無疑是元子場作為恆星演化場以六種基本作用力主宰了恆星的演化,而且遵守宇宙質量、能量分別守恆的整個宇宙的演化運動,現代望遠鏡技術依據能夠看到恆星在超流體元子壓力場中的演化運動,形成了星系渦旋、螺旋、棒旋、橢圓、蟹狀等等超流體壓力場中的流體力學的景觀;證明了宇宙是在超流體元子壓力場中演化的!
  • 演化增長:特徵及其解釋機制
    當然,在經濟演化增長過程中也可能存在均衡,但它僅是演化過程中的一個駐點,而不能成為演化增長的終點,更不是演化增長的起點。正如Foster(2011)強調的,演化增長過程首先是一個非均衡的動態過程,其次才是在此非均衡路徑上可能產生均衡的動態過程。 三是在演化增長過程中,由於各種經濟活動主體之間存在複雜的互動關係,演化增長本質是一個複雜系統的自組織過程。
  • 地球生命演化的驚天之謎!
    地球生命在幾十億演化的歷程裡,經歷了怎樣的坎坷與血淚?經歷了多少次命運的轉折?今天,生命所有的成功與失敗都經由人類基因組計劃一一展現世人面前。真核生物蓬勃發展起來,進入了演化的快車道。錯誤促進演化好了,現在我們可以進入下一個大的演化階段:大約8億年前,真核細胞已經在各種條件的幫助下形成了多細胞,並演化出了體積更大的複雜生物體,例如真菌、海藻,直至各種動植物。
  • 細胞與組織演化動力學前沿研討會成功舉辦
    2020年10月9~11日,細胞與組織演化動力學前沿研討會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順利召開。
  • 順應性反應的演化過程
    所有脊椎動物的遊泳、躺臥、行走或飛行,都是臉朝著地面,這可能就是因為俯臥姿勢提供了對『感覺動作』成長極為重要的前庭輸入。因此,趴著、躺著對於正常的感覺統合發展非常重要。 哺乳動物演化成為更長的腿,動作也更加複雜後,筋肉與關節把更多複雜的本體感受的感覺傳到大腦。
  • 人是從動物演化而來的嗎?怎麼演化的?
    雖然在我們看來,人類已經凌駕於所有的生物之上,但其實人類並不特殊,人類的演化以及遺傳規律和其他生物一模一樣。既然如此,那麼人類究竟是不是從動物演化而來的呢?人類是怎麼出現的?由於植被需要光合作用才能生長,太陽光無法到達地球導致大量植被開始死亡,再加上地球降溫,一些倖存的植被生長速度緩慢,因此對能量需求較大的非鳥類恐龍逐漸滅絕,而鳥類恐龍在演化中逐漸變得體型越來越小,直到後來演化成了鳥類。此時的哺乳動物抓住了時機,等到地球生態逐漸恢復之後,哺乳動物取代恐龍成為了地球的霸主。
  • 人類源流——恆星演化1
    一、恆星演化的概念恆星演化就是一顆恆星誕生、成長成熟到衰老死亡的過程,恆星演化是是十分緩慢的過程。
  •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成長、演化與走向
    他們的成長、分化與走向既是市場化規律的體現,也是制度改革創新的反映。改革開放40年來,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現了巨大的成長,極大地改變了農業要素的投入規模和結構,調動了政府、市場和社會的多種力量,產生了多方面的經濟社會影響,但也存在著諸多問題與挑戰。結合其發展趨勢看,新時代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應緊緊依靠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但在政策上仍需要做相關戰略調整,有針對性地完善其政策支持體系。
  • 昆蟲變態現象的演化
    變態的確是一個奇異的過程,但是那些未經證實的推測卻不能成為變態演化的解釋。通過將化石證據和昆蟲的解剖、發育研究相結合,生物學家已經構建出了一個關於昆蟲變態起源的看似合理的解釋,儘管該理論仍在不斷的修改之中。地球歷史上最早的昆蟲並不會變態;它們從蛋中孵出來時的模樣在本質上就是微縮版的成蟲。
  • 關於演化的疑問
    我的答案是演化,那麼,一想到演化,我總會思緒萬千,因為這是一個令人敬畏的自然現象,從宇宙、太陽系、地球大自然直到我們,無不是演化的結果。與其有好的答案,不如先有個好的問題,下面幾個問題,有誰能解答一下?1、演化到底是隨機的還是一開始就指定的?
  • 關於演化理論的讀書筆記
    總有人說,世間萬物是琢磨不透的,我們可以分析他們的過去,但是總是無法預測他們的未來,這就是演化的魅力。要想徹底了解一件事情,就應該歸本溯源,找到底層的第一性原理,這讓我抓起了達爾文的這本《物種起源》。03 演化是漸變的還是突變的?達爾文創新地提出了演化並無方向,更無所謂先進或落後,但是會通過自然選擇的運作機制。
  • 新ALMA觀測揭示共同演化黑洞的奧秘
    根據一個解釋星系和超大質量黑洞的形成和演化的流行場景,星系中心的輻射——超大質量黑洞的位置——可以顯著影響分子氣體(如CO)和星系的恆星形成活動。圖1:DOG的圖像,WISE1029。左邊和右邊的面板顯示了來自斯隆數字天空測量(SDSS)的光學圖像,以及來自WISE的中紅外圖像。圖像大小為30平方角秒(1角秒為1/3600度)。
  • 恐龍的演化歷史存在多次演化趨同現象
    儘管一些非鳥恐龍的化石表明其可能具有與鳥類相似飛行模式,但是撲翼飛行在鳥類及其近親中的演化過程依然有待研究。研究團隊成員、論文共同第一作者裴睿副研究員介紹,中生代小型獸腳類恐龍的演化歷史存在多次演化趨同現象,造成了其系統發育分析結果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作為探索演化問題的框架,系統發育的不確定性限制了對鳥類飛行起源等形態功能的演化歷史的精確分析。
  • 演化的機制:到底演化是什麼呢?
    演化就是地球上生命的發展這是一個數十億年前開始的過程, 而且現在仍在繼續。演化告訴我們這些數量龐大而多樣的生命是如何可能發展起來的。它顯示出原生動物是怎樣成為 今日我們所見到的不同物種。這樣看來,演化可以回答我們每次看到 臘腸犬和大丹犬在一起時問的問題:相同的祖先怎會生出如此不同的後代呢?
  • 地幔的演化可以控制地球大氣層的演化,甚至可以控制生命的演化
    「數據表明,地幔的演化可以控制地球大氣層的演化,甚至可以控制生命的演化。」多細胞生命需要集中的氧氣供應,因此氧氣的積累是地球上吸氧生命發展的關鍵。卡多亞說:「 如本研究表明,如果地幔的變化控制了大氣中的氧氣,那麼地幔最終可能會設定生命進化的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