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目前所依賴的能源主要是石油,但石油是不可再生資源,早晚有一天會消耗殆盡。為了解決這一難題,科學家們把目光放到了太陽身上。
據了解,太陽每秒釋放的能量,相當於920億兆噸爆炸釋放的能量。但是實際上,太陽所釋放的能量只有極小部分到達了地球。從某些方面來說這是一件好事,如果所有能量一下子擊中地球,所有生物將會蒸發。
太陽能以不同的方式為地球上的萬物提供能量,如果我們能利用所有潛在的能量豈不是很酷?但這顯然是一件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的事情,目前已知的方法裡比較具有可行性的,可能是在澳大利亞內陸覆蓋太陽能電池板,另一個想法是戴森球。
戴森球是一個蛋殼包圍像太陽一樣的恆星,來吸收恆星釋放的能量,這樣它所吸收的能量就可以在以後用於任何事情上。
問題不僅僅是在整個太陽系中,沒有足夠大的卵殼包圍太陽,而且由於重力的作用,當天體圍繞一個物體時,是有很大的機率會發生碰撞,而且目前沒有任何東西可以避免它和太陽相碰撞,這將是銀河系的大災難我想這可能是最主要的原因。
但有一個方案可以幫助我們解決未來的資源危機,目前有人提出把一些能量收集器放在圍繞太陽的軌道上,形成一個戴森環,用來吸收太陽能。這將能有效的吸收太陽所釋放的能量,從而加以利用。
這和我們目前許多繞地球運行的衛星軌道不完全相同,這些戴森衛星將配備巨型能量收集器,類似於太陽能電池板。但隨著科技的發展已經製造出紅外線收集器,因為有超過90%的太陽能是以可見光或紅外光的形式存在,未來我們將擁有這項收集技術。有效的吸收大量的太陽能,這並不荒謬。
還有建議在太陽周圍建多個戴森環,形成一個籠子或一個戴森衛星群。或者使用叫做太陽帆的裝置,這種裝置非常薄且反光,而且它們被太陽輻射排斥的同時也被太陽的引力吸引,從而保持穩定。
太陽帆實際上已經應用於其他程序,但仍有很大障礙要克服。先不考慮將所有能量集中到地球,實際上收集建材也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大多數人提出把機器人送到水星去挖掘像鐵一樣有用的原料用於製造能量收集器。從而提供更多能量用於戴森結構的發展,顯然實現這些還需要很長時間,但是希望建造越來越多的戴森收集器的生產量以指數形式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