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中常見的天體就是小行星和隕石,比它高一級的是星球。星球又可以分成多種,地球就是行星,太陽則是恆星。恆星的出現,往往能帶動小型星系的出現,太陽系就是在太陽的帶領下成型的。在銀河系中,和太陽系情況一樣的星係數不勝數。從太空望遠鏡發回來的圖像看,在銀河系的中心,還有百萬顆恆星,共同組成了中心區域。
太陽光照射到地球,我們就可以使用太陽能了,這也是最常見的能源利用方式。而能被我們利用的太陽能,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多,太陽光在傳輸到地球的過程中,大部分能量都浪費在了宇宙空間中。要是人類可以大規模採集利用太陽能,就不用再為能源枯竭發愁了。
地球的能源枯竭不是什麼秘密,進入現代社會後,人類對能源的需求量激增。陸地上的能源探查完了,又跑到海洋上的探查。等海洋上的能源用完了,不知道該去何方尋找能源了。這一情況在上世紀就有科學家預料到了,在他看來,人類未來採用的能源應該是太陽能,恆星的能源足夠支撐人類使用上億年。這位科學家名叫戴森,戴森球就是他提出的一種利用恆星能源的裝置。
其實戴森球不止和能源有關,戴森在提出它的時候,還做出了一個假設,戴森球或許是高等文明的採集能源的裝置。按照我們的思維,文明的發展和能源緊密相連,高等文明的發達程度要求它們的能源更加高級,放眼宇宙,沒有什麼能比恆星更適合當能源了。
根據戴森的理論,當戴森球在採集恆星能源時,恆星的光度和能量強度會出現短時間的下降。那我們可不可以從這個特性下手,找到戴森球?
NASA的科學家們早就開始做了,他們也找到了一顆疑似存在戴森球的恆星。在距離地球1300光年外的天鵝座,有顆名叫塔比星的恆星,它便是科學家的懷疑對象。克卜勒望遠鏡在探測系外恆星時,發現塔比星的亮度經常變暗,而且呈現出周期性的規律。
一般來說,恆星的亮度都是穩定的,像塔比星這樣經常變暗的恆星,還真不多見。克卜勒望遠鏡觀察到塔比星發生過一次亮度下降2成的異變,其他恆星都沒有發生過。科學家們試圖用塵埃阻擋的理論來解釋,或許在塔比星的軌道上,存在著一些巨大的物體,它們正好遮蔽了塔比星的亮度。塔比星距離我們1300光年,望遠鏡看見的畫面也不清晰,所以這種解釋存在漏洞,不像是自然原因造成的。
戴森球理論反而契合塔比星的情況,一個巨大的球形物體封鎖了整個塔比星,定期抽取它的能量。能量被外界抽取,恆星的亮度下降也就可以解釋了。
其實不止塔比星一個,在距離地球450光年外的地方,還有一顆疑似存在戴森球的恆星。太空望遠鏡曾經觀察到了它的異變,在短短的24小時內,它的亮度下降了8成,情況比塔比星還奇怪。單純的亮度下降,科學家還能做好心理準備,可當科學家計算它的公轉周期時,又發現了不對勁的地方。
這顆恆星的公轉周期大約是100天,如果它的亮度下降不是因為戴森球,而是自然原因,那它的公轉周期就應該是20天左右。公轉周期的異常,似乎印證了它被戴森球包圍。戴森球帶給我們的衝擊還不止於此,科學家沒有對它的能源轉化利用方式做出詳細說明,可能戴森球會講恆星能源轉化成一種全新的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