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這個問題,相信家裡可能就有幾位有人擔心的人物,認為將食物發黴處切掉後就沒關係,但切除黴菌後的食物真的可以食用 那麼?食物發黴,變質要如何判斷,什麼又是最易受汙染,被忽略的食物,尤其要注意?常為自己,家人下廚料理的你,更是家裡的把關者!若有這樣的迷 思,不妨來認識正確觀念!
食物發黴後,容易忽略的危險!
整理冰箱,櫥櫃食材時,一定遇過隔了停沒吃的食物,發現食物出現絨毛或斑點,這時大多數人轉移食材替換,但如果只有很微小的黴斑,你會怎麼做?也許有人會選擇去掉發黴的地方繼續食用,但只要產生發黴或變化,都可以食用,哪怕只是一點點。
黴菌在滋生的過程,已受黴菌感染的情況下肉眼可明顯觀察,而通常眼睛可直接識別,都已經是相對生長繁殖旺盛的情況,根據食藥署《藥物食品簡訊》的資料,黴菌在23個短暫升高形成肉眼可觀察到的狀況,而7天左右黴菌孢子會會隨風,風或水分,被帶至其他處。
當不小心食用發黴的食物,輕則腸胃略感不適,嚴重則上吐下瀉,食物中毒,身體發炎等,而若長期食用已發黴的食物,恐患肝,腎,腸胃以及細胞等受損與病變,而探討部分肝癌起因,醫學界甚至直指可能與「長期食用發黴食物」相關。
該如何判斷食物發黴了?
食物的保存狀態要定期觀察,尤其以食物發生變化時:
外觀上出現不正常的黑白斑或綠色斑塊
出現黴菌絲
食物體積的改變,如變溼軟,粉碎,可能有問題
味道改變,出現酸苦味,散發怪異氣味(如發現也請避免反覆嗅聞,以免不小心吸入黴菌孢子)
以上可作為基準,當有此徵兆兆可能已受黴菌等汙染,應嚴格避免食用。
導致食物發黴的原因還有這些!你知道嗎?
食物上經常看見的黴菌,如包子,白飯等會出現的「黑黴菌」,水果等則易有「青黴菌」等,而堅果類與穀物類,保存不當常見的「黃麴黴菌」毒素等。造成東西發黴的原因,因為食物存放不當,存放過久而最多,黴菌合適存活在高溫,多溼,陰涼的環境。
未密封完全,接觸空氣與黴菌孢子:未密封緊密時,易與空氣中潛藏的黴菌孢子接觸,如麵包,餅乾,米糧以及堅果,未吃完久放的食物等。
接觸水分等:未食用完的食物,除了室內環境接觸,用過的疊在一起含湯水的湯匙,和沾上過口水,食物殘渣互相的碰觸後,也是細菌,黴菌可能相互作用散播的原因。特別是開封後的罐頭,剩菜等等。
長久擺放:一般冰箱內冷藏溫度約為4到7度C,低溫雖然可以抑制細菌,黴菌滋生,卻無法達到殺菌效果,已受到汙染的食物,當保存溫度不足,或無法制菌,仍可能逐漸發黴。甚至環境中已存在的細菌細菌,若不清潔改善(如冰箱內),狀況則容易一再發生。
黴菌的毒素的影響
尤其的要留意發黴後黴菌的代謝產生毒素,如堅果,玉米雜糧穀物等因黴菌生成的「黃麴毒素」 」,現在已被列為一級致癌物質,長時間補充過量的黃麴毒素,可能會引起肝腎細胞病變,發炎破壞或癌症。而且這種黴菌衍生的毒素經過高溫灼燒(100度以上),仍然無法被完全消除,一定要正確存放。
要注意密封與溫度水分控制管!常溫可擺放的,以乾燥陰涼,通風區域較合適,而需杜絕空氣的食物,應使用密封罐等封緊保存。任何食物都應儘快食用,「先買先食」的作法,記錄採買時間以及牢記有效期限,時常叮嚀的原則都有其預防目的。
說了麼多,趕緊提醒身邊的親友,千萬別擔心浪費,為了自身的健康與吃得安心,當食物狀態有疑慮或出現發黴,就大方,痛快拋棄揮別吧!常有發黴情況,也基本上清潔改善,以免時常讓自己與家人暴露於潛藏危險中喔!動起來,馬上來檢查家中的食物吧!
溫度與環境:高溫陰溼的環境,各式菌種最愛,食藥署也指出,760度C是易使細菌繁殖生長的危險溫度帶。若放在此處的食物常發黴,可別透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