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國》又要來了,看看這個中國最精緻農民帶給你的感動

2020-12-05 一千零一宿

眼前的蘇文,從外表到做派,都透露著股精緻、優雅的氣質。閒來無事,她會在陽光四溢的屋內聽聽古箏,沏壺清茶,將一道道茶藝悠悠的演繹開來。

但更多的時候,優雅的蘇文會出現在室外,戴著草帽,扛著鋤頭,在田間地頭除草除蟲,細心的照料每一種農作物。

看著眼前蘇文專業務農的模樣,小千怎麼都想不到,9年前她竟是一家電信公司的女老闆。

但當她擁有了別人夢寐以求的房子、車子之後,她並沒有感到非常的幸福。內心一直很壓抑的蘇文,決定放棄年薪百萬的富足生活,重新開始一段新的人生。

就在蘇文不知道做什麼事情的時候,她的親人的了胃癌,手術之後,要吃一些抗癌的食品,找來找去,蘇文發現紫薯是個好東西。

但是超市買來的紫薯,不管花多少錢,她總是覺得不放心。於是她想,既然不放心,那就自己來吧。

定了方向之後,蘇文就來到了延慶,這裡有北京最藍的天,有北京周邊最肥沃的土地。租了地,便開始了她的有機生活,就這樣,蘇文成了地地道道的農場主。

為了種植環保綠色無汙染的有機食品,幾乎耗盡了她大半生的積蓄。就在她迷茫的時候,朋友的幫助給了她莫大的支持,通過「打工換食宿」的志願者給她幫了不少忙。

和普通的農場不同,這裡處處鮮花盛開——藿香、桔梗、石竹、鼠尾草、琉璃苣……色彩繽紛,讓人仿佛置身公園之中。

其實農場種植這些花並非為了景觀,而是為了營造一個更趨於自然的生態系統,利用其特殊氣味來減少蟲害。

田間還有三座由廢棄水泥管道改造的創意小屋,「星空」和「麥田」儼然成為了農場的標誌性建築物。

她還把農場劃分成不同的區塊,正式對外開放,吸引著越來越多城裡想要真正親近自然的人。每一個來農場挖紫薯的人,臉上都洋溢著燦爛的笑容。

現在,每天都有絡繹不絕的朋友來農場參觀,有很多人跟蘇文說:「在你的農場裡,我體驗到了小時候才有的生活,嘗到了小時候的味道,如果能看到滿天的繁星就更好了。」

索性,蘇文就把客人留了下來,一起做有機食品,一起看滿天繁星。但是想留宿的人越來越多,農場有些裝不下了……

乾脆做個民宿吧,她正想把有機農業、健康生活的理念傳遞給更多的人呢,可以藉此讓更多都市人走近田園,深度體驗耕讀生活,建立起健康的生活圈。

於是,她就開始在農場附近找尋合適的院落。

當她來到柳溝新區的時候,就被路兩邊的柳樹和鮮花深深的吸引,大片的菊花和柳樹交織在一起,在光影斑駁的綠樹下,就能聞到青草的氣息和花香的味道。

這讓她想起那次難忘的馬來西亞叢林之旅,與大自然親密接觸,住原生態泥房子,吃當地的美食,以全植物飲食為主,完全與大自然融為一體,這就是她夢想中的生活呀。

再往前,穿過一大片艾草、花卉,一片灰瓦白牆的農家小院子出現在她的眼前,淳樸的房主在牆頭外燒炕,見到她來便大聲笑著打招呼,偶爾還能聽到一兩聲狗吠或者公雞打鳴……

就是這裡了!

更何況,蘇文之前就了解到,柳溝村在宋代便是築城防守的要地,也是火盆鍋的發祥地,2008年度還被評為「北京最美鄉村」。而且,這裡距離長城,龍慶峽,百裡山水畫廊,四季花海之類的著名景區都不遠。

說幹就幹,她在農場附近的柳溝新區租下一個普通的農家院,不僅有停車場,也堆滿了金黃色的玉米和整齊的木柴。

開工前,蘇文請來了同樣講究「自然永續」的高級工程師馬春然先生一起進行院落的改造。整個改造過程,蘇文都非常的享受,從裝修第一天起她就住在工地,全程盯著每一個細節。

小院裡大部分材料和家具都是從農場搬過來,門上斑駁的樹瘤、原來的生活痕跡,透過舊物看得清楚的很,這樣的物品是有溫度的,也是充滿了故事的。

耕讀小院是北方標準的三合院,在小院的中庭,他們用玻璃搭建了頂棚,木頭和玻璃的結合,使得四方天地的玲瓏雅致凸顯的淋漓盡致。

白天陽光燦爛,晚上賞月觀星,還能避開冬季的寒冷。不管是誰來了,都想在這裡坐上一段時間,拿一本好書,捧一杯好茶,在這裡度過悠閒而精緻的時光。

剛裝修好,就有朋友過來,結果看了一眼就不想走了,這裡安靜舒適,還有香茶和書的包圍。大家覺得在這樣的屋子裡居住很愜意,找到了修養身心的感覺。

看到朋友這麼喜歡這裡,蘇文非常感動,一下子也就放心了。

進入大堂,推開玻璃門就聞到了茶和艾草的幽香,鋪著藍色桌旗的茶桌在安靜等待來自天涯的朋友。

一大排整整齊齊的書櫃裡,裝滿了蘇文的藏書,一些老物件擦的鋥亮卻也掩不住歲月的滄桑,流水和古琴的美妙樂聲充滿了整個空間!

陽光正好,透過玻璃灑滿書香的小院兒,耕讀生活原是這個樣子啊。

從東到西的4間客房,分別是正心、思微、知行、耕讀,客房裡處處透露著禪意和道修,每間屋裡都有幾件十多年的老家具,靜靜地訴說著自己的故事。

紗制床幔、筆墨紙硯、手繪工藝靠墊……與其說這是一個居住空間,倒不如說是一個超脫於世俗的心靈空間。

當陽光灑進,桌前的小窗便是一輪明月。一張置放茶水的矮桌,兩張草蒲,桌上是隨意的石板做小桌,放著主人淘來的茶具,一杯茶下去,身心清淨。

在這裡,食物是根本。蘇文種了九年地,各種蔬菜瓜果錯落有致地與可食用花卉分布在小院內,一眼望去滿院都是吃的,她把蔬菜種成了花園的樣子!

為了冬天也能產出健康的食材,還特意在小院裡蓋了玻璃房,就連土都是從農場拉來的,每一粒泥土都是養了九年的有機土,足不出戶就能跟著主人在小院兒裡種菜。

一年365天,各種文化活動、美食活動豐富多彩!蘇文很喜歡古人雅致的生活,沒準您哪天來住就能碰到各種雅集,還能和愛笑的蘇文一起動手做一頓有機餐。

喔,對了!別忘了柳溝可是火盆鍋的發祥地,這裡的「豆腐宴」遠近聞名,味道鮮美極了,如果你來的話,千萬不要錯過耕讀小院專門打造的有機豆腐宴。

與茶、書、香、樂、花、道、食相伴是耕讀小院最常見的生活狀態。在這裡半隱的日子,安靜雅致而又健康,每天清晨起來讀書喝茶焚香,就是一天的開始。

蘇文說,在追求有機生活的過程中,她的身體越來越好了,心態也越來也好了。

她經常會跟來這裡的客人,分享她耕讀的生活經驗,講述曾經的故事。她希望可以有更多的年輕人,來這裡體驗最純正、最有魅力的有機生活。

清晨用一杯白茶喚醒身心,食一頓天然無汙染的有機早餐,在院子裡漫步,看看有機蔬菜和花卉慢慢生長,在陽光燦爛的屋內,聽聽古箏,練字聞香……想想都是一件令人神往的事情,而你也可以擁有這樣的生活。

相關焦點

  • 英中時報:《舌尖上的中國》引全球華人共思懷
    ——陳曉卿,《舌尖上的中國》總編導自製黃饃饃出售的陝西綏德農民老黃夫婦。一幕幕習以為常的家常吃食製作情景,發生在離中國一萬公裡以外的小小島國上。常年留英的人們,用最原始的方式,儲存著中國的味道。舌尖的秘密「《舌尖上的中國》雖然不能代表中國飲食在我心中的全部印象,但貼近生活,接近勞動大眾,讓人覺得很親切,更能激發思鄉之情。」
  • 舌尖上的中國英文版2:主食的故事(視頻)
    從南到北,變化萬千的精緻主食,不僅提供了人身體所需要的大部分熱量,更影響了中國人對四季循環的感受,帶給中國人豐饒、健康、充滿情趣的生活。  China has diverse natural, conditions across its land.
  • 「舌尖體」走紅 你所不知道的《舌尖上的中國》
    這個博客名為「舌尖上的中國播出前的日子」,用大量圖片配以文字,記錄了從2011年8月2012年5月央視一套播出前,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拍攝團隊的不完全拍攝記錄。看了博客你才會知道,一幫將鏡頭對準美食的紀錄片工作者,有時在路上只能以方便麵充飢。  北京人張貴春火了。他是第七集《我們的田野》裡的主人公。劇組開拍的第一個場景,拍的就是他在屋頂陽臺上種菜的情景。
  • 《長城》:饕餮舌尖上的中國
    故事的京都為苄梁,大宋王朝在歷史上是遊牧入侵最頻繁的 而電影《長城》的故事,把入侵的主角把遊牧民族換成了饕餮。饕餮在古漢語中為古代惡靈之一,超級能吃,會吃掉整個世界。今天的故事主題就是什麼吃,和什麼不被吃的故事!
  • 最好的大米是什麼——《舌尖上的中國》這樣描述
    作為現代人們生活中的主要主食——米飯如果問一句「中國最好的大米是什麼」?可能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能回答這個問題。「晶瑩剔透,色澤潔白。」「這是中國最好的稻穀。」這些話全都是體現在《舌尖上的中國2》中,對五常大米的描述。俗話說得好,「中國大米看五常,五常大米亂天下。」
  • 陳曉卿「舌尖上的中國」,帶你吃遍潮汕美食,每一樣都垂涎三尺
    舌尖上的潮汕,盤點潮汕必吃10大美食,看看你都吃過哪些?對於吃貨來說,潮汕是一定要去的。我在廣東工作了好幾年,離潮汕還是蠻近的,做個高鐵一個小時就到了。潮汕牛肉丸的傳統製作是選用新鮮的上好牛肉,用指定的捶打工具,放在大砧板上上下用力地把牛肉捶成肉醬。中途再加上食用鹽,味精,魚醬繼續在捶打20分鐘。捶打至肉醬不粘手不掉為止,然後用手抓起肉醬,用手握緊拳擠成肉丸。這製作過程就像一個表演,陳曉卿導演曾經還專門有一集「舌尖上的中國」講的就是潮汕牛肉丸。看過的人都會為裡面的手工製作所驚嘆,感嘆勞動人名的智慧。
  • 曲昌春獨家專欄:舌尖上的中國公益彩票
    中央電視臺足球編輯、資深彩票評論人 曲昌春最近有一部紀錄片特別火,名字叫《舌尖上的中國》,看這個名字就知道《舌尖上的中國》表面說的是美食,其實說的是中國人的日常生活,用美食的角度去向人們展示中國人生活的橫斷面,以美食的名義昭示生活的美好,怪不得我的兩位同事劉建宏(微博 博客)和段暄(微博 博客)都成了這個紀錄片的粉絲,追星自有追星的道理,這一次他們追的是美食中國。
  • 《舌尖上的中國》都推薦的美食,香氣濃鬱,是「主食的靈魂伴侶」
    而眾多野生菌中雲南人最愛吃的,那定是《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都推薦的美味——雞樅菌。據統計,在中國已知食用菌900多種,而在雲南則有800多種,可謂物以稀為貴。由於地形地貌的複雜性,森林類型的多樣性,土壤類型的多樣性和獨特的立體氣候條件,使得雲南野生食用菌資源十分豐富。它的品種多,分布廣,產量大。
  • 舌尖上的中國,你不得不不學的蒿子粑粑做法
    今天小編帶給大家的是上過舌尖上中國的安徽六安蒿子粑粑。心動我們一起行動吧。
  • 【果殼網專訪】陳曉卿,《舌尖上的中國》的藝術與科學
    再過一會,萬眾期待的《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就將在央視開播了。這部讓觀眾不停用紙巾擦口水和眼淚的清新紀錄片的總導演,是果殼網的好朋友,著名紀錄片導演、著名吃貨、央視紀錄頻道項目運營部主任陳曉卿。在《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製作的最後階段,我到陳曉卿老師的辦公室對他進行了一次專訪。採訪時間是上午十點,而陳老師在當天凌晨的五點鐘才走出機房回家休息。
  • 果殼網專訪陳曉卿,《舌尖上的中國》的藝術與科學
    萬眾期待的《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昨日在央視開播了。那位日本教授的一個研究成果非常有意思,他把不同國家普通電視節目和電視紀錄片做了分類研究,定量的分析。比方說,英國當時的數據,單個鏡頭的平均長度是5秒鐘;美國的只有4.5秒;新加坡只有3.6秒。當時中國的數據是6.1秒。什麼茅利塔尼亞啊,這些國家的鏡頭更長。你會突然感覺到觀眾的觀看習慣和影視製作者蒙太奇的水平之間確實有些奇妙的聯繫。到我做《舌尖上的中國》,我的單個鏡頭的平均長度只有2秒鐘。
  • 2013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調查報告出爐 清華北大校友最感動中國
    感動中國11年頒獎,上百位人物和團體獲獎,堪稱「中國的精神脊梁」    自2002年起,中央電視臺「感動中國」年度人物評選活動已連續舉辦11年,全國先後有130多位「給人以力量、給人以鼓舞」的人物和團體榮獲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的稱號;其中,120多名個人和集體獲感動中國人物獎,10多個團體獲感動中國特別獎。
  • 一華獨秀:幽默中國味全在舌尖上
    整個劇情的展開就在那六七個人之間進行,不用說,三個黑衣人代表了正義一方,野獸鮑裡斯則是最邪惡的主兒,一個人足以毀滅地球,黑衣人和這廝展開了鬥智鬥勇。    好在片中有諸多新鮮玩意兒,尤其是那些所謂的中國元素。
  • 《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十年間吃遍美食,告訴你什麼是人間美味
    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也擁有最豐富多元的自然景觀。穿越四季,我們即將看到美味背後人和自然的故事。每當《舌尖上的中國》背景音樂響起,主持人濃厚低沉的嗓音開始念稿,我就不由自主的舔了舔舌頭,防止自己的口水流下來。
  • 「感動中國2019年度人物」揭曉,他們感動了中國!
    獲得「感動中國2019年度人物」的,是一群普通人,他們中有消防員、有學者、有科學家、企業家、退役軍人、盲人推拿師……他們來自五湖四海,在不同的崗位默默耕耘:有人用滿頭白髮換來敦煌容顏永駐有人用生命換來一方富足、平安
  • 《舌尖上的襄陽大頭菜》講好襄陽故事,也就講好了中國故事!
    《舌尖上的襄陽大頭菜》工作照 導演鄭永強表示,用鏡頭講好湖北非物質文化遺產故事,也就講好了精彩的中國故事!要講好襄陽故事,創作好作品,就得趴在襄陽生活土地上,去感受生活!只有深入生活,深入體驗,才能寫出真實完整、充滿溫度、震撼人心的襄陽故事。藝術最忌諱雷同,跳出前人窠必須走進傳統,再掙脫傳統羈絆,脫穎而出,開闢一方屬於自己的新領地!
  • 佛慈故事——佛慈產品在烏克蘭帶給我的感動
    如果我告訴你一粒小小的藥丸在烏克蘭得到了眾多人的崇拜,您相信嗎?
  •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五大農民起義口號,各有千秋,你服哪一句?
    自中國進入封建社會以來,農民起義就沒有斷過。從秦朝建立,到清朝滅亡,幾乎每個朝代都會發生農民起義。農民起義是專制朝廷和民間社會矛盾的反映,說白了根本原因就是四個字——官逼民反。農民起義也是一項技術活,要想成功,首先一個好的口號就是非常重要的。
  • 舌尖上的中國美食!這3種吃過就令人念念不忘,你都吃過哪幾種?
    舌尖上的中國美食!這3種吃過就令人念念不忘,你都吃過哪幾種?我們國家地域遼闊,歷史悠久,有著各種各樣豐富的物產資源。單拿出飲食方面來說,就可以數上個三天三夜。中國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美食,中國人說的最多的話還是民以食為天,舌尖上的中國,每天都會創造著獨特美食,讓我們的味蕾有著獨特的享受。
  • 【遊俠導讀】前端時間,央視的美食類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一經...
    前端時間,央視的美食類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一經播出,即引發了熱議,看來中國的吃貨還真不在少數。這檔節目,主要講的是中國各地的特色美食以及吃法,有吃蟲子的,有吃蚱蜢的,還有吃水蛭的,雖然是有夠奇葩的,但是要跟下面的這些東西來比,還是弱爆了,不信就來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