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航天智能控制技術讓運載火箭「會學習「
隨著重複使用、在軌服務與維護、深空探測等任務需求的進一步明確,我國航天技術的發展將圍繞如何提升太空飛行器的自主性、可靠性展開,具體體現在:1)運載火箭需具備高可靠、低成本、多任務實現等能力:高可靠實現故障能診斷、控制可重構;低成本實現可重複使用以及自主返回功能;多任務實現自主規劃、多任務統籌等功能。
-
包為民:航天智能控制技術讓運載火箭「會學習」
首先,梳理了我國運載火箭「從無到有」、「從有到全」的發展歷程,提出了航天智能技術從太空飛行器的可靠性做起,太空飛行器的可靠性從航天智能控制做起,航天智能控制從「會學習」的火箭做起。圍繞航天智能控制技術如何使運載火箭「會學習」的發展架構,進一步探索了「邊飛邊學」和「終身學習」智能控制技術的理論研究和應用現狀,支撐我國「會學習」運載火箭高可靠、智能化的發展。
-
包為民院士:航天智能控制技術讓運載火箭「會學習」
主要研究方向為航天運載器總體技術、制導與控制技術。 摘要 高可靠和智能化是未來智能太空飛行器的主要特點,本文聚焦太空飛行器高可靠、智能化的發展需求。首先,梳理了我國運載火箭「從無到有」、「從有到全」的發展歷程,提出了航天智能技術從太空飛行器的可靠性做起,太空飛行器的可靠性從航天智能控制做起,航天智能控制從「會學習」的火箭做起。
-
航天智能控制技術讓運載火箭「會學習」『太空科普』
隨著以人工智慧技術為代表的新工業革命快速發展,先進空間國家紛紛在自己的宇航計劃中增大了對智能自主控制技術方面的投入力度,航天控制系統正在逐步走向智能化。通過智能控制技術提高火箭性能,增強火箭主動適應及自主決策能力,利用航天智能控制技術賦能火箭「會學習」,將具有重要理論與工程應用價值。
-
我國正在研製智慧火箭,將提高發射成功率
據微信公眾號「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10月13日消息,近年來,我國運載火箭高密度發射已呈常態化,屢屢成功,但飛行故障甚至飛行失利也偶有發生。對這些案例進行分析後,技術人員發現,如果箭上能夠具備故障診斷和自主飛行的能力,也就是讓火箭有智慧、更聰明,在故障發生時,自主進行稍許調整,飛行結果便能大幅改善,飛行任務將更加可靠。
-
中國智能化運載火箭在路上:積累數據 邊飛邊學習
,即讓我國在役的主要運載火箭初步具備學習能力。其控制系統能夠充分利用全生命周期中所產生的數據,以大數據、智能分析技術等為基礎,實現模型智能修正、模型智能建立、方案與參數智能優化等功能,持續進行自我學習和改進。現役運載火箭中,絕大部分都是一次性使用,每一發火箭在飛行過程中,可以將自己的「學習內容」傳回地面,供後來者借鑑,實現火箭之間的傳遞性學習,讓後續火箭越來越「聰明」,「經驗」越來越豐富。
-
航天專家:中國將打造「會學習」的運載火箭
9月18日,參觀者在拍攝火箭發射模擬場景。當日,「航天放飛中國夢」航天科普展暨中國航天成就展在福建福州舉行。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新華社福州9月20日電(記者秦宏)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北京航天自動控制研究所所長馬衛華17日在福州透露,「十四五」期間,我國將打造「會學習」的運載火箭。馬衛華在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人工智慧賦能航天控制發展」論壇上,發表了題為《讓火箭「會學習」》的演講。
-
聚焦中國航天大會|未來的火箭會學習
臺海網9月18日訊 據福建日報報導 「將智能技術引入航天飛行器設計,進行航天智能自主系統集成創新研究,可以實現航天技術的跨越式乃至顛覆式發展。」當天的論壇聚焦「航天控制+人工智慧」領域技術發展和工程實踐,旨在推動航天智能技術的基礎理論原始創新、核心關鍵技術突破及工程應用推廣,吸引了不少這一領域的權威專家參會。會上,馬衛華院士作《讓火箭會學習》的演講。
-
運載火箭加上人工智慧,中國預計2025年實普及
最近就有報導稱,中國已經將人工智慧運用到了火箭上,並且將很快實現普及。據印度媒體《歐亞時報》10月18日報導稱:中國的主要運載火箭將在2025年初步實現學習能力。而目前中國的航天團隊已經開始著手對中國的在役運載火箭進行改進,向它們普及學習能力,並且預計會在5年內完成。據了解,前段時間,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在航天大會上透露出,「十四五」期間,將會打造「會習」的運載火箭。
-
新一代運載火箭全體亮相 我國探索宇宙的腳步將邁得更遠
這五年,火箭院負責研製的運載火箭持續高密度發射,長徵三號甲系列運載火箭年度發射次數突破14次,由火箭院負責研製的火箭發射次數突破200次,長徵三號甲系列火箭發射次數突破100次。「十三五」期間 新一代運載火箭全體亮相立足未來國際航天發展趨勢,為保持航天運輸系統先進水平,我國規劃了新一代長徵系列運載火箭型譜。
-
中國重型運載火箭計劃2028首飛 運載能力將是長五5倍
關於中國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和長徵九號運載火箭一項是網友關心的話題。近日在京舉辦的太空探索與人類未來主題論壇上,航天部門就透露了我國計劃於2028年實施重型火箭首飛及火星探測採樣返回等任務。期間,還透露了兩型火箭的最新消息。
-
10.21日報:我國研製會學習的運載火箭;首張人類蛋白質草圖
航天科工集團總工藝師符志民在主題報告中介紹,「十四五」時期,航天科工將在構建空間基礎設施的基礎上,著力提升商業航天系統能力,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同步帶動國內數字經濟、智能製造、新材料等戰略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
-
民企逐鹿火箭發射④ | 拔得頭籌又失之交臂,零壹空間:年底還將進行一次智能火箭發射
本次飛行試驗中,零壹空間實現了多項創新之舉——進行了國內首次「減阻杆」、「低成本能源」、「箭上無線通訊」等技術研究,為簡化火箭系統設計、降低研製成本打下了堅實基礎:以箭上無線通訊技術為例,將火箭從「有線網絡」帶入「無線 WIFI」的新時代,該項技術可以減少箭上電氣系統設備 50% 的重量,節約箭上電氣設備 30%的成本,縮短箭上電氣系統 60% 的設計周期。
-
中國欲打造重型運載火箭 運載能力超美下代火箭
新華社北京3月2日電:「運載火箭的能力有多大,航天的舞臺就有多大。更強的進入空間的能力是探測和利用空間的前提與基礎。」全國政協委員、航天科技集團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原黨委書記梁小虹2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
-
長徵系列火箭又添新成員,比胖五還高兩米,未來將成主力運載火箭
目前還不知道這款商業中型液體運載火箭將使用哪種發動機,但它將實現結構減重、效能提升及設計優化,並且採用「智能」健康診斷系統及在線軌跡規劃等新技術,以保障發射任務更加安全可靠。介紹中還稱該火箭將面向國內外商業衛星和有效載荷發射市場,充分繼承成熟技術,採用模塊化、組合化、系列化設計,通過不同數量和型號的通用助推器捆綁組合,形成適應商業發射不同細分市場的系列火箭,將可實現低、中、高不同軌道,不同載荷需求的任務覆蓋,以適應我國內陸和沿海各大發射場的發射條件。所以這款火箭未來可能將成我國航天發射的「主力隊員」,在多種航天發射任務中「挑大梁」。
-
我國第二枚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將在7月2日發射升空
記者1日從國防科工局、國家航天局獲悉,我國第二枚長徵五號運載火箭1日下午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開始加注推進劑,按計劃,火箭將在7月2日發射升空。這是繼2016年11月首飛之後,長徵五號的第二次太空之旅。這次長徵五號上天要幹什麼?和首飛相比有哪些新亮點?未來還有哪些計劃?為什麼「胖五」發射這麼受關注?
-
「智慧火箭」相關技術首獲飛行驗證,我們離智慧火箭還有多遠
「中國航天報」12月27日消息,2035年將是智能運載火箭的時代。通過智能技術賦能,運載火箭將具備感知、學習和環境自主適應能力,滿足高效、可靠、適應複雜任務進出空間需求,成為航天強國建設的堅實基礎之一。目前,我國正在開展「智慧火箭」研製工作,主要技術目標是火箭飛行遇到重大故障後,根據火箭狀態及時對飛行路徑進行智能重規劃,儘可能挽救任務。
-
一周科技隨我探|中國將打造會學習的運載火箭;科學家意外發現人體...
中國將打造會學習的運載火箭 隨著我國深空探測活動的深入開展,運載火箭在發射後,有可能會遇到沒有預測到的環境 這就需要火箭自己「會學習」、自己解決一些問題。作為一枚成熟的火箭,這是很有必要噠。 我國正在研製會學習的運載火箭,目前北京航天自動控制研究所團隊已開始著手對我國在役運載火箭進行改進,力爭在2025年使我國在役主要運載火箭初步具備學習能力。
-
運載火箭產業深度研究報告
以上技術指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人類自主進入太空的能力。而在當前商業航天發展過程中,成本特性以及快速響應特性(發射準備時間)也成為了重要的核心指標,以上各核心指標與運載火箭整機未來發展趨勢也具有不可分割的聯繫,將在 3.4.2 節中詳細分析。
-
中國今年將首次從海上發射運載火箭 技術完全自主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院長李洪3月2日說,我國將於今年首次從海上發射運載火箭。這主要是由於地球靜止軌道恰好處於地球赤道平面以上35800千米的地方。因此從赤道附近實施發射,衛星可直接進入地球靜止軌道,無需耗用燃料進行變軌。同時運載火箭還可以最大限度地藉助地球自轉所帶來的額外推力。這一減(火箭燃料)一加(地球自轉推力)可使火箭的有效載荷增加許多。 現在各航天大國都將自己主要的衛星發射場建在儘可能靠南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