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攻克液態氫保存難題 3年內汽車將「喝」上人造汽油

2020-11-25 中國日報網


科研小組成員史蒂文·弗勒教授表示,「人造汽油」完全可以取代汽油

長期以來,液態氫燃料因其價格低廉、產生熱能大、燃燒產物無汙染等優點備受清潔能源領域的關注,然而如何安全地存儲這種沸點低、體積大、易爆炸的燃料卻是個令人頭疼的難題。據英國《每日郵報》1月29日報導,英國科學家們日前宣布已成功解決液態氫的保存難題,人們有望在三年之內、在不改裝汽車發動機的前提下,直接讓汽車「喝」上這種新燃料。

與節節攀升的國際油價相比,被喻為「人造汽油」的液態氫化物燃料在英國的售價僅為每升19便士(約合人民幣2.8元)。它的燃燒產物是水,碳排放量幾乎為零,因此十分環保。加滿一箱「人造汽油」的汽車可以跑400至500公裡。

在來自英國盧瑟福·阿普爾頓實驗室、牛津大學和倫敦大學學院的科學家們共同努力下,不穩定的氫化物被新型高分子載體材料固定成無數「微珠」(microbeads),使液態氫化物的密度變大、體積縮小,發生爆炸的可能也被大大降低。

科研小組成員史蒂文·弗勒教授表示,「人造汽油」可以應用在目前所有依靠汽油驅動的汽車上,它完全能夠取代汽油為汽車、飛機等運輸工具提供動力,預計首批使用「人造汽油」的汽車明年就能進行行駛測試。

(來源:中國日報網 張品秋 編輯:劉純萍)

相關焦點

  • 「最環保」汽車喝液態空氣就能跑(圖)
    據《新聞晚報》  不使用汽油、不使用電池  英國男子彼得·迪爾曼的伏克斯(又譯沃克斯霍爾)牌新星型轎車與眾不同,發動機既不使用汽油,也不使用電池,而是依靠液態空氣為動力行駛。在他看來,這輛汽車可能是全球「最環保」汽車。
  • 科學網—新型催化劑攻克氫燃料電池汽車應用難題
    本報訊(記者楊保國 通訊員範瓊)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路軍嶺、韋世強、楊金龍等所在的課題組密切合作,研製出一種新型催化劑,攻克了新能源汽車
  • 氫能源汽車成本有望在五年內降低到傳統汽油水平
    根據加州能源委員會近日公布的最新研究[ PDF ],將氫燃料作為汽車能源擁有廣闊的應用前景,預估在未來五年內使用成本將降低到傳統汽油的水平。 這份上周發布的報告詳細介紹了創建可再生氫燃料工廠的發展計劃,並認為未來發展需求和成本值得今天的投資。
  • 竟然1升海水替代300升汽油!中國的人造太陽到底多厲害?
    竟然1升海水能替代三百升汽油!中國的人造太陽到底多厲害?中國的「人造太陽」,是世界上第一個「人造太陽」。中國的「人造太陽」,全稱是「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它可以像太陽一樣發光發熱。根據科學家測算,一升海水含有0.03克氘,產生的聚變能源相當於300升汽油,也相當於把一升海水」變成「三百升汽油。海水中共有超過45萬億噸氘,釋放的能量夠人類使用上億年。
  • 科學網—「液態陽光」將在神州大地普照
    」的由來 今年3月19日,工信部、國家發改委、科技部、生態環境部、交通運輸部、公安部等八部委聯合發布了《關於在部分地區開展甲醇汽車推廣應用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正式將甲醇汽車提到汽車產業和消費市場的層面。
  • 汽車排氣管滴出來的液體,是水還是汽油?如何判定?
    排管位置排出來的究竟是水還是汽油?「汽車概況FLY」給大家嘮嘮!,只是汽車在急加速時,發動機燃油效率非常低,尾氣會難免有一些未完全燃燒的碳化物,形成刺鼻的汽油味,大部分人也就把水當成汽油了。發動機汽油來源於油箱,油箱中的汽油經過油泵提供壓力,最終泵入發動機進油管,在發動機缸體進油管的盡頭會有噴油嘴,發動機噴油嘴是經過特殊處理的,加上發動機缸體內溫度較高,對於缸內直噴的噴油嘴,噴出的燃油都是霧化的氣體,霧化的汽油與空氣結合,在點火系統的作用下,充分點燃,產生的尾氣通過排氣系統排入大氣中。
  • 我科學家研製出新型催化劑 攻克氫燃料電池汽車推廣應用關鍵難題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路軍嶺教授、韋世強教授、楊金龍教授等課題組密切合作,研製出一種新型催化劑,攻克了新能源汽車——氫燃料電池汽車推廣應用的關鍵難題:解除氫燃料電池一氧化碳「中毒休克」危機,延長電池壽命,拓寬電池使用溫度環境,在寒冬也能正常啟動。
  • 英科學家稱:5年內就能讓女性自產「人造精子」
    通常只有男性才會生產精子,然而英國紐卡斯爾大學的科學家卻計劃從女性骨髓中提取幹細胞,培育女性「人造精子」!英國科學家目前已經提出了實驗申請,一旦獲得批准,英國科學家將在兩年內培育出早期階段的女性「人造精子」,並在5年內培育出成熟的女性「人造精子」。5年後,女性在完全不需要男性 參與的情況下,就能獨自繁育後代!
  • 特斯拉馬斯克:「汽油車」的剩餘價值將在未來幾年暴跌
    雷鋒網獲悉,據外媒Electric報導,近日,特斯拉執行長埃隆·馬斯克在推特上警告購車者,他們需要考慮到當下汽車行業向電動汽車的過渡可能導致「未來幾年汽油/柴油汽車的剩餘價值暴跌」的問題。美國東部時間2月10日,推特上一個名為Sam的用戶發文並@了特斯拉馬斯克,稱:「英國將從2035年起禁止銷售新的燃油汽車,之後將會有很多國家效仿。特斯拉已在全球範圍內完全證明了電動汽車的可行性、優越性。當人們知道燃油車的殘值將變得微不足道的時候,2025年之後誰還會去買一輛燃油汽車呢?」
  • 甲醇燃料汽車屬於3.0版本 將在未來扮演重要角色
    劉生全說,汽油裡含有6-12個碳原子,柴油含碳量更多。PM2.5的排放取決於燃料的碳原子數與添加劑,甲醇只有一個碳原子,檢測結果證實了甲醇汽車的排放對於治理霧霾有重大作用。  甲醇燃料汽車在運營上有一定優勢  劉生全說,甲醇汽車在經濟性上有較大優勢。與天然氣汽車相比,在具備一定規模的情況下,一次燃料加注的甲醇汽車行駛裡程要大於天然氣汽車,甲醇汽車運營佔有一定優勢。
  • 5年內讓人復明,港科大的人造眼有啥不一樣?
    2015年是68歲的美國老人艾倫·澤拉德失明的第十個年頭。患上嚴重視網膜色素變性的他,在10年前與妻子結婚時,甚至沒來得及看上一眼自己的新婚妻子。在被植入Argus II的人工視網膜並戴上了整套設備後,艾倫首次看到了妻子的容顏。佩戴了Argus II的艾倫「親愛的,你真美。」
  • 英科學家造人造精子 5年內女性可獨立生子
    骨髓是這樣變成精子的只有男性才會生產精子,然而英國紐卡斯爾大學的科學家卻計劃從女性骨髓中提取幹細胞,培育女性「人造精子」。英國科學家目前已經提出了實驗申請,一旦獲得批准,英國科學家將在5年內培育出成熟的女性「人造精子」。
  • 韓國將建世界上最大液態氫工廠 可為10萬輛汽車提供燃料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韓國紡織和化學企業集團曉星集團宣布,將建造全球最大的液氫工廠,足以為10萬輛汽車提供燃料。曉星將與全球領先的工業氣體供應商林德集團一起,向其合資企業投資3000億韓元(2.453億美元),打造一條涵蓋液氫生產、運輸和再充電等各個環節的價值鏈。曉星和林德於4月28日在韓國首爾麻浦的曉星總部籤署了諒解備忘錄,曉星集團董事長趙賢珠和林德韓國董事長宋白石出席了該備忘錄。
  • 加95號汽油的汽車,可不可以加92號汽油呢?
    簡單來說,1次2次應急使用是沒有問題的,但如果經常加92號汽油,汽車的加速性能與燃油經濟性會降低,嚴重的話會產生爆震,損壞發動機。而且,如果汽車是因為加入不符合規定標號的燃油造成的損害,會導致車輛保修失效的。下面,大眼就簡單說說汽油的這些事,供大家參考。92、95汽油的區別是什麼?
  • 中國繼人造太陽後,再攻克石油中的稀土,美國或將嗅到新能源危機
    最新數據顯示,到2020年10月,中國高鐵總裡程已經突破3萬公裡,佔全球總長度的60%以上,更是全球最賺錢高鐵之一。400公裡,並計劃到2035年,省內城市旅行將不超過一小時,而鄰近的省會城市群則平均控制在3小時內。
  • 人造腎臟離我們還有多遠?1-2年內有望進入人體試驗!
    第一次知道iPS細胞是2012年的諾貝爾獎。它又被稱為iPSC,中文名叫「誘導性多能幹細胞」。是由日本科學家山中伸彌通過病毒載體進行轉錄因子組合而形成的細胞。它和我們之前經常聽到的「造血幹細胞」有些相似,又不完全一樣。
  • 達建文:乙醇汽油不宜在短期內大規模強制推廣
    根據2017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十五部門聯合印發的《關於擴大生物燃料乙醇生產和推廣使用車用乙醇汽油的實施方案》,到2020年,全國範圍內將基本實現車用乙醇汽油全覆蓋。今年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達建文建議,國內乙醇汽油不宜在短期內大規模強制推廣。
  • 奧林帕斯懸紅:攻克數據存儲世界級難題的詩與遠方
    在攻克數據存儲世界級難題上,華為是極為認真和有卓越追求的。 去年底,華為發布了針對數據存儲世界級難題的奧林帕斯懸紅,聚焦實現『自動駕駛的數據全生命周期治理』和構建『每比特極致性價比的數據存儲』,鼓勵全球科研工作者攻克數據基礎設施難題。
  • 期海拾貝——天然原油與人造石油小知識
    頁巖油的成分與原油十分相近,可以製成汽油和柴油,或作為燃料油。通常狹義上的人造石油就是指頁巖油。頁巖油加工的方法與天然石油的煉製過程基本相同,包括精餾、熱裂化、石油焦化、加氫精制等過程。從頁巖油製取輕質油品,是目前人造石油製取合格液體燃料的方法中成本最低的一種。不過目前對於頁巖油氣的開採,還面臨著供水和水汙染等多種難題。
  • 突破電動汽車技術瓶頸:比鋰電更好的動力電池有哪些
    無論是業內人士還是普通消費者,在面對新能源汽車的時候,總會對續航裡程能力有所忌憚,現如今阻礙電動汽車進一步普及的就是電池的技術瓶頸。在新一代顛覆性的電池技術量產之前,恐怕10年內的主流車型都會以鋰離子電池為核心儲能裝置。而另一方面,無數的獨立研究機構、各大主機廠,甚至有石油巨頭都在投入到新一代電池技術的研發競賽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