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尼?胖子更有可能搞出學術不端?

2020-09-09 萊博科研之家

以下文章來源於Retraction ,作者一線

有證據表明,人類的決策受到當前人體能量水平和生理狀態的影響。與肥胖症相關的證據表明,將決策與能量的長期變化聯繫起來的證據很少。



2020年 7 月 22 日,國家研究中心Eugenia Polizzi di Sorrentino團隊在 Scientific Reports 在線發表題為 「Dishonesty is more affected by BMI status than by short-term changes in glucose」 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將肥胖和不誠信直接建立聯繫,引發眾人強烈反響。


Elisabeth M Bik等人對於該文章的質疑(圖源自Pubpeer)


但是,該文章存在不少疑點:


  • 肥胖組與瘦組之間有重要區別。肥胖群體的婦女更多,受教育程度略低,年齡較大。這些因素中的任何一個都可能是不誠實的混雜因素。
  • 每個人都在該測試中作弊(每個人報告的紅色超過預期)。不過,這個肥胖的小組似乎表現得更聰明,他們投出藍色時報告黃色。因此他們做了更多的「小謊言」,而不是更多的「大謊言」。這是不誠實還是情報?使用相同的數據,您還可以得出結論,即BMI高/女性的人比苗條的人更聰明。
  • 受試者是如何招募的?他們被要求報名參加哪種類型的學習?他們都必須禁食,知道自己要吃早餐,但首先必須稱重並進行測試。這可能對肥胖者的情緒影響更大,並且可能無法通過血糖水平來衡量。肥胖者在測試開始時會更生氣嗎?
  • 為什麼報告的性別和學生百分比有標準偏差?
  • 作者是否報告了第二次擲骰子的結果?


報告紅色(€5),黃色(€3)和藍色(€0)結果的受試者比例(圖源自Scientific Reports


該文章的結論及方法受到強烈的質疑,一旦對問題的調查完成並且所有各方都有機會作出全面回應,則可以採取進一步的編輯措施。


編輯回應(圖源自Scientific Reports )


除實驗的設計存在缺陷外,奇葩論文的主要發現似乎與結果自相矛盾,瘦弱和肥胖者在報告的數值中似乎沒有統計學上的顯著差異。該文章有望近期被撤稿。


圖片來源:撤稿觀察網站


參考消息: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20-68291-w#change-history

https://pubpeer.com/publications/341C41AED4E29DBD67D9D3EFE36F66

相關焦點

  • 奇葩論文:胖子更有可能搞出學術不端?幸好該文章很快就會被撤稿
    有證據表明,人類的決策受到當前人體能量水平和生理狀態的影響。與肥胖症相關的證據表明,將決策與能量的長期變化聯繫起來的證據很少。Elisabeth M Bik等人對於該文章的質疑(圖源自Pubpeer)但是,該文章存在不少疑點:肥胖組與瘦組之間有重要區別
  • 知網最新政策,不知道這個你可能就學術不端了
    上面的這個信息,你可能看不大懂,不過沒關係,簡單來說就是——以後千萬別隨便檢測文章,不然就可能學術不端了!知網被請去喝茶以後,開始轉過來整改自己的產品,在學術不端檢測系統上,要求檢測時必須要提供論文題目、作者姓名、作者單位三項基本信息。很多作者可能會說,讓提供就提供唄,也不是見不得人,這有什麼好說的。
  • 知網學術不端檢測系統有哪些版本,都有什麼區別?
    在學術界知網學術不端檢測系統的影響力是最大的,成為了國內幾乎90%的高校和學術機構首選的論文查重檢測系統。與其它論文檢測系統相比,知網學術不端檢測系統的發展是較早的,而且擁有國內最為全面的學術論文資源庫以及技術領先的檢測算法,具有多語種、圖文OCR識別等特點,使得論文檢測的結果更具權威、準確性。
  • 學術抄襲只是學術不端的冰山一角
    為此,本期時評以「學術抄襲為何屢禁不止?」為話題,邀請相關專家展開討論。 學術抄襲從主觀上來看,是利益驅動學術的後續效應。不難發現,中國高校的學者一旦成名,各種榮譽便紛至沓來,行政部門也樂意錦上添花,財富和地位便穩定下來,即使被人發現學術不端,也是「輕舟已過萬重山」,當下所爆料的學術抄襲或不端現象只能說是冰山一角。
  • 學術不端or學術不當?都是紗布惹的禍
    過去的2019,學術界的造假事件頻頻被曝光,很多心理脆弱的科研小白紛紛表示信仰崩潰,學術氛圍空前緊張,紅外都不敢讓師弟代做了…..學術不端的新聞大家已經見怪不怪了,畢竟假的真不了,造假的數據是不可能被重複出來的,而對於一篇發表在學術期刊上的論文來說,實驗結果可重複,是衡量其學術價值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前提,否則無論擁有多麼漂亮的實驗數據,也難逃被撤稿的命運
  • 專訪王小凡:治理學術不端,應重點打擊學術造假
    最後一種學術不端行為便是惡意造假。例如,一些研究成果沒有可重複性,本來不成立,但作者故意編造數據來達到目的。這會誤導學界甚至觸犯法律,假如有些成果被用於臨床醫學領域可能會造成嚴重後果。惡意造假在任何國家都不可能完全制止,也沒有證據表明在基礎研究領域裡惡意造假在中國的比重遠高於其他國家。不過,前兩種情況在中國的基礎科學研究領域均已有所好轉,而惡意造假是需要我們重點應對的。
  • 論文查重須知,學術不端行為主要有哪幾種?
    ,知網的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在做論文查重檢測時發揮了非常大的作用,而且效率很高。當前知網在國內比如學術、科技期刊等使用十分廣泛,有賴於知網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的幫助,能快速查出在學術研究中存在的抄襲、學術造假等不端行為。根據檢測結果,有關的編輯出版部門會根據實際情況給予制止。那麼在初審環節,存在的學術不端行為主要有哪幾種?
  • 學術不端論文檢測選擇知網的理由有哪些
    對於論文寫作的過程中,不少作者為了投機取巧,會做一些學術不端的行為,認為運用軟體也不會檢測出來的。目前,不少論文檢測平臺當中,對於在學術不端方面的行為都可以得到了精準的檢測要求,在其檢測的標準上是越來越高的。
  • 張裕卿之後,打擊學術不端何時能走向必然
    2019年7月,《學術出版規範 期刊學術不端行為界定》以行業標準的形式正式實施,從此學術不端行為有了正式的黑名單,打擊學術不端從此有標準可以依託。很多今天被認為是學術不端的行為,在當時都被普遍視為可以接受的。甚至有一些學術不端行為,例如送文章當彩禮和嫁妝,還被視為學術婚姻的美談。又或者是發表在《冰川凍土》裡那篇稱讚「師娘的優美感」的文章,當時可能也被視為是師生情的正常表達。 有了認定標準,並不代表著合作學者和受指導的同學就會積極揭發學術不端。因為研究等於職業,讀書為了就業的思想仍然大有市場。
  • 科學網—國外防治學術不端行為的措施與借鑑
    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在防治學術不端問題上已經有比較豐富的經驗,本課題希望通過對國外防治學術不端行為的措施進行研究,能從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借鑑。但本課題不討論涉及科學本身的倫理價值問題,只從科學研究的基本準則和管理入手探討如何防治學術不端行為。
  • 教育部明確六類學術不端情形 包括剽竊、抄襲、侵佔他人學術成果
    教育部明確六類學術不端情形,包括剽竊、抄襲、侵佔他人學術成果等。新京報訊 (記者沙璐)日前,教育部頒布《高等學校預防與處理學術不端行為辦法》,明確了六類學術不端情形,包括:剽竊、抄襲、侵佔他人學術成果,篡改他人研究成 果,偽造數據或捏造事實,不當署名,提供虛假學術信息,買賣或代寫論文等。
  • 「科學界奧斯卡」獎官宣;40%三級醫院研究者承認曾有學術不端
    「科學界奧斯卡」獎官宣;40%三級醫院研究者自稱曾有學術不端>2、調研結果:40%中國三級醫院研究人員承認曾有過學術不端行為在這217份問卷中,大約40%的研究人員承認犯有所列的9種學術不端行為中的至少一種,17.51%的受訪者承認犯有捏造、偽造或剽竊中的至少一種。
  • 天津大學解聘一名有學術不端行為的教授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天津11月19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胡春豔)天津大學化工學院今日宣布與該學院存在學術不端行為的張裕卿教授解除聘用關係。  據天津大學化工學院在其官網發布的「情況說明」,學院收到有關張裕卿教授的實名舉報後,立即成立專門調查組,依規開展調查。
  • 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研製成功 將用於論文審查
    由清華大學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電子雜誌社和同方知網公司歷時2年攻關研製的基於全文的「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經1000多家全國各地科技期刊使用表明,該系統的研製成功,開闢了採用技術手段防範學術不端行為的新方法。
  • 院士呼籲立法管制嚴重學術不端
    科研不端不遏制,各類『一流』建設就是空中樓閣」。11月10日,中國科學院學部2020科技倫理研討會在武漢召開,凝聚態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朱邦芬呼籲,國家和相關部門應立法管制嚴重學術不端。區分科研不端和科研不當行為,對於科研不端的個人,真正做到「零容忍」,對於科研不端行為泛濫的單位或期刊,要給以「黃牌」警告以至「紅牌」罰出場。「從根本上遏制科研不端,需要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回歸科研的本原。」「近幾十年來,尤其是進入本世紀以來,我國在科學研究方面的投入迅速增加,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呈現出一派日漸繁榮的景象,科研水平和創新能力不斷提高,科研論文的數量呈指數式的增長。
  • 國家正式出臺學術不端行為界定!
    大家都在反對學術不端,何為學術不端?如何界定學術不端行為?其實,此前並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 2019年5月29日,國家新聞出版署才正式發布我國首個針對學術不端行為的行業標準——《學術出版規範——期刊學術不端行為界定(CY/T 174—2019)》(以下簡稱《標準》),2019年7月1日正式實施。
  • 學術不端、學術造假的事件也越來越多
    學術不端、學術造假的事件也越來越多,他淪為國人所感到的恥辱,學術不端、學術造假的事件也越來越多,但是在完成畢業論文的時候。那麼知網檢測系統會不會識別發現圖片或者截圖上的文字呢?論文檢測抄襲對於老師來說可以預防學生們在對論文的寫作的過程中,目前使用頻率比較多的有中國知網、萬方數據論文相似性檢測,好多論文查重系統檢測是不對外開放的,他也會進行判斷你的引用是否是真的引用。寫好後進行查重複率是普遍做法,可以獲得每一單章節的複製比同時目錄顯灰色不參與正文檢測;否則會自動分段按照1萬字符左右檢測,在網上提前進行知網查重是普遍需求。
  • 請回答2020:學術不端的標準到底是什麼?
    你看現在楊的文章雖然發在Cell上了,也因為有剽竊嫌疑而被人詬病。論文發在哪裡並不影響研究內容的本質,論文本身的科學性和價值才是重要的。科研人員應該更看重發表的內容,而不是只關心期刊這個載體。3. 當年CRISPR-Cas9不也是好多人搶嘛,學術界難道沒有統一的標準嗎?學術道德規範的課也沒少上,但我還是判斷不了誰對誰錯,我們到底應該遵循什麼標準?
  • 哪些情況下論文會被知網判定為學術不端?
    在此期間,有些同學已經在努力撰寫學術論文了,那麼我們很有必要注意自己的論文在什麼情況下會被知網查重檢測系統判定為學術不端。以中國知網的AMLC系統為例,在用該系統(數據來自:www.cnkiorg.cn)在線檢測論文時,可以發現不端文獻主要有重複發表、文獻複製比過高和一稿多投。
  • 小保方晴子STAP論文被確認「學術不端」
    據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的調查委員會1日就STAP細胞研究論文存疑的問題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研究負責人小保方晴子等發表的STAP細胞研究論文確實存在數據造假等問題,屬於學術不端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