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肝PD-1受體,恢復衰竭T細胞,體外阻斷改善動物亞群特性

2021-01-09 小番健康

或許您經常在各種疾病藥物研發中,聽說過抗PD-L1單克隆抗體,PD-1/PD-L1儼然已成為許多領域的「萬能鑰匙」,它到底在慢性B肝治療藥物領域作用機制如何,是否也具備B肝治療良好臨床前研究數據呢?

B肝PD-1受體,恢復衰竭T細胞,體外阻斷改善動物亞群特性

PD-1受體,主要表達在活化的T細胞和B細胞表面,而其配體PD-L1、PD-L2主要存在於多種細胞類型當中,包括肝細胞。PD-1/程序性死亡1配體1(PD-L1)系統,可能在B肝病毒感染期間負性調節T細胞功能,耗盡的T細胞就是慢性B肝感染的標誌。簡單的講,它可以阻斷免疫檢查點,比如PD-1/PD-L1,恢復衰竭T細胞功能;PD-1/PD-L1還可以恢復增殖、細胞因子分泌和細胞毒性,同時,降低B肝病毒的載量。

相信讀者聽到這裡,已經對PD-1/PD-L1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深入在臨床前模型研究中,例如在WHV抗原的刺激期間,體外可阻斷土撥鼠PD-L1、PD-L2,可以改善動物亞群的病毒特異性T細胞反應。此外,研究人員還使用過慢性B肝患者的血液進行體外研究,在Vaccines發表的病毒免疫逃逸與宿主免疫系統特刊,也直接提供了原文試驗數據證明這一觀點。

在慢性WHV模型中,抗PD-L1單克隆抗體治療(αPD-L1)聯用恩替卡韋(ETV)與接種治療性DNA WHV疫苗後,可顯著增強B肝病毒特異性T細胞功能,從而實現對B肝病毒感染的持續免疫控制、抗WHs抗體的開發以及部分土撥鼠的完全病毒清除。相反,在土撥鼠臨床前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αPD-L1單藥並沒有任何療效。

然而,在與單獨使用ETV治療相比時,αPD-L1+ETV的組合方案降低了WHV-DNA和WHsAg水平,而這2種治療方案都令受試者可耐受。在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在慢性B肝病毒感染期間,抑制性PD-1/PD-L1軸上調,但在使用核苷(酸)類似物(NAs)(不可檢測的病毒血症)成功的抗逆轉錄病毒治療後沒有恢復。

而在e抗原陽性患者中,使用單克隆抗PD-L1抗體(MEDI2790)治療,可增加B肝病毒特異性T細胞反應,而在第1b期的臨床研究中發現PD-1抑制劑納武單抗nivolumab(單劑量,0.1或0.3 毫克/千克),在使用或不使用治療性B肝疫苗GS-4774時,安全而且耐受性良好,並且在24周時,將B肝表面抗原滴度降低了0.5 log,且在1名患者中實現了持續的B肝表面抗原丟失和血清轉化。

相信通過小番健康對抗PD-L1單克隆抗體作用機制和潛在治療慢性B肝價值以及在研藥物進度後,讀者對該靶點能夠有一個更清晰的了解。上面,我們還提到了一種治療性的B肝疫苗,那就是GS-4774。GS-4774其實是蛋白質/肽疫苗,是一種基於酵母的治療性疫苗,用於表達B肝病毒抗原(S、核心和X蛋白)。在它的第2期臨床試驗中,單獨使用GS-4774,並沒有顯示出對血清B肝表面抗原的顯著降低。

但是,在GS-4774+富馬酸替諾福韋二吡呋酯(TDF)時,研究人員卻觀察到,這種組合方案對B肝表面抗原水平沒有顯著降低,反而增加了慢性B肝患者的B肝病毒特異性T細胞反應。因此,前期小番健康也詳細介紹:全球基於激活免疫的治療性B肝疫苗開發難度頗大,也正是存在上述問題。

相關焦點

  • T免疫細胞衰竭會引起腫瘤細胞逃逸
    在體內,發育中的Tex細胞表現出代謝紊亂,包括抑制細胞呼吸、降低葡萄糖攝取和線粒體能量失調。 PD-1阻斷可以恢復合成代謝,增強葡萄糖攝取,導致腫瘤微環境中葡萄糖的增加。PGE 2在體外抑制Teff的存活和功能,在慢性LCMV感染中阻斷PGE2與PD-1通路阻斷協同作用。在細胞外ATP/ADP水解釋放腺苷時,腺苷也可作為免疫調節信號,腺苷可通過A2AR和其他腺苷受體來抑制T細胞功能,並導致耗竭。
  • B肝新藥開發靶點,韓國科學家描述,肝臟TRM細胞潛在作用
    此外,HBV特異性免疫反應不足以消除慢性HBV感染中的B肝病毒。為了有效控制B肝病毒,韓國研究人員觀察發現,先天性和適應性免疫應答的協同作用至關重要。CD8+細胞毒性T細胞在適應性免疫系統扮演主要角色,它能夠特異性識別主要相容性複合體I類分子上的病毒表位,從而通過殺滅病毒感染的細胞或釋放抗病毒細胞因子,進而消除病毒。
  • B肝藥物研發3個熱門靶點,尋找設計思路,抗PD-L1可為候選
    在免疫調節方向,Toll樣受體是當前全球B肝在研新藥開發的熱點。Toll樣受體被全球一些知名藥企發現,主要是發現其為病毒感染的初始感受器,並啟動誘導產生抗病毒介質的細胞內途徑。TLR介導的通路激活,可導致HBV複製抑制和HBV特異性適應性免疫恢復。
  • B肝潛在新藥方向,增強誘導先天反應,急需1種新體外模型
    全球B肝病毒研究受阻,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缺乏強有力的感染模型系統,來支持生產性B肝病毒感染與精確模擬病毒與宿主的相互作用。經過較長時間,我國北京李文輝團隊才發現人牛磺膽酸鈉協同轉運多肽受體(NTCP)是人們長期追求的HBV受體。
  • 是他帶的團隊,發現了B肝病毒受體
    「病毒必須先與肝臟細胞表面的受體分子結合,才能進入宿主細胞內,實現對人體的感染。找不到受體這扇『大門』,就更不可能『進院』了。」李文輝說。自美國醫學家、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得主巴魯克·布隆伯格在上世紀70年代發現B肝病毒後,全球的科學家都相繼加入「尋門」之旅,然而之後的40多年裡仍無法覓其蹤影。「我喜歡做有挑戰性的工作,年輕的科研人員更要勇敢嘗試。」
  • 基於NK細胞的免疫檢查點抑制
    這些浸潤的NKG2A+NK細胞和CD8+T細胞在受體阻斷時表現出增強的NK和T細胞反應。已有報導PD-1與NKG2A在腫瘤浸潤性NK細胞和CD8+T細胞中共表達。在體外和體內用抗體阻斷NKG2A/HLA-E和PD-1/PD-L1通路均顯示出完全緩解率。
  • 李文輝首次發現B肝受體分子 榮獲"藥明康德生命化學獎"
    來自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的李文輝博士因為對B肝病毒感染機制的研究獲得了2013年度「傑出成就獎」。專業人士稱,李博士的研究成果首次發現人類感染B肝病毒的功能受體分子,這一重要發現為進一步深入研究B肝病毒及相關致病機制打開了新的大門,並為研發新的藥物和治療手段提供了可能。
  • 由同一個祖細胞發育而來的兩個CD8+記憶T細胞亞群具有不同的細胞命運
    由同一個祖細胞發育而來的兩個CD8+記憶T細胞亞群具有不同的細胞命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13 16:29:37 義大利IRCCS-基金會Enrico Lugli及其研究團隊發現,在人體中兩個幹細胞樣CD8
  • B肝新研究領域,駐留記憶性T細胞,肝組織中獨特特性
    B肝新研究領域,駐留記憶性T細胞,肝組織中獨特特性為了建立系統保護,循環和組織駐留記憶T細胞(TRM)細胞存在。根據細胞表面標誌物的表達與特定功能,循環記憶T細胞可進一步分為不同的亞群,主要包括中央記憶T細胞(TCM)和效應記憶細胞(TEM)。
  • 腫瘤特異性T細胞可能具有有限恢復能力
    腫瘤特異性T細胞可能具有有限恢復能力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8/12 14:47:19 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Howard Y. Chang研究組和Anne Lynn S.
  • B肝在研新藥細胞穿透肽,無PNA動物模型,表現抗HBV活性
    細胞穿透肽(CPP),在B肝病毒治療性寡核酸傳遞中應用,近日被全球科學家提出並發表在2020年12月21日Pharmaceuticals(藥物化學與藥物科學期刊)。研究人員介紹,單獨使用PNAs或siRNA均表現出潛在抗HBV治療價值,那麼,什麼是CPP,它在抑制B肝病毒複製方向與以往核苷(酸)類似物機制有何區別?B肝在研新藥細胞穿透肽,無PNA動物模型,表現抗HBV活性目前,RNAi是被全球科學家證明,應用於抗HBV治療有前途的一種方法,當然CPP只是2020年末才被發現。
  • B肝先天性開發新藥,樹突狀細胞,被認為在誘導應答有意義
    有一些研究證明,當慢性B肝患者的程序性細胞死亡蛋白1配體,簡稱PD-L1水平偏高時,他們體內的樹突狀細胞有助於抑制T細胞的活化。因此,科學家曾作出觀點,即樹突狀細胞被認為在誘導免疫應答中具有重要作用,通過阻斷程序性細胞死亡蛋白1(PD-L1)和其配體(PD-L1和PD-L2)的相互作用,似乎是增強衰竭T細胞抗病毒功能的一種有希望的方法。
  • "裡"應"外"合",全面恢復T細胞抗腫瘤活性|探微知著:PD-1作用機制...
    基於上述理論,很長時間內大家一致認為:只要阻斷PD-1與PD- L1結合,即可阻斷PD-1通路對T細胞的抑制作用,恢復T細胞殺傷腫瘤功能,這也是PD-1抑制劑發揮抗腫瘤療效的主要機制。  然而,越來越多新證據顯示,阻斷PD-1與PD-L1結合只能使T細胞功能部分正常化,實現T細胞功能完全正常化還需要其他PD-1通路信號「閘門」的關閉。
  • 新型CD19 CAR-T 治療B細胞淋巴瘤
    但是如何進一步提高CAR-T細胞的療效,減少疾病復發是該領域研究的熱點。有研究發現小分子靶向藥物能增強CAR-T細胞的療效。聯合使用CAR-T和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已被證實可增強CAR-T細胞臨床反應和擴增。另一個阻斷這條通路的策略是通過一個「裝甲」CAR-T細胞傳遞PD1抑制劑,該細胞會隱藏一個免疫檢查點,從而阻斷單鏈可變片段(scFv)。
  • B肝在研新藥REP2139,HepG2細胞,阻斷表面抗原分泌
    B肝在研新藥REP2139,HepG2細胞,阻斷表面抗原分泌Replicor公司研究人員介紹,之所以進行本次研究,主要原因是和傳染性B肝病毒顆粒對比時,HBV感染還會產生許多亞病毒顆粒。而慢性B肝患者的血清與培養液中的B肝表面抗原,主要來源正是B肝病毒亞病毒顆粒。
  • B肝在研新藥nivolumab,Ib期聯藥,1名表面抗原丟失
    PD1在B肝病毒特異性T細胞上高度表達,因此,與慢性B肝患者的功能失調的T細胞反應是相關的。 負責以檢查點抑制劑開發藥物的研究人員解釋,針對PD-1可能有助於恢復T細胞功能障礙。在最近的一項Ib期試驗中,研究了PD-1抑制劑nivolumab對24名核苷酸類似物(NA)應用並獲得抑制的e抗原陰性患者(小三陽)的療效。
  • 中大教授證實B肝受體 為根治B肝新藥研發奠基
    )疾病中,B肝病毒必須要進入人的肝細胞,才能造成持續性感染及肝細胞的損害,故B肝病毒的肝細胞受體,是病毒進入肝細胞的關鍵步驟,也是攻克B肝的重要靶點。這一受體是全球科學界找尋了約半個世紀的難題。  B肝病毒通過什麼渠道進入人體,全球科學界已尋找近半個世紀。記者從中山大學獲悉,該校王一鳴、高志良教授的課題組證實NTCP是B肝病毒的肝細胞受體,這為徹底治療B肝的新藥研發,提供了藥物靶點及前期研究基礎。
  • Nature Cancer: PAK4抑制改善PD-1阻斷免疫治療
    近日,法國土魯斯大學等科研機構的研究人員在Nature Cancer上發表了題為「PAK4 inhibition improves PD-1 blockade immunotherapy」的文章
  • B肝Toll樣受體亞家族和相關機制介紹
    B肝Toll樣受體亞家族,檢測HBV顆粒,內吞後內體中核酸我們把這項靶點稱為Toll樣受體亞家族,是目前一種治療B肝新途徑。所謂的先天免疫,是人體抵禦包括病毒在內的微生物病原體的第一道防線。病毒感染,可通過2種不同的信號通路誘導I型幹擾素(IFN-α和IFN-β)和其他促炎細胞因子。
  • 鄧劉福團隊揭示cGAS-STING促進T細胞抗腫瘤免疫應答新機制
    T細胞治療最大的優勢在於可特異性識別腫瘤抗原,從而有效殺傷腫瘤細胞防止腫瘤免疫逃逸。但持續的抗原刺激會導致T細胞耗竭,表面抑制性受體(如PD-1等)增加及效應功能下降。目前,可以通過阻斷PD-1通路重新激活耗竭CD8+T細胞應答,讓「精疲力竭」的T細胞「滿血復活」,但該策略仍受到T細胞質量的限制。因此如何改善T細胞的質量使免疫治療的T細胞維持更長的時間,促使它們複製和擴增是提高T細胞治療效果的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