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Chem年度十大熱點文章:催化、能源、有機合成、碳材料等

2020-12-05 大上海迅凱催化

Cell出版社旗下的Chem期刊公布了其2019年的十大最激動人心的化學研究,包括能源研究、有機合成、碳基材料、廢物儲存、催化等領域。接下來,小編為大家詳細介紹具體的研究論文。

Molecular Design of Stable Sulfamide-and Sulfonamide-Based Electrolytes for Aprotic Li-O2 Batteries

電解質不穩定性是鋰氧(Li-O2)電池投入實際使用的最具挑戰性的障礙之一。使用物理有機化學原理合理設計新的分子成分可以發現現有配方無法實現的穩定電解質。MITJeremiah A. Johnson發展了室溫下為液態,能夠溶解相當高濃度的Li鹽基於磺醯胺和磺醯胺的小分子,它在非質子Li-O2電池的苛刻化學和電化學條件下非常穩定。特別地,N, N-二甲基-三氟甲磺醯胺對過氧化物和超氧化物的化學降解具有高度抵抗力,穩定應對高達4.5 V Li的電化學氧化,並且在Li-O2電池中穩定循環超過90次。這項研究為開發基於磺醯胺和磺醯胺的下一代電解質組件提供了指導原則。

Synthesis of Armchair and Chiral Carbon Nanobelts

由完全稠合的苯環組成的碳納米帶是有機合成長期且具有挑戰性的目標,並且是實現單一手性和預定直徑的均勻碳納米管(CNT)最終合成的關鍵步驟。香港中文大學繆謙教授報告了前所未有的扶椅碳納米帶和第一個手性碳納米帶的合成,它們分別代表扶椅和手性CNT的側壁部分,分別是(12,12)CNT和(18,12)CNT。這些碳納米帶合成自2,5-di(benzyloxy)-1,4-benzoquinone,它由六步π擴展聚芳基化碳納米環得到。STM顯示這些納米帶是大小均一的納米顆粒。理論計算發現,相比於早期從碳納米環合成碳納米帶的失敗嘗試,這裡報導的帶形成步驟伴隨著應變能的微小提升或降低。

Distinctive Two-Step Intercalation of Sr2+ into a Coordination Polymer with Record High 90Sr Uptake Capabilities

從酸性核廢液和受汙染的海水中修復90 Sr 2+引起了公眾的極大關注,但具有挑戰性,因為傳統的氧離子交換材料對軟Sr 2+的去除性能受限於硬陽離子H+,Na+和Ca2+。蘇州大學第五娟教授和王殳凹教授報告了一種層狀的氧化配位聚合物[(CH3)2NH2] [ZrCH2(PO3)2F](SZ-4),與現有的離子交換材料相比,有著顯著的進步。在酸性條件下具有較高的分配係數和高吸收能力的90Sr去除效率。此外,過量的硬陽離子存在對Sr 2+的去除沒有顯著影響,從而成功清除了受90Sr汙染的海水樣品。如此出色的功能可通過在加工過程中精製的單晶結構直接看到吸附過程,揭示了獨特的兩步插入機制和獨特的軟陽離子吸收選擇性,這是通過主體層和作為軟N-給體配體的層間二甲胺(DMA)的協同配合而實現的。

CO2 Capture via Crystalline Hydrogen-Bonded Bicarbonate Dimers

限制全球溫度上升越來越依賴於節能碳捕獲方法的發展。橡樹嶺國家實驗室Radu Custelcean報告了一個簡單的CO2分離循環,使用了一種與CO2反應並結晶為不溶性碳酸氫鹽的雙(亞氨基胍)(BIG)吸附劑。碳酸氫鹽晶體的XRD揭示了由胍陽離子和水穩定的「抗靜電」氫鍵(HCO3-)2二聚體。溫和加熱晶體會釋放CO2並定量再生BIG吸附劑,從而關閉CO2分離周期。實驗和計算研究支持CO2釋放機理:表面引發的低壁壘質子從胍基轉移至碳酸氫根陰離子並形成碳酸二聚體,然後在限速步驟中釋放CO2和H2O ,測得的活化能為102±12 kJ / mol。吸附劑再生所需的最小能量為151.5 kJ / mol CO 2,比工業基準吸附劑乙醇胺的再生能量低24%。

Precise Placement of Single Monomer Units in Living Ring-Opening Metathesis Polymerization

精確控制窄分散聚合物鏈中單體的位置和順序仍然是一個重大挑戰。史丹福大學Yan Xia通過選擇性和定量地添加環丙烯(CPE)衍生物,將降冰片烯(NBE)的活開環易位聚合(ROMP)過程中的功能部分精確地沿著聚合物鏈放置在所需位置。為了在單次添加CPE後完全重新引發鏈端,作者降低了反應溫度並添加了不穩定的配體。在優化的條件下,該研究展示了沿聚降冰片烯(PNBE)均聚物或嵌段共聚物沿預定位置排布的單個部分,同時保持窄的MW分布和受控的MW。一些聚合物被用來合成精確控制的支鏈結構。控制聚合物鏈中各個官能團的位置和數量為精確合成和操縱聚合物結構,體系結構,組裝件和特性提供了令人興奮的機會。

An Auxiliary Approach for the Stereoselective Synthesis of Topologically ChiralCatenanes

鏈環是兩個環像鏈子中的鏈節一樣彼此穿過的分子,可以形成兩個結構,就像一個物體和它的鏡像,但如果單個環缺乏雙邊對稱性,則它們是相同的。這些結構被描述為「拓撲手性」,因為與大多數手性分子不同,在數學拓撲結構的規則下不可能將一種鏡像形式轉換為另一種鏡像形式。儘管早在1961年就引起人們的興趣和討論,但迄今為止,所有獲得這種拓撲立體元素分子的方法都需要通過手性固定相高效液相色譜法分離鏡像形式,但他們的研究受到了限制。南安普敦大學Stephen M. Goldup提出了一種簡單的方法,該方法使用容易獲得的手性信息資源來立體選擇性地合成拓撲手性鏈烯。

Seven-Layered 2D Hybrid Lead Iodide Perovskites

二維混合滷化物鈣鈦礦具有高化學通用性,在光電子學方面具有很強的潛力。西北大學Mercouri G. Kanatzidis團隊報導了Dion-Jacobson(DJ)系列中最高層厚度的鈣鈦礦。七層DJ相(4AM)(PMA)6Pb7I22(4AMP = 4-氨基甲基吡啶鎓)顯示出比Ruddlesden-Popper (RP)相(BA)2(MA)6Pb7I22(BA =丁基銨)更少的晶體結構變形。DJ和RP鈣鈦礦的比較表明,精細結構細節仍然影響光學性質,DJ相比RP相(1.57和1.74 eV)保持較低的能量吸收邊和光致發光發射(1.53和1.70 eV)。密度泛函理論(DFT)計算表明,導帶最小和價帶最大狀態的局域密度位於層的不同部分,這意味著結構中的單獨通道是電子和空穴。理解高層厚度的層狀鈣鈦礦,為高性能光電子學提供了新型鈣鈦礦的可行性。

Efficient and Selective CO2 Reduction Integrated with Organic Synthesis by Solar Energy

太陽能驅動的CO2催化還原對生產有用的燃料和增值化學品具有吸引力。然而,常規策略遭受低活性和犧牲試劑費用的困擾。中科院理化所吳驪珠和李旭兵介紹了首例通過太陽能將CO2還原與氧化有機合成相結合。在可見光照射下,CdSe/CdS量子點(QDs)能夠在三乙胺存在下以412.8 mmol g -1 h -1的激發速率 和> 96%的高選擇性將CO2光催化轉化為CO 。更重要的是,當整合1-苯基乙醇的氧化偶合反應生成頻哪醇時,CO2-CO轉化平穩進行。例如,在芳基環p-位帶有給電子基團的1-苯乙醇以高達98%的優異產率轉化為相應的頻哪醇。釋放的質子和氧化半反應電子用於還原CO2。顯然,該策略為經濟高效的CO2光還原提供了準確的答案, 並為有效的太陽能轉化提供了新的視野。

Precisely Tuning the Number of Fe Atoms in Clusters on N-Doped Carbon toward Acidic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固定在N摻雜C上的原子分散的過渡金屬是一類有希望替代Pt基催化劑用於氧還原反應(ORR)的催化劑,但仍受到酸性介質中的低活性和耐久性的限制。中科大熊宇傑,杭州師範大學高鵬教授、復旦大學陳萌報導了一種新的策略,用於精確調整錨定在N摻雜C上的Fe簇中的原子數。這種可調性使得O2吸附從超氧化物向過氧化物構型改變,並可在熱解催化劑合成過程中在C基質中調整N物種。實驗發現,因此,N摻雜C上的Fe2團簇顯示出優異的酸性ORR活性,相對於可逆氫電極(RHE)具有0.78V的半波電位以及在0.5M H2SO4溶液中20,000次循環後僅具有-20mV移位的顯著耐久性。該工作從活性位點和催化劑載體的角度提供了原子水平上非貴金屬電催化劑設計的見解。

Direct Dearomatization of Pyridines via an Energy-Transfer-Catalyzed Intramolecular [4+2] Cycloaddition

吡啶的催化脫芳香化作用,獲得醫學相關的氮-雜環,引起了人們的極大興趣。當前直接的脫芳香化策略通常依賴於還原或親核加成,從而將脫芳香化產物的結構限制為六元環。明斯特大學Frank Glorius報導了使用光誘導的能量轉移催化與吡啶的催化脫芳香環加成反應,從而推進了脫芳香化方法並增加了吡啶脫芳香化產物的拓撲結構。這種前所未有的方法具有高收率,廣泛的底物範圍(44個例子),出色的官能團耐受性和簡便的可擴展性。此外,採用了可回收且可持續的聚合物固定化光催化劑。計算和實驗研究支持一種機制,其中肉桂基部分通過可見光介導的能量轉移催化被提升為其相應的激發三重態,然後向吡啶進行區域選擇性和脫芳香性[4+2]環加成。這項工作證明了可見光催化對實現熱挑戰性有機轉化的貢獻。

本文信息來源於網絡 如有違規 侵權請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納米光催化技術在光有機合成、高分子聚合中的應用進展
  • 碳點用於光催化分解水制氫!中國石油大學最新研究進展
    光催化分解水制氫是獲取氫能的理想方式,開發高效的光催化劑成為氫能領域研究的熱點。
  • 2020上半年,中國學者在Chem Rev的表現竟然這麼強
    西北大學魏顥:通過過渡金屬催化的碳-碳鍵裂解進行選擇性脫羰通過碳-碳鍵裂解的過渡金屬催化脫羰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合成方法。作者希望這篇評論對藥用和合成有機化學家有用,並能激發這一有趣領域的進一步反應發展。安徽大學朱滿洲總結NCs在催化領域的最新進展,並為合理設計高性能催化劑提供潛在的理論指導。首先簡要介紹了NC的合成策略和表徵方法。然後,本文從理論和實驗的角度闡述了本綜述的主要重點(模型催化劑在催化中的作用),特別是在電催化,光催化,光電轉化和有機反應催化方面。最後,考察了主要挑戰和機遇,以深入了解關鍵的催化步驟,目的是擴大NC的催化應用範圍。
  • 羅景山:光電催化合成燃料和化學品助力碳中和
    打開APP 羅景山:光電催化合成燃料和化學品助力碳中和 DeepTech深科技 發表於 2021-01-12 10:45:51
  • 有機-無機雜化納米材料電催化CO2還原反應的研究進展
    隨後系統地綜述了有機-無機雜化催化劑的設計與合成以提升CO2還原性能的研究進展,主要涉及分子催化劑/碳材料複合物、有機配體功能化的金屬催化劑、金屬有機框架(MOFs)、以及基於共價有機框架(COFs)、金屬硫化物和g-C3N4的有機-無機雜化納米材料等。最後總結了有機-無機雜化催化劑在ECR中的前景與挑戰。
  • 《科學》:有機半導體材料遇見有機反應,滿足你對完美催化的所有想像
    例如,fac-Ir(ppy)3可與sp3雜化的碳自由基中心反應,導致催化劑失活;曙紅Y的光物理特性隨著體系的pH發生明顯的變化,在酸性過強時催化活性大大下降;吖啶鹽、三芳基吡啶鹽、喹啉鹽類分子會在OAc-、PO43-和CN-等親核陰離子以及胺的存在下失去催化活性。
  • CCS Chemistry | 有機磷腈鹼/脲二元有機催化-亞甲基--丁內酯,實現...
    青島科技大學李志波團隊與北京大學呂華課題組合作,通過選擇具有合適pKa值的脲,並與該團隊自主開發的環狀有機磷腈超強鹼CTPB構成二元催化體系,首次實現了有機催化a-亞甲基-g-丁內酯(MBL)的選擇性開環聚合。該有機催化體系合成簡單,性質穩定,容易從聚合物中除去,利於聚酯產品的放大生產和在生物醫藥方面的應用。
  • Trost 團隊 Nature Chem:Pd催化環化策略實現萜烯的全合成
    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化解 chem歡迎訂閱簡介在數百萬年的進化過程中,大自然合成的分子結構也得到了發展,而且常常被證明是最複雜的。模仿自然的路徑是有機合成化學家構建複雜分子的一種直接可行的途徑。然而,缺乏操縱自然酶的能力往往會阻止我們複製同樣的路徑。
  • 北京大學發布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納米能源材料特刊
    該特刊為慶祝北京大學工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系(MSE)成立十周年特邀約稿,共收錄8篇綜述、11篇進展報告和1篇研究新聞熱點,綜合概括了北京大學工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系以及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物理學院、信息科學技術學院等院系教師在納米與能源相關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這些領域包括催化、高效能源轉化和儲存系統、低維材料與複合結構,以及多孔材料在能源和環境領域的應用。
  • .| 當富勒烯遇到納米石墨烯,富勒-萊啉:一種跨維度的合成分子碳
    清華大學王朝暉教授等發展了一種新型的跨維度分子碳材料體系,首次實現了球形的富勒烯分子與具有椅式和鋸齒形邊緣結構的萊啉單元的雜化,所得的富勒-萊啉具有可調的電子結構和組裝結構。 分子碳材料作為材料界的璀璨明珠,具有優異的電學、光學、磁學等性能,在能源、環境、電子、生物等領域具有良好的應用潛力。
  • ...在碳-碳鍵動態共價化學及二維晶態聚合物半導體材料方面獲得進展
    如何充分發揮豐富的有機合成手段,通過「自下而上」法,在溶液中可控構建石墨烯類似物、獲得帶隙可調的二維有機半導體材料,是一項極富挑戰性的課題。按教課書說法,形成碳-碳鍵被認為是不可逆過程(筆者認為:是在常規條件下),因此,雖然其廣泛用來構築眾多有機染料分子和有機半導體材料,但作為連接基團形成晶態聚合物並未引起重視。上海交通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張帆教授課題組一直以來致力於開發新的有機合成策略,用於可控制備新型有機半導體材料、納米碳基材料和(類)石墨烯材料等。
  • CCS Chem.福建物構所曹榮課題組在離子型框架高效催化串聯反應取得...
    : 化學加網 舉報   導讀  串聯反應由於其高效的原子利用率以及可以減少能源消耗和浪費等優點
  • Joule高被引文章大匯總:綜述、電池、電催化、超級電容器
    DOI: 10.1016/j.joule.2018.06.019 2.MOF材料在可再生能源和環境應用的進展(被引量:245) 金屬有機骨架(MOF),又稱多孔配位聚合物,因其具有高孔隙率、有機-無機雜化性質、合成優勢以及金屬與雜原子間固有的配位性等優點而成為分子工程材料的最佳範例之一,引起了人們極大的興趣。
  • 合肥研究院發展新型鐵單原子催化劑實現高效電催化固氮合成氨
    近年來,常溫、常壓電催化氮氣還原反應合成氨已經引起研究者廣泛關注,可能成為替代能源密集型此外,對於所有報導的單原子催化劑,碳載體幾乎是由金屬-有機骨架(MOFs)或有機分子的碳轉化而製備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環境與能源納米材料中心在常溫常壓下電催化氮氣還原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該工作首次報導了新型氧配位鐵單原子催化劑實現高效電催化氮氣還原合成氨。
  • 【催化】新型三功能金屬有機單層的設計及催化
    金屬有機超薄層材料(MOL)是一類衍生自金屬有機框架材料(MOF)的新型二維功能材料
  • 領跑有機太陽能電池領域 ——訪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獲得...
    本報記者 陳欣然 通訊員 吳軍輝  日前,陳永勝團隊「面向能源轉化與存儲的有機和碳納米材料研究」項目榮獲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十幾年來,南開大學化學學院教授陳永勝團隊始終致力於碳納米材料、有機功能材料及其在能源轉化與存儲等方面的研究。他們開發的有機太陽能電池器件光電轉化效率多次刷新世界紀錄。
  • 天津大學鄒吉軍|共軛聚合物基材料用於非均相光催化有機轉化反應
    DOI:10.1021/acscatal.0c03480全文速覽非均相光催化有機轉化是有機合成中一種高效、清潔的原子經濟和低能耗策略。本文討論了CP基材料的分子、電子和通道結構對不同光催化光氧化還原反應中光吸收、電荷分離和傳質的影響。用於非均相光催化有機轉化的CP基材料體系的可控合成、機理討論和未來挑戰在本文中亦有涉及。背景介紹發展綠色高效的合成方法是有機合成的終極目標,利用可再生太陽能在無毒條件下實現高效、清潔和低能耗的光催化有機合成是重點發展方向之一。
  • 徐強/鄒如強Chem. Rev.:MOFs如何構建單位點催化劑?
    金屬有機框架(MOFs)是一類由金屬離子/簇和有機連接體構成的特殊多孔晶體材料。此外,可控的熱轉變可以使MOFs升級為使用活性單原子催化劑(SACs)功能化的納米材料。有鑑於此,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AIST)-京都大學徐強教授與北京大學鄒如強等人綜述了近年來MOF基單金屬位點催化的研究進展,重點介紹了其在熱催化、電催化和光催化等方面的結構和應用。
  • 水滑石基納米光催化材料合成太陽燃料和高附加值化學品
    張鐵銳,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科院光化學轉換與功能材料重點實驗室主任。吉林大學化學學士(1994-1998),吉林大學有機化學博士(1998-2003)。之後,在德國(2003-2004)、加拿大(2004-2005)和美國(2005-2009)進行博士後研究。2009年底回國受聘於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百人計劃」研究員。主要從事能量轉換納米催化材料方面的研究,在Adv. Mater.、Angew.、 Chem.
  • 天津大學鄒吉軍|共軛聚合物基材料用於非均相光催化有機轉化反應
    共軛聚合物(CP)基材料由於其獨特的性質,如結構可設計性、可回收性、高化學穩定性和低成本,最近在多種光催化應用中顯示出巨大潛力,這些材料有望成為光氧化還原反應中傳統分子或無機光催化劑的非常有前景的替代品。在這篇綜述中,我們旨在總結基於CP的光催化劑在非均相光催化有機轉化(包括氧化、還原、偶聯和環加成反應)方面的最新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