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科學家提出6G標準的數據編碼方法

2020-08-10 技術力量


俄羅斯科學家提出6G標準的數據編碼方法

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正在研究在太赫茲(THz)範圍內傳輸數據的方法,這將使發送和接收信息的速度比今天的技術更快。但與目前5G技術使用的吉赫(GHz)範圍相比,在太赫茲(THz)範圍內對數據進行編碼要困難得多。


太赫茲波是介於微波波段的終點與紅外線波段的起點之間

太赫茲是頻率為0.3到3 THz的電磁波,是一種新的、有很多獨特優點的波段。它是電磁輻射的毫米波波段的高頻邊緣(300 GHz)和低頻率的遠紅外光譜帶邊緣(3000 GHz)之間的頻率,對應的波長的輻射在該頻帶範圍從1mm到0.1mm(或100μm),所以也叫作「亞毫米波段」

俄羅斯聖彼得堡國立信息技術機械與光學大學的科學家已經證明了修改太赫茲脈衝以用於數據傳輸的可能性。

發達經濟體的電信公司正開始採用新的5G標準,這將提供更快無線數據傳輸速度。與此同時,科學家們已經在研究它的繼任者。

俄羅斯聖彼得堡國立信息技術機械與光學大學飛秒光學和飛秒技術實驗室的工作人員伊戈爾·歐帕林說:「我們正在研究6G技術,它將使數據傳輸速度提高100到1000倍不等,但實現6G需要我們切換到太赫茲範圍。」

現在,一種在單一物理通道上同時傳輸多個數據通道的技術已經在紅外(IR)範圍內成功實現。這項技術基於兩個寬帶紅外脈衝之間的相互作用,帶寬以數十納米計。在太赫茲範圍內,這種脈衝的帶寬會大得多。

但是,科學家和工程師將需要找到許多關鍵問題的解決方案。其中一個問題是確保兩個脈衝產生幹擾。

歐帕林說:「在太赫茲範圍內,脈衝往往包含少量的場振蕩。從字面上看,每個脈衝有一個或兩個,它們非常短,看起來像圖上的薄峰。要實現這種脈衝之間的幹擾是相當有挑戰性的,因為它們很難重疊。」


(a)頻譜,(b)模擬線性頻率調製THz脈衝的時間結構和線性頻率調製。(c)準離散頻譜和(d)由兩個線性頻率調製

聖彼得堡國立信息技術機械與光學大學的一個科學家團隊建議延長脈衝的時間,使其持續時間延長數倍,但仍以皮秒為單位進行測量。在這種情況下,一個脈衝內的頻率將不會同時出現,而是相繼跟隨。在科學術語中,這被稱為線性頻率調製。然而,這又帶來了另一個挑戰,雖然線性頻率調製技術在紅外範圍內已經相當發達,但這種技術在太赫茲範圍內的應用還缺乏研究。


聖彼得堡國立信息技術機械與光學大學飛秒光學和飛秒技術實驗室的工作人員伊戈爾·歐帕林

歐帕林說:「我們已經轉向微波範圍內使用的技術。採用金屬波導技術,這些波導往往具有高分散性,這意味著不同的發射頻率在那裡以不同的速度傳播。但在微波範圍內,這些波導是以單模使用的。換個說法,場是分布在一個配置的,一個特定的、狹窄的頻段,而且通常是一個波長。我們採用了一個尺寸適合太赫茲範圍的類似波導,並將一個寬帶信號通過它,使其以不同的配置傳播。因此,脈衝的持續時間變長了,從2皮秒變為7皮秒左右,是原來的3.5倍。這是我們的解決方案。」

通過使用波導,研究人員已經能夠將脈衝的長度增加到理論上的必要持續時間。這使得實現兩個線性頻率調製之間的幹擾成為可能。


(a)THz脈衝的線性頻率調製及其近似指數,(b)準離散譜(c)和脈衝序列的時間結構

歐帕林說:「這種線性頻率調製的偉大之處在於,它表現出脈衝在時間上的結構和頻譜之間的依賴性。因此,我們有時間形式,或者簡單地說,在時間上的場振蕩,以及光譜形式,它代表了這些振蕩在頻域上。比方說,我們在時間形式上有三個峰、三個子結構,在頻譜形式上有三個相應的子結構。通過使用一個特殊的濾波器去除部分頻譜形式,我們可以在時間形式中閃爍,反之亦然。這可以成為太赫茲波段數據編碼的基礎。」

《科學報告》期刊上發表了這項研究成果。

相關焦點

  • 企業數據編碼標準
    而對於易於變動的屬性應通過獨立的數據項進行描述。(四) 適應性在設計編碼規則時,應從企業的全局出發,考慮對象的不同使用者的需求,如不同組織和不同業務域的需要。(五) 繼承性對於已有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編碼,可以依據企業實際需求有區別地、全部或部分引用或借鑑。對於企業已普遍使用的編碼,在確保符合編碼原則的基礎上應儘可能考慮沿用或在原編碼基礎上進行完善。
  • 俄羅斯科學家提出在火星和太陽系其他天體上尋找生命的新方法
    俄羅斯科學家提出了一種在太陽系中發現火星和其他天體生命的新方法-雷射掃描據俄羅斯衛星網絡:莫斯科,俄羅斯衛星通訊社,6月5日,斯科比茲欣核物理研究所所長,國際空間研究理事會副主席米哈伊爾·潘納圖克對衛星通訊社說,俄羅斯科學家已經研製出一種新的在火星和太陽系中其他天體上發現生命的方法。
  • 華為工程師純技術解讀5G編碼標準
    低密度奇偶校驗碼—LDPC碼LDPC碼是由MIT的教授Robert Gallager在1962年提出,理論研究表明:1/2碼率的LDPC碼在BPSK調製下的性能距香農極限僅差0.0045dB,是目前距香農極限最近的糾錯碼,也是最早提出的逼近香農極限的信道編碼。
  • 科學家提出了測量原子的新方法
    ITMO大學的科學家及其俄羅斯科學院的同事提出了一種統計分析分子間相互作用和原子大小的新方法。他們的研究成為ChemPhysChem雜誌的頭版。從化學的角度來看,我們所有人都生活在一個永恆的分子間相互作用的世界中。泡茶、消化食物,所有這些都取決於特定分子相互作用的方式。問題在於現代量子化學方法不足以完全和精確地描述分子間相互作用的特徵。
  • 15項醫保業務編碼標準發布
    15項醫保業務編碼標準應這樣貫徹執行  來源|中國醫療保險(ID:zgylbxzzs)  今日,國家醫保局官網發布《關於貫徹執行15項醫療保障信息業務編碼標準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要求各地做好醫保疾病診斷和手術操作、醫療服務項目、藥品和醫用耗材等15項醫療保障信息業務編碼標準貫徹執行工作,並明確提出了4項推進信息業務編碼標準貫徹執行的工作任務。
  • 清華楊雪瑞課題組提出系統鑑定編碼RNA的翻譯組研究新方法
    對於這些RNA來說,其翻譯與否和細胞狀態及環境相關,不能簡單歸類為編碼或非編碼RNA。因此,對轉錄組RNA中所有可能的ORF進行翻譯活性的鑑定,構建特定生理條件下細胞的翻譯組(translatome)成為RNA及蛋白質相關研究領域的迫切需求。
  • 15項醫保信息業務編碼標準全部完成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劉昶榮)近日,國家醫療保障局(以下簡稱「國家醫保局」)下發了《關於印發醫療保障定點醫療機構等信息業務編碼規則和方法的通知》(醫保發〔2019〕55號),至此15項醫保信息業務編碼標準已全部完成。
  • 科學家提出基因測序數據分類新標準
    科學家提出基因測序數據分類新標準有助於開發出更有效的疫苗;更迅速應對潛在公共衛生突發事件  最近,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LANL)的一個遺傳學小組和一國際財團聯合提出了一套旨在闡明可公開獲取的基因測序數據信息的質量標準
  • 形成全國「通用語言」 15項醫保信息業務編碼標準全部完成
    新華社北京10月8日電(記者張泉)「一病一碼」「一藥一碼」、結算信息一單集成、數據傳輸標準統一……記者8日從國家醫保局獲悉,15項醫保信息業務編碼標準已全部完成,預計到2020年將逐步落地使用,實現全國醫保系統和各業務環節的「一碼通」。
  • 5G信道編碼技術及其標準化
    但是,長的隨機碼通常由於生成矩陣沒有明顯的特徵,因而編碼複雜度高。另一類是結構碼,它由幾何、代數和組合設計等方法構造。隨機方法構造LDPC碼的典型代表有Gallager和Mackay,用隨機方法構造的 LDPC碼的碼字參數靈活,具有良好性能,但編碼複雜度與碼長的平方成正比。後續,提出採用幾何、圖論、實驗設計、置換方法來設計LDPC編碼,極大地降低了編碼的複雜度,使編碼複雜度與碼長接近線性關係。
  • 數學家提出了使用神經網絡處理嘈雜高維數據的新方法
    來自RUDN大學和柏林自由大學的數學家們提出了一種利用人工神經網絡研究觀測數據的概率分布的新方法新方法可以更好地與所謂的異常值,即明顯偏離整體樣本的輸入數據對象。這篇文章發表在《人工智慧》雜誌上。人工神經網絡恢復觀測數據的概率分布是機器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概率分布不僅使我們能夠預測所研究的系統的行為,而且能夠量化預測的不確定性。
  • 編碼解碼是什麼意思?URL 如何編碼解碼?為什麼要編碼?
    編碼解碼是什麼?編碼是信息從一種形式或格式轉換為另一種形式的過程,也稱為計算機程式語言的代碼簡稱編碼。用預先規定的方法將文字、數字或其它對象編成數碼,或將信息、數據轉換成規定的電脈衝信號。編碼在電子計算機、電視、遙控和通訊等方面廣泛使用。編碼是信息從一種形式或格式轉換為另一種形式的過程。解碼,是編碼的逆過程。
  • 《物理化學期刊C》:俄羅斯科學家發現石墨烯納米帶製造新方法
    《物理化學期刊C》:俄羅斯科學家發現石墨烯納米帶製造新方法  CHEN • 2021-01-12 11:52:19 來源:前瞻網 E1146G0
  • Python中字符串編碼在二進位之間相互轉換的方法
    最早的字符串編碼是ASCII碼,是由美國國家標準學會(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 Institute , ANSI )制定的,所以叫做「美國信息交換標準代碼」,它的內容是這樣的:
  • 5G信道編碼之爭
    同一時間,什麼5G長碼、短碼、信道編碼、控制編碼等專業詞彙一股腦地塞給我們,讓吃瓜群眾試圖還原事件真相充滿了難度,接下曾經是通信人的小編給大家理清楚其中的技術細節。3GPP作為全球通信標準的主要制定方,每個標準的確定都是經過反覆討論、驗證以及嚴格審查以確保其可實現性。
  • 數據素養的7大判斷標準:看你骨骼清奇,來當數據科學家吧!
    圖源:unsplash對於數據科學家來講,能否理解數據是必須通過的篩選條件,任何先進的算法或複雜的機器學習模型都無法取代人類分析數據的優勢,一個優秀的數據科學家必須具備數據素養。圖源:unsplash數據無處不在,人們很容易被它淹沒。以新冠疫情為例,從疾病的信息、疫情帶來的經濟損失到洗手的方法,各個方面信息無處不在。很多人都被這些信息淹沒,甚至難以辨別真假。
  • 經緯度編碼方法推薦-plus code簡介
    加上國家的法律因素,連通過經緯度導航都不是一個可行的方法。世界上確實有無法使用門址表示的地方,而經緯度的數值也超出了常人的可記憶範疇,所以Google希望通過一種編碼方法,簡單明了地表示世界上任一位置。使用字符串編碼來表示經緯度,其實有多種編碼方案,但plus code有什麼優勢?我們後面再講。
  • 數據科學家必須了解的事:中心極限定理
    來源:Pexels數據科學家必須了解的事:中心極限定理。你了解嗎?編碼之前,快速回顧今天,我想重構中心極限定理(CentralLimit Theorem),以及該定理與數據科學家的大量工作之間的關係。回顧直方圖首先,對於任何數據科學家來說,核心工具都是直方圖——一種非常簡單的圖表。雖然我們肯定會看到許多直方圖,但經常會忽略它的重要性。直方圖的核心目的是了解給定數據集的分布。
  • 「大師風範」牛凱:探索極化碼理論新高度 構建人機6G四元空間
    與以往技術革命不同,中國此次在5G研發及標準制定方面均處於領先地位。一項先進技術從概念誕生到推廣應用,離不開科技工作者在基礎研究領域的默默耕耘,背後是十年如一日研究枯燥的數字,推導繁複的公式。北京郵電大學牛凱教授就是其中一員。他早在2010年就敏銳發現極化碼在信道編碼方面的優越之處,並立即著手研究與5G有關的糾錯編碼,他提出的極化碼高性能編解碼算法成為5G標準主流方案。
  • 俄羅斯科學家發現一種被遺忘的抗生素的新特性
    近日,俄羅斯科學院生物有機化學研究所的一組科學家確定了從西伯利亞熊口中使用抗生素阿黴素的天然類似物的前景,並提出了批量生產的最佳方法。為此,科學家使用了近幾年來開發的深度功能分析(將細菌包裝成液滴)的方法。這項工作發表在《抗生素》雜誌上。該研究得到俄羅斯科學基金會(RSF)的支持。在現代世界中,抗生素耐藥性在全球範圍內擴散:「這是由於這些藥物的盲目使用。